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尧舜禹道德

尧舜禹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28 02:59:43

⑴ 两会今天这个社会不如古代尧舜禹时代社会文明,道德。社会倒退了极致,如不信请看西藏卫视大舜电视剧事实

电视剧不是史实,电视剧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能将电视剧和史实混为一谈。

⑵ 尧舜禹时期的法治如何沦为人治

尧舜禹时期也不是法治。法治是依法治国,那时候我国还没有系统的,成型的内法律,尧舜禹时期容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国家,也就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管理这个大部落联盟主要依靠人治和道德规范以及还未成型的初始的法律条文。那时候是禅让制,部落首领靠推举禅让举荐道德高尚的贤人担任。后来这种部落联盟形式被国家体制所代替,禅让制消失变成家天下,虽都是人治,但人治的方式变了,法律也逐渐形成与完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松散的部落变成紧固的国家体制,这样民族之间凝聚力更强文明得到更好发展。
只是当今社会文明更加发展,人治已经不是很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提倡法治社会的。

⑶ 孔子为什么特别推崇尧舜禹三代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孔子的思想很多体现在他们身上!

其实不仅仅孔子推崇尧舜禹,诸子百家也都是推崇的。因为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基本一致。

孔子在《家语·五仪》中对“圣人”的描述是: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尧舜禹不仅符合儒家所理解的圣人,也具有诸子百家所强调的某些特征。尧舜禹等人在各自的时代对当时的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诸子百家推崇尧舜禹等人为圣人是为了阐明各自的学说和观点,可以用“圣人”来提高各自学说的说服力影响力。

⑷ 关于尧舜禹的小故事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

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随那只在牧马滩吞食牧民的恶蟒,趁其不备用剑将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脱,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胜防,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

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

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禹王。

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

这龙故而中毒死去。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

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

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

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

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

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5、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

《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⑸ 为什么称尧舜禹分别为"唐尧""虞舜""夏禹"

尧,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舜,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

禹,姒姓夏后氏,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尧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舜,尧帝的女婿,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另外禹是中国的一个姓氏,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

(5)尧舜禹道德扩展阅读

尧舜禹的故事

黄帝之后,出现了三个贤明的君主,分别是唐尧、虞舜和大禹。

尧原来是部落的首领,后来因为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联盟的首领。渐渐的,尧的年纪大了,他想找一个继承人,于是有个叫放齐的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来当联盟的首领。尧想了想,没有同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总是喜欢惹是生非,品行不好,当不了联盟的首领。

又有一个叫讙兜的人推荐共工,共工是专门管理水利工程的,尧又觉得他做人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答应。

后来,尧听说了舜是个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瞽叟,后母和弟弟象,经常虐待他,还想着怎么弄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井的时候,瞽叟和象趁他下井,就在井口填上土,想置他于死地。舜自己挖了一条地道逃生,出来后,仍对父亲和弟弟十分恭顺。

上天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派大象去给他耕地,派鸟儿去为他除草。尧听说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他在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也嫁给了他。

舜继承帝位后,在他管理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无数百姓因此遭殃。舜十分着急,就派了很有能力的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的方法是建筑堤坝,来阻挡洪水,但是水势确实过大,他花了九年的时间,也没彻底将洪水治理好。

舜觉得鲧办事不力,就把他杀了,又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接过他父亲的重担,改变了鲧治水的方针,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当时他正新婚燕尔,却总是在外奔波,禹经过自己家门的时候,正好儿子呱呱落地,但他知道自己任务艰巨,没有进门去探望。

之后他又两次经过自己家门,也都没有进去。经过他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这时舜的年纪也大了,就把自己的帝位又禅让给了禹。

⑹ 尧舜禹上古时代,学校被称作什么,“教师”的最古老含义代表了什么

在尧舜禹等上古时代,学校被称作“成均”,“教师”指的是教导和传授人们礼乐祭祀知识和军事训练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级官员。其中,成均最开始其实是一个氏族部落集会的地方,它的作用相当于广场,也可以说是部落首领召开集会、宣布命令的场所。

因此“教”的意思是对贵族和新官员进行礼乐知识的教导和对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师”则是代表了从事教授军事或礼乐知识的人。不过自宋以后,“教师”这一词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教育和音乐,还包括宗教和武艺。直到民国以后,教师才正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专有名词。

⑺ 谁知道尧舜禹的故事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⑻ 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是什么

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是篡位。

尧舜禹都在不断发起战争,三人都不是以和为贵的人。司马迁他们想象中任贤为用、发掘平民、民风淳朴、鸡犬相闻之类的情景,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脑补。实际上,当时的部落联盟中已经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权力进一步集中,显得更加诱人、令人疯狂。

在部族联盟时代,争权夺利其实是常态,从东夷族与华夏族之战,华夏与三苗族之战,鲧夺权被尧杀死,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此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些过程无不是充满争斗和血腥的。

禅让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政治谎言

从尧、舜、禹三帝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禅让”不过是个谎言而已,那么“禅让”这个说法又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提出“禅让”说法的人正是后来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他翻阅天下书籍,发现在原始社会里只有尧、舜、禹三个人不是通过世袭获得的帝位,于是他就提出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说法,并且把这三人当作天下君王的榜样。但是以孔子的智慧,不会猜不出这之后的内幕的。

原始社会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规矩,轩辕黄帝就是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此后代代相传,直至七君,何以在这三人的时候偏偏出来个禅让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孔子之所以不肯把真相说出来,是因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他的治国策略,是他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他之所以提倡天下君王向他们看齐,是希望各国君王可以提倡他的礼乐、道道统观念。

儒家所提倡的这种治国思想,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君王身上,他们希望君王能够做一个圣人,从而治理好一个国家。但是这终归是不切实际的,到后来,孔子所提出来的儒家思想不过是封建君主用来稳固统治的一种道德武器。

⑼ 为什么人们在经历过尧舜禹如此民主的禅让制社会却能

禅让: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简称中华心法),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一、禅让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第一,它开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是完全按照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被考查对象进行综合考查,并通过各种实地考验后,再将帝位禅让给被考查人,原任君主可以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德行和威望监督和进一步考验新任君主,最后完成政权的新老交替。这种政治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所称赞和向往,关键在于新老君主完全以德行和社会治理能力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公众,有利于凝聚人心、政通人和、事业兴盛。所以尧舜禹三帝被后世称为圣君明主。虽然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与今天的民主不一样,但二者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以群众推荐的方式选出贤能之士担任国家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服务。因此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被载入史册,受后人向往和推崇。
第二,禅让制时代成为后人世代向往的开明时代。禅让制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推行的时间不长,但这个体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无可比拟的。在我国四千多年的家天下时代,没有哪个朝代能象禅让制时代那样受人怀念和向往。每到新的王朝更替,人们就寄希望于新的君主能象尧舜禹那样治理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但就是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这样的君主,更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那样的时代令人怀念和推崇。所以说这个时代不仅代表着我国现有历史上开明政治的最高水平,更是整个奴隶、封建社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
第三,尧舜禹三帝成为后世评价君主贤能与否的标准。自禅让制度开始后,尧舜禹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圣明而极有能力的帝王而被列入五帝之一。所以后世的帝王无论谁都喜欢将自己比喻成尧舜禹,以示自己圣明贤能。老百姓遇到某个盛世也喜欢将这个时代与尧舜禹时代相比较,甚至有人将个别贤能的君主比做尧舜禹似的圣君。所以在整个奴隶、封建时代,没有哪个帝王不认为自己就是圣君明主,更没有哪个帝王不希望人民将他们看成是尧舜禹一样圣明贤能。
第四,“禅让”成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人粉饰其政权合法性的贯用手法。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些通过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篡位之人,为了证明自己政权取得的合法性,都是以禅让的形式,让前代君主将帝位让度给自己,以洗脱自己谋权篡位的罪名。如:王莽、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杨坚篡北周、赵匡胤篡后周等。而且还要做得象模象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禅让者”的所谓禅让,最后摆出一付无可奈何的姿态“被迫”接受了“禅让”,以示自己的政权确实不是凭借阴谋篡夺得来,而是顺天应民,合法继承了帝位。由此可知禅让制对奴隶、封建社会政治的影响力。
二、禅让制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第一,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直属于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无不显现着禅让时代的影子。“忠”是禅让时代获得政权禅让者的第一条件,被纳入禅让候选人的人必须忠于前政权,忠于天忠于地,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事业。“孝”更是前任君主考查被禅让者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尧舜禹无不是以孝感动天下的人,孝道是他们进入世人眼界而受到推荐的基本条件。“仁爱” 是尧舜禹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正是他们的仁和爱,才受到人民的热爱、推荐和拥护,才能将他们生活的时代治理成开明繁荣的时代。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创建人,在其上述思想体系里无不体现着禅让时代的思想真谛。
第二,对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是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之一,对统治阶级治国理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治国理政和修身仍然有着可以借鉴的内涵。禅让制时代尧舜禹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就是顺应天时和地理,不逆天和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老天和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尧舜鼓励大家靠水而居,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禹的父亲鲧违背自然规律治水,不但没有将水患治理下去,反而使洪水越加泛滥,人民遭殃,最后被尧处死;禹按照水的自然规律治理,最终治水成功,使水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资源,所以他受到人民拥戴而被禅让。同时,尧舜禹还对人民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在指导人民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同时,不干扰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享受太平。道家的上述思想与其说是老子等思想家在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更应该说是对禅让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对其他思想的影响。禅让时代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其他思想同样产生了较深影响。如:“以德治国”、“与民同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知彼知已”等思想……以及我们现代的市场主体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小政府大社会思想等,无不可以看到禅让制时代顺天时、遵自然、重德行的思想痕迹。
三、禅让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尧舜禹的事迹成为教化后世的经典。尧舜禹作为一代圣君,其行为举止给后代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尧宽厚仁慈的心胸,识人用人的睿智,赏罚分明、凝聚天下的魅力……;舜忠孝仁厚的德操,爱民如子的亲和力,吃苦耐劳的意志…….;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无不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纪念,并作为教育后人忠孝仁爱、励志奋发的经典教材世代相传。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他们的道德和精神始终被作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建设大同社会的力量永放光辉。
第二,形成了传统忠孝文化的雏形。在我国整个奴隶和封建时代,忠孝仁爱始终是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对自己和他人人生价值建设的基本准则。禅让时代的忠孝仁爱思想虽然很原始、很抽象,但很实际、很有感染力,甚至儒家学者将忠孝仁爱纳入其思想范围而加以理论化时,都没有离开和超出禅让制“忠孝仁爱”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禅让时代树立起来的以忠孝仁爱为基础的高超德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后世忠孝仁爱思想文化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算孔子等在理论上再构建和深化,都很难深入人心而被世代接受和传承。
第三,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禅让时代的一系列思想,作为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而广被后世所传承和发展,并被纳入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加以建设。一是开创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先河,为我国后世民主政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禅让制民主虽然很抽象,但它体现出来的大同理念和民主推荐人才的方法至今都有感染力和借鉴力,甚至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禅让制民主的内涵。二是尧舜禹时代所体现出的大同,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准而广受后人羡恋和向往,一代代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朝着这个方向去构建和追求,试图通过理论构建来促使统治者推动大同社会的建设,虽然这个理想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范畴,但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它的追求,直至现在,大同社会仍然还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三是民主性选人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才能至上的用人原则、汉代的举孝廉、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我们现代从德能勤绩廉考查和任用人才,无不带有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的影子。四是“顺天应民”的治国思想,与现代科学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禅让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之所以传承几千年而备受推崇,关键在于其顺民心,切民意。它有力地告诉我们,只有尊从、顺应社会和自然规律的人和制度才是人人拥护的科学的,任何违背社会和自然规律、甚至开历史倒车的人和政府,其结果只能是被人民所唾弃和消灭。
历史不能复制,但历史必须学习和借鉴。我们虽然已经不需要禅让,但我们仍然需要大同,愿天下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仁爱,共同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大同国家。

⑽ 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是什么

许多歌颂禅让制美好和尧舜禹时代圣明的文献并非那么真实,期间有许多的漏洞,甚至是错误。因为在封建时期,儒家占主导地位,仁义道德是儒家的立身之本,吹嘘尧舜禹是为儒家取得统治者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尧统治时期,后起之秀舜出现了,与尧的儿子丹朱争夺天下的君王之位,舜与丹朱夺位失败后被流放到丹水。丹朱作为尧帝的嫡长子,出生也是充满神话的,自由聪慧,是围棋的始祖,并被公认为围棋界的第一高手。可惜最后夺位失败被流放,连生卒年月都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

五代至宋

937年,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唐烈祖李昪,被尊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938年十二月被幽禁至死。

951年,后汉太后李三娘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周太祖郭威。

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降封郑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去世。

1125年,宋徽宗赵佶禅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桓(内禅),自为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被押送北上。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病死。

1127年,伪楚皇帝张邦昌还政赵氏,尊宋哲宗元祐皇后为宋太后,请宋高宗赵构称帝。张邦昌封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被赐死。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