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人民立法
⑴ 《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它是关于立法路线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专立法工作中属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二)宪法原则。
(三)民主立法原则。《立法法》第5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四)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
(五)坚持法制统一原则。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六)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1)保障人民立法扩展阅读:
立法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应十分重视立法的技术、方法,提高立法的质量。
在中国当前的立法工作中,也要强调坚持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⑵ 人民当家作主是如何通过立法过程得以保障
摘要 “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必须制度化,使党的领导活动、政府的施政行为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为遵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有序轨道。只有如此,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得到制度保证。党首先领导人民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而法律一旦制定,就因其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而具有了神圣性,包括党和政府与全体人民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与个人必须遵循,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活动,这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⑶ 人民的国家人民立法,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广泛性。这话对不
根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所以各阶层人民可以将建议提到人大代表这里,再有人大代表做成提案交到人民代表大会,然后由大会立法。这样更有代表性,广泛性。
事实上人大就是这样做的,做到了代表人民立法。
⑷ 为什么“完善立法体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
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人民有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才能让人民广泛参与立法,才能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立法权)的实现。
⑸ 辨析:人民的国家人民立法,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所谓的人民立法是指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人民立法上平等.人民能参与到立法进程中去,法律对所有人都适用,不分高低贵贱!
公民权利的广泛一般包括:公民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保护,通信自由,住宅权,监督权(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劳动权,休息权,退休权,获得救济权,文化活动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平等的权利,婚姻自由的权利,归侨权,不限制别人自由的权利!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新闻自由,罢工的自由,参加工会的自由,迁徙的自由,诉讼的自由等等!
⑹ 宪法保障、司法保障、立法保障各是什么意思
宪法保障是指国家应当保障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其他法律不得与其抵触和冲突,对宪法中确立的权利义务应当进行保护,对立法、司法行政活动中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审查和禁止。
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对某种权利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予以保护,是一种立法行为。比如,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立法把我们的权利规定下来,不规定则不为权。
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司法机关通过司法活动予以保障,是一种实践行为。比如,公安机关侦查犯罪、检察机关指控犯罪、法院审理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公民权利得到维护
进一步来说吧,公民的权利必须通过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监督才能得以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比较原则的,还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如选举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行政处罚法、律师法等。这样才能把宪法原则落实到实处,具体实现公民权利。因此,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权利的立法保障。 现实生活中,公民认为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也可以向纪检部门、监察部门、检察机关举报。这些司法机关和部门必须秉公执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
⑺ 坚持公开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解读下列法律l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一)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规定上述两类主体可以直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实践中,属于全国人大立法权限范围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国人大举行会议之前,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经过常委会审议后,再提请大会审议。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确规定,向全国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经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二)法律案的审议
审议法律案,是立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过程,实质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三)法律案的表决
所谓全体代表或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是指实有全体代表或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是指代表名额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也不是指到会的全体代表或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所谓过半数,是指赞成票超过全体代表或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半数,赞成票刚好是半数,不是过半数。
(四)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条件。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
⑻ 《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目的是为增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治和减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