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说疫情

道德经说疫情

发布时间: 2022-02-26 06:41:40

㈠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㈡ 请问老子《道德经》中第三章该做何解

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引语]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评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对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神,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㈢ 道德经说要从容的面对死亡,但是道教本身在寻找永生,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呢

生以不生生为来生义。如何是生以不自生生为生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
死以不死死为死义。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是为死义。
大德当知,本无生死,为什么要执着这个名相?

究竟讲来,根本没有生死。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不摇的,根本没有生死。执着于生死就是我们妄心乱动,取境着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吗?这是大自在!

㈣ 请问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请谈谈疫情期间我们周围的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坚不摧而示弱,海纳百川而不言大;水至善至柔之物,容纳万物却不与人争。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笑傲人生。

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水如果积蓄的不够深,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在庭堂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放一根小草便可当作船,而放上一个杯子就粘住不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则无力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最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水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㈤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看不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山谷,意谓空虚。谷神:指由道质和道性所构成的大道,也可谓大自然。因道的状态类似虚无,所以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并因应无穷,所以称之为谷神。谷神不死:因其从不失灭,所以说是谷神不死。

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所以将道比作一个女性生殖器。以一个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作为“道”的象征。
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远存在。也就是说,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则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这可谓是谷神不死。

老子把‘道’称作‘天下母’,又比之为女阴(‘玄牝之门’),某种意义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说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贵柔守雌,他从“弱者道之用” 出发,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弱胜刚强”。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在《老子》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这样贵柔崇阴的例子是很多的。

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玄:道体。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绵绵若存:天地相接,二气相交,缠缠绵绵,不要过于执着。“用之不勤”:强调应有所克制,不可操之过急。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是强调精神的沟通作用。只要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间盛世自然来临。

㈥ 道德经说的:知不知尚,不知不知病。有真正理解的人吗别跟我说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好的之类的凡是这么理

我没读过道德经,看你这话我个人理解的是知道不见得是高尚不知道也不见得是一种没学问的表现

㈦ 道德经中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阴阳双依,原来讲的是性生活。玄:指奥秘,隐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简单。这句话意思众生奥秘之所在,实在是非常简单。也有化复杂为简单,化简单为复杂的意义。有时特别简单,奥秘之所在。它就在隐秘处,有的时候也非常复杂。这就德与道。道非常简单,德非常复杂,有的时候非常难,属于做的时候难,这是“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流传至今,我们仍然在坚持学习它,与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质比较深刻有关;与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较科学有关。


“玄之又玄”主要是说“道”体的深奥难测和幽深神妙。“众妙之门”讲的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意思是“道”是藏于深奥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奥,又超过一切事物、知识、智慧,是洞悉所有奥妙变化的门径。在先秦诸子里最为深奥的就是老子哲学思想。

㈧ 如何用老子的思想来看待此次疫情

老子的思想如果说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这个角度来看,此次疫情是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的体现。

㈨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㈩ 请问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请谈谈疫情期间我们周围的善

孔夫子有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在《道德经》中也用了山和水来做比喻:第一是谷,大山之间能容万物的虚空,就是谷,比喻圣人的包容,心中不着一物;第二是水,水性接近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善,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希腊有个哲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水,他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水,我们就没法生活。植物、动物也是这样,甚至细菌也是这样。一杯水放上四个小时,就有细菌了,这说明有水细菌就能生存,没有水细菌就很难生存。

一个医生说,你如果等口渴了再喝水,身体就已经严重缺水了。很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实际上最初都是因为缺水。不及时地补充水分,血液粘度过高,就引起了脑梗死和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医生是有道理的。他于是提倡,早上刚起床时,要喝一杯温水,以补充睡眠让身体损失的水分。

不过,即使水那么重要,它也从来不跟任何人争,既不争名,也不争利,所以,老子希望君子和修道者也能像水,既能利益万物,又不去争。

历史上所有追名逐利者,多没有好下场。他们生活在无休止的钩心斗角和利益纷争之中,失去了恬淡和谐的生活。很多时候,他们为了一点点权势,就家破人亡,还连累族人。

最近研究太极拳,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些武功很好的人,却非常短命。练太极拳有益身心,它既调心,又养气,还强身。那么,那些大师每天花很多时间练太极拳,为什么早早就死掉了?比如,我认识一个功夫很好、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人,只活了六十岁。我问他弟子,你们是怎么练功的?那弟子告诉我,我们要一边练功,一边观想,时时想着一击毙命、致对手于死地。我这才明白了有些武林高手短命的原因:要是一个人老想杀人,会有一种杀业。它会导致一个人短命:你想要别人的命,自己的命也不会长。相反,如果你喜欢放生,老是想要帮助众生延长生命的话,你的寿命也会越来越长,古人故说“仁者寿”。

“处众人之所恶”,水待的地方,很多都是别人不愿待的。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即使非常脏、非常让人讨厌的地方,水也一点都不嫌弃。厕所里有水,粪坑里也有水,冲马桶时用的也是水。真正的修道者也是这样,他不会嫌弃环境。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著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居善地”,水特别能适应环境,你不管把它倒进什么地方,它都会选择自己的位置,选择自己的形式。比如,你把它泼到沙子里,它就渗进沙子里去,你把它放到低处,它就成水洼;你把它放入大海,它就变成大海;你在水边挖一条沟,它就流入沟里,变成小溪。水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到哪里,它都觉得最适合自己。做什么事,他都全然接受,毫不争辩。

“心善渊”,心要像深深的潭水,无论多深、多么丰富,水面都很平静。它不是浅碟子。圣人的心就像潭水,深不见底。“桃花潭水深千尺”,但水面却很平静。他的深不可测,不是想算计什么东西,而是不张牙舞爪地卖弄。就是说,圣人的心是丰富、博大、深刻的,他不是肤浅、浮躁的。

“与善仁”,和人打交道时,圣人总抱着一颗仁义之心,就像你只要把水贡献给别人,别人就能得到益处:你给口渴的人,他就能解渴;你给洗衣服的人,他就能洗衣服;你给花农,他就能浇花;你给种树者,他就能给小树浇水;你给老天爷,老天爷就下一场及时雨,让地球上的万物受益。水就是这样,它有无穷的妙用。圣人能像水一样善巧任运,冬天结成冰,春天融为水,夏天蒸发了变成水蒸气,雨季一来,水蒸气又变成了雨。

“言善信”,说话要有诚信。

“政善治”,这一般指面对世界的态度,它说的仍然是圣人。有人理解为善于统治、善于管理,但是对圣人来说,也是善于处理日常事务。因为,圣人是无求、无欲、无为的,他心里没有私利性的东西,所以也无争。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有很多很多的人帮助他。所以,圣人无为而无不为。表面看来,他什么都不做,或者说不执著,既做,又不执著,实际上他能做很多事情,因为圣人有大智慧。老子和庄子都是这样,所以他们才能影响世界。

“事善能”,做事容易成功。面对任何事,他都明白要变通,但他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他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他就像水一样,进了圆杯子,就是圆的;进了方杯子,就是方的;进了塑料袋,就是塑料袋的形状;被锅盛着架在火上,又会变成开水;温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蒸发;蒸发到天上,就变成云彩;如果放到城市的喷泉里,它又会变成喷泉。它是千变万化的,你需要什么,它就变成什么;你用什么装它,它就变成什么,什么容器都能容纳它。

君子和圣人就是这样,在任何环境之中,他都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不管环境,只管做最好的自己。当他做最好的自己时,就没有任何的矛盾,没有任何的争斗,也没有任何的冲突了。因为,世界总会接纳只想奉献的人。哪怕世界这时候不理解他,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但到了最后,世界仍然会接受他。耶稣就是这样,他没有任何利己的目的,只想奉献。老子也是这样,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没有道家文化,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没有超越的部分。

“动善时”,“动”就是行动,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是一种对立,有争就必然有二元对立。正因为圣人不去和别人争名夺利,所以他跟别人不是对立的,别人也不会埋怨他。“尤”,就是埋怨,或者是罪过、过失的意思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