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道德经
A. 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的关系
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是同一个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
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变,谁能识真?”老子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1)李耳道德经扩展阅读:
1、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在全国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他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庙。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B. 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回,欲以观其妙;常答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2)李耳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C. 为什么李耳为老子
尊称李耳为老子的说法有两个。
一、首先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与后来的庄子合称“老庄”。老子曾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该书包罗万象,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汉初曾采用老子的“无为之治”来休养生息,恢复民生,效果极佳。
“子”本来是周朝的一级爵位,也用来表示对天子所属公卿的尊称,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子”的用途扩大,多被人们用来对有学问男子的尊称,如韩非子,孟子等。李耳学究天人,声名远播,就连孔子也曾向他问道,按照当时的称呼也被尊称为“子”,春秋时期列国通用的官话是“洛阳雅言”在当时的发音中“李”和“老”相近,加之当时信息传递困难,多靠口口相传,所以“李子”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老子”。
二、李耳生下来就白胡子白眉,这在当时是异象,而因为他这个长相特征,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号,渐渐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顺口,这种说法显然可信度不高。在唐朝建立后尊称李耳为“圣祖”,以李耳为李姓始祖,唐朝以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这就有了后来“老子天下第一”的说话,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对者戏称为“孔老二”。
(3)李耳道德经扩展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其实李耳因为哪种原因被称为“老子”都不重要,我们后人更应该了解的是老子对华夏文明发展的贡献。他留下的智慧和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经文,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前社会人心极其浮躁与功利,多读读老子留下的道德经,领会先贤的智慧,对我们修身养性以及与人相处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即使过了两千年对于人类文明仍有极大价值,就李耳取得的成就来说,被尊为“老子”实至名归。
D. 李耳为何称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李耳
E. 道德经的作者李耳,为什么又名"老子
从李姓而来。李姓,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子”是对古代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的尊称,李耳足以接受“子“
F. 谁知道 老子 李耳 在《道德经》中 说道的道 是什么意思 或是什么物质 或是什么概念
可能道德经的其它章节,你没能读全,或贯通,建议多读几遍,正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千遍说的太夸张了点,我以前看不懂的一段英文,就查字典,难后就一直读,结果没两天,就能带感情的读这段文字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其意自现了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天地的生成及独立不改的运行,我勉强为其命名为道,这段解释了道基本由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这是道德经开篇,讲了道与名,说明道的无常却有常。道的变化无常。但道与名,有与无的玄之又玄却是独立不改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这两段讲道的运作规律,及我们所能见万物的构造,也是了解太极与无极的基础。)
G. 老子李耳的详细资料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说安徽涡阳)
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旷世著作《道德经》外,还教导过哪些杰出的学生
在“以吏为师”的李耳时代,公职在身的李耳自然少不了“后生可畏”的追随者。但是首先排除与“老子”之名联系最为紧密的侍童徐甲、后学庄周,因为他俩都不符合“学生”的定义;其次,排除孔丘,因为孔丘与李耳打交道的内容不是学习,而是询问时事政局、请求馆藏图书、谋取治国方略、诉说流亡生涯等等。或者说孔丘相当于一位中学、小学教师,而李耳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一是杨朱,即阳子居,他想追随李耳,但李耳觉得他不是可塑之才,阳子居是道家一支别学,也是道家显学一派。
二是庚桑楚,他“偏得老聃之道”,便自己回去经营一个庄园,三年而大获成功,于是遣自己的学生南荣楮担几百斤粮食答谢李耳。
三是倪然,就是《计然之策》的执笔者,《计然之策》是李耳“述而不作”的书,倪然的学生则是后来的大财富家范蠡。
四是李假,李假小时候跟着李耳住在洛阳,长大后当了函谷关令尹。李假是老子的第八代孙;古人称第八代孙为云孙,于是李假就称李耳为“众父”。拜众父为师,是有血缘关系的老师,因此又称“学父”。
I. 李耳留下《道德经》后骑牛西去,他去了哪里
史书记载,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尹喜强行挽留,老子无以为报,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继续向西,然后不知所终,民间传说不少,乃千古之谜。
时至今日,临洮县岳麓山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关的遗迹呢。
J. 老子李耳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10)李耳道德经扩展阅读: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