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法立法宗旨
Ⅰ 《就业促进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是什么
一般来讲,每一部法律的第1条,都是有关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据的规定。《就业促进法》也不例外,在它的第1条就明确了本法的立法目的: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这样,就极其简明的表达了颁布和施行这部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法律”的问题。
Ⅱ 职业活动中最主要的法律
法律分析: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Ⅲ 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
一,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法规,立法目的不同。
1,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明确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双方有法可依;
2,就业促进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促进就业),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以及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1,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2,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1,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七十 号,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3, 作为一部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就业促进法在起草之初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期待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为扩大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带来福音;
4,历经三次审议,反复修改,就业促进法正式出台。禁止就业歧视、扶助困难群体、规范就业服务和管理,诸多人们关心的就业问题在这部法律中都有体现。
Ⅳ 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职业活动中最主要的法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公平救助原则的实现以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为基础,只有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使公平救助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法》在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原则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使他们真正与其他劳动者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之后,用人单位享有法律赋予的劳动管理权、劳动力分配自主权等。同时,国家制定劳动标准,明确规定劳动的基本条件,以制约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Ⅳ 就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什么位置
就业,周俊华的电话中继的,就是要把广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什么位置。这个就不惩罚的地方中介就行,要把科大就有风在经济会发展的位置
Ⅵ 求一篇《就业促进法》实施5周年的征文。要求,散文,议论文,记叙文均可,2000-3000。急求。大神们帮帮忙
《就业促进法》
制定《就业促进法》,是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作为一部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就业促进法》从制定时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权益维护、民生保障的重视和关怀。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就业促进法特点 :
鲜明的时代特点: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的首要任务
2、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是促进就业的重点内容
3、处理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促进就业的战略选择
4、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是促进就业的现实要求
5、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宗旨
6、突出的体制特征:现实体制环境
7、强烈的政府意志:政府角色定位
突出的体制特征:
1、在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就业促进法》
2、在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就业促进法》
3、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制定和实施的《就业促进法》
强烈的政府意志:
1、立法速度:部门10个月,国务院1年3个月,人大7个月。
2、六十九条八个方面:明确责任、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加强培训、提供援助、资金保障、指导督查。
3、强烈意志六个方面:突出位置、重要目标和重要职责;工作协调机制;就业专项资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目标责任制度;违法追究
五、就业促进法的四个立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1、扩大就业的思想:就业促进的第一要务
2、公平就业的思想:就业促进的一面旗帜
3、统筹就业的思想:就业促进的一个方向
4、市场就业的思想:就业促进的核心
六、如何领会和掌握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1、 就业促进法的内在逻辑结构
2、立法过程中争论较多的问题
3、政府促进就业的九大职责
4、促进就业工作五项制度
5 、就业促进法的灵魂
七、就业促进法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主体
2、监督检查对象
3、监督检查内容
八、如何实施和运用就业促进法推动就业工作
(1)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 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 法律与法律的关系
•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 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
• 解决好法律与政策的衔接
九、《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前要抓好的五项准备工作
•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领导小组
• 部署推动贯彻落实
• 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
• 加强法制宣传
• 加强教育培训
Ⅶ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结合材料,
(1)①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残疾人、农村劳动者等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平等获得就业的权利,政府理应为他们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3分)②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政府必须履行政治、经济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是政府应有的责任。(3分)③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4分)(2)①向社会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这是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使公民参与民主决策;(1分)②听取法学家、经济学家对物权法草案的意见;(1分)③通过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进行审议、表决就业促进法草案。(1分)(3)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2分)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就业促进法决策的理解,推动就业促进法的实施。(2分)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2分)④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2分)
Ⅷ 新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的意义
年6月29日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合同制度来了个全新的规定,令不少企业感到难于应对。2007年8月30日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促进法》,对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的行为来了个明确否定,用人单位违反就业促进法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新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下,企业该如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用工招聘管理,以减少劳动争议纠纷或其他纠纷,减轻企业管理成本?主办单位举办今次研讨会,由既熟悉企业劳动管理又精通劳动法律法规的知名劳动人事法律专家梁硕南老师与学员共同探讨新法之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用工招聘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 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哪些积极意义
第一,《就业促进法》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重要法律。就业,不仅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此,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历来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交织,使得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促进就业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法制化的手段确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相协调,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国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