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一般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

发布时间: 2022-03-01 04:30:37

1. 道德本质是什么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 道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别得到他应得的东西,或者一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留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这要靠理性的利害权衡,靠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这是密尔的所谓“联想原理”.“人类由经验知道各种行为的趋势;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并一切道德上规律都是依据于这种经验的.”通过以经验为依据的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入侵害公氮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因此,密尔主张要尽可能地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合谐一致.他说,要使人们将最大幸福主义作为自己的实践道德,“功利主义有两个训令: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使个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与全体利益调合.第二,教育与舆论对于人的品格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在达两方面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与全体的幸福紧密联结.尤其是,为关顾全体幸福而应有的那种种积极的与消极的行为,应该与他自己的幸福相联系.”
那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该如何实施呢?密尔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与乐同道德之间的伦理联想,从而使遵循道德成为习惯.第二,广泛的社会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个人身上培养一种社会感情即在个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义由边沁创立,密尔发扬广大,成为体系.尽管今天功利主义作为学派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在约翰.密尔的这本著作中,功利主义伦理观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锐利的论战笔调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令人倍加叹服.

3.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理解道德

道德是社会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抑何以立言行树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为正法关钥。诸佛以之同证。菩萨以之同修。众生以之同具者。以戒为体。以戒为用。

(3)道德的一般本质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4. 道德特殊本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道德的特来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自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主要表现有: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时间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5. 个人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的特殊本质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的深层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
马克思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于人类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能动作用:使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伦理观念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巨大影响,调节和引导着这些活动,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6.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别得到他应得的东西,或者一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留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这要靠理性的利害权衡,靠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这是密尔的所谓“联想原理”。“人类由经验知道各种行为的趋势;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并一切道德上规律都是依据于这种经验的。”通过以经验为依据的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人侵害公物,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因此,密尔主张要尽可能地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合谐一致。他说,要使人们将最大幸福主义作为自己的实践道德,“功利主义有两个训令: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使个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与全体利益调合。第二,教育与舆论对于人的品格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在达两方面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与全体的幸福紧密联结。尤其是,为关顾全体幸福而应有的那种种积极的与消极的行为,应该与他自己的幸福相联系。”

那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该如何实施呢?密尔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与乐同道德之间的伦理联想,从而使遵循道德成为习惯。第二,广泛的社会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个人身上培养一种社会感情即在个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义由边沁创立,密尔发扬广大,成为体系。尽管今天功利主义作为学派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在约翰.密尔的这本著作中,功利主义伦理观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锐利的论战笔调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令人倍加叹服

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反映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道德概念的掌握在道德认识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重视青少年一代道德概念的教育。

在我国青年和少年儿童心目中,对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就其反映的内容说,是非常近似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风尚和学校教育的一致影响下形成了我国学生道德的共同倾向。对297名小学生和中学生所做的关于什么是遭德和不道德的行动的间卷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儿童对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动的理解,尽管低年级儿童所陈述的具体行动情节不及高年级学生所陈述的详细,前者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及后者所涉及的广泛,但他们所陈述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动的内容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青少年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动,93%是属于“助人”“为公”和“诚实”三类;不道德行动的70%是属于“损人”“损公”和“不诚实”三类。他们所涉及的绝大多数是属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问题。

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关于儿童是非、好坏概念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好坏概念,最初必然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儿童对是非、好坏的意义的认识同他家长的禁止与许可有关。“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扬、赞许和许可的事情,而“坏”就是那些带来惩罚、斥责或不再受钟爱的事情。大约到了九岁,一般儿童就按照他自己直接的个人关系去想象是非。比如打翻饭菜、打人骂人、从家里逃出去等就是这一年龄儿童能够自己列举出的坏事或不道德行动。这些显然是父母和教师的经常禁止的结果。大约九岁以后,道德概念就变得更概括些。他们自己能举出偷窃和打架这类过失,而不限于那些打人、骂人、拿别的儿童的玩具等具体事情。直到青年后期,他们才会认识诸如虚伪和自私等更概括更抽象的事情。

有人就中小学生对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勇敢、负责和友谊等抽象道德概念的一些认识特点。研究者指出,从儿童对道德概念所下的定义来看,发展的一般趋向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只能指出概念内涵的特殊的、具体的方面,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已能从概念内涵的多方面因素中加以概括,指出概念的本质方面。从儿童对故事情节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质的判断上看,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从行动的后果、行动的外部现象上去理解道德概念的,少年和青年就逐渐倾向于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内部动机等内心世界方面去理解道德概念。

学生的道德认识常常有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例如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错看成是“逢迎”“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某同学的错误行动说成是“出卖朋友”,把对这种错误行动保持沉默说成是维护朋友间的“忠诚”;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等。产生这些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有的可能是由于教育工作上的缺点,但也有的可能是由于未能正确掌握道德概念或没有把道德知识变成个人行动指南的缘故。教师要针对产生某种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的原因设法予以纠正。

道德概念是从具体的道德情境里的一些共同因素中抽象出来的。在具有明确而一贯的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在言行大体一致的环境中,儿童的道德概念,一般说来,就比较容易形成。反之,儿童倘若生活在另一种情境中,比如说,母亲说对而父亲说错,今天说好而明天说坏,家庭和学校支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则,或者一个人说的和他做的相矛盾,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中要使儿童产生明确的道德概念,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要完成道德概念的这种抽象,并使自己所掌握的道德概念能成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经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的实践。此外,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智慧也是必要的。这样,他们才会具有从各种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道德原则,以及把抽象的道德原则迁移到其他的具体道德情境中去的能力。

7. 道德是怎样产生的,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8. 如何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质和一般本质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和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的社会本质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殊本质。我们应从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来考察社会主义的道德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般本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主义道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性质、发展是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适合当代中国生产力状况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这种经济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在我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与一部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小生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创造条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已从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长期存在,因此,道德的阶级属性在一定范围内仍然长期存在。
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将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讲物质利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2、社会主义道德根源于经济基础,但有相对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有二种情况:一是道德观念落后于社会存在,并妨碍其发展。我国已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道德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但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如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男尊女卑等,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仍表现十分突出。一种是道德观念超越社会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不少大公无私的先进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蒋筑英等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英雄。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任何道德观念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的创立却需要前人的道德思想资料。社会主义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但它的创立却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思想资料为前提。社会主义道德总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以及表现这种关系的利益,对过去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如重义轻利,顾全大局的行为规范,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利民、富民、“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塑造道德人格等,使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洋为中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能独立地直接与其它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程度不同地受到政治、法律、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影响,其中政治和法律对它的直接影响最大。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身就说明政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法律、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这种相互影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特殊本质
比较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道德有其特殊本质。
1、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体系
第一、道德规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这是道德与其他意识形式的不同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与阶级社会在对他律和自律的性质和原因的理解看,有很大区别。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根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从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和集体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是把他律性理解为理性,即首先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换为自律,转换为主体自己意识的约束,表现为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可,转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并以此把握好自己的爱好和欲望。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实施与法律的实施不同。它不像法律必须以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主要诉诸舆论褒贬和内心信念等,尤其是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一般不带有国家强制性质。教育、宣传、大众媒介等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
2.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把握世界
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道德评价。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所谓进行道德评价,就是指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活动作出善或恶、正与邪、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道德的自我评价,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善恶上的自我认识。道德的社会评价是道德调解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力量,是通过社会舆论来完成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统一,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对群体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用社会主义道德对待世界。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善与恶、高尚和卑劣的斗争中,有坚定而高尚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这就是说,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因权利而屈服,不因不正确社会舆论而动摇意志,不因见利而忘义,在任何情况下,矢志不移,坚贞不渝。在对外开放中,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民族的自尊心,坚决反对一切有损国格的错误思想行为。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社会主义社会作贡献。
3、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更大渗透性和稳定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调节,以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从纵向看,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持续存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并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每个社会群体和个体。它比政治、法律规范的范围更广,渗透到政治、法律、艺术等规范。
第二、道德比起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漫长岁月里,变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人民性,当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转化为人的情感、意识和信念,并转化为社会广泛的习俗和传统,与民族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就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发扬光大。

9. 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