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妙
『壹』 道德经中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阴阳双依,原来讲的是性生活。玄:指奥秘,隐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简单。这句话意思众生奥秘之所在,实在是非常简单。也有化复杂为简单,化简单为复杂的意义。有时特别简单,奥秘之所在。它就在隐秘处,有的时候也非常复杂。这就德与道。道非常简单,德非常复杂,有的时候非常难,属于做的时候难,这是“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流传至今,我们仍然在坚持学习它,与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质比较深刻有关;与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较科学有关。
“玄之又玄”主要是说“道”体的深奥难测和幽深神妙。“众妙之门”讲的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意思是“道”是藏于深奥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奥,又超过一切事物、知识、智慧,是洞悉所有奥妙变化的门径。在先秦诸子里最为深奥的就是老子哲学思想。
『贰』 老子提出的“妙”体现的特点是什么
老子谈“妙”,“妙”和“徼”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叁』 道德经中的咒语:“常无欲,众妙之门”怎么解释
一.《道德经》(实为《德道经》)中没有这句话,原文为“恒无欲也,以观回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答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二.这段话的大意为:修真中的体道明德应抛弃后天的有为欲望,运用先天的无为思识才能观察和体悟到其中的妙像。道与名、无与有、妙与噭,同出于道和德,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反映道和德;把握住了白与黑交界处的那一条玄线,并突破了白与黑这两重玄,就进入了淳德归道之门。其实,这就是《德道经》中所说的“知白守黑”的重要一步呵! 三.切莫把《德道经》当成咒语!因为《德道经》是直指人的心、性、命回归道德的“一本正经”,是唯德的大唯物主义,要领会她,就得抛弃一切有为的心机和见解,平心静气地学习。这是大前提。为此,你也不妨到本博客blog.sina.com.cn/gan1953去看看博文《我们的老子》。
『肆』 请问,道德经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妙字和徼字是什么意思
[总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版有欲以观其徼”句(按权帛书: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该句有四种主要解读方法: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强调“常无”“常有”是“道”的两状态属性。如《庄子-天下》评老子“建之以常无有”。
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强调人应该“常”通过“无欲”和“有欲”的心理状态出发,来认识“道”。这也是后来“心传”论与“丹道”论的理论主纲。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乃古汉先生的解读。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凭借来认识,道的‘徼’常可有所凭借来认识”。(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话:
按,此句当依帛书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从来都不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行迹。) 4 “故(道)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种观点认为“道”有思维意志,“神化”了“道”。'
『伍』 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
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5)道德经中的妙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陆』 道德经中“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窍”是什么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是《道德经》概论式而阐述的
在这里要纵观道家整体而出发才专能讲有所得。
这里我们要属知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层意。
并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层意。
另外我们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层意。
所以: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推到这个结论
『柒』 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该如何解释。
《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何谓之“玄”呢?“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关于“玄”的释义就更多了。王弼《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其实,“玄”字的本义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为抽象名词概念,与“道”、“无”、“有”等概念具有同样的意义。“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同”是特别受到强调的,所以也可以说: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关键。
故可谓玄就是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与“道”相同。“玄”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捌』 道德经中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字怎样念
● 徼
jiǎoㄐㄧㄠˇ
◎ 同“侥”。
◎ 求。
笔画数:16,部首:彳,笔顺编号:3323251141533134
其它字义
--------------------------------------------------------------------------------
— 汉 典 Zdic.net —
● 徼
jiàoㄐㄧㄠˋ
◎ 边界:~外。
◎ 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笔画数:16,部首:彳,笔顺编号:3323251141533134
从以上看,应该是第四声。
『玖』 道德经中,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无而後生。故常无欲,空虚(其怀),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案:严灵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四家集注」本,及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本,「空虚」下并有「其怀」二字。当据补。(参看严著:「陶鸿庆老子王弼注勘误」补正。以下涉及此书时,简名曰严著:陶勘补正)。
王注以「常无欲」点句。三十四章:「常无欲,可名於小。」故如此点句,亦未始无据。言人当「常无欲,空虚其怀」,而後可以观道之始物之妙。王注解「妙」为「微之极」。「微之极」之妙亦指道而言也。「始於微而後成,始於无而後生」,为同义之重复句。「始於微」即「始於无」,成即生。道即无,妙即「无」之「无限妙用」也。不无,不能妙。故须「常无欲」以观之。言自己常在「无欲」之心境中,即可以通道之为无,以及无之为妙也。「无」非逻辑否定之无,亦非抽象之死体。故以妙状其具体而真实之无限之用。(非「有限之定用」。有限之定用则利也)。故「无」即下文所述及之「冲虚之玄德」也。微与妙皆其属性。成与生有时不同,有时同。若成为「终成」,生为「始生」,两相对言,则不同。此处则同。决於「始」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显然,这里的“无”、“有”、“常无”、“常有”、“玄”都是对“道”的指称和描述,“无”和“有”乃是“同出而异名”,“有”并非“万物”,而是“万物之母”,而“万物之母”也就是“道”。而如果我们将“有生于无”的“有”理解为“万有”或“万物”,就会使老子对“道”的论述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前后矛盾。可是,第四十章却又明明白白地说“有生于无”,既然是“有生于无”,那就有一个本末和先后的问题了,这显然与《老子》第一章的论述无法对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子真的是前后矛盾、思维混乱吗?这个问题长期地困扰着我们,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所幸的是,新近郭店战国竹简本《老子》的出土,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今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竹简本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今本衍出了一个“有”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足以导致解释上的大相径庭,本来,“有”和“无”乃是“道”的一体两面,都是指称道体的(“同出而异名”),它们之间原本并无本末、体用和先后的问题,可是今本“有生于无”的表述却导致了本末先后的判断,给老学体系带来了不一致的解释。现在郭店简本的出土,长期以来困扰着学术界的这一难题终于得以冰释,同时也印证了我们的一贯判断:“无”和“有”乃是“道”的两种属性,都是指称“道”的,所谓“无”,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所谓“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蕴涵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最终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创生万物。这样,《老子》四十章这句话,就可以而且也应该理解为:天下万物生于“无”和“有”相统一的“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这一认识无疑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