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企业案例分析
㈠ 法律案例分析
1、乙的说法较为合理。本题涉及的是法理学的问题。因为法律的价值专就在于维护社会的正义属、自由、秩序,即使法律根本上就不合理,公民也应当遵守,如果就因为法律不合理公民不予遵守,那么法律的权威必然受到挑战,社会正义、自由、秩序必然会混乱,公民只有通过行使自己的批评建议权,使有权立法机关审查法律的合理性。
2、这样的做法不合理。本题涉及的刑法法理是紧急避险。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第二款又规定,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我们再来分析此案例,两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不得已牺牲另外两人的生命,显然超过了必要限度,即紧急避险超过了必要限度,因为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所损害的生命权益要小于所保全的生命权益,而不能大于或者是等于。故此案例中两人的生命与另外不确定的两人的生命权益是相等的,刑法都给予同等的保护。所以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㈡ 请给我15个法制节目的案例,并各附上100字以上的分析。
校园法律案例分析 教师误伤学生
案例: 在本案中,原告张欣欣,男, 10岁,某小学学生;被告为 原告的教师王适之,男,28岁;第三人为原告所在学校和某镇教办。
原告诉称: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课时,由于我同桌不专心听课,教师王适之使用竹制教鞭拍击学生陈某桌面,以示教训陈某,不料打断教鞭头。致碎片飞插入我的左眼睑及眼球角膜内,后经治疗,也未见效。1992年7月13日经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眼外伤,瞳孔闭锁。1992年8月20日,再到某眼科医院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伤(角膜血染)。现要求被告赔偿我的药费、亲属的误工费1800元、伤残生活补助费27500元,共30450元。
被告辩称:我当时在执行公务(上课),用教鞭击课桌,以示警告违纪学生,不料教鞭破裂飞出碎末刺着原告的左眼皮上,后来原告自己拔下,但当时我未发觉,后我知道原告眼伤曾向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多次提议去医院检查治疗,而原告家属却说:只是热毒严重,不用麻烦了。后由于不及时找专科医院治疗,才导致眼睛失明。因此,我不应负全责。
第三人述称:原、被告所述的受伤、治疗过程都是事实。由于被告的行为是过失行为,不是故意造成原告眼睛失明的,所以我们希望合情合理解决。
经人民法院审理查明: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数学课时,被告王适之检查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因学生陈某不能背诵,且东张西望,被告王适之便用教鞭拍击陈的课桌以示警告集中精神。但在拍击时,不料有一粒比牙签还细小的竹屑飞插入陈的同桌即原告左眼眉毛下的眼皮(因原告身体不舒服而伏在桌上),原告即拨出,当觉得痛和出血时便小声哭。后被告发现即停止上课来问及病否和察看眼睛,并叫原告到卫生站看病。由于当时原告不愿去,结果到中午放学时才由班主任用自行车送回家,第二天原告继续坚持上学。开始一、两天家长认为问题不大,自以为是热毒所致而未引起重视。后原告觉得眼睛很疼且睁不开,原告亲属即带原告到卫生站、卫生院、人民医院等地去治疗,期间,共用去医药费221.06元。后由于病情没有好转,相反恶化,才于1992年7月13日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眼外伤,瞳孔闭锁,用去医药费共339元。上述有药费的单据共560.06元,无单据的668元。1992年8月20日经双方同意,由被告出资与原告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门诊再次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份(角膜血染)。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共用去人民币1248元,其中被告支付600元(含去厂州检查的200元)。1992年9月6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生活补助费共30450元。
法院认为:被告造成原告伤害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药费、误工补助及生活费,本院应予支持。在整个事故中,虽然被告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客观上已造成原告左眼完全失明,成了终身残废,被告应负主要责任。由于损害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第三人也应负一定责任。案经调解,双方各持己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1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7条的规定,判决如下:由被告王适之一次性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后的生活费 3600元(含已支付的600元),第三人赔偿人民币2000元,合共5600元给原告张欣欣。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负担。
案例分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学生过程中,有时会因故意或过失而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伤害发生后,往往会引起赔偿诉讼。原告是确定的,是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学生,但被告的确定却比较复杂。起来说来,有这么几种情况:( 1)被告为学校;(2)被告为教师;(3)学校和教师为共同被告;(4)学校为被告,教师为第三人;(5)教师为被告,学校为第三人。本案例反映的是第五种情况。本书赞同第一种做法, 以为将学校列为被告,由其承担赔偿责任比较合宜,因教师对学生造成损害是教师的职务行为导致的。但这绝不是说教师不负任何责任,除负行政责任外,还应负民事赔偿责任,学校可在履行赔偿义务后,向教师追偿学校所赔偿的部分或个部费用。
㈢ 法制案例分析
本案属于抢劫罪。其中王某、李某、季某应该是主犯,其他二人是从犯。
㈣ 法制案例
李某于2007年3月20日从安徽农村来京打工,经老乡介绍进入某私营食品加工厂工作,在饼干车间任操作工。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约定李某每月的工资为520元,加工厂提供免费集体宿舍,如发生其他费用加工厂概不负责。2007年4月5日,由于技术不熟练,李某在操作机器时不慎被压断右手食指,为接断指先后花去医药费5000多元,其中,由私营老板垫支3000元,老乡们帮助筹集了2000元。在医院疗伤期间,有病友告诉李某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李某可以要求食品加工厂老板支付医药费和营养补助费,如果老板不支付的话,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出院后李某找到老板,要求老板报销老乡们帮助筹集的2000元医药费并支付营养费,但老板不同意支付,并说,当初我们说好了发生其他费用加工厂概不负责,况且你才干了几天活就出事了,我们之间并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你只是个农民,根本不能适用《劳动法》,我已经好心帮助你垫支了部分医药费,你应该尽快还钱走人。无奈之下,李某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试分析:
1、此案是否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2、老板提出的不适用《劳动法》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3、双方的口头约定是否有效?此案应如何处理?
解答意见:
1、此案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2、老板提出的不适用《劳动法》的理由不成立。
因为本案中的李某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与用人单位已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应当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3、因为双方口头约定的内容部分有效:
(1)“加工厂提供免费集体宿舍”此项有效;因为不违反法律规定,而且符合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2)“李某每月的工资为520元”此项无效,因为2007年度北京最低月工资标准为640元。双方口头约定的工资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以此约定无效。
(3)“发生其他费用加工厂概不负责”此项无效。因为根据劳动法规的规定,劳动者发生工伤,应当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也可以根据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按规定作出赔偿。
4、个人认为此案可作如下处理:
(1)李某与企业建立事实劳动关系,所以企业应当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企业应当在李某受伤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李某也可以伤害发生日起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如认定为工伤,则李某因治疗工伤发生的医疗费用和住院期间的伙食费用由企业承担(因为企业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注:因为李某的情形符合国家“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伤害”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
(2)企业与李某应当补签书面劳动合同,若李某不愿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解除,企业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当地的规定,向李某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若企业不愿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解除,企业除应当支付上述待遇之外,还应当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规定,支付李某一个月工资(640元)经济补偿金。
(3)李某受伤治疗期间视为正常出勤,而且企业按照不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的标准支付李某的工资。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若有疑问,请给我留言。
㈤ 如何分析法制案例
20岁的赵某和父母共同生活,平素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为了让经商的父亲多给一些钱用而费尽心机。某日晚,赵某拿菜刀将自己的左手中指齐指甲根部剁下,让朋友孙某将剁下的手指用信封装好送给其父。第二天早晨,孙某又按赵某的旨意给赵父打电话:“你儿子已经被我们绑架了,拿50万元来赎人,否则你儿子便没命了。”赵父立即报案,公安机关在赵某和孙某取钱时将二人抓获。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赵某行为的定性产生了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第二种意见,赵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赵某为了达到骗取其父钱财的目的,自断手指虚构被绑架的事实,意欲使其父相信其被绑架而自愿交出50万元“赎人”,赵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至于自断手指的暴力行为只是为了使其诈骗行为更具有可信性和隐蔽性,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
因此,区分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主要不是看有没有欺骗,而是看行为人取得财物是以诈骗手段,还是以威胁的手段。本案中,赵某自断手指并让他人打电话恐吓其父,使其父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犯罪过程中,赵某假戏真做,自断手指,威胁其父,造成其父精神上的恐惧,并利用其父对儿子生命安全的担心进行精神强制,使其被迫交付财物。不可否认,赵某在犯罪过程中也采用了欺骗的方法,但其目的是使敲诈勒索行为更具震慑力和隐蔽性,赵某之所以交付财物主要并不是因为被骗,而是因为被威吓。所以,赵某的行为应定敲诈勒索罪。
㈥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
本书选择了来50个典型自案例,主要来源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物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参考案例,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案例。案例选择的总体思路是近年来具有一定争议,在理论上具有较强探讨价值,在实践中具有较广适用空间。选择时考虑案例在刑法各部分的分布,但有多有少,并不面面俱到。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对裁判结果和论证过程有不同意见,也会提出相应的质疑和批判。本书在展开个案分析时,除展示案例裁判者的论证思路、理由之外,不再进行一般教材式的、全面的基础理论叙述,更多直接基于事实和规范,从某些独特和关键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此试图说明,刑法适用的过程,是在目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不断拉近规范和事实的距离,得出符合正义、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结论;同时希望说明,一个合格的法律工作者,需要强大的事实和规范的处理能力,人类生活复杂多样,新问题层出不穷,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活感悟能力、应对能力和事实分析能力的法律工作者,才是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㈦ 法治在线典型案例
法治在线》观后感
一、惩处犯罪分子,我们引以为戒 今天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法制节目〈法治在线〉之〈斩断毒祸〉,介绍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获3.16特大贩毒案的主要过程,看后颇有感触! 国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缅甸毒枭与一四川毒贩联系频繁,准备将一批海洛因运往成都,并且有意从境外聘请技术人员,在成都开设冰毒加工厂。从节目中的办案人员得知,以往都是过境或就地销售,而犯罪分子还准备开设毒品加工厂,可见案子的紧迫性。幕后操纵此事的四川毒贩外号“张大哥”,具体情况不详,可见案子难度之大。公安机关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对大毒枭“张大哥”的线索茫然之下,从破获大毒枭的马仔和一些女毒贩入手,逐渐使线索清晰,最后顺藤摸瓜式的抓获大毒枭“张大哥”,捣毁了毒品团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厂的恶劣行径最终不得逞。 一个案子的破获,从长远看来,就是对中国整个巨大的法治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获,不仅表现了我们公安干警与违法犯罪分子斗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对观众是一种警示。它向公众展示了公安机关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必然增强人民对警察的信心和信任,爱戴与拥护。该案子的破获,通过过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场生动地直接地让坏人望而却步,使观众引以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不管谁触犯了法律,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会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贩毒运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会罪人!生命是宝贵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们应该拒绝毒品,遵纪守法!莫象节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终落个绝望下场! 案子的告破,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法治建设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民众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贩毒女子的丈夫已经因为毒品的违法行径而蹲守监狱,而她却不知悔改,一些民众竟然如此愚昧混沌。这些例子令人内心沉重,使我们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教导公民遵纪守法实乃当务之急,而且时时刻刻不能放松。我们国家也许还存在更多象她这样愚昧的人们,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自己要时刻想到要遵纪守法,明辨是非;而我们也许还有更多的底层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阳光的普照,对于有关部门,我们的普法工作任务艰巨,有关法律工作人员任重道远啊!
二,三女孩落网,我们深思 在抓获“张大哥”的过程中,引出了三个女孩子。最小19岁,最大22岁,都是阿坝藏族自治州财贸学校的毕业生,被一个老乡介绍认识了犯罪团伙中的一个女子。该女子说是能给她们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给她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云南贩运毒品,并且许诺一次就可以挣七、八千块钱,是她们平时打工两年的收入。。 节目一开始,就是一位穿着囚服的年轻女孩的哭诉忏悔,哽咽不断,哭鼻子抹眼泪的,说话几近模糊。看得出已经成为罪人的她面对记者和镜头很真实,毫无掩饰。且不论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体是什么罪名,单从节目开始时候的这位女孩子的哭诉就可知,她们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她们所犯的罪行已经无法挽回。观众的同情归同情,惋惜遗憾也无济于事,因为法律是不相信眼泪的! 不过,这三位女孩子的误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常常成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标,她们本身的问题出在哪? 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说其他没有经过教育,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的贩毒马仔和运毒女子,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情有可源。可是,接受过教育,有着高知识高素质,起码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刚毕业的学生也踏入危害社会的领域,实在令人感叹于接受过教育的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缺乏。 我想,不仅是因为蝇头小利的诱惑,寻找工作的紧迫,也不仅是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败导致三个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可以说,除了家庭,社会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导致三位女孩成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学校单一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涉世不深,对社会了解不清楚,思想单纯单一。恰恰使得心怀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并能很好对其欺骗引诱。不是学生,而是学校为不法分子提供有机可乘的机会。这个案子的告破可以说是给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一个狠狠的巴掌!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程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学生只是在学校苦读诗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最终影响会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学校应该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教给学生自我独立的明辨是非的标准,教会他们如何判断是非黑白曲直。重点工作在于,应该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首要这样的条件具备,学生才有可能不会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样加入贩毒运毒的团伙中。而学校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改变,不是一时能得以解决的,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家庭的长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付诸努力思考和努力实
㈧ 太仓法制案例分析
哎,一模一样的题目,你是太仓的吧,我也在找答案··
㈨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民营企业家成功案例之一:磊达集团汤广宏 2003年底,磊达再出惊人之举,规划投资6亿元,新建2号旋窑生产线和自备电厂项目,“十五”期末将形成年产销水泥450吨,销售10亿元,利税1.8亿元的生产能力,成为省内同行大哥大,国内同行排头兵 一严百实,一松百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是企业经营者必须始终遵循的《可兰经》,只有以法治企、以情治厂,管理才能出效益,才能化为跨越发展的推进剂。 磊达人都知道汤总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上午都到各厂区、各生产线巡视一遍,了解生产情况,关心职工生活。在汤广宏看来,现代企业为货币出资人所共有,管理结构应是“共有共治”。管好企业,外部要受法规、市场约束,内部要受合同、道德的约束,而这一切都必须企业管理者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在公司里,汤广宏竟然没有一支笔划了算的批额权,即使是小到几元钱的物品采购,也全部实行厂务公开。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爱人是个农民,有好心人想把她安排到厂里来,也被他婉言谢绝,至今在家中搞副业。 几年来,在汤广宏的倡导下,公司制定了《劳动定额标准》3400多条,《财务费用标准》30条,《渎职失职处罚规定》14章445条,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中一丝不苟,从不走样。一次一个分厂副厂长因未能完成规定配额,被下派到一线从事生产,调研出整改方案。事后汤总找他谈心,向他讲清了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循的道理,疏通了他的思想,不久,因为该分厂生产配额上去了,汤总按照奖励规定,予以奖励。如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已经成为公司上下近3000名干部职工的共识。 严而有情,严而有度。 几年来,在执行严格管理的过程中,汤广宏时刻把握着一个“度”,这个“度”便体现在对职工的情和爱上,职工生病有人问,职工困难有人解,职工劳保有着落,职工生活有人理。也正是这个“情”、这个“度”,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当家作主的荣耀,增强了为公司尽心尽职的主人翁意识。2000年9月的一次“职工民主日”会议上,一名刚从高校毕业的技术工,提交了《走环境之路为,企业增效》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治污尽管增加投入,但可为企业减少水泥散失,增盈几十万元。后来公司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投入3000多万元,为各生产线配置了成品磨尾汽箱脉冲大布袋,每立方粉尘排放量降至低于国家标准的50毫克,不仅使企业成为环保先进企业,而且累计为公司增盈130万元。另外,公司电工提出的巧用峰谷电的合理化建议也被采纳,仅2003年就节电增盈2000万元。 有人说,磊达成就了汤广宏,因为它为汤广宏提供了施展才华,扬名立万的平台。 有人说,汤广宏成就了磊达,因为他使磊达完成了跨越发展的“三级跳”。 其实不管谁对谁错,磊达经过多年拼搏,取得了几次跨越发展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一路挥洒的汗水,炫目光环的内核是艰辛拼搏的历程。 诚然,磊达发展的前景是一个多变量函数,但汤广宏那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志向,必将使磊达这艘创业航母在充满暗礁旋涡的汪洋汤鹱中,引向更为宽广辉煌的天地!
㈩ 法制作业案例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国徽图案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3.“未成年人”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4.如果该人行道不在该小学周边近区,则学校没有责任;该由负责管理维修下水管道口和下水道维修公司共同负责。
5.12月4日
6.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
7.《儿童权利公约》
8.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