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传教

道德经传教

发布时间: 2022-02-24 03:22:42

Ⅰ 世界三大宗教为什么没有道教

道教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宗教,而是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给道教强加的个宗教的标签。我认为道教可以理解为一个社团,道教(五斗米教)的产生杂糅了道家思想、诸子百家、神仙方术等思想。道教产生的背景,我认为更多的是当时罢黜百家之后,又逢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下,发展势微的诸子百家抱团取暖的产物。而诸子百家本来就已经涉及了中国早期的自然学、实用学、哲学等各个方面,所以这些学派的探索精神(当然这种精神,现代道教基本已经磨灭了),比如追求长生不老,肉体飞升等(虽然现代人这样的追求感觉上是愚昧的无稽之谈,但在缺少自然科学的环境下,在对"仙"的境界追求下,在探索中走弯路也很正常)。道教是有成就的。比如说,在微生物理论产生之前道教教团就发现,某些疫病具有传染性,并定义为"邪秽",并通过烟熏和神水作法除秽(当然是可以理解为简易消毒)。大家注意,早期的中医理论认为生病的原因是外感内伤、阴阳失衡,并无"传染"概念,所以打破权威,对自然探索是道教的主要特点,以上只是个例子,道教探索的领域特别多,可以参考"道教五术"。但道教后期发展势微的原因,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既然是团体,就要有运营成本,驱魔、作法、相面、算卦维持宫观开支,这也是很多人觉得道教出"神棍"的原因;二、中国人不缺乏格物致知的精神,但格物精神的出发点全部基于实用主义,道教也没跳出这个圈子,也就说缺少自然科学理论,探索活动缺少理论支持,更多凭借经验,所以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差异,导致道教师徒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用理论为神话神喻后的经典、赞、咒、颂,而这些公开化的经典,基本都是去中心化的,更像是劝善良言;三、道的概念本身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仙本身是种追求的境界(我不是说道的理论错误的,请大家正确理解),所以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怪圈,作为一个道教修行者,把物质世界理解成一个表象,而修行的目的是与道合真,永成仙体,所以探索物质世界是成仙的手段,而非修行的目的,那么当有限的研究条件无法解释无穷的自然现象时,就会将自然的现象归结为玄而又玄的东西,就是鬼神。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道教不像西方宗教,致力于打造完善神学体系,也不像婆罗门宗教体系,致力于打造无本体的因果循环论哲学。道教可以说就是有组织的,古代哲学、自然现象学发烧友社团。所以基于理论的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后,道教势微是必然现象。

Ⅱ 李耳留下《道德经》后骑牛西去,他去了哪里

史书记载,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尹喜强行挽留,老子无以为报,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继续向西,然后不知所终,民间传说不少,乃千古之谜。

时至今日,临洮县岳麓山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关的遗迹呢。

Ⅲ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创教之祖(虽然天师之号并非他第一个人使用);又称"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等号。民间则常俗称张天师。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天宝年间,玄宗上太上老君(老子)“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Ⅳ 求道德经是如何传入英国/美国和对其影响资料,越详细越好

《道德经在英语抄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袭想象》这本书是中南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说的内容。主要还是作为一部翻译著作而存在。
摘录如下:
2.2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概况
在各国争相翻译《道德经》的活动中,英语国家起步较晚。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的形象及中国古代典籍的知识,最初是经由法、德、意、俄等国间接获取的。……为了顺利开展在华传教事业,加速《圣经》汉译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广泛接受,英国来华传教士将目光转向中国的儒道学硕寻求本土文化支持。他们很快发现儒家学说是一种封闭性的学问,不利于《圣经》在中国的接受,因而将目光锁定道家学说,《道德经》英译事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你可以买一本看看。

Ⅳ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教等于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称呼是道家,两者是同一个概念,理由如下: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本自黄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学。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在说道家,但他说的是道教。

苏轼撰《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於《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天皇太乙紫微北极之祀,下至於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於道家。……

《上清储祥宫碑》碑文(局部)

《上清储祥宫碑》是苏轼为道教场所“上清储祥宫”写的碑文,然而文中没有“道教”,只有“道家”,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於道家

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同上,这又是一篇为道教场所“灵虚观”撰写的碑文,和苏轼那篇碑文一样,用的词语是“道家”,上述文章碑铭,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指的是道教。这表明古人指称道教所用的语汇,以道家居多,道教居少。

元代刘谧尝《三教平心论》,称“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

明代道士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备。天命我道祖轩辕黄帝,承九皇之运,秉六龙以御天,代天立极,以定三才。当是时也,天地尚未昭晰,无有文字,结绳以代政;无有房屋,巢居以穴处;无有衣裳,结草以蔽体;无有器用,汗尊而杯饮。我道祖轩辕黄帝,始创制文字,制衣服,作宫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备。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内,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黄帝之始制,是皆出于吾道家黄帝之教焉……

综上所述,古籍文献中关于道教的论述,多以道家指称道教。且普遍认为道教始于黄帝老子,从没说过道教始于张道陵。道教不是道家的说法是现代人的观点,并非古人的观点。

Ⅵ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巨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竖立起一座座巍峨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种博大的胸怀,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针砭时弊,预言未来,他的话穿透时空,如雷贯耳,发人深省,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观事物是活的现象,语言文字是死的东西,因此,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只是在隐居的途中,过函谷关时,遇见星相学家、海关关长尹喜,在尹喜的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个字,然后离去,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的由来.
《道德经》问世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无不喜读,被奉为至宝,风靡两千多年,历久弥新,为它作解注释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一种理论,会产生这样多不同的理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老子在他迷一般的书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哲学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哲学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来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种被他称之为“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无形的(老子把它简称为“无”.)然而它创生万物、主宰万物、支配万物、驱使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来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者的立场.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还发现宇宙万物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充满了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把事物的这一普遍规律归结为“反者,道之动.”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奥秘.
老子对事物的这种认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认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我们就要把握这种转化,驾驭这种转化,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这就是所谓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从认识事物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到认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再到把握、驾驭、利用这种的转化,构成老子辩证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骤.
由此看来,《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谈“天之道”,他经常从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用江海、山谷、木头、水、鱼、风箱、车轮、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规律,阐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
《道德经》一书,无不体现自然的精神,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全部来自自然的启示,《道德经》五千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向自然学习,以“天之道”指导“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侯王”、“万乘之主”、“人主”等,所谓“圣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将相、明君圣主,他在书中,或谆谆教导,或严厉警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谓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天下之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此外,他还对历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驾驭国家和臣民的机宜,比如谦卑低调,礼贤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封老子写给历代帝王的言恳意切的长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领导必读.
历史上,帝王们不仅爱读老子的书,有的甚至亲自批注解释,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流传下来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道德经义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三、兵书
老子是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但老子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在“大同”到来之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备战争,研究战争.“以奇用兵”是他军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结,一个“奇”字,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兵书的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视为兵书是有道理的.
四、人类文明反思录
《道德经》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科学文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根源这一秘密,他预言如果人类的私欲继续膨胀,彼此之间继续争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疯狂破坏,总有一天要毁灭于自己创造的文明.于是,他逆流而动,呼吁人类摈弃科学文化、道德礼仪,回归自然,回归从前,回归蒙昧.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跟“无为”不是“消极无为”一样,“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实质乃是“朴民”,目的是实现人类原始道德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还论及直觉思维、养生、选举、外交、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内容,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学之父
老子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历代统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里用的却是老子的一套,这就是所谓的“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及后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无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像一棵参天古木,根,繁衍出孙子兵法;枝,延伸出韩非权术;叶,化作气象万千的楚辞汉赋、建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它的枝干上还藤箩般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杂家、阴阳家、武师、炼丹师、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传人庄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理论对手孔子把他比喻为龙;中国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战思想、荀子的天道论,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实际上,哲学,作为诸学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里得到启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属于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学之父.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渐频繁,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认识和了解,当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等人,左手捧着《圣经》,右手举着十字架,要来开化“东方顽民”,当他们无意中打开中华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进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转而从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古籍的翻译,使得东方思想的阳光渐渐西移,照临欧洲大地,直接对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到:“欧洲十八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卢梭一谈到自然,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大道,就如同我们一提起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
德国三位著名哲学家对老子也有高度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他研究每一个命题,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他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读完《道德经》之后,赞叹不已,说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谢勒说:“迄今的形而上学家,依其伟大性递减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论中国哲学》);
有人问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上,哪个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说:“孔子、孟子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老子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
印度当代哲学家奥修把老子跟马哈维亚(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师)、摩西(犹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稣和释迦牟尼进行对比,唯独钟情老子,他说:“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没有存在的诗意,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里面碰不到一块绿洲,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再我里面,我也不再他里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一件事情,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我谈论耶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替他背一会儿十字架,他不会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会失去欢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谈论佛陀,我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在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
因此,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影响.
六、艺术成就
《道德经》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也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作为论说文,《道德经》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许多结论都具有几何定理那样确定性,不可动摇和辩驳,有正论,有反论,有归纳法、倒推法、类比法、演绎法 .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写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对仗、顶真,尤其是他的反问式排比,像层层叠叠的波浪,前推后涌,奔腾向前,最后砸在礁石上,又从礁石上翻转过来,溅起万千浪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写作艺术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体,用水比喻道德,用婴儿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鱼比喻治国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谦卑低调的胸怀,用弯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爱的风格比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第十五章,为了描绘古代得道高人,他连续用七组形容词,形象生动,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就是《道德经》,它的美在于比喻,它的妙也在于比喻,奥修说:“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是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的不同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道德经》用字凝炼传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动.”的“反”字,“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来之笔,或内涵无穷,或耐人寻味,或形象生动.
《道德经》采用的是诗体语言,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时而如春雨落地,时而如秋风扫叶,时而如断崖流瀑,时而如长空霹雳……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韩解老
本书是笔者研读理解《道德经》的心得,也是一本关于解说《道德经》的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复、有强调、有呼应,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的过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章节都要放在整体上去理解,让它们互证,自圆其说,以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用《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道德经》的解说者数以千计,笔者认为庄子和韩非子对它的理解最为精到,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虽然有发挥,但其主要内容不离《道德经》的主旨,正如司马迁所言说:《庄子》就是一本《道德经注释》(明老子之术);韩非子专门写过《解老》、《喻老》,对老子教导帝王如何驾驭国家和臣民,也就是“权术”部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并结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终成法家大全(由此看来,司马迁把老子、庄子、韩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记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韩二人生活的时代离老子较近,他们对《道德经》文字的解读不存在“古今异义”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时,大部分参考他们的观点,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
纵观历史,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庄子的解说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因为庄子采用了意译;近代,翻译西方书籍的人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严复的《天演论》取得成功,受人青睐,也是因为严复采取了意译.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籍,采取直译,咬文嚼字,不是聪明的办法.庄子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读书,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后面的意义,而不在于语言本身.因此,笔者解说《道德经》,尽量采取意译,部分章节采用对话形式,参与对话的人物有真实的,如庄子、孔子、韩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虚构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庄子》)等,但情节基本是虚构的,许多人物不在一个时空,如柳下趾与老子,李白与老子,严复与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内涵,这纯粹是一种方便,读者不必在乎情节,借庄子的话说,我姑且说,您姑且听.如果说到您的心里去,博得您会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说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气和给我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观点,说服我,说到我心里去,那将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读文章后面附有“延伸阅读”,主要是一些庄子寓言、历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闻报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加阅读趣味.

Ⅶ 道教和老子没有关系

你没搞清楚“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和“道教”的关系
道家思想,自古有之,源于伏羲,集大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
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前,是道家学派的弟子,也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各家学派逐渐没落,张道陵继承和发扬了“道家学派”,有一个“学派”转化为“宗教”,最早的道教,供奉的只是道家思想和学派的杰出人物,并没有“神佛”之说,包括张角揭竿起义的口号都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而那时候的“天地”指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天地”,后来的神话系统,是“西教”入侵以后才产生的,由于“佛教”的理念非常利于管理国家,所以当权者盛世之时都比较推崇佛教,从而让佛教在普通百姓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些佛教思想深深的扎根在基层百姓的心中,然而宗教的传承是通过“人”来达成的,掺杂了其他宗教思想的百姓进入道教,再加上道教极强的包容性(道教并不排斥其他的宗教思想),所以道教产生了无数“宗派”,比如现存的“正一道”“全真道”“天师道”等等,都是因为地理、人文、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才有了各宗派的不同思想,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道教”。
就拿王重阳的“全真道”举例:全真道在西安附近的首阳山,而老子传道于尹喜的地方,就在首阳山以西数十公里的“楼观台”同时,西安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唐三藏取经的故事人尽皆知,就发生在长安,而唐王李世民又推崇道教,所以西安市城墙以里(钟楼为西安市的最中心,西安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是以钟楼为基准界定的,),都还存在着很多道观、佛庙,并且一直受到国家保护,所以西安周边自古以来,宗教信仰就比较复杂,而王重阳就是在这附近,将“佛道儒”的思想综合才创立了“全真道”,其神话体系具有“佛道儒”的综合特征,既供奉太清天尊(具有道家思想的“仙”),也供奉玉皇大帝(天庭的阶级概念,就是儒家的阶级概念,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神”),还供奉佛爷菩萨(具有佛家思想的“佛”),宗教的根源在百姓,百姓信的杂了,才会催生“全真道”这样神话体系复杂,但是中心思想统一的道家宗派。
道教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一个特殊宗教,道教继承了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后期发展中还融合了其他学派、宗教的优秀之处,这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神话体系完整的“道教”。
然而,普通人还是根本就不了解道教,真正的道教,没有神佛,只为修身养性,看起来更像一个“居士”,这里就要说到距离首阳山数十公里的“楼观台”了,这里的道人,不供奉神佛,主要供奉的只是“老子”和“尹喜”,道长们讲话极具哲理,内容毫无神佛之类的内容,阴阳八卦五行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任何迷信色彩,很明显能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内容,和“佛教高僧”模棱两可的“禅语”不同,道长们的话言简意赅,很容易就能让人明白,这才是真正的道教,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道家思想的真正道教。尽管楼观台被政府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是道人们还是安逸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和世俗联系极少。
现在的道教有点像诸子百家的状况了,能只继承道家思想的宗派太少了,多多少少都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进去,但是主要思想,还是道家思想。
另外,道教的最高经典点不是《易经》,而是《道德经》,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互通之处,但是《道德经》和《易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实,《周易》和《道德经》,都是具有道家思想的著作,世人对道人的印象还是卜卦堪舆、画符念咒,降妖驱鬼,所以自然很容易把道人和《周易》联系在一起,毕竟算卦相面、风水堪舆都是根据《周易》衍生出来的,这是很正常的。
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我们本土的宗教,总是挑这毛病找那毛病,用其他宗教狭隘的眼光来审视极具包容性的道教,是可谓:“夏虫不可语冰”

Ⅷ 圣仙道的传教方式

道教宫观一般每日早、晚两次上殿诵经。这种诵经叫做早晚功课、日诵功课或玄门功课。早课时间大约在四点至五点之间。每日晚课通常在下午五点至六点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道教逢“戊日”不焚香诵经,不鸣钟鼓,不申表文,不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
功课前一般以钟鼓为号。全真道早坛功课程序是先起澄清韵、吊挂、提纲、中起请等韵。后接着念有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后诵《常清净经》、《消灾护命经》、《禳灾度厄经》和《玉皇心印妙经》及三清、四御、南极、南五祖和北七真、雷祖等宝诰。拜诰是遇到哪一位祖师或圣人圣诞,就礼拜他的宝诰。平时主要是礼拜玉帝和雷祖两个宝诰。晚课首起步虚韵、吊挂、提纲、和中启请等韵,接念《救苦拔罪妙经》、《升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及斗姥、三官、玄天、吕祖、邱祖、萨祖、灵官和救苦等真诰。平时也是拜两个诰,即斗姥和救苦宝诰。早坛经是延生保安,以《清净经》为主。晚坛经主要是超阴度亡。出家道士每日上殿奉诵经文,这一制度从金代王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建立丛林制度以后确立下来。

变直诵为音诵,增加了音韵和器乐伴奏。(图源问道青城山公号)
道教认为不同时间诵念有不同功能。《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正月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宫天尊诵经;七月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宫天尊诵经;十月为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存在下宫天尊诵经。凡诵经诵经,是学道者初习仪式必学的一种仪式行为。古代高真先师们说:“功课经乃修道者入道之门径”,是许多修道高真的深切体会而集结的智慧之言。道教每日诵经以求安宁,忏悔以消罪孽,祈祷以冀祥和。
所诵经文字数适中,文浅意赅。在南北朝时期经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变直诵为音诵,增加了音韵和器乐伴奏,沿袭下来,平时道士的早晚功课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鱼、提钟、磬、铃、鼓、铛等。功课经用韵各地不同,全国大约有五种: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子孙韵、十方韵。较大的丛林宫观一般均以十方韵为通用主韵。

Ⅸ 老子的道为什么没传给道教派别

老子的时候,老子的道并非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哲学思想,所以没有传教,后来东汉张道陵创立了道教,追尊老子为道教创始人,此道并非那道。

Ⅹ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