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2章

道德经第2章

发布时间: 2022-02-28 01:27:43

道德经中第二章为而不恃的解释。

恃,《说文》赖也。从心寺声。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徐曰》寸,专法属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为恃。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为而不恃:遇事之时,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着,不弃。
着,执着。
为而不恃,与佛经之“不住”相通。

Ⅱ 帮忙翻译一下《老子》第二章

《老子》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翻译: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丑陋的存在。我们都知道善是善,因为恶是存在的。所以没有相互转化,难易形成,长短相见,高低互为丰富,和声和谐,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以不作为的立场看待世界,用无言的方式启迪世界:让一切事物自然地升起,而不是成为它的创立者,去做一些事情,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意愿,就不会有自尊地成功。正是因为你不值得成功,你才不会失去它。

(2)道德经第2章扩展阅读:

《老子》创作背景:

根据文献记载,老子很想学,而且学识渊博。老子在上容老师的教学知识中,一直在寻根求知。为了解决他的疑问,他经常仰望太阳、月亮和星星,想着天空是什么,所以他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尚荣的老师“真是老人的学问已经耗尽了”,建议老子在周朝继续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看病,入太学,天文,地理,人情,皆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在学习,学术进步。医生还建议他做储藏室的官员。收藏室是周代典籍的收藏地。它收集世界的文章和世界的书。里面满是汗和牛。通过这些经验,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周朝的情况很差。为了争夺霸权,战争还在继续。作为周代的藏族历史,老子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道德经

网络—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Ⅲ 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专因为有恶属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Ⅳ 道德经第二章白化文意思

这一章节是《老子》全书中”道经“的顶峰创作,如下为原文,请参考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将文言文转换成今天我们都能听懂的文字。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导读】

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以为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始点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是早于人的出现而出现的现象,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Ⅳ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最佳注解在哪里

在我这里。
白话全解老子《道德经》选登之六
照直说

第二章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定出了美的标准或明确了美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与美对立的“丑'就出来了,“丑”这个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丑”这个标准就是这样定下来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良的,正因为有了善良行为来做比较,对应的,什么是丑恶的就区别出来了。丑恶,就是这样比较区别出来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和无是相互伴生的,难和易是相对而言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通过比高低比出来的,音和声是通过看它是单一的声音还是混和的声音区别出来的,先和后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切现象都是客观事物比较固定的规律。[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所以,聪明的人做自然而然的事,不去做人为生出来的事,他用行动去影响别人,他用行动去引导别人,他用行动去教育别人,不会只说不动,不会去做弹花匠的女儿----会弹不会纺。他尊重世界万事万物,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发生、发展情况,要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不应该这样生长、发生、发展要那样生长、发生和发展,也就是不把个人的意志和意愿加入世界万事万物中。他有所收获,他有所成就,他取得成功,也不居功自傲。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也。]

也只有不居功自傲,看淡收获,看淡成功,看淡成就,才会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文:天下皆知①美之为美,恶②已③。皆知善④,斯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⑥也,高下之相盈⑦也,音⑧声⑨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⑩居a无为b之事,行c不言d之教e;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f唯弗居g,是以弗去。

注解:①皆知:都知道。②恶:丑,丑恶。③已:通“矣”,感叹词。④善:善良,好的行为。⑤斯:这,这就是。⑥刑:较量,比较。⑦盈:通“赢”,输赢。⑧音:多种乐器发出的音响是音。⑨声:单一乐器发出的音响是声。⑩圣人: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修养好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等等。a居:按照。b无为:不去人为,不去干预,不去干涉,不那样做。c行:实行,采纳。d不言:不说话。e教:教育,引导,启发。f夫:只有,也只有。g居:自居,据有,占有。

说明:
老子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真是看得透澈,从物质世界的成双成对现象(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和人类社会的成双成对现象(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说起,告诉我们,有的要看淡它们,有的要尊重它们,有的要遵循它们。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好。有的(美的,善的)我们过分看重了,它的对立面反而更加突出,只有看淡美的善的,才能无所谓丑和恶,才有可能丑恶不那么更加丑恶。当然了,老子在这里不是和浠泥,要人们容忍丑恶,纵容丑恶,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丑恶的,在他整个道德思想体系中自始至终都在反对丑恶,都在不断地提出消除丑恶的办法。主张人们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看重和追求美的善的,这样有助于消除丑恶。

Ⅵ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Ⅶ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排行,这样造成有的人东拼西凑的往自己身上拉销售额,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场过度开发,违背了市场和产品相辅相成的成长规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进一步强调。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种美的标准,就会出现虚伪的美,过度的美,这样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出现假善、违背规律的善,这样就从总体上不善了。

Ⅷ 《道德经》第二章是什么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内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容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全文见:http://tieba..com/p/1246480430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