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教育法学生的义务

教育法学生的义务

发布时间: 2022-02-28 20:14:30

⑴ 学生的义务是什么

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学生义务是学生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依学生就读学校的类别和年龄,其具体义务各有差别。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⑵ 结合实际谈一谈学生如何履行<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来看,要深入理解和学习《教育法》对学生应尽义务的阐释和定义,只有全面领会法律精神,才能在实践上践行他。
然后,要在校内学习中,努力实践《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义务,是自己的行为习惯符合法律中的要求。
(·······································结合教育法里面规定的义务和行为,写出3个具体的例子··········我没研究教育法,所以简单的3个小例子,你自己补充一下)
最后,要将《教育法》中对学生的要求,扩展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将学生应尽的义务形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我给你写的大体框架,自己在往里面添点东西,和例子就好了啊。希望能帮到你。握手!

⑶ 《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第四章


第二十八条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下面可以看该法全文: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163284

⑷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学生们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当前版本是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改。[1]

中文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制订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日期
1986年4月12日
实施日期
1986年7月1日
当前版本
2018年12月29日修正版
快速
导航
法律全文
法律修订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
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1] [3]
法律全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生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教师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条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⑸ 我国《教育法》中对中学生的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义务教育法》没有对中学生的义务作具体的明文规定,只规定“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法》规定: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⑹ 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要点】 一定权利的享有对应着一定义务的履行。我国《教育法》对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1152号)教育法学答案第3页(共5页) (一)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作为国家公民、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其作为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法律、法规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若有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这是我国培养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履行这方面的义务的标准是不同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相关义务都有具体的规定。 (三)努力学习的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也是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的一项特定义务。这项义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刻苦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各科作业;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不作弊;完成各个阶段的必修课程,努力取得优良成绩等。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义务有所不同。 (四)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德育、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对这些管理制度,学生有义务遵守。学生遵守这些管理制度,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广义上说,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学生如果违反其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受到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分。 在论述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相关义务进行阐述。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内容要简要,概括!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教育法学生的义务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

第三十六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第四十一条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五十条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 场) 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 地) ,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第七十八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 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⑻ 学生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有哪些

学生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包括接受教育,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四十四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接受教育是学生的义务,当成为一名学上以后,还需要遵纪守法,尊师敬长,努力学习,这些学生平时受到的教育,同时也是作为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

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⑽ 义务教育法规定老师和学生有哪些义务

·教师道德义务确立可以减少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 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

·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

· 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益于培养高尚的“师格”。

义务是伦理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所以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教师在自己的生活领域既要对社会、对他人承担一定的一般道德义务,也要承担起教师的职业角色所要承担的职业道德义务。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落实或践行教育公正与教育仁慈。教师的义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构成了教育伦理规范的基本内容。理解教师的义务是理解教师伦理的关键之一。

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法律的基础是道德,在上述六条教师的法律义务中,无一不浸透道德义务的意味。那么如何理解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义务呢?本文尝试分为三个部分予以说明。

一、教师的劳动自由与道德义务

1,对教师劳动自由的理解

教师的劳动自由是教师职业的特性和意义所在,也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保证。所以劳动自由对教师的职业生活意义重大。但正是因为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由处理问题的空间很大,故能否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就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劳动中的自由是以履行教育义务为前提的,没有教育义务就没有教育自由,所以教师的劳动自由与道德义务关系紧密。

教师的劳动是自由的,但在自由的劳动抉择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几种冲突情境:首先是个人利益、爱好与道德义务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矛盾(有不同的教育义务之间的矛盾,也有一般道德义务与教育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第三是在一些教育技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虚假冲突”(比如“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之间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除了第三类矛盾主要靠教育能力的提高去解决之外,前两类矛盾都需要教师直接通过提高对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的认识去解决。

表面上看,道德义务是自由的反面。包尔生说,“就其起源上说,义务本质上是否定的:‘你勿’是风俗、法律、义务开初用来反对让自己的冲动走过头的那些人的公式。”但是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黑格尔也指出:“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即使是包尔生本人也认为,我们应当“把义务与爱好之间的冲突视作例外”,因为“义务或道德律的命令是一些表现了一个集体的真正意志的性质和方向的公式”。

所以义务是真实自由的前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同样是职业自由获得的重要前提。

2.教师道德义务确立的重要性

教师道德义务确立(即教师认识、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教师道德义务确立可以减少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工作中可能只根据自己的“自然愿望”办事,譬如在备课、讲课、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关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方面尽量少投入精力,这样就会形成与教育事业、学生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的“冲突情势”。这种情势如不能正确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也会使教师本人处于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内心压力之中,教师就会失去教育上的“自由”。从主观上解决这一情势冲突的根本方法只能是教师深刻体认自己的教育使命,严格承担起教育道德义务。

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30年代在厦门中学做数学教师时,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拿难题 (一本国外数学杂志上的悬赏题)“问”自己的事情。卢嘉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问题和答案(即这本杂志)后,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在教你们,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学生大为感动。

卢嘉锡先生之所以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靠的就是对师德义务的严格践行。

其次,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义务冲突的情况。有不同的教育义务之间的矛盾,也有一般道德义务与教育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比如教师可能遇到家庭道德义务与教育义务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遇到尊重学生、保守学生的“秘密”和与家长、同事进行适当沟通以采取恰当的实际措施帮助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在义务冲突明显的情境中,只有对职业使命和道德义务有较为深切和全面理解的教师,才能把握大局,进行道德“综合判断”,正确地、恰当地履行教育义务。

再次,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

约翰·罗尔斯在谈到履行帮助他人义务的重要性时说:“这个原则的主要价值与其说要根据我们实际接受的帮助来衡量,倒不如说要根据我们对其他人善良意向的信任感和一旦我们需要他们就会提供帮助的知识来衡量。”除非是一个腐败透顶、行将就木的社会,否则义务的践行都是社会和个人存在的前提。教育的使命之一就在于向教育对象展示义务履行的必要。实际上教师对自己义务的严格履行对学生的最大影响也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的直接帮助,而是通过自己对道德义务的履行,让学生确立道德上的信心以及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责任感,做一个道德上负责的人。

最后,教师道德义务确立有益于培养高尚的“师格”。

康德曾经认为,纯粹出于自然爱好而偶然性地履行的义务不具有道德价值。只有出于道德义务心而且克服了“自然爱好”(或非道德冲动)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这是因为只有面临和经历过道德冲突考验的义务和品质才是靠得住的,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往往会遇到考验道德意志的情境。而每一次道德意志的考验都会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8]因此,教师道德义务的真正确立反过来有益于教师的道德动机的增强,水平的提高,形成高尚的“师格”。

二、教师道德义务的形态

教师道德义务形态的讨论一方面是要理解形态本身,二是要依据形态的研究,讨论如何履行教师的道德义务。

具体的师德义务很多,1997年8月7日修订通过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的职业道德义务。更为具体地讨论道德义务,实际上就会指向教师的日常工作要求——例如按时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正确评价学生、与同事、家长交流与合作等等。但是这样谈教师的道德义务容易显得琐碎,我们不妨转换为义务形态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道德义务的形态可以做以下几种分析:

1. 一般道德义务与教育道德义务

教师的义务包括“一般道德义务”和“教育道德义务”两个方面。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存在于教育行业道德体系之中。

我们知道,教师首先是普通道德生活的主体,所以他有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诺言、偿还债务、扶贫济困等一般道德义务,同时教师作为一个特定职业生活的主体又有属于教育工作本身的一些职业道德要求,如诲人不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教育道德义务。如前所述,教师工作的特性之一即教师本身是教育的中介或工具,也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这一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正确面对上述两类义务,首先,教师必须比一般人更严格地履行一般道德义务,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榜样,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其次,教师更应当严格地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努力完成教育任务本身。

2.显见义务(prima facie ty)和实际义务(actual ty) 将道德义务明确区分为“显见义务”(或当然责任)和“实际义务”(或绝对义务、实际责任)的是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Sir.William David Ross)爵士”。所谓“显见义务”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公正、仁慈、自我实现和勿作恶的义务等等,而所谓“实际义务”则表现着我们义务的全部本性,代表着实际趋向我们的义务,实际义务是道德“综合判断”的结果。显见义务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义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可能仅仅是一种“义务假象”。比如遵守诺言就是一种显见义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道德上的原因不遵守诺言,所以只有实际义务才是真实和绝对的义务。

在教师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非常复杂的道德境况,一个真正懂得教育义务的教师应当具有道德“综合判断”的能力,只能具体而非抽象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

三、教师道德义务的践行

教师道德义务的践行在义务形态分析中实际上已有涉及,我们这里集中讨论与义务践行关系密切的道德责任承担和义务感的培养的问题。

现代德国伦理学家石里克指出,人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意志自由”,一种是“行动自由”。“道德所关心的只是后者,这种自由一般说来无疑是为人类所特有的。”“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不是被迫的,他就是自由的。”因此,如果没有一种外来的强制施加到某人身上的话,“这个人就会被认为是完全自由的,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 1〕而道德主体的行为不管属于什么性质,只要主体处于自由状态,就有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问题。

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就应当从事业的意义角度考虑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教师的义务;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则应当意识到自己负有的与教育义务履行与否相关的道德责任。

责任与义务是一个近义词,但又非同一概念。就指人应当实施的行为而言,两者意义相同。但责任与义务不同的是,责任还包括对该行为的结果的承担责任的意味--而这一点正是狭义的责任概念的内涵。当然,我们现在所谈的道德责任主要是指对道德行为后果负责意义上的狭义的责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12]所以,教师的责任意识,对道德责任的承担等对教育义务的践行意义重大。

1, 道德责任的承担

石里克指出,“对责任的感觉是假定了像是我自己的欲望驱使我那样自由地行动。如果因为有了这种感觉,我就情愿因行为有过错而受到责备,或进行自责,并因此承认我可以按另外一种样子行动,那么这就表明其他的行为也是同意志律相容的——当然也就承认有其他动机了。”而有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就“有了使自己改善的动机”。〔13〕因此,教师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的承担,对教育工作和教师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责任的承担意义重大,但并不是所有教育上的消极后果都要教师去承担。除了上述石里克所论述的主体处于道德选择的自由状态(即“行动自由”)这一条件之外,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还应当有以下几种基本的限定:第一,某一义务是社会和教育事业、教育机构已经提出明确要求的。这一条件是说不能无限地对教师提出承担道德责任的过高要求。第二,客观环境已经为这一义务的履行提供了起码条件的。比如在没有实验条件的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就不能承担起严格的实验课的责任。第三,教师具有与履行该义务相关的教育行为能力。小学教师不应当因为回答不了大学课程的内容而惭愧;特定的教师也不能在短期内对学生的后进现状承担完全的责任。

但是在具备上述三项条件之后,教师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直接的道德责任——没有履行教师应当履行的教育义务,或是间接的道德责任——例如教育性能有限而导致的教育效果不佳。后者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直接的道德责任。因为虽然教育技能的提高需要假以时日等条件存在,但一个有严格师德意识的教师应尽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申,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教书育人;反面:“不要误人子弟”。教师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2.义务感的培养

石里克指出:“比起一个人怎样才被认为是该负责任的这个问题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得多的问题,那就是他自己怎样才会感到自己是该负责任的。”[14]所以讨论教师的道德责任问题的重点也应当是责任感或义务感的培养。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朱熹说:“义之为义,只是一个宜字”。两人的教导实际上至少有两种意味,一是“应该”,二是“适宜”。教师既应该在教育中做师德上应该做的事情,还应当努力采取适宜的方式做这一事情,因此教师道德义务的履行不仅与师德建设本身有关,而且也与教师的教育艺术密切联系。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问题,教师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义务感至少要做以下几项主观上的努力:

第1, 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

大凡对教育义务践行彻底的教育家,都会有较高的对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苏联教育伦理学家契尔那葛卓娃指出:“教育道德的知识是教师对于教育道德要求的全面了解,是教师的一种能力。”[15]

道德认知的对象不仅仅是对道德义务的认知,而且还包括对义务践行的实践情境和服务对象的认知。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权威有两类,一类是“制度权威”,来源于社会认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一类是“实际权威”,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因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同而不同,影响教师实际权威的因素有K(了解、尊重学生)、I(信任学生,处事公正)E(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D(和蔼可亲、关心学生)、B(纪律严明,对学生要求严格)等几个因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前三个因素对教师权威的影响逐渐上升,后两类因素的作用逐渐递减。[16]因此教师义务的认知应当包括依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确定履行义务的合适方式。

第2,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

要对教育道德义务有较高的义务认知水平,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有较高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教育义务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全体的价值结构中。当教师有较强的教育事业意识时,教师就会很自然地将教育道德义务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严格执行,而当教师对教育事业本身毫无热情时,任何道德义务的认知和教育都不可能达到增强教育道德义务感的预期目标。

第3, 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

教育义务意识还只是一种道德认知为主的道德意识,仅仅有道德认知,义务感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要有真正和有效的义务感,道德义务主体还必须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因此“更高一级的教育道德意识乃是教师本人的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的愿望,是形成他的意志、成为他个人兴趣的内容的需要。当教育道德的规范成为个人的要求和份内事,成为他的愿望和兴趣时,那么他们就会调动起他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按这些规范去做。教育道德的要求将成为他本人的稳固的品质……”〔17〕实现教育道德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的实质,就是要达成真正的教师道德义务践行上的主体自由!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