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八
①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
严可均曰:“有人义”,各本作“仁义”。“智惠出”,王弼作“智能”,或作“慧知”,非。
洪颐烜曰:“智惠出,有大伪”,烜案“惠”当作“慧”。释文本作“知慧”。说文:“惠,仁也,从心从○。”“慧,儇也,从心,彗声。”“惠”“慧”不同。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慧”,释文“鲁读慧为惠”,是假借字。
纪昀曰:案“慧”“惠”古通。
谦之案:“癈”当作“废”。景龙、广明均作“癈”。字鉴曰:“废,放肺切,说文‘屋顿也’,与笃癈字异。”又“人义”当从诸本作“仁义”,庄子马蹄篇“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即本此。
六亲不和,有孝慈。
严可均曰:“孝慈”,大典作“孝子”。
罗振玉曰:此三句“废”下“出”下“和”下,广明本均有“焉”字。下“国家昏乱有忠臣”,“乱”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见。
谦之案:室町本有“焉”字,与广明同,“乱”下亦有“焉”字。“六亲”,王注:“父子、兄弟、夫妇也。”吕览论人篇曰:“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譣义作“孝慈”二字是。左传昭二十五年正义,诗小雅采芑孔颖达正义,引老子有增字与误倒处,“孝慈”二字则同此石。
国家昏乱,有忠臣。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此句同。范本“有贞臣焉”引王本“贞”字同。皆川愿本“忠臣”作“忠信”,与上“孝慈”对文。又“昏”字,宋刊河上本、赵孟俯本、楼正本作“■”,敦、遂本、诸王本、傅、范本并皆作“昏”。案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一曰民声。”段注匡谬引戴侗六书故曰:“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氏省,晁说之云因唐讳‘民’改为‘氏’也。然则说文原作‘■’字,从日,民声,唐本以避讳减一笔,故云从民省。”
丁仲佑曰:“考汉碑‘■’为正字,‘昏’为别体。……又旧唐书高宗纪‘■’字改‘昏’,在显庆二年十二月。据此知‘■’字因庙讳,故改从‘■’之别体‘昏’。试观唐显庆前之魏碑,凡‘■’皆从民,显庆后之唐碑,因避讳皆作‘昏’。”(说文解字诂林辰集日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义、伪韵(十一麻去声)。邓廷桢:废、出亦韵。邓曰:“‘出’,古音读若易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之‘出’。‘伪’,古音读若讹。尧典‘平秩南讹’,汉书王莽传作‘南伪’。”又高本汉:废、义、出、伪隔句为韵,乱、臣为韵。谦之案:“义”,古皆音“俄”。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唐玄宗改“颇”为“陂”,其敕略云:“朕三复兹句,常有所据,据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寔则不伦,宜改为‘陂’。”吴棫曰:“古‘义’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书本作‘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以协俄音。唐明皇以‘义’字今音为‘乂’,改‘颇’为‘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没矣。”今证之以易:“鼎耳革,失其义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知老子此章“义”亦当音“俄”。“伪”字,案庄子知北游:“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伪亦属歌部,与为、亏协。顾炎武曰:“诗‘民之讹言’,石经作‘伪言’;汉书王莽传‘以劝南伪’,师古‘读曰讹’;郭璞注方言‘伪言讹’。”由此知义、伪合韵。又马叙伦毛诗正韵后序曰:“此章大、智、六、国相韵于上句之首,废、出、和、乱又协于上句之末。”则又不但义、伪为句末之韵而已。
② 道法和佛法有那些不同,又有那些想同。
佛法与道法不同之处:
1、起源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2、教义不同
佛法讲究重视来世 追求解脱,修身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为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道法教义讲究天人合一,修道修长生,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3、目的不同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佛法与道法相通之处:
1、在真理上,真如与道都无法用语言描述。
2、讲的都是围绕“无为“。
3、道法与佛法皆是探人之生命究人之处世。
(2)道德经十八扩展阅读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
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无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法制在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网络-佛法
参考文献:网络-道法
③ 《道德经》第十八章在论述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克。生产和再生产统一理论。
从《道德经》到《资本论》……最新长文,《保卫资本论》书评导读。。。。
《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
——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
该著全名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项目号:15YJA790073)
阅读关注,交流提高。凡读《道德经》者,明《资本论》逻辑也,中国经济学入门也!
P16-P36
摘 要: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关键词:《资本论》;《道德经》;逻辑;辩证法;发生学;历史;理论;批判;事的科学
道,可道,非恒道:答《大道重出》
④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来自网络,你自己阅读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大自然是没有感情的,它对万物都等同祭坛的贡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对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最切中我们对国学的错误常识的一句。这句话告诉大家,自然的法则是对待世间万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斗角,真假善恶的斗争,遂写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导致另一面的反弹。之后老子便认为,最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因为没有“仁”,也就意味着没有“不仁”。
(5)道德经十八扩展阅读: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⑥ 上善若水第七十八章翻译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春秋·老子(即李耳)
注释:
1、以其无以易之:以,用;易,交换、代替。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指水)。
2、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6)道德经十八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道德经·柔之胜刚》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⑦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八章道德仁义,你看过吗
在这一章,老子先生引出了仁义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道德经时有误解,认为道德仁义礼是儒家的专有文化,这样理解就狭隘了,道家文化里道、德、仁、义的思想是很清晰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分清道、道家、道学、道教,这几个概念要分清,道德仁义是道家思想非常推崇的,并非某学派专属。思想文化是互相交融的,我们在学习时勿偏执,认为这派好、那派不好,要知道什么派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取其精华即可。
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综上,老子先生讲这几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正确的废话。提示人们要学习道而有德,有了道德继而有仁义之心,孝顺、慈爱、忠诚这些都在仁义的范畴,值得人们好好学习、传承。
⑧ 穿越异界通过默念道德经佛经修炼的小说
道印
·作者:贪睡的龙
姜小凡本是一介凡人,意外获得道印残片,同修佛道两家无上古经,神游紫微,纵横银河,无敌星空下,以己身印证无上大道!
⑨ 老子与庄子都是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试分析《道德经》《南华经》思想的一脉相承。
从哲学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子、庄子一脉相承的增进演绎。正如“邦专家昏乱,识忠臣属;六亲不和,知孝慈”的朴素格言一样,严整哲学则坚持“先世界观,后方法论;先原理,后原则;先道理,后教条;先认识,后主张”的基本表述程序,而这与庄子“先明之,后使之”的说法简直“异口同声”。“先明之,后使之”的最高境界,除庄子自己的“已知求未知”理念外,就是与此哲理在实践上有着呼应的大道箴言——“通德之容,唯道是从”。从老子到庄子这一“先实践后总结”的哲学程序,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