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认识论思想

道德经的认识论思想

发布时间: 2022-03-01 17:13:31

Ⅰ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认识

道,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开篇》王弼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版本:“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

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释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理解分三种: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不变的;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对这个“道”也确实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有学者认为《老子》并非成于一时,作于一人。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Ⅱ 如何认识老子的辩证思想智慧

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难管理,是因为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认识。鸡犬之声虽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Ⅲ 如何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和哲学系统架构(1)
中国的文化,也应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她的基本格调不是超世俗的,在研究宇宙这样的大问题时,常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在身心经验上的体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后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中国文化的经典(由这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排列,而典是一种法,一重规则.这也是我们早些时候有过的文化学说的分类或划分方式,),如老子的《道德经》虽字数较少,内涵却十分的深远,并有着无群的魅力.这部经典曾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世界大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能用五千字阐述出整个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诸多门类的哲学性思想,实属世间憾有.

Ⅳ 简要阐述老子的认识论思想。著:不是老子对整个哲学体系的认识。。是单指老子的认识论。

单指来老子的认识论,简单源阐述老子思想四个字完全可以概括:无中生有。对其的解释即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再对这句话详细解释即人生犹如宇宙的存在一样,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人生的意义,所以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而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老子只说“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所以“无”中生“有”两者的相互转化,存在着不同的条件,而在不同条件的前提下“无”和“有”又有着不同的解释。从生命的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以及我们内心中的目标,从没有目标到有目标,然后目标被实现又到了没有目标,然后又出现新的目标。通俗解释即:服从万物的规律,万物的规律也会适合你。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永远不会错。

Ⅳ 道德经前十章中认识论的思想,指出其属于哪个认识论派别求解答急急急

哥们,把这一章跳过去吧!这一章是无为的核心。也即是不受任何思想认知的限制版。从任何学术角度出发都权是错的,而是以无角度的全视角理解一切。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任何认知学术都会形成自我认知的障碍。
要突破这个障碍,就会形成新的认知,认知又会形成障碍。也即是一环套一环的无穷理解障碍。
我们会在这个迷宫中不停的转永远转不出去。
换一个角度说,是放下一切的认知,拿起一切的可能。
而任何认知都是有方向性的,选择了东就失去了西。
放弃了一个方向本身又是领一个放下。
真正的无为是不受任何方向干扰。
而理解这一章,可不是说过就过的,大多数人会在这一章走几回甚至几十会才能发现本质的苗条。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参悟者要抛弃数十甚至数十次的世界观会价值观,同时又要从组。

因此精神崩溃的不是没有,钻牛角尖的也很多,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的。

除非你能放下一切,但又是拿起一切!
而看你着急的样子,还是跳过去吧!

Ⅵ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回死有无之上。及其答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异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社会事物的束缚和伤害。特别是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他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促的人生,寻觅着一条通向精神解脱之路。为此,他提出了下列主张:
第一是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第二是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第三是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第四是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Ⅶ 《道德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首先应是抄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

Ⅷ 谈谈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老子,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Ⅸ 道德经论理念是什么

《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东方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中华道德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深植于华夏子孙的灵魂之中,我们的祖先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要比现代人深刻得多,他们纵观阴阳,玄览隐显,跨越太极弦线的障碍,认识自然,掌握自然,顺应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的《道德经》瑰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并且亲身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性命圆成,回归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写的《道德经》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领着我们复兴道德,回归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样是物质性的,这种物质特性,由于它超越人类的物理认识论的观念,暂时还不能被智观所认识和掌握,只有在慧观中才能产生真知。这种玄观的物质特性,不因我们智识的否认而消失,始终与人类形影不离,滋养着万物众生。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人类生命的真谛,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德性物质在体内的流动,才使生命体中的性体系统具有活力。 “天德养神,地谷养形”。更进一步深刻地阐发了这一生命原理。这也就是说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也就是灵魂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经深刻地指出地,对于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这也就是说天上的五种德性的不可见不可观的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这五种道的德性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支撑着体内众生(灵魂系统)的工作。我们体内的众生,就是依赖于这五种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体内担负起生命活力的各项工作。离开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养,我们性命两大系统中的性体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地在体内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难以维持。道所产生的五种德性能量,对常人而言只能从鼻孔经过呼吸系统引入体内。但是对道德修养实践者而言,如果将命体上的穴位门窗都打开炼开,也就充分能地增强五德之气进入体内的途径,能够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进入体内给体内的众生传输补充能量,使它们处于富营养状态。现代人由于离道失德日久年深,无法观察到道德能量对性命中性体系统的生理作用,将道德观念虚化,不能认识道德的能量和营养作用,片面追求可见的物质享受,认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养命,盲目追逐“有之以为利”而不知以德养性,忽视甚至忘却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与命和谐统一的阴阳失衡,因而疾病丛生,疑难杂症蜂起,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整个世界灾难重重。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私心欲望没有扼制地膨胀扩张,使体内的道德能量日趋下降,私欲利己的个性张扬,阴我心神毫无道德制约。人们只知命不识性,人心的道德观已经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后底线。心灵道德的沙漠化已经发展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谷麦、黍、稷、稻、豆等五谷,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质的营养,酸苦甘辛咸之味。这些有形的五谷营养成份,通过口,进入消化系统滋养着我们的形体,营养着我们的肉身这个看得见的命体系统。各类五谷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质中,虽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气,但是它们只能转化成命体的营气、卫气供给形体肉身使用,并不能直接给性体(灵魂)系统提供能量。人们生命中的性体系统,只能从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场中获得营养补充。如果人们不能大量从宇宙中获得道光德能进入体内补充,就会耗干体内先天的元精、元气,因为仅靠鼻的吸入,远远不能满足体内性体系统新陈代谢的需求。天德养神,地谷养形。这是自然对人类生命中性命两大系统的基本法则,只有遵循这一自然基本法则,修养道德,用道光德能滋养我们的灵魂,人类才会达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会真正强盛,社会才能进入真正的长治久安, 道,无形无相,无为无名,清虚自然,化生长养万物,“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德道经·无不为》。她运用无穷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犹如鱼儿在水而不知水,不知水对它生存的意义。天德的能量弥沦于宇宙空间之内,万物形体之中。宇宙空间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增不减。《老子·德道经》中说:“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这也就是阐明道德能量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和因果关系,道光德能虽然无处不在,但却必需“同气相求”,只有我们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内具有道德,才能与其发生谐振,通过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同频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进入心身之中。我们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备之时,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气饲(食)之于我们。仁德修持好者,即能获得阳木之气;礼德修持完善者,即能获得阳火之气;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获得阳土之气;义德修持上佳者,即能获得阳金之气;智德修持诚实者,即能获得阳水之气。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无杂者,也就与道同体复归于道。 在人体之内,阳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强弱多少,决定着五脏六腑三焦内众生的营养状态。缺失过多,必然离道越远,“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脏腑的正常工作,出现疾病和灾咎。人类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须要高度重视性体系统(灵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实现生命的真正健康,社会的健康发展。 《老子·德道经》揭示了整个自然万物健康生存与发展的真谛,人类将在深入学习和实践《道德经》的过程中,真正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道德,认识生命的真理,从而实现回归德道。首届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为我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探讨、研究、实践和普及《道德经》的平台。我们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在各兄弟单位的紧密协作下,《道德经》的精神,必定会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必定会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前《道德经》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在广泛的流传。目前《道德经》的翻译本,已经达到了560种语言版本,是不经人为推崇而仅次于《圣经》的多语言书籍。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无穷能量和精神魅力。 《道德经》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学说,她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他们思想,升华他们的品格,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相信通过《道德经》的解读和学习,特别是实践,将会使整个人类都变得美好。我们共同祈愿世界德道的回归,祝福整个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类早日复归淳德!

Ⅹ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专天地属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0)道德经的认识论思想扩展阅读: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