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教育与道德必然联系

教育与道德必然联系

发布时间: 2022-03-01 19:27:39

A. 一个人的道德和所受教育有关吗

其实个人的道德和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所受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如同并不是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而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就一定是道德败坏的人一般。其实一个人道德的好坏,和他生存的环境,接触的人有直接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说了。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个人。

B.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对于道德与政治,首先我们来断定他们的一些基本含义,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以及大众的社会基本价值信念来维持的,而政治主要是表现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公权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政治对于道德也有巨大的渗透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的正确与否以及强大的执行力也是能够很好的规范约束每一个公民的意识行为,同时也能够影响整体公民的个人素质,进而能够规范公民的风尚和习惯,所以政治的巨大约束力功能表现就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所以道德与政治都是存在着彼此相互依附相互关联的关系,毕竟他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一个社会当中道德规范固然重要,但是假如缺乏公权力政治因素的干扰,势必并没有能够让社会形成一个合乎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只有政治予以干涉,同时规范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这样才能够整体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社会才能够处于一个比较合乎规范,同时能够稳定有序的发展,有利于长治久安。

C. 在实际中,道德、法律和教育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实际中,道德、法律和教育规律之间的联系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升接受教育的人的道德素质水平,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立法司法执法有促进作用,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律在小范围上是固化为规则的道德。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它们从根本上为巩固和发展社会服务。 由于法律和道德在内容和范围上有关联和区别,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和调控手段体系,保证整个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明,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换言之,法律和道德的正确结合是通向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
二、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的区别
1、相互渗透。 法律规则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则贯穿着道德精神,有些法律规则是直接基于道德规则制定的,或者说其法律规则是一定道德规则的法律化。
2、相互转化。 道德和法律有时会相互转换。 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对社会非常重要,常常被认为有被违反的危险,立法者有可能将其纳入法律范畴。 相反,一些过去被认为不道德、需要法律禁止的行为可能会脱离法律领域而转入道德调整。
3、相互制约。 道德规则通过正当性评价,推动和引导法律规则的废、立、改和实施,是对法律规则的有益补充。 法律规则必须包括最低限度的道德规则。
道德法律都是行为规范。玩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家在一定的相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下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家。 道德讲法律是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之下的。 按钮关闭对话框。 活动。 让大家都有道德,讲法律的道路就是依靠教育。

D. 道德、法律和教育规律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道德法律都是一种行为准则。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在一定的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下进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有道德讲法律在道德和法律的准则下。进行。活动。而使大家有道德,讲法律的途径就是需要靠教育。

E. 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道德品质之间的联系,你怎样看待

很多的人都表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高一些,那么这个人的素质比较高一些,其实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这样的。人受教育的程度跟道德品质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仔细的说一说。

总结。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靠这些外在来衡量的,大家也不要用自己这样的想法去伤害到他人,道德品质是通过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所体现出来的。想要促进自己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点是保持道德秩序,第二点就是宣传道德精神,大家一定不要从外在去判定一个人。

F. 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并说明教育的道德标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论德育过程及其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论问题.教育者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便能科学地组织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正确认识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某门学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使德育科学化,探求德育过程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因此,构成德育过程必须有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构成德育过程的第三个基本因素.德育过程就是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一过程.确切地说,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同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个人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从确切意义上讲,应该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五种因素,就不能认为他已经具备或完全具备某种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道德品质这个范畴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对大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是一个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对共产主义道德确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习惯的复杂过程.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这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论工作并为现代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这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开辟了现代德育思想的实践的道路.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在阶级社会中,历来的统治阶级,都需要通过德育塑造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品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这是影响人们思想的头等大事.因此,历史上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德育)就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涕”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资本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阶级社会中的德育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推翻剥削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清除剥削阶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必须重视德育.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贯重视德育.毛泽东在抗大教育方针中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国后,又多次强调要加强德育,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在l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中加强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G. 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道德品质之间的联系,你怎么看待

说道德是一种成本效益分析是对的,但道德绝不仅仅是成本效益分析,道德除了不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这种日常小事,更大的是要阻止土匪抢劫敌人侵略,就包括阻止罪犯黑社会,也需要警察冒着生命危险,因此道德绝不仅仅是利益衡量,需要有一种为正义舍生忘死的精神,否则道德在主要意义上就会不复存在,只能规定一些不要乱扔果皮杂物的小事

那不受教育的人道德就高了吗,其实也不,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注意,是德性,不是美德,也不是道德。知识是学习来让人更加优秀,更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自身认识世界,本不应该是衡量道德的标准。但知识必定来源于学校与书本上吗?生活与哲学上提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有两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学校学校更好,但不是说在生活中就不能学习,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可以称之学习过程,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H. 教育道德与教育法规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教育道德与教育法规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是一致的,首先是指导思想相同;其次是教育法规对教育道德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I.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品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一)二者的区别
1.侧重内容不相同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而人文素养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五大学科)、人文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等)、人文情感及人文方法等几个层面的内容。
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
2.目标向度有区分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教育和德育均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但二者在目标向度上有着各自的侧重。
德育的目标更多指向对作为国家公民的“职业人”进行影响和引导,更多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则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正是着重在不同的向度上追求着自己的培养目标。
3.教育方式特色化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因此,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感情的交流。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教师本身的存在和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人文素养是德育的底蕴和依托,德育过程应当高扬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更易盛开道德之花。德育的效果受到对象人文素养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人文素养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缺乏了人文精神的道德教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而背离了道德的原义。康德曾说过:“道德不是知识”,亦即道德不是认知理性,而是必须靠实践赢得心神相契的一种人文精神。如果在德育过程中只是一些道德规范的传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薰陶,那么这种脱离了形而上的价值本真的道德的教育,必然会引发诸多问题。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
2.德育对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
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向度。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材料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虑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善于挖掘人文素材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具有自觉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3.人文素养和德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学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全面发展意味着高职的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给学生就业的某种技能,而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人”的资格,具有享受“人”的快乐的资本,德、智、体、美一同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一同培育,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共同开发与促进。(洪致平主编《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第26页。)

热点内容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
锡林郭勒盟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2-02 06:07:56 浏览:136
法官藏匿伪造证据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流程 发布:2025-02-02 05:55:41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