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了什么
⑴ 道德经在说什么
夷。为色轻浅。若透明。 希。为音希博。若有无。 微。为物微小。若弥尘。 道。大概便是这样。 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而混元一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法.作动词.是效仿.学习的意思. 万物有其根本性。 人的本性。或者说。人的道。便是投机取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现代人更是直接把"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当做行事准则. 地的道.便是公平. 大地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 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 想要吃饭.就得种地.想要喝水.就得挖井. 有付出才有回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公平. 天的道.是奉献. 天.浩瀚无际.湛泊不动. 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 雨水.阳光.甘露.风云.不求一丝一豪的奉献. 水.利万物而不争.由此看来.天之道和水之道到是相似. 如果道也有意识.那么.道.法自然. 三国魏何晏在《无名论》曾说“自然者,道也。” 这么看来.在古人眼里.道.和自然.其实就是一个概念. 那么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词语解释里这么说. 自然 【读 音】zì rán 【释 义】 (一)天然;非人为的。 (五)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由此看来.这自然.指的就是无为.放任自由. 古人注释道德经有言: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再仔细一品.明白了.老子道德经的根本思想就俩字:无为. 自然.或者说"道". 指的就是那种.无元无终.无前无后.无生无灭的东西. 而由这个无生无灭中.自然的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 形成了生生灭灭的自然现象. 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 现代人悲惨的时候会时常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语气蛮是对天地刻薄的怨毒.其实.这是一种曲解.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 因为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这人和那草扎的狗并没有什么区别. 就像.就像我们人身上的不同部位的细胞一样. 你们有特别喜欢自己脑子部位的细胞而讨厌屁股部位的细胞的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个庸俗的比喻.我们人也好.花草也好.那都是道的穷孙辈. 手心手背都是肉.道对万物的爱.是无私等同的. 所以才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通读全篇道德经才明白. 老子宣传的是一种由人向圣人修炼的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就是指.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修炼到最后.人得证大道.就成了圣人. 圣人眼里无善恶.任由一切自由发展. 有恶才有善.有缺才有圆.若人人为恶.那恶就是善. 我们眼里有善恶之分.那是因为打小的教育. 所谓的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 如果善人死完了.那恶人即是善人. 就如同禅宗的老大六祖慧能在圆寂之前说过的. 一念之前,人人为佛.一念之后.佛为人人. 懂乎?不懂乎? 不懂的话.学我中学化学老师的话. 不懂就回家钻被窝捂悟. 这些道理.讲白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纯灌水的那种.就像有天有人跟你面前喊叫..吖.太阳是圆的. 你听完了.笑一笑.然后接着忙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去了.于生活无意.
⑵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意思是:圣人的否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
⑶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传世名作,这本传世名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问世,便在诸子百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而在后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为主要载体,穿越千年时光,流传至今。那么《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什么?这个问题虽“大”,但我们也可以概括着说。不同视角之下,我们可以说《老子》整本书在讲“道”,也可以说《老子》整本书都在说“无”。
3、总结
也就是说,当我们就《老子》一书中内涵的道家老子学说体系来看,可以说这本书主要在讲“道”。但即便是“道”这个名字,也是老子强行取的,毕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视角来看,可以说《老子》一书在讲“无”。
当然,以上也是个人的一点小心得,也仅仅是选取了两个角度来说《老子》一书中的主要内容,不同视角之下看到的“宝藏”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给您带来一点点收获,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欢迎交流讨论。
⑷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讲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从中回学到。道德经答由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贯穿全书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辩证,想要人们用辩证的思维去想事情思考问题,培养独立的精神。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道德经说了什么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⑸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包罗万象,他包来括宇宙及万物的起自源于归宿--生于无而又归于无;治国修身之道(这个里面讲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为官从政之道。我曾经说过,君子用《道德经》无为之用,小人用《道德经》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说,真正读懂了《道德经》,上可得屠龙之术,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会得到无限的自由与洒脱,当然还可能成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议研究一下,不过慎为小人之用。
⑹ 《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⑺ 老子道德经主要讲的什么
《道德经》上篇讲道,下篇讲德。道是法则,德是体现。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⑻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