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道
㈠ 道德经 指玄篇
《指玄篇》诗注吕 洞 宾
白玉蟾注自序余精儒业,应试,路逢正阳仙翁,悯岩,指修大道,遂弃功名。始生疑惑,后蒙指出,余方省悟。再访圣师,登山涉水,游至终南,稽首讯问根由。不责前愆,授余《太上无量度人妙经》,及《丹房秘诀》,反复丁宁告诫,命余珍藏,密修大道,采炼还丹,以逃生死,入希夷门,游长生境。余既得闻,喜而敬之,叩头谢恩,别圣师,云游尘境,誓度百人成道,皈奉真风。不料世之迷徒,只知恶死,不肯求生;不悟玄机,殊昧妙理,反生谤毁。或有执著而怀邪妄者,或服金石草者,种种痴愚,入于迷境,及至老死,犹不知悔,深可惜也。吾固怜之,无能拔济,特作《指玄篇》一册,留于青城石室之中,稽首告天,拂袖而去。倘后之君子,得遇此书,乃三生有缘。收吾秘诀,务必严整衣冠,具香火灯水,于静夜面朝北斗,致谢高真;日逐虔诚,感格仙圣。自有明师剖决简奥细微、水火进退、药物斤两,明后,下手隐身、锻炼龙虎大丹,脱胎入口,接命延年。驱魔剪怪,修得三千行满,倏诏飞升,逍遥物外,与天齐年,与吾无异也。是为序。指玄三灿上篇其一叹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欢娱促,岁月长时死限攻。弄巧常如猫捕鼠,光阴犹似箭离弓。不知使得精神尽,愿把身尸葬土中。玉蟾曰:纯阳仙师慈悲,大开接引。故叹世人险曲迷昧,自丧其身。后览书者,当见仙翁之言,的无虚也。正好回头悟道,切莫错过光阴。非大慈悲,谁肯苦口劝人?其二昔年我亦赴科场,偶遇仙师古道旁。一阵香风飘羽袖,千条云带绕霓裳。开言句句谈玄理,劝世声声唱洞章。我贵我荣都不羡,重重再教炼黄房。玉蟾曰:此诗自叹遇钟离老祖,讲道劝化之意也。羽袖云裳,乃仙家所穿之服;玄理洞章,乃仙家所修之业。黄房者,非世之黄房,乃中央属土,黄帝所居之位也。其三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江。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此个功夫真是巧,得来平步上天堂。玉蟾曰:阴阳二字,极有妙理。若欲见形,龙虎是也。一粒者,乃混沌之初,先天之炁。故能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半升铛者,乃是炼药鼎器,非铁鼎之铛也。青龙在东,东方属木,木能生火,故谓之驾火。非凡之水火也。若求大药,有足能行,是个活物。莲室乃丹房之所。白虎在西,西方属金,金能生水,故曰兴波。波非海水,金非凡金,若求金水,有手能拈,亦是活物。近世多执凡水火,锻炼金石草木,以修诸身者,深可惜也。洞房者,乃出丹之所。噫!观此书者,当知神仙称赞大丹。若能得之,升天入地,不可测也。其四寻天撅地见天光,种得金花果是强。那怕世间诸饿鬼,何愁地下老阎王。正心收住黄龙髓,张口擒吞白虎浆。不是圣师当日诀,谁人做得者文章。玉蟾曰:老子云:先天地生。若欲见之,必寻天掘地。寻之得手,何畏鬼神?龙髓虎浆,乃是药名。纯阳得钟离之传,能知玄妙,方作大丹诗歌,以留于世。读者参究,信受玄言。其五一三五数总皆春,后地先天见老君。花发西川铺锦绣,月明北海庆风云。好抛生计于斯觅,莫逞浮华向外营。念念不忘尘境灭,静中更有别乾坤。玉蟾曰:一三五,乃阳数;二四八,乃阴数。修仙之士,能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有还丹至宝,不可错过。后地先天者,得地中一阳之气,上升于天;天有一阴之气,下降于地;二气相交,发生万物,则为泰卦;二气不交,则为否卦。真阴真阳,隐于天地之中无影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能擒得,便是花发月明,总一意也。花发于春,月明十五,修丹炼药,要识其时。不遇真师,纸上难得。若得师指,将家业抛去,趁其时而急修,不可迟延。苟或迟延,药物过矣,即无用也。炼药之时,念念不忘,道心如铁,莫被尘境所牵、色欲所蔽,动中得静,便是幽微。所谓有动工,有静工。噫!妙哉,意也!学道本无先与后,新笋生同旧竹高。其六世间无物可开怀,奉劝世人莫自埋,好趁风云真际会,须求鸾凤暗和谐。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会得此玄玄内事,不愁当道有狼豺。玉蟾曰:世间荣华富贵,都是漫天之网。众生被他罩住,故不开怀。只有上圣高真,有大智慧,将浮华扫退,炼就还丹,以超三界永无忧矣。故真仙劝世,莫自沉埋。噫!未遇真师。何人识得天地阴阳?其意玄微,惟有神仙,能穷本,得返还之理,何愁虎狼当道。蛇虫遍地?自在逍遥,与天间寿。噫!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是凡夫不信心。 其七前弦之后后弦前,圆缺中间气象全。急捉虎龙场上战,忙将水火鼎中煎。依时便见黄金佛。过后难逢碧玉仙。悟得圣师真口诀,解教屋下有青天。玉蟾曰:修丹之士,莫问弦前弦后,止看月缺月圆。月圆玉蕊生,月缺金花卸。生时好用工。卸即无用也。龙东虎西,间隔甚远。学者趁圆缺之时,捉之相战。水火,盖龙虎中之元气。取于金鼎,仔细烹煎。水冷须进火,水滚须抽火。进退之理,方保成也。仙师再说依时二字,反复丁宁,指示后来慕道贤士,能趁月圆之时,正好行工,非寻常也。黄金佛者,乃释氏之大觉金仙。真身丈六。同大丹理。至于《周易》数,深有幽微。魏伯阳老仙,得丹之后作《参同契》,流传于世。其言似解《周易》,其实大丹之诀。顽石中藏宝,时人眼未明。卞和若一见,怎肯不相亲。过后难逢者,乃月缺之时,有何用也。屋下有天者,非虚浮之事,以世理譬喻。天之在天,屋下岂能藏之?神仙之道,多般颠倒。火里栽莲,水中捉虎,死处逢生,故有登天之灵梯。其八(三韵并用)修仙善士莫痴迷,于此宜当早见机。花发拈花须仔细,月圆赏月莫延迟。得来合口勤烹炼,既济休工默守持。从此不须心懊恼,管教平步宴瑶池。玉蟾曰:花发月明,前已漏泄。花不在山,月不在天。要知著(音着)实,家家有之,人人可修。水火不合,卦爻未济;水火一合,道得既济。休工默守,然后修炼,以复其初也。日满工完,皆同众仙,游宴瑶池圣境,其实不虚也。噫!洞宾一得真铅后,弃却瓢囊碎却琴;传与后学牢把念,六根有耳不闻音。其九要知大药妙通神,不是凡砂及水银。世间药材俱是假,人烧水火总非真。有形有质何须炼?无象无名自可亲。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鸾跨鹤谒枫宸。玉蟾曰:大丹妙药,至灵至神,非世间金石草木,黑铅水银,亦非炉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质可见之物。盖灵丹妙药,乃是生天生地之祖炁,无形无影,难执难见,隐于空洞玄牝之中。唯有神仙参透阴阳造化,旋斗历箕,暗合天度,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天地动静,方得元始祖炁,化为黍米,降见浮空,采而服之,还元接命,以作长生之客,升入无形,故有无穷变化,自在逍遥。后之学者,切莫听信邪师惑误性命,必仔细参求,投明弃暗。噫!迷者自迷,各宜穷理,覆鸡用卵。其十天机不泄世难知,漏泄天机写作诗,同类铸成驱鬼剑,共床作起上天梯,人须人度超尘世,龙要龙交出污泥。莫怪真情都实说,只缘要度众群迷。玉蟾曰:同类者,天以地为类,日以月为类,女以男为类,阳以阴为类。契云:勾陈腾蛇。青龙白虎相呼相唤,相扶相舞,颠倒修之,离取坎补。纯阳此诗,真实泄露天机。蟾复解此,惟愿后来万万人,学同长生之域,各当及早修持,莫待今生错过。十一返本还源已到乾,能升能降作(一作“号”)飞仙。一阳发(一作“生”)是兴工日,九转周为得道年。炼药但寻朱里汞(一作“金里水”),安炉先立地中天。此中就(一作“便”)是还丹理,不是真(一作“奇”)人莫浪(一作“誓莫”)传。玉蟾曰:返本还源,须要天地相合,龙虎相交,方得木火下降,金水上升。要识一阳生时,安炉立鼎,掘地寻天,采丹接命。知之者,切莫乱传。若非道心坚固者,虽金玉丛中,视若浮云;任是父子骨肉,道心不坚,敢轻亡传,天必殃报,九祖沉沦。还丹秘宝《度人经》云:四万动一传。故纯阳告戒。十二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龙虎顺行阴鬼出(一作“去”),龟蛇逆往火神(一作“龙”)来。婴儿日食(一作“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功满自然居物外,人间寒暑任轮回。玉蟾曰:一物,是真铅也。盖真铅生于天地之先,号为元始一炁,能生天生地生万物。今者返而求之,须用阴阳交感,逆施造化,故能成仙成佛。上圣已知汞性好飞,遇铅乃结。炼真铅伏制真汞,如母伏子,不致逃失,方结圣胎,以为长生不老神仙。十三先天一炁号虚无,运转能教骨不枯。要识汞根寻蒂子,方求铅本问仙姑。人人会饮长生洒,个个能成不死夫。色即是空空即色,朗然飞过洞庭湖。玉蟾曰:先天炁为铅,无形而能制汞。离虚坎实,采而补之,汞精不致飞走,故能结胎神化。妙在心如太虚,色境两忘,忘无可忘,方可求之。若人欲横流,终不能成。十四大道玄机颠倒颠,掀翻地府要寻天。龟蝇共穴谁能见,龙虎同宫孰敢言?九夏高山生白雪,三冬奋火种金莲。丁宁学道诸君子,好把无毛猛虎牵。玉蟾曰:颠倒之机,前篇已露。纯阳复作此诗,惟恐后人信心不坚。知牵无毛猛虎,道不远矣!十五地上灵芝天上安,时中采得结纯乾。无根自有阳春至,有本多因气脉缠。姹女戏时神力壮,婴儿舞处道心坚。可怜世上无知识,我得长生寿万年。玉蟾曰:花果非在天地,不离人身,婴儿姹女,无媒不合。有缘能悟,便可得仙。噫!只待地母花开日,便是黄河彻底清。十六劝君保重一分阴,悟此仙机在用心。只是人身常运转,何劳物外苦搜寻。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济东山老树根。此玄机重漏泄,弹琴须要遇知音。玉蟾曰:以上诗十六首,以为二八一斤之数。古仙尝惜分阴,今人反有休息,将身至死犹不知悔,须将精气顾惜,莫听邪师妄惑,服炼草木药石皆是胡为,去道远矣。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还丹至理,妄生议论;皆言修道炼丹,必居深山穷谷,必须抛妻弃子。此辈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参。深山所有者,草木禽兽,皆是非类,岂能修炼还丹?《悟真》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只有愚夫识不全。又云:汞是我家原有物,铅是他家不死方。若将金石草木任猜量,到底枉猜量,必入轮回去。今纯阳云:北海初潮,即是丹井中新出之甘泉,实为难得之宝耳。盖初潮二字,便是先天一炁,真铅之炁,故谓之至宝。无价之宝,可为大丹之母。东山枯木,北泉注之,枝叶重荣,根本永固。歌云:北方正气为河车,东方甲乙为丹砂。两情合养为一体,朱雀调运生金花。《契》云:丹砂木精,得金乃。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花,转而相因。盖此意也。以上丹经万卷,天机不泄,蟾今又注释之。指下琴音,世无知者。此书在处,当有神祗拥护。学仙者有缘得遇,信受奉行,立跻天仙也。指玄三灿下篇其一(三韵并用) 世人宜假不宜真,难度长生上品经。不免天机重漏泄,灵丹只是气和精。和曰:纯阳仙圣得全真,慈度重宣上品经。后学殷勤加爱敬,只宜修炼气和精。其二道在人为日用常,逆修入口遍身香。便须默养天胎就,稳跨翔鸾谒玉皇。 和曰:无中生有得非常,西海金生丽水香。取得归来铛内煮。待炉丹熟礼虚皇。其三西北东南在两厢,长房缩地合中央。后人好学神仙法,一样丹砂补败场。 和曰:雄虎雌龙各一厢。凭媒牵引入中央。炼时匹休轻视,顷刻终成大道场。 其四(第二句借韵) 此法真中妙更真,无头无尾又无形。窈冥恍惚能相见,便是超凡出世人。和曰:真中无假假中真,听不闻声视没形。学道知机能著力,得之凡骨变仙人。其五东华姓木老仙翁,独坐长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圣母,灵丹一粒便腾空。和曰:家家有过主人翁,只为贪迷昧圣功。若解转头颠倒做,守真志总归空。其六一法通时万法通,休分南北与西东。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见须知掘土中。和曰:玄牝之门若会通,百川万派总归东。时人若识真消息,子正阳生月正中。其七黄鹤楼中吹笛时,白苹红蓼满江湄。衷情欲诉无人识,只有清风明月知。和曰:铁笛横吹正子时,一轮明月见江湄。此中便是真端的,试问诸君知不知?其八(二韵并用) 法是先天一点炁,将来锻炼作元神。法官存想驱雷使,炼此方能上玉京。和曰:太乙含住先天炁,灵阳藏固养精神。两般若得相和合,指日飞升朝玉京。其九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和曰:无情何怕体如酥,空色两忘是丈夫。识得刚柔相济法。一阳春气为虚枯。其十曾读仙经万卷多,篇篇只教运黄河。此中有盏长生酒,问道时人能吃么?和曰:一句通玄不用多,大家著力挽银河。三花灌上昆仑顶,不是神仙是什么?十一朝游北海(一作北越,又作百越,又作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然(一作吟)飞过洞庭湖。和曰:一对鸾凤戏碧梧,性情相契要精粗。有人识得玄中理,何必登山及泛湖。十二我命从来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金丹一服身通圣,可作蓬莱阆苑仙。和曰:道本无言只自然,真铅要识地中天。河车运上昆仑顶,作圣超凡便是仙。十三修仙不问男和女,炼药无拘富与贫。一念不差皆可作,我知不是世间人。和曰:王母本是凡人女,葛洪家道十分贫。二仙有样皆当学,苦口良言不惧人。十四神仙歌诀泄天机,方便慈悲指世迷。见者莫生颠倒见,大家都好学妆痴。和曰:篇篇字字有真机,悟者回头莫执迷。大药丹方难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十五不死金丹种土砂,诸人会得早离家。一心只望长生路,切莫如蜂苦恋花。和曰;非金非木亦非砂,此个原来本在家。释氏初生全漏泄,因何末后又拈花。十六真铅大药本无形,只在人心暗与明。老子怀胎十个月,功行圆满自通灵。和曰:哑子得梦醒无形,有口难言只自明。浓血皮包无价宝,若还人得便通灵。十七鼎炉安立守其心,八两朱砂八两金。和合天平兑定了,便须仔细定浮沉。和曰:昨夜进心要坚心,煅炼顽铜化赤金。赫赫光明侵碧嶂,丹成妙诀定浮沉。十八奉真修道守中和,铁杵成针要琢磨。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日逐用功多。和曰:人人天赋此元和,好把真常各打磨。今古上仙成道者,皆缘掘地采铅多。十九一阳气发用功夫,日月精华照玉壶。到此紧关休妄动,恐防堕落洞庭湖。和曰:达摩当日用功夫,独坐长芦用酒壶。得了一杯倾灌顶,摘芦脚踏过东湖。二十曲江月现水澄清,沐浴须当定主宾。若得水温身暖处,便当牢固办前程。和曰:采药须知浊与清,饶他为说我为宾。若非猛火汤烹处,端坐休教再进程。二十一龙虎相逢上战场,霎时半刻定兴亡。诸君逄恶当行善,若要争强必损伤。和曰:五炁朝元作道场,三华聚顶万邪亡。嗜美景时须谨慎,切防危险莫被伤。二十二道本无言法本空,强名指作虎和龙。天然一物真元始,隐在阎浮同类中。和曰:须信金丹本不空,成功须用虎和龙。子时运入昆仑顶,午循环沧海中。二十三人言我道是虚浮,我笑世人太没谋。一粒金丹长命药,暗中失了不知愁。和曰:炼丹须要识沉浮,未炼还丹用意谋。指教后人能得手,不须日夜用心愁。二十四龙虎金丹妙合天,风云际会泄甘泉。白头老子能知此,返老还童寿万年。和曰:金丹妙道本先天,隐在坤维化玉泉。松柏因他滋本固,经霜耐没穷年。二十五两口相逄是吕岩,诸人识得莫胡谭。离中力量人难敌,能把乾坤一担担。和曰:伏虎须教入虎岩,吞声忍气绝言谭。得李虎子牢擒捉,配个龙儿一担担。二十六降龙须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气似烟。痴蠢愚人能会得,管教立地作神仙。和曰:亏心亏理即欺天,四物相遮黑似烟。此辈即同禽兽类,如何见得玉天仙。二十七一本梅花十月开,预先待得早春来。木微尚且知时景,人不回头只得呆。和曰:枯木逢春花再开,皆因天地一阳来。诸人年老难重少,只是贪痴呆上呆。二十八方方游化唱仙歌,反被时人笑是魔。不识真金如粪土,老龙把作毒蛇蹉。和曰:颠倒修行唱道歌,篇篇剪怪又驱魔。人人要上蓬莱路,会用工夫心莫蹉。二十九昔年游戏岳阳楼,好个莺花鹦鹉洲。今日重来沽美酒,故人多半丧荒丘。和曰:茅庵静坐胜高楼,耐守功完上十洲。堪叹玉堂诸学士,文章绵绣葬荒丘。三十遨游大地十余秋,劝化时人不肯修。留此一篇真奥妙,飘然直上凤麟洲。和曰:暑往寒来春复秋,人生如梦早宜修。仙家岂有浮空语,悟透玄风上十洲。三十一苦劝人修不肯修,却将恩德反为仇(音求)。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间得自由。和曰:世人宜早发心修,夫妇恩深总是仇。不信吾言当自省,眼昏背曲为何由。三十二浮名浮利事如风,飘来飘去有何功?诸人各自宜三省,莫把仙方当脱空。
和曰:纯阳袖大惹春风,归去来兮甚有功。留下玄机无价宝,玉蟾解和亦谈空。
㈡ 道德经是老子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
《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2)道德经古道扩展阅读:
《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㈢ 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 请问到哪去了了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一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
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
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
这是笑话。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
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
二
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
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三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
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
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
又问:“何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也。尹喜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次日东方发白,尹喜推开房门,老子已经走了,几案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竹简,共五千言。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书名《老子》。至唐改称《道德经》。
据说尹喜读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赶紧追老子。对老子说:“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顺其自然,带他走了。至于这是不是真的?谁也闹不清。
闹不清楚的岂止这个?就连老子的归宿,也都是一个谜。
四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持第三种说法的人,一般为洛阳人。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他还有很多依据。当然,他有多少依据,别人就有多少质疑。反正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给忽悠的!
不过“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㈣ 中国的道德经
他们都说了中国的<<道德经>>
是老子所著.我补充2点:
1.老子,在我们视线中,是一位极神秘的古人,至今没有一份资料,能确切地写出他的身世。他出生在何时何地?家庭背景又是怎样?受到过何等教育?享年几岁?葬于何处?资料上只记载了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猜测。于是人们对他的身世进行了遐想,在古时的某一天,一条通往远处山后的古道上,突然冒出一个骑着瘦驴,长着白胡子的枯老头,“得儿得儿”地向人们走过来。还没等人们看清来者的模样,弄清楚从何处而来,将去何处,他却又是骑着瘦驴消失在山道的尽头。他这枯瘦的身影在人们视线中这么神出鬼没的一现,却在世上留下了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却每个字都充满玄机。像他神神叨叨的身世一样,昙花一现,恍恍惚惚地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一遍再一遍地读他的《道德经》的时候,他的“道”是这样显明地在我们的眼前。当我想抓住它时,它却又时隐时现地在我的眼前,像一阵风,一缕雾,迷迷茫茫,让我摸不着,抓不住。但我知道他的"道"说的就是上帝.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它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它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然而它又超越于时间空间以外.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认识,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2.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㈤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之后他的去向如何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老子出关”的“关”是位于秦豫交界的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临洮在哪里呢?甘肃定西市境内,兰州市以南。老子在临洮“飞升”后,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㈥ 紫气东来,老子西出函谷,还有哪些关于函谷关的故事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专,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属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6)道德经古道扩展阅读:
函谷关的成语故事——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
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
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木”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㈦ 老子写道德经的幽谷关在什么地方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㈧ 我在道家网找到了对《道德经》很好的翻译,但是再网站无法下载,请各位帮帮忙,帮我复制过来!
好的;我已经整理成为文字了。现在发给你。《您提交的答案超过10000字,请删减》
【你加我为好友吧,这里有限制太多了传不上来;另外以我之见这个翻译注解并不是很好】
先秦 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㈨ 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学记》、《师说》(全篇)或推荐网址。
师说: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授(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㈩ 《道德经》可以称作老子吗
不可以的!楼上错误!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上面论述得很清楚,不在多说了。 作者是不可以用书名号的。 如果这样《论语》也可以叫《孔子》了?《逍遥游》叫做《庄子》?不严谨。 如果借用作者,应该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谢谢 追问: 主要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 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经》 (又称《 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 道教 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 http://ke..com/view/14383.htm 网络 上的,但是我觉得 《老子》 应该不太……,所以出来问一下。 还有, 《逍遥游》 只是 《庄子》 中的一篇: 庄子 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 庄子 》(被道教奉为 《南华经》 ), 道家经典 之一。《 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 道家 的作品。 《庄子》在 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http://ke.soso.com/v45241.htm) 回答: 我的意思是古代 诸子百家 ,国人大多习惯以名字简称。可是名字用 书名号 后泛指其作品是不精确的。只是表达起来方便,呵呵,楼主误会啦! 另外,楼主的追问叫我受益匪浅,先谢谢啦!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