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沭阳唐立法

沭阳唐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3-01 22:43:26

❶ 唐宋两代的立法指导思想,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有何参考意义

摘要 (1)礼刑并用。

❷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问: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时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贞观时期的《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

(3)庸徽时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开元时期的《开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时期的《大中刑律统类》。

问: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种。律、令、格、式,互为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唐王朝完备的法律体系。

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问:《唐律疏议》的结构。

答:(1)律文。即法律条文,十二篇,502条。

(2)疏议。即解释律文,三十卷。

(3)问答。作者对可能出现疑问律文的疏议部分,采用问答的方式,对问题作进一步阐释。

(4)注。作者对律文的解释比较抽象的地方,再用赎议的方式加以解释。

问:《唐六典》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现行各部门机关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机构组织、职权、官员品级、编制员额、考课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在中国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问:唐朝对科举制度有何发展完善?

答:(1)扩大考生来源,参加考试的由国子监和州、县学的生徒,还有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由州、县举送中央的乡贡。

(2)增加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童子八科。

问:唐朝科举制度的意义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晋以来“门第”界限,改变了“上品无寒门”的现象,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入仕创造了条件;

(2)为唐朝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权,推动封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问:唐代吏部考试科举生的标准是什么?

答:(1)体貌丰伟;(2)言词辨正;(3)楷书遒美;(4)文理优秀。

问: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问:唐代管理犯赃罪的种类。

答:(1)受财枉法赃,是指官吏受人请求收人财物违法处断公事的行为。

(2)受财不枉法赃,是指官吏受人请求收取财物,对所请求之事并未违法处置。在量刑上比受财枉法较轻。

(3)监主受财枉法,是指官员接受下属或所管辖内百姓财物的行为。

问:唐代法律规定的其他物权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权的取得,除了买卖、继承、增予等方式外,还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占为取得原则。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应与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须送官府,官府给一定酬金。

(3)阑遗物,应归还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认领,原主要给予捞的人补偿;若无人认领,捞的人取得所有权。

(5)孳息物,应归原主。

问:唐代法律规定违律为婚的情况。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缘关系的尊卑之间不得为婚;

(3)不准与逃亡妇女为婚; (4)不准监临官与辖区内之监临女为婚;

(5)不准良贱为婚; (6)不得妄冒为婚,如有意隐瞒身份、年龄、身体状况等。

问:“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答:(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2)土著户和客居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状和财产的多少定户等;

(3)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4)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都取消,惟丁额不废;

(5)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粟;

(6)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问:唐代的中央司法机关。

答:中央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发现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驳令原审机关重审或迳行复判,死刑案则移交大理寺重审。

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也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

问:唐代御史台的组织。

答:(1)台院。参加大理寺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的违法失礼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问:唐律的刑法原则。

答:(1)老、幼、废疾、笃疾犯罪减免刑罚。

(2)自首减免刑罚。

(3)同居有罪相为隐。

(4)共犯区别首从。

(5)二罪以上俱发,合并处理。

(6) 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

(7)断罪无正条

(8)化外人相犯

问: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卫禁律》;第三篇《职制律》;第四篇《户婚律》;第五篇《厩库律》;第六篇《擅兴律》;第七篇《贼盗律》;第八篇《斗讼律》;第九篇《诈伪律》;第十篇《杂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断狱律》。

问: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1)礼刑并用。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魏征和封德彝辩论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就是以礼刑并用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继承“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德礼”而设的遗风。

(2)法令简约。法令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唐统治者认为隋朝败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历代统治者提出“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导原则。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罪犯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唐统治者以隋灭亡为鉴,从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采取宽仁慎刑的立法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贞观律》是封建社会对同种罪行处罚最轻的法典。

问:《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欧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律》,反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越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问:唐朝维护贵族官员及其亲属的法定特权有哪些?

答:(1)议,即八议。指八种人除了犯“十恶”罪以外,可以享受“议”的特权。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种人犯死罪,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理,必须先将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议”的条件,奏请皇帝,由大臣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请,是通过上请的程序减轻刑罚。上请者的限制比享受“议”者严格。

(3)减,指七品以上的官员及有爵位应“请”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减刑一等的优待。

(4)赎,指应议、请、减和九品以上的官及应“减”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铜赎刑的优待。

(5)官当,指官员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6)免官,指有品级的官员犯徒罪,通过免去官职折抵刑罚。

问:试述“十恶”。

答:“十恶”是以隋唐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规定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总称。犯十恶者要受到严厉处罚,为“常赦所不原”,并不得享有议、请、减等优待办法。

一曰谋反,企图推翻唐王朝的统治,夺取皇位的行为。

二曰谋大逆,就是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

三曰谋叛,图谋叛国投降敌方的行为。

四曰恶逆,指殴打和杀害尊亲属。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残忍,违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

七曰不孝,严重违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亲族间互相侵犯的行为。

九曰不义,本非血缘关系,根据名分,应遵守道义,但却被弃道义的行为。

十曰内乱,家族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

问:《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答:(1)体例完备,结构严谨。

体例完善是说一部唐律几乎把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关系,都囊括其中,从而使它成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结果严谨主要表现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关系,以及律条彼此之间的照应,特别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运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轻重缓急。纵观唐律篇目的排列顺序,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反映了唐代立法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采用一罪一刑,而不是采用一罪数刑的办法。

其次,唐朝处决死刑的方法比历代律典少,指有绞和斩两种。

再次,刑罚加减以从轻为原则。

最后,设立加役流,取代可杀可不杀而不杀的死刑犯。

问:《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

答:(1)唐律将秦、汉以来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经验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为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仅对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证经济的恢复、政治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3)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朝鲜的《高丽律》和日本的《大宝律令》都以唐律为蓝本;

(4)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异彩,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❸ 唐朝的立法特点

唐朝立法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唐律对后世各朝各代立法的影响十分深远。
唐律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礼法统一,唐律的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教与法制的结合。
第二、唐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繁简适中。唐律则科条简要,精简的同时,又具有十分强大的实践生命力。《永徽律》共12篇,502条。
第三、唐律用刑持平,唐律所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朝代轻了不少,死刑、流刑等重刑大大减少。
第四、唐朝的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唐律的篇章结构井然有序,律令格式等法律形式相互配合,形成严密有序的法律体系。
唐律的概念精炼明确、用语简要、逻辑缜密。

❹ 论述唐朝的主要立法成就

约法十二条:是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17年占领长安之后,在刘邦约法三章的影响下制定的,其内容有:杀人、强盗、开小差、叛逆者处死刑。

新格五十三条: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的,是唐朝立法的开端,其内容不可详考。

《武德律》:唐高祖李渊命大臣以隋开皇律为蓝本制定,共有十二篇500条,与开皇律相比有两点不同:1)加入了五十三条新格的内容,2)将开皇律中的三流各增加1000里,并把配役的年限统一改为一年。

《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根据《武德律》制定的,在贞观11年,即公元637年颁行,与《武德律》不同点在与:1)增加加役流,以减少死刑,2)反逆中的恶言犯法者的亲属,不再处死,以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3)全面的规定了刑法原则、刑罚制度和罪名。所以贞观律很有建树,确立了唐律的体例,是唐律定型化的标志。

《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高宗李治命大臣根据贞观律制定,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永徽四年又颁行《永徽律疏》,即对永徽律的解释,与《永徽律》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后世把唐律和以《永徽律疏》为基础的法律解释叫做《唐律疏议》,其中记载的唐律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法律。

《开元律》和《开元律疏》:是唐玄宗李隆基命大臣制定的,于开元25年,公元737年颁行,内容基本上沿袭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唐六典》:共三十卷,编定于开元年间,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行政法典。

《大中刑法统类》:又叫做《大中刑律统类》,是唐宣宗命大臣张戣制定,共十二卷,121门,刑法统类,简称为刑统,这种法律形式是把律以及刑事方面的敕令格式分门别类合编在一起的法典。

❺ 为什么唐朝立法影响久远

唐朝作为一个繁荣强大的封建政权,能够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封建文明成果,其实是离不开完善的封建法律体系的保障的,所以《唐律》对于唐朝的发展与强盛有着重要意义。

❻ 佛教教义是怎样影响唐朝立法观念的

佛教其实算不上唐朝的主要宗教,唐代姓李,自称是老子的后人,标榜自己的身份。
是因为玄奘法师和道宣律祖,还有六祖惠能法师,让唐朝的上下为之震撼,自然在立法的酷刑方面有所宽宥。
自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非常信仰佛教的,治理的时代也是相对民主,出现了盛世的状况,当时百姓富裕,歌舞升平,和佛教的传播弘扬有很大的关系,利于仁政的推广。
这方面,还是可以去阅读佛教史,和唐代的历史,肯定有影响,至于影响到什么程度,自己去阅读过,才能身临其境的体会。
愿吉祥如意,准提心脉善嘉幢合十。

❼ 唐初的立法思想包括哪些

唐初的统治者认真地总结并吸取了暴政亡隋的历史教训,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提出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又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其基本要点就是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老百姓在丧乱之后得到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为了贯彻“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唐初的统治者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里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外,还积极地修订法律,改革法律制度。从《唐律疏议》及唐初所制定的一系列律、令、格、式来看,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奉行礼刑并用、德主刑辅的思想

礼刑并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经过两汉的充实和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立法和司法中贯彻礼刑并用、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

唐初在如何确定治国方略时,曾在李世民主持下进行过激烈的辨论,以封德彝为首的一些人主张“以威刑肃天下”,以魏征为首的一些人则主张以仁义治天下,魏征等人认为“仁义,礼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李世民基本上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因为他看到隋文帝“不说儒术,专任刑名”,常因小过定以重罪的流弊,特别是隋炀帝“益肆淫刑”,召致“败亡亦促”的悲剧。他用许多笔墨论证礼与法的本、用关系,以及二者的统一性,主张以德治为本,并不意味着放弃刑法。

这样,唐初综合了汉以来运用礼、刑进行统治的经验,并以最高执政者——皇帝的权威身份,宣传德礼与刑罚不是对立的,不能割裂二者的统一关系,这对当时的立法与司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原属于礼的规范,被赋予法的形式。从汉初以来流行七百年的“春秋决狱”,也由于唐律完满地体现了礼与刑的结合而终于被废止。以继承李世民遗训著称的高宗李治,在他执政以后制订的《永微律疏》中便明确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正法宽简稳定,保持法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早在高祖李渊时,就以“务在宽简,取便于时”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及至太宗即位以后,明确提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缓”。他又对大臣们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重人罪即重条。数受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宽与简,是唐初立法的一个重要思想。贞观修律时,基本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贞观律及其后的永微律,都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时代刑罚较为宽简的法典。

唐初的统冶者不仅要求法律简约易见,还强调保持稳定,变更法律一定要“详慎而行之”,否则宽简之法也将流于苛烦。唐太宗对大臣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而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因此“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是不轻易地制定法令,立法时要慎重;二是一旦立了法就要坚决执行,不轻易改变和废止法令。太宗时自房玄龄等修定律、令、格、式以后,一直没有大变动。高宗永微年间修定律疏,对贞观律的律文本身,也没有作较大的改动,主要是撰修了一个解释律文的疏议,对《贞观律》有一字的修改,都要在《疏议》中郑重声明,可见唐朝的后代君主非常注意遵守祖制,决不轻易改变前代君主所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法律。甚至直到唐末,“而高祖、太宗之法,仅守而存”。所以唐代的法律制度,除了武则大执政与安史之乱遭到两次较大的破坏以外,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在法律适用上,强调执法审慎

法律适用是国家实现法律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也是最后的环节,法律适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个法制。因此,唐初统治者强调审判案件、执行法律的严肃慎重。唐初不仅制定了十分完备的唐律及其他一些律令格式,而且法律执行情况也是较好的。

这种思想贯彻到法律规定中,就是对于重刑与死刑案件,唐初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复核制度。死刑案件须经过九对会审,并且还要经“三复奏”、“五复奏”才能执行。史书说:贞观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反映了唐初在法制上取得的成就。

唐初从执法审慎的思想出发,要求司法官重视证据,对于证据不足者,不得轻易判决。执法审慎还表现为严惩官吏贪赃枉法,唐太宗尤其“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由是官吏多自清谨”。既有较好的法治,又有较好的吏治,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

❽ 唐律的制定与修改有哪些

1.《武德律》

唐高祖李渊在平定长安时,约法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其余一概废除隋朝的苛法。及至唐朝建立以后,制定五十三条新格,是为唐朝立法的开端。不久,又命人根据唐初社会的实际情况,以隋《开皇律》为基础,制定《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条,于武德七年始颁行天下。《武德律》篇目完全依据《开皇律》,除了将五十三条新格编人律以外,没有作什么大的修改。

2.《贞观律》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随着国家统治基础的稳定,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他即位以后,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订武德律,历经十年,至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仍为十二篇五百条,是唐代一部重要的法典。《贞观律》对《武德律》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第一,降低了刑罚幅度,“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人徒者七十一条”,缩小了连坐处死的范围。许多条文都删烦去苛,变重为轻;第二,增设加役流,即犯人到流放地后仍需强制作劳役二年的刑罚方法。当时以加役流作为宽恕死刑的办法。此后,加役流即成为一种比流刑重、比死刑轻的独立刑罚种类而被后世沿用;第三,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以及类推、三复奏、五复奏等原则与制度。

3.《永檄律疏》(《唐律疏议》)

唐朝立法的高潮是在高宗李治统治时期,这时封建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已经达到了全盛时代。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贞观两律为基础,编制《永徽律》十二篇五百零二条,于永徽二年颁行全国。为了阐明《永徽律》的立法原则和实质,对律文进行了统一的、逐字逐句注解,叫做“疏议”,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颁行,附之于律文之下,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合称为《永徽律疏》,后人称之为《唐律疏议》。疏议的制定,不仅对统一适用法律和加强封建国家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阐明了许多封建法制的理论原则与概念,大大地推动了封建法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代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主要是在武德、贞观、永徽等几个著名的朝代。但迄今为止,除《唐六典》和《永徽律疏》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外,其他均已散失。现在的《永徽律疏》是我国封建时代保留下来的一部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全盛阶段的产物,是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立法与司法经验的总结。其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注疏确切、举例恰当,为唐以后各朝奉为封建法典的楷模,对我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❾ 中国从汉到唐的法制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国刑律发生了从法治到礼教、重刑主义到恤刑主义、法不阿贵到刑分等级的变化这些变化实质是在齐儒阴阳学的主导下完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把刑罚的作用置于礼教的从属地位秦律奉行的重刑主义
在后世至唐的立法中逐渐被废止秦律在法律适用上虽然做到了“刑上大夫”
但对各种犯罪仍然规定“同罪不同罚”汉文帝后
“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逐渐复活
到唐律形成“议、请、减、赎、当、免”完整系统的法律适用体系
使礼治的“亲亲”、“尊尊”在律法中得到了更彻底和全面地体现汉以降
侵害父权和孝道成为刑律重点惩戒的对象
但实质是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关键词:秦、汉律 唐律 重刑主义 恤刑主义 一断于法 刑分等级 皇权至上 齐儒学

作者简介:陈红太(1956—)
法春晚林妙可抢话筒学博士
中国政法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关于法治到礼教的变化

秦、汉律的蓝本要追溯到战国时代魏文侯时李悝著的《法经》《晋书?刑法志》云:“是时(指魏明帝定魏律前)承用秦、汉旧律其文始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
著《法经》 ……商君受之以相秦 汉承秦制
萧何定律”《汉书?刑法志》有这样的记载:“汉兴
高祖初渗入渗出关
约法‘三章’
曰:‘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
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
兵革未息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
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
取其宜于时者
作律‘九章’” 瞿同祖先生在论述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时对秦、汉律的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秦、汉之法律为法家所拟定
纯本于法家精神”他认为
随着周封建制度的衰落
法家应运而生
为国君所重“这些法家在政治上即占优势
当时各国法律多由此辈制定
其所拟定之法律即娱乐新闻报道法家平日所鼓吹之主张李悝之《法经》
商鞅之秦法
固不待论
即萧何所制汉律亦全袭秦旧
为法家一系相承之正统” 不过瞿同祖先生也指出:“法律之儒家化汉代已开其端汉律虽为法家系统
为儒家所不喜
但自汉武标榜儒术以后
法家逐渐失势
而儒家抬头
此辈于是重整旗鼓
想将儒家的精华成为国家制度
使儒家主张籍政治、法律的力量永垂不朽汉律虽已颁布
不能一旦改弦更张
但儒家确有许多机会可以左右当时的法律” 瞿先生的这一论断
得到学界一些学者更为详尽的论证徐世虹的研究表明
汉儒学虽然在汉中期取得统治地位
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已经确立
但作为正典的汉律仍秉承秦律的框架和规范
尚没有把汉儒学的礼教思想和主张贯彻到刑律的详细的条文和规范之中不过在诏令和刑律的司法解释中
汉2月21日山西地震儒学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得到比较好的和充分的体现和贯彻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两汉之时虽颇以经义折狱
又议论政事
解释经传
往往取儒家教义
与汉律之文比傅引申
但汉家法律
实本赢秦之旧
虽有马、郑诸儒为之章句(见晋书三十刑法志)
并未偿以儒家经典为法律条文也”

两汉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
中国的刑律由汉九章律经魏律、晋泰始律、北魏正始律、北齐律、隋开皇律的增改
到唐律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这个变化
宋代闻名学者叶大庆在其《考古质疑》中说:“及唐律出
后世咸以为善”
“律准乎礼
旨要而文简”《明史?刑法志》也说:“唐撰律令
一准乎礼以为出渗入渗出”清代闻名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中也说
“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渗入渗出
得古今之平” 张晋藩先生指出:唐律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已臻成熟和定型
可以新华网评说一整套体现封建宗法等级思想与制度的礼
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评价透过唐律可以发现礼与法的内在联系
可以体验礼是溶化于法的
可以印证礼是唐律的灵魂
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二者互补而不可分的关系如同《唐律疏议?名例》中所说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

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和“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唐代立法的原则
已成公论
有的学者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来表述 不过
唐初太宗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同
主张“任德教而不认刑罚”
这与“礼法并用”是有区别的 对“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这句话的理解
也不能把德礼和刑罚并列
或仅有先后之别刑罚只是德教中的一个环节
或德教的一方面体现cwb1什么意思或者说
刑罚是德教中的刑罚
刑罚必须符合德教的礼义
即荀子所谓的“义刑”“义杀”是也 对唐初刑律主导思想的这种熟悉
可以在唐人吴兢编撰的《贞看政要》这本记载唐太宗和群臣问答录中得到证实唐太宗在贞看元年说:“朕观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
国祚延长
任法御人者
虽救弊于一时
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
足是元龟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
望革近代之浇薄也”贞看二年
太宗又讲道:“为国之道
必须抚之以仁义
示之以威信
因人之心
去其苛刻
不作异端
自然安静” 太宗名臣魏征也主张“圣哲君临
移风易俗
不资严刑峻法
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
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
正身以义
则其政不严而理
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
理之本也
刑法
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
犹执御之有鞭策也
人皆从化
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
则有鞭策无23岁副局长的新闻所用”魏征还认为:“遭良吏
则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
则怀奸邪而行浅保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
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

从唐代的立法实践来观
《唐律》及其《疏议》体现出的主导倾向是维护以“三纲”为核心的礼教思想 刘俊文教授对唐律的研究表明
唐律的实质
也是唐律的最大的特征是“一准乎礼”
而礼的精神最根本的是两条“别贵贱”、“异尊卑”
也就是等级制和家长制一部唐律
就是从维护这样两个制度出发
构建了严密的刑律体系刘俊文教授把唐律的“等级制”高度概括为十二个字:“严别君臣
优崇官贵
异罚良贱”;把唐律的“家长制”也高度概括为十二个字:“亲属一体
五服制罪
尊长优越”刘俊文教授并用唐律中的大量条文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证实了他对唐律实质的高度概括 陈鹏生教授指出:“唐律修撰以礼为指导
唐王蒙1500犯规律条文多源于礼
唐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为礼所左右所以说
礼是唐律的灵魂
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唐律‘一准乎礼’
这一断语是确当的

自汉中期武帝“独尊儒术”以来
虽然当时还不能对律法体例和正典条文用儒家伦理思想入行全面的修订
但在详细的司法中以及在对律典的解释中
已开始把儒家的礼义或伦理思想贯彻入去如始自汉中期的“春秋决狱”和东汉盛行的汉律章句学 “独尊儒术”对于中国律法的发展变化无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种居于主导地位的影响
逐渐渗入渗出到中国的律法制度中
经过魏晋南北朝隋的演入
到唐代就形成了“一准于礼”的《唐律》及其《疏议》从汉到唐中国律法的变化
主要有两个显著倾向和特征:第一
律法规定更加符合人情人道
即更加人性化
尤其更注意对儒家伦理“亲亲”“孝道”的维护
对家族内部山东青州天气侵犯尊卑秩序的犯罪惩处的力度加大;第二
律法规定注意对齐儒伦理“尊尊”“忠道”的维护
使对皇权不可侵犯的保护更加全面系统
同时也使贵贱等级制度不断的法制化
即“刑分等级”不断法制化并规范化

在定罪方面
唐律针对亲属相犯制定了许多特殊的罪名例如同样是奸淫行为
但如所奸者为“小功以上亲”
则不定为奸罪
而定罪名为“内乱”
科列“十恶”《唐律?名例律》“十恶”条规定:“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议疏》曰:“《左传》云“‘女有家
男有室
无相渎易此则乱’若有禽兽其行
朋淫于家
紊乱礼景
故曰‘内乱’”又如
同样是谋杀行为或略卖行为
但所谋杀或略卖者为“缌麻以上亲”
则不定为谋杀罪或略卖罪
而定罪名为“不睦”
科列“十恶”《唐律?名例律》“十恶”条规定:“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
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议疏》曰:“《礼石化cwb1什么时候到期》云:‘讲信修睦’《孝经》云:‘民用和睦’睦者亲也此条之内皆是亲族相反
为九族不相叶睦
故曰不睦”又如
同样是杀人行为
但如所杀者为伯叔父母等期以上亲
或同样是殴人行为
但如所殴者为祖父母、父母
则不定为杀人罪或殴人罪
而定罪名为“恶逆”
科列“十恶”《唐律?名例律》“十恶”条规定:“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
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议疏》曰:“父母之恩
昊天罔极;嗣续妣祖
承奉不轻枭镜其心
爱敬同尽
五服至亲
自相屠戮
穷恶尽逆
绝弃人理
故曰恶逆”

唐律不仅对亲属相犯设专门的罪名列渗入渗出“十恶”
不在“八议”等论赎之限
对犯“十恶”者
一律施以重刑
罪在不赦在量刑幅度上甚至比秦律更加严厉如《秦律》规定:“殴大父母
黥为城旦舂”《法律答问》有:“今殴高大父母
可论?比大父母” 唐律秉承汉律对不孝罪的处淄博青州新闻罚
不仅严厉而且范围宽:《唐律?名例律》“十恶”条规定:“七曰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
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
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
身自嫁娶
若作乐
释听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
匿不举哀
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对上述列举不孝行为
唐律都给予严厉刑罚如“诸告祖父母、父母者
绞” “诸詈祖父母、父母者
绞殴者
斩过失杀者
流三千里;伤者
徒三年” “诸祖父母、父母在
而子孙别籍、异财者
徒三年” “诸居父母丧
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
徒一年” “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
徒三年” “诸闻父母若夫之丧
匿不举哀者
流二千里;丧制未终
释听从吉
若忘哀作乐
徒三年;杂戏
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预吉席者
各杖一百闻期亲尊长丧
匿不举哀者
徒一年;丧制未终
释听从吉
杖一百大功以下尊长
各递减二等卑幼
各减一等” “诈称祖父母、父母及夫死以求假及有所避者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
徒三年” 即使对祖父母、父母或丈夫被杀后私自和解的
也要给予严惩“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杀者
私和者
流二千里;期亲
徒二年半;大功以下
递减一等受财重者
各准盗论虽不私和
知杀期以上亲
经三十日不告者
各减二等” 唐律对侵害父权的其他一些行为也给与一定程度的处罚如对财产权侵害的保护:“诸同居卑幼
私辄用财者
十疋笞十
十疋加一等
罪止杖一百” 对主婚权侵害的保护:“诸卑幼在外
尊长后为定婚
而卑幼自娶妻
已成者
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
杖一百” 又如对侵害教令权的保护:“诸子孙违反教令及供养有缺者
徒二年” 对于祖父母、父母在教责子孙时致死致杀
则予以宽宥“若子孙违反教令
而祖父母、父母殴杀者
徒一年半;以刃杀者
徒二年……过失杀者
各勿论”

除上文所列唐律对父权和孝道保护的律文外
在史载的一些司青浦废品站火灾法案例中
也体现对父权和孝道的偏重如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考》“汉以春秋决狱之例”中记载:“建初中
有人侮辱人父者
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
自后因以为比
是时遂定其议
以为轻侮法”《魏律考》“不孝”中记载:“甘露五年
太后诏曰:夫五刑之罪
莫大于不孝夫人有子不孝
尚告治之”《晋律考》“晋以春秋决狱”中记载:“时女子李忽觉父北叛时杀父(周)处奏曰:觉父以偷生
破家以邀祸
子圉告回
怀嬴结舌
忽无人子之道
证父攘羊
伤风污俗
宜在投畀
以彰凶逆
俾刑市朝
不足塞责奏可
杀忽”这个案例
大有“孝”重于“忠”的味道对大义灭亲的女子砍了头周处还认为“俾刑市朝
不足塞责”《后魏律考》“魏疑狱以经义量决”中记载:“时雁门人有害母者
八座奏轘之而潴其室
宥其二子虬驳奏云:君亲无将
将而必诛今谋逆者戮及期亲
害亲者今不及子
既逆甚枭2010年2月17日地震獍
禽兽之不若
而使禋祀不绝
遗育永传
非所以劝忠孝之道
存三纲之义……奏渗透
世宗从之” 这个案例说明对不孝罪也应如不忠罪一样实行连坐《旧唐书?刑法志》记载长庆二年为父击人致死案:刑部员外郎孙革奏:“京兆府云阳县人张莅
欠羽林官骑康宪钱米
宪征之
莅承醉拉宪
气息将绝宪男买得
年十四
将救其父
以莅角抵力人
不敢撝解
遂持木锸击莅之首见血
后三日致死者准律
父为人所殴
子往救
击其人折伤
减凡斗三等;至死者
依常律即买得救父难是性孝
非暴;击张莅是心切
非凶以髫□之岁
正父子之亲
若非圣化所加
童子安能及此?《王制》称五刑之理
必原父子之亲以权之
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春秋》之义
原心定罪;《周书》所训
诸罚有权今买得生被皇风
动符至孝
哀矜之宥
伏在圣慈臣职当谳刑
合分善恶”赦:“康买得尚在童年
能知子道
虽杀文迪雅英文人当死
而为父可哀若从沉命之科
恐失原情之义
宜付法司
减死罪一等”此例说明司法往往“以孝原情”而突破律典规范

❿ 为什么说唐朝的法律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唐朝继承?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封建统治?

唐朝立法充分吸取前代经验,立法技术相当完善?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有分工?有联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唐律用语精练明确?

唐律还进一步明确公罪?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由此可见,唐律体现了立法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热点内容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
锡林郭勒盟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2-02 06:07:56 浏览:136
法官藏匿伪造证据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流程 发布:2025-02-02 05:55:41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