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会育人
❶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民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提高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它既从现实经济政治关系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又着眼于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它不仅注重清除一切旧道德的消极残余和影响,积极配合和保证政治、法律、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于培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
(1)道德会育人扩展阅读:
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❷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什么意思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思,教育是根本,品德教育是前提。
教师教学,本职是要教会学生本事学知识,但前提是要先教会学生怎么去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放在首要位置。
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上学时曾听老师讲“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凡人,无才无德为庸人,有才无德是危害”,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另国家领导人也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的战略思想。由此也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道德会育人扩展阅读:
德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学校应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把德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作为孩子的家长和承担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的教师,更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我们也相信心里有爱的老师,就能带出有爱的学生!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点滴中收获实效,让我们每一位超凡人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以知砺志,以德立身,立足社会,立足未来!
❸ 十大育人体系内容是什么
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❹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品德与社会学科目前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凸显教育的功能,这样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澳淋漓尽致。《品德与社会》中很多内容有利于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因为视野与信念有直接关系,品社学习中的信念教育,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而是通过扩大认识视野和自我经验等学习活动而渐趋形成的自我认同。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面对学生的成长要求,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社会、人),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一切需要围绕着现实社会问题来学习,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自然法则、人文关怀的态度,形成人生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分析、反省、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欣赏和创造。
二实小 洪晓宁
❺ 育人先育德前一句是什么
育人先育德前一句是育人为本。意思是教育是根本,品德教育是前提。
教师教学,本职是要教会学生本事学知识,但前提是要先教会学生怎么去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放在首要位置。
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上学时曾听老师讲“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凡人,无才无德为庸人,有才无德是危害”,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另国家领导人也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的战略思想。由此也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2、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4、育人为本就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❻ 有关育人,提高道德修养,的中考作文。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妈的孩子像快宝......”
今天,我同父母一同坐在电视机前观看《2011感动中国》,节目中每一个人物的事迹,都令人为之感动。然而我更加欣赏和钦佩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事发时两岁小女孩妞妞挂在10楼窗台,楼下穿着小格子连衣裙的吴菊萍,脱了高跟鞋,估摸着小女孩掉落的位置,张开双臂,在小女孩快落地的一刹那,用左手臂硬生生接了小女孩一下。就听到“砰!”的一声,小女孩落在了楼下的草地上,那女子也昏倒了,小女孩压在了女子的左手臂上。小女孩仰面躺在草地上,头朝东,脚朝西,两人都没了声响,
过了一会儿,女孩“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场所有人这才送了一口气。随后,保安将其送到医院...
她接住了,接住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幼小的孩子,而是一个正鲜活的生命,她挽回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吴菊萍的勇气和胆量都是令人钦佩的,当她脱掉高跟鞋,向妞妞下落的地方跑去的时候,她应该早就想到了自己的胳膊会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骨折对她来说都是轻的,但她并没有退缩。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心中的一个宝。失去了该有多么痛苦,因为,她也有一个正七个月大的孩子,也更能体会到这个感受。
有网友算过,吴菊萍在地面上接到孩子的重量至少是334.5公斤。这个数字,无不令人震惊。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一个年轻妈妈身上发生了,并且拯救了这个孩子。
这位美丽天使的翅膀受伤了,正躺在如她心灵般纯净的病房里,一天天的康复..
天使并没有陶醉在荣誉和赞美之中,而是说了一句“我是一个普通人,终究还是要回到普通的生活中去。”这简短而又朴素的话语,回答了用各种眼光看她的人们。这位天使只是个普通人,以前是,将来也是。但现在,她是杭州的英雄,是中国的英雄。这个英雄平凡而又伟大,她的事迹同样也会感动着每一个人。
这位妈妈带来的感动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市;从一次感动,到一次赞美,到一场洗礼。一位用双手拖着生命更托举出真善美大爱的“最美妈妈”,感动了杭州,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❼ 育人为本的德育为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针。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漠视、轻视、淡化育人功能的现象有所抬头,重能力、轻德行,重分数、轻素质,重尖子、轻全体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淡忘教育根本目的的表现。其实,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随着时代变迁,学校的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始终没有变。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办学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目的的回归,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结合当前实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一是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家庭、爱自己统一起来,把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身处的时代、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丰富德育教育活动内容,《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三是要从小事做起,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实践活动和心理疏导,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教会学生动手动脑,教会学生生存生活,教会学生做事做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前,在全市学校中开展的“六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形式、好载体,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八字校训,既丰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也传承了“为人师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至今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有素质,做好学生的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示范包括政治行为示范、思想行为示范、教育行为示范、道德行为示范、业务行为示范和日常生活行为示范等方面。就是说,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品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教师在从教活动和待人接物中的态度、情感、行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仪表、文明、礼貌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范。
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提高科学领导教育工作的本领。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完善教育法律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各级政府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各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协调机制,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
荀子说,“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家振兴在于人才,人才培养在于教师。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崇尚当教师光荣的职业追求,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竞显风流。
要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新闻传媒、文化团体和互联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新闻媒体教育宣传报道自律机制和责任制度,严禁发布有违素质教育精神的报道和广告,营造有利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国家规划的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学校教育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社会文化环境、用人制度和教育体系结构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形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各行各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做事、合作、生存、创新的能力极大提升,以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把规划目标转化为工作实践,把各级各类学校办得更具生机活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未来公民、有能力的建设者和能担当的国家栋梁。让我们共同为之奋斗。
❽ 如何反驳道德育人
‘道德’反过来念就是‘得道’,因此光凭几本书和几句话就能育人,就很肤浅了。
❾ 德育育人名言警句
1.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
3.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
4.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❿ 道德模范是育人工作奖励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