道德与法治嫂子
❶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什么意思
苏秦与孟子的时代
为了研究《孟子》这本书,我们在前面先简单扼要地提出了战国时期,和孟子同时的学术思想界的一般人物,作为比较,作为陪衬,使我们在研究孔孟学术思想时,藉以启发自己的慧思,同时也可以由此认识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的道理。
但是,只从当时的那些知识分子去了解孟子还不够。我们现在再来看看与孟子同一时代中,国际政治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苏秦。他真是摆足了历史上的威风,但他也在年轻时期,受尽折磨,足资青年效法、惕厉。
在中国的历史上,后世一般研究史学的儒生们,尽管不重视苏秦,看不起苏秦,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上,这些大人先生们,暗地里都还是摹拟苏秦的那一套。甚至还深深地重用他的名言。尤其是当时代在变乱之中,要想拨乱反正,苏秦的那一套,是不容忽视的,并不简单。
时下有些国人,往往很幽默地把现在美国的基辛格,比作苏秦。讲实在的,基辛格还不够资格与苏秦相提并论,比之苏秦那两个小兄弟苏代、苏厉,还差得多。
苏秦生在孟子同一时代的东周,是洛阳人。东周的洛阳,是当时中央周天子的另一首都所在地,尽管那个时代天下诸侯互争雄长,争取霸业,眼里已经没有中央的周室,所谓“天下已不宗周者久矣”。但是东西两周的首都所在,到底还是有它悠久的历史文化。苏秦便出生在那个古老文化所在地的名都。研究一个人的生平,这点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张仪、孙膑、庞涓几个人,都是从鬼谷子求学。鬼谷子的确是当时以及后世的一个神秘人物,也是属于道家之流的隐士,我们暂时不去讲他。苏秦离开了鬼谷子以后,便想有所作为。他研究一下当代的局势,只有秦国足以举足轻重,能够影响当时的整个天下。所以他的目标,就指向了高据西陲的秦国。那个时候的秦国,是秦惠王的时代,也正是由商鞅变法以后,讲究法治、讲究富国强兵的一个时期。而后,再经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励精图治,才奠定了始皇一统天下的基业。
苏秦抱着满怀希望到秦国去,大概先变卖产业,又借了些债,置办得很豪华,带了很讲究的行装到秦国。见到秦惠王,提出了他对天下事的整套构想和计划。
在当时的观念里,这种情形就叫做“游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考试取士的用人办法,一般学者知识分子,都靠游说诸侯权贵而取得功名富贵和权力。即如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等提供王道德政的意见,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也都属于游说的作法。不过,后世有些人把游说这个观念,打入了纵横之学、策士之流的范围,很看不起,所以就特别把亚圣孟子的事迹,列于游说之外了。
秦皇霸业的蓝图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好好读一下《战国策》和《史记》,其中有关苏秦当时游说的言论和思想,实在不能轻视,也不可忽视。他第一次见到秦惠王所提出的说辞,也是标榜王道的作法。不过,他是针对当时的现状,特别强调他自己的军国思想与战争理论。他说: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
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
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
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初见秦惠王所提出吞并诸侯,“称帝而治”的蓝图,也便是后世秦始皇所走的路线。结果,非常有趣,他的计划根本就被秦惠王所否决了。难道说,当时秦惠王的野心,还不及他的青孙秦始皇吗?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孟子同样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秦惠王当时对苏秦的否决辞是怎么说的。
秦惠王说:“据我所知,一个羽毛还没有长丰满的鸟儿,是不可能高飞的。一个人文教化还没有培养成功的国家,是不可以随便征伐别人的。同样的道理,德政方面,还没有扎下深厚的根基,是不可以随便动员国民的。领导人的政治教化与感召力量,还不足以使全民由衷地顺服,是不可以再三加重责任,劳烦自己的高级干部去担负更艰巨的任务的。你苏先生今天很有心地不远千里而来到我的国家,肯这样当面教导我,非常感谢。不过,希望等到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再向你专诚请教。”完了,下一句,在前清来讲,就是端茶送客了。在现代,就是秦惠王举起手来看一下手表,再伸出右手来准备握手送客了。
这一段在古文怎么记载呢?文字写得美极了,可是现代人读起来,不大容易了解当时的现场实况。所以大家便马马虎虎地看过去,认为这些老古董没啥意思。《战国策》上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须大臣。今先生伊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可是在当时,年轻的苏秦还要装呆,不肯马上告退,仍然继续讲下去。想把他的学问知识连肚肠脑髓都翻出来似的。你看,这多么不懂事,不识时务!他在这个时候,把中国上古以来的历史哲学、战争论、战略思想,一古脑儿都搬出来支持他当时所构想的统一天下的计划蓝图。其中,他说道: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世界,必须国富兵强,具有战略上的必胜能力,然后才有道义可讲。在国际外交上,你的兵力强盛,那么你内在的道义观点,才能发挥作用。他的这一段话,甚至于整篇的建议书,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认为,凡是现代的国民,应该把《战国策》等书好好研究,拿它和孔孟之学互相研究。以孔孟之学的王道德政作为治事与立身、立国的中心。以《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为权变、应变、适变、拨乱反正的运用之学,实在很有必要。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书是老古董,根本不去摸它。要知道,你根本还没有好好地深入去摸它,哪里知道这些古董之为古?它又是如何的古法呢?人云亦云,胡乱抛弃固有文化中这些宝藏,实在是很盲目,而且非常可惜。
关于《战国策》和《孙子兵法》的综合研究,我已经在“历史的经验”的讲课上,介绍过一部分,所以现在在这里只好从略,简单地提些要点而已。
苏秦说的哪怕再有理,无奈却不合时宜,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秦惠王当时面对这样一个外国来的年轻人,该有多讨厌!
这还没有完,这一回对秦惠王的当面说不成功,他还住在秦国的旅馆里,一次又一次地写计划,写报告,送给秦惠王,希望他采纳。结果,上了十次的计划报告,秦惠王没有半点下文答复他。换句话说,秦惠王根本没有理他。不过,还算好,并没有认为他是国际政治上的疯子,没有把他驱逐出境。可是,也没有给他一个小职务干干,或者送他一些走路钱。
这一下,苏秦真完了,“一钱逼死英雄汉”,所谓“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带出来的黄金快用完了,身上穿的那件充阔佬用的皮袍大衣也破了,大概多少还有一点点零钱,可是绝对没有交际费用,再也没有长期住下去的能力了,因此只好乖乖地收拾行李回家。
苏秦的还乡
原文对苏秦回家的一段情景,虽然只用了简单扼要的三十六个字,却描写得活龙活现,痛苦不堪。我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段来讲,就是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多注意一个人的奋斗成功与失败经验的教训。不灰心、不气馁、不怨天、不尤人,立志奋发图强,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像苏秦当时那种遭遇,据我所知,我们在国外求学读书,或者从事其他方面的青年,有些也同样有这种痛苦的遭遇。结果,缺乏苏秦那样的勇气,被现实打击下去,大有可为的前途就白白牺牲了,真划不来。我们且看苏秦这一段历史经验故事:
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
不下纟任,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我们读中国古文这三十六个字,当然先要认得字,知道了每个字的字义——说文、训佑,再来会意,便可知道作者当时描写得刻画入微。看故事是有趣得很,但读了以后,也为苏秦的遭遇觉得很惋惜。
他在秦国没有办法了,只好打回家的主意,人既失意,钱又花光了,怎么办?他不负气自杀,只能忍辱,用千万个忍字,来坚强起自己。于是他只有“赢腾履蹻”了。什么是“赢縢”呢?赢縢”也就是“行縢”的意思。赢是满。縢是那个时候准备走远路的裹脚,等于后世的绑腿。蹻是草鞋。他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家,只好用裹腿布把自己两只小腿满满地裹起来,以免长途走路,小腿的血管充血而受伤,然后又说他的鞋子也破了,新的买不起,只好穿上一双草鞋。短短四个字,便轻轻易易地形容了他当时的倒霉落魄相。
没有钱了,没有办法像开始到秦国来时有黄金百斤,雇人搬行李,那种神气的样子了。只有随随便便把破衣服、破行李捆成一堆,随身携带着好走路。好了,他这样狼狈地收拾起行李。“负书担橐”,又把那些带去的书都背在背上,书当然丢不得的,那个时候买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印刷术也还没有发明,书是用一片一片竹简刻上去的,那是知识分子的资本,所以绝不能丢,只好背在背上。我的天哪!你看那些破书,不知道有多重啊!背了书还没完,又要把收拾好的行李,归成一堆,做成担子来挑,就像从前种田的朋友挑大粪那样辛苦。他就这样一副寒酸相,从秦国首都——陕西的咸阳,回到他的故乡——河南的洛阳来了。
这一路回来,真够辛苦,你要知道,他当年还在青年阶段,因为失意、穷困,已经弄得没有一点英俊的样子了。“面目黧黑”,看起来又黑又瘦,干瘪的穷酸相。但是这还是他的外形。最难堪的,还是他当时内心的痛苦,那实在是无脸见江东父老。可是这个时候,天涯茫茫,又到哪里去呢?叶落归根,不管好不好,有个家,有个窝,总是好的。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回家。当然,进了自己的家,一定很难过,惭愧得不得了。不要说是苏秦,大家把自己换作他的处境,就可想而知那种“状有愧色”四个字的千万痛苦了。
千古人情的嘴脸
这样还不算什么,等他到了家以后,更难堪的是他太太正在织布,看到他回来的那副落魄相,当着家人的面,也没有勇气来迎接他,再谈不到慰问了,只是仍然不停地做她手里的工作,摆出一副冷漠的态度。他的嫂嫂们,当然不会问他吃过饭没有,根本是见如不见,相应不理的样子,哪里还肯为他到厨房去做饭呢?那个时候,是宗法社会的大家庭制,他的老婆要看嫂嫂们的风向,嫂嫂们又要看着一家之主的公公和婆婆怎么办。结果呢?他的父母看了他那副样子,一句话也不和他讲。你想,他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个面子怎么办呢?
苏秦到底是了不起的青年。年轻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在原文上是怎样记载呢?他遭遇到这种情形,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一口气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你看,这是一种什么胸襟!什么器度!他对于目前周围的情形,一点都不迁怒怨恨到别人身上去,只是深自反省自责,认为他的太太、嫂嫂、父母等人对待他这种情形,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无能,并没有埋怨他们的冷淡,更不会借酒浇愁,要打人、要接人!
还有一点要注意,苏秦的老婆,尽管当时对他的态度上很冷淡,可是并没有像周代的姜太公、汉代的朱买臣两个人的太太那样,因为嫌他穷,嫌他没有出息,就要求离婚而去了。姜太公、朱买臣后来得志了,同样情形,他两个人的太太都要求回来,结果都遭拒绝了。所谓“覆水难收”,就是在朱买臣这节故事里引用的话。至于苏秦的太太,有没有在背地里鼓励他,帮助他,像历史上许多贤妻良母那样作法,因为无明文记载,就无法查证了。这是顺便对年轻女同学们提出注意的事,请勿见怪。
其实,苏秦的这种遭遇,并不特别,古今中外的人情,大体上都同一例。我所谓大体,当然不是说社会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都是如此的。假如我们把历史上许多成功成名人物,在他艰难曲折的阶段,都搜罗来做一番研究,你便可以看出社会的人际状况,大概都是如此,反而觉得见怪不怪了。如果自己认识不够,非常介意这种反面的情况,便会产生愤世嫉俗等等变态心理。甚至无论你日后有成就没有成就,对人对社会,很可能形成一种仇恨的偏差心理。
我们随便提一点大家所熟知的历史经验,在所谓读书人的文化界中,让我们看看唐代元稹的三首悼亡诗,充分透露出少年落魄时代的痛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元稹的名句,也是古今中外多少人共有的哀呜。
此外,如韩信没有得志以前,不但要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而且饥饿时,想吃一口饭都不容易,没有人理他,结果只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洗衣服老太太,可怜他的遭遇,把自己带出来的饭包施舍给他,让他吃了一餐饱饭。
后来,韩信功成名遂,当了三齐王回到故乡时,不但没有报复那个叫他爬在裤裆下的无赖少年,反而鼓励他、感谢他。同时,他又寻访那个施舍一个饭包的洗衣妇人,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只好把千两黄金,投在当年洗衣妇在那个河边洗衣服的河里去,表达他无限的谢意。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以千金投河,感谢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
因为韩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报,受辱不怨的这种气度,也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尽管后来他也被刘邦夫妇所谋杀了,但撇开权势功业不谈,如果专讲作人的气度,作人的味道,韩信比汉高祖刘邦可爱得多了。即使如项羽,在作人方面,有时候也比刘邦可爱。当然,这只是讲作人,不谈处事,要讲处事,那又须另当别论了。
讲到韩信的故事,相反地,正好拿汉高祖刘邦的遭遇作一对比。当刘邦在青年的时代,一天到晚到处游荡、闹事,不务正业,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责备他几句,说他这样没有出息,实在比他二哥刘喜差多了。老二规规矩矩为家里添置了产业,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他二哥。至于他大哥,很早就死了。有一次,刘邦带了几个平日和他一起混混的朋友,回家吃饭。他的大嫂骗他说没有饭菜了,朋友只好离去。刘邦自己到厨房一看,原来饭菜还有的是,于是怀恨在心。
后来他当了汉高皇帝,封他二哥为代王,封他弟弟为齐王,就一直没有封他大哥一家人任何职位。他父亲向他讲了,于是便封了一个“羹颔侯”给大哥的儿子、这是对他大嫂当年不请他朋友吃饭的回报。当未央宫落成时,他大宴诸侯群臣,席中向他父亲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巨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仲就是刘邦的哥哥。刘邦问父亲:你现在看我比起二哥来,哪个有出息?哪个弄的产业多呢?搞得他父亲啼笑皆非,无法答话。你看他多小气!哪里真够“豁达大度”四个字的份量呢?
不过,话说回来,刘邦比起历史上其他许多的帝王,他又的确好得多,有些地方还不太失“豁达大度”的作风,所以历史上对于汉高祖这四个字的评语,也可说是由于比较性格而来的评论而已。
我们讲苏秦失败的情形,又顺便扯出了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说明古今中外的人情常态。我们现在讨论孟子,顺便联想到孟子的母亲对于孟子教育上的伟大之处,孟子所以表现出和苏秦迥然不同的圣贤人格,和这位孟太夫人的教诲,有着密切的关系。
--- 南怀瑾 《孟子旁通》
❷ 包勉为什么死
包勉是包公的侄子,由于他贪赃枉法,包公把他给铡掉了。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案件。他的嫂子骂他禽兽不如,因为包公从小父母双亡,是由他嫂子抚养起来的。
像母亲那样对待他,他与他侄儿一起考试,中举,一个当县令,一个当开封府尹,而现在他将其唯一的后代给干处决了。
在这种情况下,包公陷入了一种道德困境。最后解决的途径是包公跪地,直哭嫂娘,此时,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达到了顶峰。嫂子不叫嫂子,叫嫂娘,差一个字儿,然后答应给他养老送终,然后嫂子起来,原谅了他。
《铡包勉》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编,内容皆不同。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叫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设计陷害包勉,戏曲里的包勉果真违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戏曲里是陈州放粮的时候。
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后洗清了罪名,戏曲里为突出包公的大公无私被铡。
(2)道德与法治嫂子扩展阅读:
故事讲述:北宋时期,包拯奉旨往陈州放粮,首相王延龄、司马赵斌同至长亭饯行。包侄包勉私告赵斌自己当县令受贿之事,赵故意当众告包拯,包按律拟铡包勉。
包勉求赵斌求情,许贿三千金。赵代求情,包不允。勉又求王延龄,王令勉泣求,包许免死。而赵斌向勉索谢金,勉不给,赵即冷语讥包拯。包拯大怒,立铡包勉,并当众怒斥赵斌。
包拯铡包勉后,嫂嫂吴妙真得到包勉死讯后,至赤桑镇大骂包拯,包拯百般解劝,这就是后面的《赤桑镇》。
❸ 遵守法律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西汉张释之
其後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
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大意是有人在把刘邦庙里的玉环偷走了,汉文帝大怒要治罪,张释之认为论罪当斩.汉文帝很生气说受不了这货太过分了,我让你办案就是要判诛族,结果你按照法典回答我,这搞不成。
张释之说律法的规定就是这样,罪恶本身是一样的,怎能以对陛下您本人的忤逆与否而做出区别判罚?在宗庙里偷个礼器就要族诛,那如有百姓在刘邦坟上取了一捧土走了,该如何判罚?
2、唐周时期狄仁杰
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误砍了唐太宗陵园内的柏树,狄仁杰说他应该被免职.但唐高宗说要杀掉,狄仁杰又说不行,罪不当死.唐高宗用了和汉文帝一样的理由,说砍老爹陵园内的柏树让我不孝,必须死.狄仁杰就用了上面张释之的例子和魏文帝曹丕与辛毗的例子来说明。
总结说,陛下的法典,各种罪名判罚都不同,哪有犯了非死的罪名却一定要死的?法如果变换不定,那么百姓将无所适从.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典(意味把这事定位死罪),那么从今日开始(你先定了死罪,以后就都是死罪了,但武卫将军不能死,因为此时你还没改法律)。
3、北宋包拯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
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❹ 包拯斩侄子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
包公铡侄是京剧中的剧情,是为了体现包公铁面无私而设置的剧情,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包公来自宋朝,而“包公戏”在元朝风靡全国。事实上,作为一部在元代才逐渐形成的戏剧,《包公戏》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由民间创造的,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添瓦加转。
尽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它早已脱离了包公的真实事实。为了提升包公的形象,后人在故事里强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即包公的侄子因腐败和渎职而被曝光,包公亲自接手了他侄子贪污和乱用权利的案件,并在发现他的侄子犯下了许多罪行后下令将其斩首。
根据历代司法制度,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包氏家族一直遵循着一个祖传的信条,即包氏家族后代中的任何腐败分子都不允许回到他的家族,也不允许在他死后埋葬包氏的祖坟。那些不遵守这一戒律的人不配成为包家的后代。
此外,家训一直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主厅的东墙上,向后代展示,包家的后代一直严格遵守家训,包公的儿子和孙子是诚实正直的官员。因此,包公没有接受贿赂和违反法律的侄子,也没有通过正义杀害亲戚的事情。
即使包拯确实有一个行为不端的贪官侄子,包公也没有机会亲自受理此案。宋朝的司法系统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审理家庭案件时,必须强制避免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审理过程中都不允许干预。
(4)道德与法治嫂子扩展阅读:
除了包公的侄子是后人所杜撰之外,包公的故事中,还存在很多虚构之物,如三把御赐铡刀和可以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尚方宝剑。
事实上,宋朝并没有给大臣们赏赐什么尚方宝剑,更不用说随意杀人的权力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过一次尚方宝剑的记录。是皇帝特别批准了,持有这把剑的人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包拯的三把御赐铡刀是平民想象的产物,铡刀自古以来就不是正式的行刑工具。最有可能的是,当时的文人脑洞大开他们自己想象的,他们觉得铡刀不仅适合割草,也适合行刑,这才给包公送了一套铡刀的刑具。
❺ 16岁少女长期被家暴多次报警,端午节其父将她骗回家,后来怎样
泪目!山东滨州阳信县16岁初三女生杨瑞立惨死家中,经证实,凶手是其生父杨爱静。案发前,杨瑞立曾多次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希望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能“救救她和她的妈妈”!但非常遗憾,好不容易逃脱魔窟的她,最后还是被“毒父”骗回家中杀害……
常言道虎毒还不食子,就算畜生也懂得怜爱自己的孩子,有的人真的连畜生都不如吗?“毒父”杨爱静究竟是怎样的人?这起惨案背后,又反映了哪些家庭问题?
4月份,杨瑞立又向学校和相关部门递交了一封“求助信”,学校张老师为此找李美芝和刘梅谈了很久。杨爱静得知后,跑到学校里大闹,扬言要自杀,学校也没办法继续干涉。
刘梅又带杨瑞立到街道办申请司法调解,调解员和律师见过杨爱静后回来告诉他们,杨爱静不同意刘梅把孩子带走。但承诺会供杨瑞立上完高中,高中以后不一定让她上大学;
得到这个回答后,刘梅心里也多了许多顾虑,不愿意再介入他们家的矛盾,因为杨爱静曾经对她说过,要报复她的儿子。
4月份,杨爱静再次对女儿家暴,杨瑞立拨打了报警电话。经过警方调解,当晚10点多,杨瑞立搬去了姥姥家。在此之前,杨瑞立也多次劝母亲:
你太软弱了,太糊涂了,他打哭了你再哄笑了你,把你当奴隶,你比奴隶还奴隶。
所以杨爱静才经常认为是女儿撺掇妻子跟他离婚,非常仇视女儿,却从来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
当天晚上,因为女儿的离家,李美芝被打得鼻青脸肿。其母亲得知后再次报警,并在民警的陪同下到杨家接走了李美芝。打那以后,母女三人就一直住在姥姥家。
杨爱静被警方带走问话,由于是家庭矛盾,且伤者伤情不构成故意伤人,警方也无法进一步采取措施。
5月10日,杨爱静冲进岳母家打砸,李美芝再次报了警。后来,他多次到杨瑞立的学校附近堵她,有几次想进入学校都被拦住了。
5月19日,杨爱静喝农药自杀了,被送往医院抢救了回来。李美芝带杨瑞立到医院探病时,杨爱静再次低声下气向母女俩认错,希望她们回家。但是,这种谎言她们也不是第一次听见了,母女俩坚决拒绝了他。
之后,母女三人再也没去看过他,进一步加深了杨爱静心中的不满。6月7日,杨爱静制造自己不在家的假象,骗女儿回家取东西时将其杀害。
结语:
重男轻女、家庭暴力、性格内向、无法沟通,此人集人类千百种缺点于一生,是当之无愧的“毒父”,偏执型人格。不仅思想落后,而且自私到了极点,把妻子女儿当成发泄工具,待到妻女离开后,又渴求她们回家继续作为他的发泄工具,从来不反省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而且他这是典型的“窝里横”,只敢在自家人面前逞威,在外面动不动就只能以自杀威胁。虽然其畏罪自杀过,却掩盖不住怕死的本性,被羁押期间,还多次提出让家人替他请律师,简直是不知所谓。
该案目前虽未宣判,但笔者相信,正义必将不会缺席,杀人者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❻ 武松杀死嫂子和西门庆放到今天会判什么刑
武松发现大哥的死有蹊跷,经过调查发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勾当,一怒之下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原文是这么写的:那妇人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西门庆是不是被武松杀了?暂且不论证。如果武松杀死嫂子潘金莲和嫂子的奸夫西门庆,按照目前我们的法律来说,武松可能不会被判死刑,但最低也是无期、死缓之内的。
❼ 道德与法治上面那个弟弟爱上了嫂子
法治
❽ 《金瓶梅》中有关老百姓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地下情人王六儿曾多次与其小叔子二捣鬼乱伦。第三十六回里,华灯初上没多久,两人便乱开了。邻居们先打发一个小把戏藏在其家,待两人行事之时,小把戏忽地把院门打开,邻居们汹涌而进,把两人吓得不轻。王六儿想找裤子,邻居早把裤子没收了。
有明一代,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朝廷命官到贩夫走卒,也许都知法,但有几个守法?知法不守法,源自不执法。有好事者数了数,《金瓶梅》涉及多起官司,却无一件是公正执法的。医生蒋竹山被西门庆唆人告官,他本有理,结果人财两空;武松告西门庆毒杀大哥,法律给了什么说法?《金瓶梅》里有很多告官,讨不到公正,当事人不得已启动“私法”程序,才得以稍张正义。
❾ 河南一银行女员工在单位杀害嫂子,盛夏穿羽绒服逃跑,怎么回事
河南一银行女员工在单位杀害嫂子,盛夏穿羽绒服逃跑,怎么回事?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而且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生命。但是仍然会有命案发生,除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还有因为疏忽大意的交通事故,更有故意杀人。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的法律保护人的生命,一旦生命受到了威胁,可以采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
河南平定山最近又出现奇闻,在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居然发生了行凶杀人案,最让人不解的是,杀人凶手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嫂子。行凶者名为胡三画,平时话不多,是邮政银行的一名快递员。事发当天,两人并没有在单位进行争执,胡三画在案发之前买了一瓶酒。受害人也是邮政银行的一名快递员。两个人是妯娌关系,目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胡三画痛下杀手,警方还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据说是因为家庭矛盾,但是还没有被证实,作案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在这起杀人案件的背后,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亲戚关系又是同事关系,本来应该是关系密切的一对亲戚,为什么惨遭毒手。是什么样的矛盾有如此大的怨恨,会逼着一个女子行凶。与现在这个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是什么逼得他到这种地步。
但是无论她有多大的委屈,都不应该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要学会善于沟通。
❿ 中央电视台12频道《道德与法》或《社会与法》节目的联系方式
你好,我是新疆乌市火车西站西琳一巷三十一号妇女,三年前谋杀事件,为处理,让一个女人从死亡边缘回来后,每天生活在恐吓声中,监控,控制,用孩子威胁妇女,跟踪,谋杀犯在车里放恐吓声,给公安机关报警了,还在不停的恐吓,少有,社区都知道这事,还有楼上安排个小伙,在那里用控制人的,不停的恐吓,谋杀犯居然能买通几个领导,让他不停的恐吓,和威胁,雇佣罪犯分子严重伤害妇女,请问,谋杀犯都能猖狂恶毒的作案,能让一个女人从死亡边缘回来后,用一年半时间恢复过来,开始上社会与法栏目,北京的公安都知道的,我要每天这样看着罪犯为非作歹的作案到什么时候,报警了,还是有严重伤害大脑,也给市长打电话了,让公安机关保证人生安全,楼上的小伙在那不停的耍流氓,和用作案工具做案,都要像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