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道德法

老子道德法

发布时间: 2022-02-23 17:50:49

1. 人法地。——老子《道德经》具体含义。

读书不可断章取义。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从这一章的全文可以判断,老子运用铺陈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人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分析原文,老子在本章中先用大量的文字描述“道”。为啥要描述道呢?因为“道”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描述一下,一般人觉察不到。通过描述道,可以看出圣人认为“道大”。道的概念建立之后,圣人随即说出一个结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为什么说这句话是本章的结论或中心呢?我们看看这四大的内容: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其中道大在本章开始已经交代清楚了,天、地大是任何人都直观感受到的,只有人大,对于读者来说很突兀。圣人接着就解释为什么人大:“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更了不起的是人通过修习(法地),能够逐步认识到“道法自然”这样真理。
通观世间万物,能够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认识道,学习道,运用道的也只有人。人是世间的一个奇迹,渺小但不小。人应该如圣贤教诲的那样生活:自尊、自爱、自强,人应该互助、互爱、互勉,人应该热爱天地万物,向大自然学习,而不是伤害她。
今天,人之所以越来越不是“人”,就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四大”,以为天地之间人最大,忘记了人何以是四大之一。
学习2500年前古圣先贤的文章,让人反思,人类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

2. 《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怎么理解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年的发育成长过程。可以说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养育而成长。正如空净师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觉有情。悟彻人根证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人降生之后,已由先天转为后天,尘世的繁劳,欲心妄念的损耗,使婴幼时期的先天状况逐渐消失。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变得残缺不全。人体生命要复还先天,只有通过修炼,夺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质量逐渐复返到娘未生前的婴儿先天状态。
修炼“我法于母”,要在修心养性、摄身养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爱之心。母爱是伟大的善德,要像母***护子女一样去爱护天下众生,爱一切万物,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修炼者本应继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断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观意识的改造,在三元回归和三源再造领域,完成“法于母”的过程。同时在命体方面,经过修爻补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达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状态。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无不是得之于大地母亲。可是人类回报给大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污水粪便之类的东西,死后又把又脏又臭的腐烂了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坏污染她的躯体。人如此对待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长养万物,而且还承担了一切万物的罪过。人难道不应该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人法于地”是一个科学的修炼层次。比如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这与地球情况完全相符。地球以水养育着群生和万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元物资。由此可知,修炼“人法地”的科学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经络”,其次要修“八脉道”,这样就可以从生理组织结构上,完成“人法地”这个层次的先天变化过程。

3.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作何理解自然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象元】: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你说到:自然是什么意思?
【自然】就是自然而成,也就是平常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状态。也就是【自然】与【人为】造作相对。
【自然】是老子所谓的【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性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河神和我们一样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打一比方说:“牛马生下来就是四只脚,就叫做自然。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马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做作去毁灭天性。”不要用贪得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本来的天性。
人迹没有到过的原始森林里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生长、死亡。就是自然规律。

4.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4)老子道德法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5. 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德”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的概念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或者说后来重新发现排序的《德道经》。但是经过两千年的文人注释演绎,这两个字,包括《道德经》本身的句子,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而演变出来无数种解释。

我们要讨论“道”与“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经》中找答案。而我们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而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经》半部关于“道”的是哲学,而半部关于“德”的是思考。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道德经》阐叙了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道”。

诸子百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管理社会的学说。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样,庄子不还有《应帝王》嘛。而老子通过《道德经》透露出来的圣人“无为”的“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实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治国理想。

因为“道”的哲学思维太高妙,所以后来的儒家、法家实际上都是发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论,包括后来道家、法家携手的“黄老之学”,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学”、“理学”,直到王阳明糅杂儒道法的“心学”,都是从《道德经》开枝散叶而来。

6. 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那么我们怎么法地呢老子给出过方法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回天答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人在陆地生存,要效仿大地承载万物的厚实和博大,适应地理环境而生存。但完整来看,道生天地,而道法自然,老子最终是要我们法自然,回归原来的状态,才是终极的目标。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7. 老子《道德经》是真正的修养大法吗

老子《道德经》是真正的修养大法.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8.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9. 老子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现在的人们不能发挥个人和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当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无道的愚昧状况。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计划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 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