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法治
❶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此句出自何处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系今人创作,应改编自《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壅,发音yōng,障蔽;遮盖: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战国策·齐策》);壅阻 会乃率众于州东筑堰,壅汴水以浸其城。(《旧五代史·梁书》)。
此句表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1)李德裕法治扩展阅读:
解读
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那便是“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目前仍然极具通用性。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❷ 唐、宋历史大事记
唐朝建立
唐朝疆域图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 唐朝开创者 李渊
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参见唐朝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 唐太宗 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
贞观之治
唐朝疆域图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年-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韦后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 唐玄宗 李隆基
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唐朝疆域。
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唐朝衰落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朝灭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时唐朝疆域。
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形势
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北宋
北宋王朝大事系年表(公元960-1127年)
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建隆(960-963·11月)
1陈桥傧变
2杯酒释傧权
3平乱镇
乾德(963·11-968·11月)
1文臣知州,京朝官知县
2收荆南、湖南
3收后蜀
开宝(968·11-976·12月)
1 一攻太原(北汉)
2火箭发明
4平南汉
8收南唐
太宗赵光义(在位21年)太平兴国(976·12月一948·11月)
2兴科举,始修建繁塔
3吴越归朝,陈洪进献漳泉二州
4平北汉,杨业归宋,攻辽高梁河之役
7夏州乱,繁塔成
雍熙(984·11月一987)
2始唱名赐第,梁颢是年中状元
3三路伐辽,杨业死,宋自此不攻辽
端拱(988-989)
2喻皓建开宝寺木塔,历8年始成,
另著木经
1辽始年年南下淳化(990-989)
2始每改元必铸钱
3始糊名
4始分天下为十道,王小波李顺起
4河北始种稻
5蜀乱平
至道(995-997)
3年3月太宗死,不改元
英宗赵曙(在位4年)治平(1064-1067)
1夏再扰边
2濮议
3停止对夏岁赐
4英宗正月死,不改元
神宗赵顼(在位18年)熙宁(1068-1077)
1王安石上书変法
2王安石正式変法
4王韶经略河西
8宋辽争界
9安石罢相元丰(1078-1085)
2苏轼贬黄州
3改定官制寄禄格
5宋夏永乐之役,是年新官制行
6复夏岁赐
7资治通鉴成书
8三月神宗死,不改元,程颢死
哲宗赵煦(在位15年)元佑(1086-1094年4月)
1太后听怔,新法尽罢,蜀洛党争始
2蜀洛朔三党争
3汝宫窑名噪天下,苏颂水运仪像台成
8十月哲宗亲政
9四月改元绍圣,绍述新法,得免役法绍圣(1094.4-1098.5)
2复青苗法
4贬元佑党人元符(1098.6-1100)
2夏求和,复岁赐,河决内黄全北流
3正月哲宗死,不改元,《法式》成书
徽宗赵佶(在位25年)建中靖国(1101)
1苏颂、苏轼死崇宁(1102-1106)
1蔡京为相,禁元佑学术,立党人碑
2女真各部统一
3制礼作乐
4交子跌价改钱引,建宝成宫,起花石纲
5蔡京罢相,复元佑党人大观(1107-1110)
1蔡京再相,程颐死
2再复元佑党人籍
3始以宦宫入进士科政和(1111-1118.10)
1马植入宋议结女真灭辽
3建保和殿(博物院),升苏州为平江府
3兴道教
4设道官、道禄、道秩,女真起兵攻辽
5金建国
6用林灵素
7徽宗称道君皇帝重和(1118.11-1119.2)
1宋使海道赴金,金使至登州通好宣和(1119.2-1125)
1金始有女真文字
2宋金和议成,方腊起乂3罢花石纲
4艮岳成,金破燕京
5金掠燕京去,宋以百万贯换空城
5指南针用于航海
6金不还山后诸州
7金灭辽,西辽建立
7十月金两路攻宋,太原拒守,燕京降
7十二月金使至开封迫降,徽宗禅位
钦宗赵桓(在位2年)靖康(1126-1127.3)
1正月徽宗南逃,金攻开封不利,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索金500万银5000万、缎100万,宰相亲王为质,陈东上书
1二月金北去,四月徽宗回,惩六贼
1九月太原破,十一月金兵破开封
南宋
南宋王朝大事系年表(公元1127-1279年)
太宗(中经五世)
(一)高宗赵构(在位36年)
建炎(1127.5-1130)
1金掠二帝宗室及技艺财宝图籍北还
1五月高宗即位南京,改元复宋
1六月宗泽知开封,河北乂军起
1十月高宗至扬州,十二月金兵尽破河北
2正月金破长安、邓、均、房,至十二月尽占淮北
3二月金下扬州,高宗至杭州
3三月苗刘之变,四月高宗复辟,改官制,废元佑党籍
3五月高宗上表求称臣不许,八月金再渡江南下,十二月陷临安,高宗下海
3是年金禁汉服,令剃发。
4二月钟相起乂,三月黄天荡大战
4七月金立伪齐于大名,金回兵受击
4十月秦桧回,倡南北和议
绍兴(1131-1162)
1二月桧相,金占陕西,北撤过淮
1是年始发关子,忠乂军抗金
2伪齐迁汴,始用突火枪
3宋向金求和,岳飞军渐强
4三月金败于仙人关,从此不敢攻蜀
4五月岳飞取襄邓六州,九月金南下渡淮遇抗击,十二月退
5高宗还杭州,征经总制钱
6伪齐攻宋而大败
7冬,金废伪齐
8金使至,胡铨等反和议
9正月宋金绍兴和议成,河南陕西归宋岁贡银绢50万
9七月金政变,宗弼(兀术)不准和议
10正月金还淮北于宋,五月金攻宋,七月岳飞郾城大捷
11收三大将兵权,岳飞狱成。十一月和议再成,以大散关、淮水为界,割商秦唐邓之半。十二月岳飞死
12二月宋割地称臣,金使来册封
13行经界法
14禁私人修史
15金正式用女真小字
17是年《东京梦华录》成书
21金为迁都燕京始修宫殿
23金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开封府为南京
25秦桧死
26金修汴京宫室,强迁女真、契丹人入中原定居
27金改宋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讫有山东、西之名
28金加速大修汴京宫室,运一木至费二千万,一车用500人
31金主亮四路大举攻宋,东京留守完颜雍自立为金帝,采石大捷,始用霹雳炮
32金使来修好,六月高宗禅位孝宗
太祖(中经六世)
(二)孝宗赵昚(在位27年)
隆兴(1163-1164)
1主战议起,宋小出灵壁、宿州,有符篱之败
2沿淮多战,禁太学生伏阙上书,孝宗遣使议和。
乾道(1165-1173)
1降兴和议成,约为叔侄、改贡为币、银绢各减五万
6为岳飞建忠烈庙于鄂州
7河决原阳西王村淹开封
淳熙(1174-1189)
1金令女真人学女真语
2金禁带刀枪,唯官卫及商旅许带弓箭
3宋禁商贾用马
5会子始许两界并行,朱熹请修白鹿洞,赐岳飞谥武穆
7河决卫州,夺淮入海,梁山泊消失
8恢复白鹿洞
14高宗死
16二月孝宗禅位,始修芦沟石桥
(三)光宗赵敦(在位5年)
绍熙(1190-1194)
2宋大修水利
3金修曲阜孔庙,芦沟桥成
5六月孝宗死,光宗不问丧,太皇太后立宁宗
(四)宁宗赵扩(在位30年)
庆元(1195-1200)
1韩侂胄以后叔专权,贬道学为伪学
2禁伪学
3定伪学党籍朱熹等59人
5颁《统天历》,年365.2425日,今同
6朱熹死
嘉泰(1201-1204)
1临安大火焚5万3千家
2弛伪学党禁
4封岳飞为鄂王
开禧(1205-1207)
2五月下诏伐金,宋金全线战
2是年成吉思汗一蒙古
3史弥远杀韩侂胄求和
嘉定(1208-1224)
1嘉定和议成,称伯侄,岁币30万,另给犒军费300万两,临安大火焚5万8千家
2蒙攻西夏,夏求和
4蒙古攻金西京大同迫中都,西辽亡
5蒙古再攻金河北
6蒙古再攻金河北
7五月金迁都汴
8蒙古破中都,得耶律楚材,河北金地大多入蒙古
10金两路攻宋拓地,得大散关,蒙古建燕云行省,任木华黎经略太行以南
11金再攻宋
12成吉思汗初西征
13楚材上言用治天下之匠治天下
16蒙古攻西夏
17金求和于宋,蒙首次西征还
五)理宗赵昀(在位40年)
宝庆(1225-1227)
2成吉思汗攻夏
3西夏灭,成吉思汗死,丘处机死
绍定(1228-1233)
2窝阔台为大汗元太宗
3楚材为蒙古初定税制,设十路税使
4蒙首次遣使来议假道灭金,蒙设中书省,楚材为令,以汉法治汉地,临安大火,省、部、太庙尽焚
5蒙攻汴,金用震天雷、飞火枪,金求和,汴旋大疫,死者90万,蒙再次遣使来议假道灭金并许河南地,十二月金哀宗出汴
6正月金哀宗逃归德,四月汴京降,楚材改屠城之制,汴140万户得以全生,六月金哀宗至蔡州,十月宋蒙军会师蔡州,史弥远死,理宗亲政,蒙修孔庙
端平(1234-1236)
1正月初九蔡州城破金亡,六月宋欲守河拒关而进军三京,七月蒙军南下争河南,宋蒙四十年战争开始
2蒙古二次西征
3宋蒙争四川、江北,蒙发行交钞,赵复讲学于燕京,理学北行
嘉熙(1237-1240)
1蒙三科取士
2蒙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淳佑(1241-1252)
1理宗以周张程朱配孔子,蒙陷成都
2蒙再攻淮南,二次西征结束
4楚材死
6元定宗贵由立
7秦九韶《九章算术》成书,提出大衍求一术(中国剩余定理早欧600年)、正负开方术
11元宪宗蒙哥立
12忽必烈征云南
宝佑(1253-1258)
1忽必烈平云南后北归,蒙三次西征
2蒙收吐蕃
3宋廷以宋蒙战而追究当年宋师入洛之谋
6蒙哥亲攻蜀
开庆(1259)
1忽必烈攻鄂州,贾似道私许划江岁币
景定(1260-1264)
1忽必烈立(元世祖),始用年号曰中统,设官制,蒙汉并立
2蒙设各路提学
4宋行公田法
5蒙改元至元,设行省
(六)度宗赵禥(在位10年)
咸淳(1265-1274)
3修大都宫城
7蒙改国号为大元
9襄樊被围五年余失陷,吕文焕降元
10六月元诏灭宋,七月度宗死,恭帝四岁,九月元伯颜出兵襄阳,十二月汉阳、鄂州降元,吕文焕招降沿江旧部
(七)恭帝赵显(在位2年)
德佑(1275-1276.2)
1正月九江、安庆降,二月文天祥起兵入卫临安,三月镇江、平江降,四月江陵、两湖降,六月泗川降,李庭之、姜才等复夺平江等城抗元,十二月宋太皇太后求和不得
2正月元伯颜兵临安,宋奉降表,文天祥入元军议和被扣,二月淮西降,三月伯颜掳全太后及恭帝北去,留诸将平江南,四月文天祥自镇江元营逃回
(八)端宗赵昰(在位2年)
景炎(1276.5-1278.4)
1五月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立九岁益王为端宗,十一月元兵入福建,端宗下海
2二月广东降元,时元只儿斡万户叛,伯颜率众将北讨,文天祥收复数城,九月元军再南下,十一月张世杰奉端宗走井澳(中山海岛)
3四月端宗死,陆秀夫等立8岁卫王昺
(九)帝赵昺(在位2年)
祥兴(1278.5-1279)
1五月改元祥兴,六月迁厓山(新会南),十二月元捕文天祥于广东,元发南宋诸陵
2二月张宏范率元兵攻厓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宋亡。
❸ 李绅吃鸡舌是真的吗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唐诗人李绅《悯农》诗两首,道尽了农民的辛苦,让后人为这位诗人的悲天悯人情怀所感动。
但总有所谓的“揭秘”,网上随便找找就可以找到李绅的黑材料,一说李绅嗜好吃鸡舌,一餐要三百只鸡,只用鸡舌,鸡肉鸡毛堆积如山;另一说李绅在政治上是李党成员,投靠李德裕,办了一件冤杀官员的案件。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鸡舌汤】
鸡舌汤是清代开始流传的一道名菜,专门用于给人抹黑。
最早的出处是明末清初文人褚人获的笔记小说《坚瓠集》,此人是《隋唐演义》的作者,是小说家,而非史学家。
而且褚人获记载的鸡舌汤,是用来黑北宋初期宰相吕蒙正的。文中说吕蒙正以前极其贫困,所以发达了之后甚是贪图享受,每天必用鸡舌汤。一天吕蒙正在花园中看到一座小山,竟然是鸡毛堆积的,旁人说一只鸡只有一条舌头,一碗鸡舌汤就要几只鸡,于是吕蒙正从此不再食用鸡舌汤。
后来这个段子又被用在很多人身上,包括宋代寇准、明代张居正,李绅只是其中之一。
鸡舌在古代是一种香料,来自大食,又叫丁香、丁香母,能够掩盖口臭,官员上朝奏事都会在口中咀嚼鸡舌香,与咯咯叫的公鸡母鸡舌头无关。
鸡舌做菜,正史中从无记载,包括李绅等人,都无这方面的记录。
实际上编这些谣言的小人想象力都很匮乏,又大多没有钟鸣鼎食的奢侈享受经历,如果把魏晋时期那些高官富商的奢侈美食嫁接到李绅身上,欺骗性估计能更强。
古人记载李绅等人的黑材料,主要集中在唐末笔记《云溪友议》,其中有诗人吴武陵得罪李吉甫的经过,李绅对故人李元将、崔某的刻薄等。尤其对百姓,书中记载,李绅治下百姓有逃亡的,李绅说“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把老百姓当成谷糠,似乎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悯农的李绅,但其中也没有李绅吃鸡舌的记录。
而且,这些记载毕竟只是来自唐人笔记,正史不见。不敢说是假的,但也不能以此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李绅。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丁香,也许这就是鸡舌香)
【正史上的李绅】
李绅的曾祖父是李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敬玄,百多年过去,家道已经中落,祖父、父亲都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34岁才进士及第,没沾到其曾祖父的光。
之后李绅在朝中、地方上当小官,在金陵李琦账下当从事时,因李琦欲反叛割据,李绅拒不为李琦做事,险些被杀。后来李琦被朝廷剿灭,李绅才被从牢中放出,并因此政治上得分,入朝当了右拾遗。
这是李绅仕途的起步,当时与李德裕、元稹都为翰林学士,时称“三俊”。这段时间的同事,使李绅与李德裕有了互相提携帮衬的基础。
三人当中元稹先发达了当上了宰相,但元稹为相根基不稳,又有奸臣李逢吉在后面搞鬼,很快元稹就被罢相,李绅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李德裕当时是宰相候选人之一,也被李逢吉排挤外放出京。
“三俊”去其二。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三俊”最后一个李绅也没能幸免】
实际上当时的李绅也已经做到了中书舍人、知制诏,也算是宰相候选人之一,只是排位不靠前而已,没有必要借元稹和李德裕的光。
元稹、李德裕一去,李绅就成了李逢吉眼中的主要对手之一,并设计了一个局,把李绅和当时任吏部侍郎的韩愈一网打尽。
李逢吉调动李绅任御史中丞,韩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唐代御史中丞往往都兼御史大夫,李逢吉特意把两个官位分开,就是要制造矛盾。
京兆尹是地方官,按惯例要去御史台拜访走一下程序,但李逢吉既然要挑起事端,就明确在韩愈的任命诏书中说韩愈可以不去拜访御史台。
李绅和韩愈的性格都是非常耿直,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为此公文往来,互相指责,到了言辞不逊的程度,在朝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李逢吉因此把李绅和韩愈二人同时降级,解决了自己的相位威胁之一。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李绅的坏运气并未结束】
之后李逢吉并未罢休,借唐敬宗刚刚继位,就安排多人包括自己在唐敬宗面前上谗言,说李绅当年不支持唐敬宗为太子。这种谗言凡是皇帝就会轻信,尤其中晚唐的皇帝,于是李绅这次被贬端州(现广州肇庆)为司马小官。
李逢吉仍然不满足,在第二年改元宝历大赦天下时,在大赦诏书上做了一点手脚。
每逢大赦天下,一般被贬官员都能得到“量移”,就是调到离关中较近的发达地区为官,几次下来就能回到长安。而李逢吉这次,只说已经“量移”的可以再次“量移”,就把李绅这样刚刚被贬的一批官员排除到了“量移”范围之外。
但当时的唐敬宗在宫中翻阅旧档案,找到了唐穆宗时期的奏疏,其中就有李绅等人请立唐敬宗为太子的奏疏,于是唐敬宗知道李逢吉等人是谗言陷害李绅。加上其他大臣也为李绅等人求情,唐敬宗就修改了大赦天下诏书,允许刚刚贬官的也可以“量移”,李绅才得以离开端州这样的偏远地区,先到江州任长史,再到洛阳为官。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靠李德裕的李绅,开始了好运气】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年过六十的李绅仕途才真正得到转机。当年同为“三俊”的三人,元稹此时已经死去两年,李德裕年纪最小,却在仕途上成就最高。
但当时“牛李党争”正盛,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不断排挤李德裕,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继位李德裕才重新回朝为相。
这几年的李绅一直在外为官,先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淮南节度使等要职,虽然未能入朝,但也算是封疆大吏。
这段时间的李绅在地方上留下一些政绩,包括治理霍山虎患、整治洛阳城中为非作歹的恶少等,史书记载还都是正面形象。
李德裕掌政后,李绅也得以入朝进入宰相班子,协助李德裕实现了唐王朝的“会昌中兴”。李绅为相期间,并无杰出功绩,但无论人品道德,还是执政能力,如果不符合宰相要求,李德裕或者唐武宗都不会让李绅担任宰相四年之久。
李绅也很幸运,唐武宗末期因中风辞去相位,外放淮南为节度使,不久病逝扬州,终年74岁,追赠太尉,谥号文肃。后来对李绅抹黑最甚的冤案,就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实现会昌中兴的唐武宗端陵)
【李德裕的悲剧】
李德裕是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其主政时期一直到唐武宗去世,这里要明确,我个人认为“牛李党争”的“李”是指李宗闵,李德裕无党。
这一点,无论从李宗闵、李德裕为相时的政治风气对比,还有执政效果对比,都能看出显著差别,“牛李党争”最大的责任人是李宗闵。
但唐武宗之后的唐宣宗不知哪里来的对李德裕的怨气,上台之后第二天就免去李德裕相位,并在几年内对李德裕一贬再贬,从宰相贬到了崖州司户参军,几乎是唐王朝最低官位,最后病逝在海南岛这个养老圣地。
唐宣宗也算是唐王朝杰出帝王之一,但在用人方面缺乏眼光,在位期间并无“名相”,尤其对李德裕的处置是个很大的错误。
其中李德裕的一次关键被贬,就是因为李绅办的那件“冤案”。李绅是协助李德裕实现“会昌中兴”的宰相班子成员,李绅的黑历史,就是李德裕的黑历史。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
【吴湘冤案始末】
这件事情史书上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唐宣宗时期的宰相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同族弟弟,之前本来是李德裕推荐才任中书舍人这样的重要职务,但唐宣宗继位之后又成为排挤李德裕最狠毒的一个,效果是五年之内连升十三级进入宰相班子,其忘恩负义为时人所不齿。
事情发生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当时扬州江都县尉一个叫吴湘的官员因罪下狱,李绅当时已经辞去相位,任淮南节度使。按唐律,吴湘应当是死罪,于是李绅按此上奏朝廷。
吴湘的罪名主要两条,一是贪污受贿,这是重罪;二是娶了普通百姓的女儿为妻,“有逾格律”,只是违纪并非违法。
唐代虽然不是法治社会,但对官员处置还是很慎重的,尤其老吴家和李德裕有怨,之前吴湘的叔父吴武陵据说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于是就有言官怀疑其中有问题。
朝廷派了一位御史崔元藻核查此案,崔的核查结果与扬州地方官大同小异,第一罪名无异议,第二罪名不实,那个女子也算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吴湘娶她不算违纪。
李德裕是处理这个小案子的最后一道程序,吴湘被处死,崔元藻因“无定夺”,被贬崖州司户。这里崔被贬的原因不详,估计是因为这么个小案子,你朝廷御史亲自去重新审理,就该把授权用好,又重新回到我宰相案头是什么意思?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但李德裕罢相之后,白敏中等人把这个案子翻了出来。
吴湘的哥哥叫吴汝纳,是个进士,曾经当过小官员,到长安告了御状,说李绅在淮南依仗自己曾经是宰相,制造了吴湘冤案。又说本来应当是秋后才能处决罪犯,而李绅盛夏时就下令处死了吴湘,且杀了就埋了,没能归葬家乡。
崔元藻被贬肯定也是心中不满,也改口说吴湘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又说李德裕当时权倾朝野,自己调查的真相无法上奏皇帝,李德裕采用了李绅的上奏才处死了吴湘。
唐宣宗派人审理,完全采纳了吴、崔等人的供述,结论是李德裕、李绅结党冤死了了吴湘。
绕了一大圈,终于把李德裕牵连进来了。于是李德裕虽然被罢相,却也是闲职高位,因此事被贬为潮州司马这么个小官,赴任途中再次被贬到崖州。
李绅也未能幸免于难,虽然已经去世,但仍然“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这是唐王朝神龙革命后对武则天时期酷吏的处置方式。(《新唐书》)
当时李宗闵一党势大,掌权的崔铉、白敏中、令狐綯都是其中成员。“吴汝纳、崔元藻为崔、白、令狐所奖,数年并至显官。”(《旧唐书》)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海口五公祠)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部正史对此记载基本一致,都是吴湘有罪被叛死罪,后来崔元藻改口说罪不至死,造成李德裕、李绅被处置。
另一部接近正史的《册府元龟》还补充了一点细节,反而更说明此案有问题。
“李绅文宗开成中镇维扬,有颜氏女殊色,为游客吴湘所聘(吴湘即江都县尉也。与绅争婚颜氏绅怒其无礼拾赃罪奏而杀之非游客也。)绅屡求之意欲遗李德裕,为湘所拒,乃诬以他罪害之,颜氏寻亦自裁。”
意思是说李绅是为了把这个女子献给李德裕,才想法设法弄死了吴湘。
❹ 法制史的一道选择题:唐朝科举制度的类型:贡举、科举、制举。 制举应该作何解与门荫制度有什么关系
制举:即“制科”。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汉,皇帝常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应举之士,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其例。唐朝科举中的一种,通常分常科和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唐文宗以后制举始实际停废
门萌即萌祖荫,依靠前人的功绩而致仕。应该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掩饰 可以说成黑幕 如现在的特招生
❺ 汉唐盛世对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告诉我是什么,晚上要考的,万分感谢!!!
盛世是相对于周边来说的,唐朝时综合国力远超于同期的其他国家!唐朝最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大力发展了科举制度,使天下人成才有规可循!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❻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谁
首先,我的结论不是从那些无聊的电视剧和演义中得来的。
说正题:按时间说。
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大大加强了齐国当时的实力“春秋第一相”
商鞅:变法图强,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灭六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斯:虽是“焚书坑儒”的帮凶,但他辅佐秦始皇一统中原,定郡县之制,功不可没。
萧何:西汉政治家,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且一直为刘邦据守关中,做好后勤,且为刘邦推荐人才,官拜丞相。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就为刘邦屡出奇谋,为人十分公平,汉初三杰“退休”后官至丞相,得以善终。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他并没有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并非一个杰出的的军事家。但无法抹杀他对蜀国政权延续的功劳,辅佐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魏征:大唐名相,敢于进言,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使得唐朝在贞观时期能回复国力
狄仁杰:武则天时期宰相,体恤百姓,不畏强权,举贤纳能,使得武则天时期能够积蓄国力。
姚崇、宋璟:辅佐唐玄宗创了开元盛世,堪称治世之能臣。
赵普:随为人刻薄,但十分好学,精通吏事,能为朝廷举贤纳能,忠心耿耿。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虽对他有所争议,但他变法图强,增强了宋朝的经济。
脱脱:元朝初年宰相,颁布了许多好的政令,废除了许多弊政,使元朝向农耕经济发展,为元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一清: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府,铲除了祸国殃民八虎之一“刘瑾”,文采极好,但最后被小人所害。
张居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实行了“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使得万历年间明朝能积蓄国力,推动了明朝后三十年的发展。
刘墉: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
曾国藩: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打得我都累死了,我可是亲手打的啊!你要不给分可就太没良心了。。。。。。
❼ 有富强民主文明的24个景点哪里有
.1、丽江: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丽江旅游景点:玉龙雪山、大研古城、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束河古镇、拉海市、虎跳峡、泸沽湖、丽江木府、东巴万神园、四方街、印象丽江、玉水寨、梅里雪山、万古楼
No.2、三亚: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2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及三沙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人口68.5万,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三亚古称崖州。"崖州在何外,生渡鬼门关。"唐宋两代流放到崖州的大巨就是李德裕、赵鼎、胡铨等四五十人。他们只见山遮海拦,前路已尽,这就怀疑已经走到了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天涯海角"的名称由此而来。
❽ 想知道谁是中国最牛的政治家
《中国六大政治家》,梁启超主编,1911年出版,认为近代中国之衰败唯有崇尚法治,始得振衰起隳,富国强兵。书中被称为六大政治家的是:管仲 、商鞅 、诸葛亮 、李德裕 、王安石 、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