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尚公
⑴ 公民基本道德有哪些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回、用法、守法和护法。答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⑵ 道德高尚有什么用
问问题的人常以为什么是道德呢?
如果把社会中“当一个好人,不要投机取巧”“好人有好报”之类的箴言、谚语当做道德的话,那诚然这些所谓的道德真理真是经常不攻自破。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如此:人往往给自己的俗世经历下一些定义,并跟自己听说过的词语对上号,以为这些就是那个词语所说的意思。然,很多时候,这是不恰当的。
方今天下,用古人的话,就可以称为“礼崩乐坏”,其道德,随旧有传统土崩而瓦解,充斥社会的不过是东西方文明激荡而出的各种“道德”渣滓。
按较学究一点的观点来说,说一个人道德高尚,可以说是这种高尚是人自身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自以为自己道德高尚,而不感到快乐,那这算是什么道德高尚呢?此外道德一般也被认为是社会组织与制度的产物,是人组织在一起所须的一些准则,如果在一个充满欺诈与缺乏诚信的社会里,人们不能公平地一起合作,而道德又不能因为塑造了自己快乐的心灵而有所帮助。那道德就已不复存在,又何来的追求呢?
因而世人追求的所谓道德常常不过是一些“碎片”而已。所谓流俗的道德观念更是守旧观念加给自由的锁链,而人追求道德,则仅表明了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状态,与人平等相处、互相尊敬的心理状态而已,因而追求美好的心理是丑的吗?这本身就已经明了了人本身的好恶及旨趣:人们嫌恶欺骗、嫌恶卑劣、嫌恶恃强凌弱、嫌恶残酷暴虐,追求安宁、追求平和、追求诚信等,如此而已。
⑶ 公共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观,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礼貌谦虚
为人要有礼貌,这是做人处世的最起码的要求。礼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对人有礼貌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礼节礼貌的重要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要求人们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虚,待人和气,亲切热情。彬彬有礼的人,必然赢得人们的依赖和尊重。谦虚不是自卑,更不是贬低自己,而是一种外在的内在修养,表现为与人交往时虚怀若谷,尊重他人的人格,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不夸耀自己,自吹自擂,举止言谈谦恭有礼。
坦诚相见
人与人之间相处和交往,不仅要讲究礼貌、谦虚和气,尤其需要坦诚相见,使人放心,这样才能赢得朋友,易于找到患难之交,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如果你能给予他人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真意的赞扬,而不是用虚伪的奉承来满足一个人的自尊,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易于与人合作。
成人之美,助人为乐
我国古代的孔子就大力倡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个人应当与人方便,切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见死不救。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会时时快乐,事事顺心,总有需要别人帮助救济的时候。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主动帮助别人,以助人为乐。同样的道理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就会使人由于你的存在而愉快,因你的存在而欣喜,因你的出现而鼓舞。反过来,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因为,感恩图报,礼尚往来,是人的共性要求与意识。
遵守秩序
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遵守公共秩序,为的是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是自己从事公共活动的必要条件。遵守公共秩序要求人们要有纪律观念,有较强的律己自控能力。纪律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的共同利益。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人,很难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纪律观念的强与弱,又同人们的律己自控能力的高低有关。讲究卫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内容,是造成优美环境,使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它历来是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敬老尊师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素有敬老爱幼尊师敬贤的美德。孔子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当作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语》有云:“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所以,尊师敬贤是“天理”之所使然。一般来说,老年人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社会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受到后辈的尊敬。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大人的关怀和照顾。师长是人生的向导和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尊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贤者,一般是指那些德高望重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类精英,对他们表示钦佩亲敬,表达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类的追求精神。今天,尤其应该恢复发扬敬老爱幼尊师敬贤的传统美德,以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生产改善,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每个公民都有法定的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增加社会公共财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3条)从此我们不难看出,爱护公物不仅是公民的道德规范,也是宪法规定的法定道德义务。
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古代文物、花草树木、娱乐器具、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公共财物,所以,为保护在公共场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制订公共场所的纪律。人们应该正确认识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而言的,并受一定纪律的约束和限制。纪律是广大群众利益的体现。没有纪律,人人为所欲为,也就没有广大群众的自由了。人人遵守纪律,按公共场所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对的自由。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共场所的各种服务和便利。爱护公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爱惜公共财物,还要同侵犯公共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遵法守纪
遵法守纪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它要求人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通过法纪的他律,确立公民的道德自律,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政治、经济和其他活动,以至于公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秩序,都有赖于法律的规范,国家的稳定,也有赖于法纪的保障。广大公民必须培养守法的精神,严格地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证社会有正常的秩序和稳定的环境。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综合晴雨表,是社会风尚的最起码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反映。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和蔓延,有助于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作为社会公德的新添内容,它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广泛遵守和维护。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它依赖于每个社会公民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主动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贡献。
⑷ 公序良俗和道德风尚的异同
这么复杂的题还没悬赏分我想你是找不到答案的
⑸ 道德高尚的成语
道德高尚的成语 :
德高望重、
大公无私、
高风亮节、
拾金不昧、
舍己为人、
两袖清风、
光明磊落、
助人为乐、
襟怀坦白、
厚德载物、
冰清玉洁、
鞠躬尽瘁、
怀瑾握瑜、
忠心耿耿、
不同流俗、
高情远致、
克己奉公、
大义凛然、
德厚流光、
堂堂正正、
廉洁奉公
希望能帮到你学习进步
望采纳,谢谢
⑹ 道德高尚、奉公守法的榜样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颁奖词: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时,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⑺ 什么是公民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
公民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德规范。
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遵
纪守法是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
“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爱,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
“勤俭自强”是公民对待生活、对待自身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义务,推崇勤劳,反对懒惰和游手好闲。公民还应该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每一个公民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是公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待职业或事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益的贡献。
⑻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公忠爱国的主要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服从党安排。
⑼ 公共道德是什么意思
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可简称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专德、作风、习惯属等等)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
社会公德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会的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等力量来维持,为每个社会成员所遵循。社会公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⑽ 公俗良德包含什么
公俗良德包含公序良俗和社会的一般道德等。
公俗良德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所谓公俗,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德,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
公俗良德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俗良德原则将尊重社会秩序、社会公德作为强制性规范,引导人们进行民事活动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实施善行善举,从而弘扬社会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