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道德终
Ⅰ 中华道藏 11册 道德经无注版 第29章 或强或羸 一词中 强是不是错字 我看其他的强字都是以 “彊”字代之
国学学精,要深入中华文化,当然得学繁体
但要使文化得到普及,简体为佳。
但你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感概一下而已
Ⅱ 解冤释结的《道藏》释义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 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 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 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 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⑤,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 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 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
杜光庭编撰《无上黄箓立成仪》等释义
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箓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 科仪经文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 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 释对,宿瑕清荡,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午朝行道》称 “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 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 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 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性,伤三光六 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 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⑥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经文, 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 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释义
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 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药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 ⑦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 “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 “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经文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 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释义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 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药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 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还有解冤释结符、和冤释对符、 解咒诅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⑧在《灵宝玉鉴》中也有“解冤符”,全称灵宝解冤释结 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释冤结”和“升度朱陵”等八个字,称“神符告下,解冤释结, 永脱仇雠,执对分别,衅缘俱尽,不生恶业,出离寒庭,罪根消灭,一如告命”。⑨近 代上海道教有独立的解冤结科仪,形式是两名道士坐于灵位前,边念白边唱赞,旁有乐 队伴奏,类似说唱。上海道教协会藏有光绪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该科仪抄本,据 抄本附记称“丁未生人海上闲鸥道作于听经山房之最华堂”,该科仪可能出于清末。科 仪经文讲述了虞舜、汉文帝、曾参、丁兰等二十四孝故事,申述斋主以香钱忏之罪愆, “求解冤结,阳上报恩”之意,历数人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九十和百岁的追求目标和伦理规范,感慨“人生好似一张弓,终朝每日逞英雄,忽然一 日弓弦断,两头着地一场空。生也空,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场梦。生如百花逢春景,死 如黄叶遇秋风。天也空,地也空,天长地久不相同。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各西东。田也空,屋也空,几番换了主人翁。金也空, 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门关上不相逢。佛教经中空自色,道教 经中色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人识得真解悟,到头终是一场空”。 以生死、财帛、妻儿皆空的思想来化解人生冤对。
Ⅲ 道藏、道德经下载
道藏、道德经下载:道藏: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133 道德经: http://www.wuhan.cc/book/txt/softdown.asp?softid=3991 http://www.eshuba.com/soft/2191.htm
Ⅳ 请给完整版《道藏》《藏外道书》《大藏经》下载连接,谢谢
《中华道藏》49册全集
《中华道藏》在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现代人阅读习惯和图书整理规则进行了编修,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
图中右下角处可找到这些经藏,还有其它的《中华大藏经》《道外藏书》、、、等
《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
涵芬楼景印1120册(正统道藏0001-1057册 +万历续道藏1058-1120册)
《正统道藏》是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正统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洞玄部三百零三种;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正一部二百四十种。但《正统道藏》分部十分淆乱,如《道德经》等道家道论当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经》误入《道藏》首部;《上清经》 当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误入正一部; 《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亦误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
Ⅳ 《道藏》有那些著作
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
版本有:1、《开元道藏》
唐开元年间,玄宗诏令发使搜访道经,亲加寻阅。列其书为“藏”,目曰《三洞琼纲》,计3744卷。另按《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唐明皇御制《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据《太上黄录斋仪》卷五十二云:“玄宗著《琼纲经目》,凡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诸说不尽相同。天宝七载(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名《开元道藏》。
2、《宝文统录》
唐安史之乱时,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以后诸帝又陆续派人搜寻整理。大历年间,又及7000卷。嗣经唐末五代之乱,道教经籍赖杜光庭、暨齐物、梁文矩诸人的搜集贮藏,才使六朝道书十存四三。宋朝开国后,又大力搜集道书和编纂道藏。宋太宗尝求得道经7000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诏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在徐、王校订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共4359卷。较徐铉等所校订的道藏,增加622卷,并撰成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
3、《大宋天宫宝藏》
由于《宝文统录》的纲条与《琼纲》、《玉纬》之目参差不同,王钦若、戚纶等又推荐张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终于宫字,得466函,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写录成七藏。
4、《政和万寿道藏》
北宋崇宁年间徽宗诏令搜访天下道教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订。至崇宁、大观年间,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两诏郡国搜访道门遗书,所获甚夥,乃设经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坚详加校订,送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役工镂板。事毕,进经板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万寿道藏》。道书雕板,始于五代,而全藏刊板,则始于此。
5、《大金玄都宝藏》
《政和万寿道藏》经板,历经靖康之乱,至金已残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诏以南京(即宋东京,今河南开封)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旧址在今北京白云观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据以补缀完成,印经一藏。后孙明道奉诏,分遣黄冠访遗经于天下,募工鸠材,不二年,镂椠具完,共得遗经1074卷,补板者21000余册,积83198册。孙明道于是倡诸道侣,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校异同,加以诠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毁于火,经板亦被焚。
6、《玄都宝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经,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至乃马真后称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经板即存于平阳玄都观。定宗时,移贮新建之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由于参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颇多。元宪宗和元世祖时,道教因在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中失败,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书和道经印板尽行烧毁。元刊《玄都宝藏》经板遂焚,藏经亡佚甚多。《正统藏道藏阙经目录》所著录道书,大多因此亡缺。
7、《正统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永乐四、五年间,又一再催办。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直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诏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统道藏》,共5305卷,480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每卷为一册。所收道书,已重行分卷,原有道书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系梵夹本。参加纂修的道士,除张宇初、张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乐时有涂省躬,正统时有喻道纯、汤希文。
8、《万历续道藏》
编纂《正统道藏》时,因搜访不周,缺漏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校刊“续道藏”,亦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至缨字。凡32函,180卷,名为《万历续道藏》。
9、涵芬楼影印本
正、续道藏经板传至清代,日有缺损。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毁。明清两代,颁赐各宫观的道藏虽多,但以屡经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影印,缩改为石印六开小本。每梵本二页并为一页,凡1120册。但白云观所藏道藏虽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资修补,但仍有残缺。全藏目录,见所收《道藏经目录》4卷。该馆复就全书中抽选170种,别印《道藏举要》398册。明季有《道藏目录详注》2种,各4卷,分别为白云霁、李杰所编。均略有题解。白编“详注”收入《四库全书》。
10、《道藏辑要》及其他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收道书200多种,编成《道藏辑要》,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共200余册。道教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悉有收录,实为道藏之节本,其中还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书。嘉庆年间,蒋元廷编有《道藏辑要目录》 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辑要》已经罕见,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将其重刊,并新增贺龙骧所编《道藏辑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辑要续编》及《女丹合编》并行于世。此外,还有闵一得编《道藏续编》第1集,守一子编《道藏精华录》,均对正续道藏有所增补。由于道藏卷帙浩繁,检索甚为不便。1953年7月,翁独健根据《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的内容编撰《道藏子目引得》一书,内分“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4部分,为检索道藏较好的工具书。1949年,陈国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再版),对于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多有所考述。
Ⅵ 《道藏》是道教经典总集,那么第一部出现在哪个朝代
第一部就是道德经吧。。作者老子, 老子天下第一
Ⅶ 看道藏顺序是什么先看那几本在看那几本啊修真看道德经黄庭经清净经还有那些
重点是不看道藏。。。太大了你看不完的。龙门心法、清和真人北游语录,以及道学百问等基础知识。经书不要顺便看
Ⅷ 《道藏》的精髓是什么为何穷其一生也没办法全部掌握
所有的道教典籍都被收录到了《道藏》一书之中,所以道教的精髓“道”便是《道藏》所表达的精髓,因为收录了所有的道教典籍,所以很难有人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道藏》是道教文化的宝藏,其中收录了所有的道教典籍,书中宣扬的精髓便是道教中的“道”字,寓意道法自然、致虚守静、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观念,是道教书籍的汇总丛书,其中涵盖了道教自周以来的所有书籍,内容及知识量十分庞大,所以很难有人对这本典籍能够通读并掌握。
可以说《道藏》一书是道教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所有的知识精华所在,其中既有道家思想也有道教中的奇招妙法,是一部涵盖了道教所有精华的丛书,同时庞大的信息量恐怕是人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参透和掌握。
Ⅸ 《道藏》主要有哪些内容
道藏,指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它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道教典籍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教团正式创立之前。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至西汉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共有47种,1198卷(篇)。这些古籍现大多已经失传,留传下来的少数经典,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淮南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书,后来都要被当作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是为道教典籍的最早来源。有学者认为是借鉴佛教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魏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遐览》,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印度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如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
Ⅹ 请问《道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首先《道藏》不是一本书,而是像《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那样的合集。
《道藏》中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