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立法的一般程序
⑴ 税法立法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规范,是国家税务及关机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征税的行为规则。
广义的税法: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调节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正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税法: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制定和颁布的税收法律
【税法的分类】
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两大类
税收实体法:指确定税种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包括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都属于税收实体法。
税收程序法: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理法》。
税收征税法理:根据《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制定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法律。
【税法构成要素】
税法构成要素是税收课征制度构成的基本因素,具体体现在国家制定的各种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减税免税、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三项是一种税收课征制度或一种税收基本构成的基本要素。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是缴纳税款得主体,直接同国家的税务机关发生纳税关系。
课税对象:也称课税课体,指针对什么样的标的物进行课税。
税率: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育英纳税款之间的比例,是每种税收基本法构成最基本要素之一。纳税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
【税法的立法】
一、税收法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二、有关税收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等。
三、有关税收的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税税收关则委员会等部门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理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其中,有些重要规章要经过国务院批准以后发布,如《外国公司船舶运输收入征税办法》。
⑵ 税收立法的原则有哪些
税收立法的原则如下: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公平原则
3.民主决策的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5.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⑶ 12. 立法的一般程序要经过几个阶段,几个步骤
立项或提案--起草--审查审议--批准通过--公布
⑷ 税收的立法原则是什么
税收立法原则是指在税收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我国的税收立法原则是根据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确定的,是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特别是税收征纳双方的特点确定的,并贯穿于税收立法上作始终的指导方针。税收立法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税收立法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贯彻这个原则,首先要求税收立法必须根据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也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税收分配理论。其次,要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被某些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能盲目抄袭别国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税收立法理论,完善税法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公平原则
在税收立法中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就是要体现合理负担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加市场竞争的各个主体需要有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而税收的公平是实现平等竞争的重要条件。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税收负担能力上看,负担能力大的应多纳税,负担能力小的应少纳税,没有负担能力的不纳税。二是从纳税人所处的生产和经营环境看,由于客观环境优越而取得超额收入或级差收益者多纳税,反之少纳税。三是从税负平衡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及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实际税负必须尽可能公平。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民主决策的原则主要指税收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保税收法律能体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这个原则,要求税收立法的主体应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对税收法案的审议,要进行充分的辩论,倾听各方面意见;税收立法过程要公开化,让广大公众及时了解税收立法的全过程,以及立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争论情况和如何达成共识的。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制定税法时,要求明确、具体、严谨、周密。但是,为了保证税法制定后在全国范围内、在各个地区都能贯彻执行,不致与现实脱节,又要求在制定税法时,不能规定得过细过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讲,就是必须贯彻法制的统一性与因时、因地制宜相结合。法制的统一性,表现在税收立法上,就是税收立法权只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来行使,各地区、各部门不能擅自制定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所谓“土政策”,“土规定”。但是,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状况也不尽相同,因而对不同地区不能强求一样。因此,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情况和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地方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当地实施办法等。因此,只有贯彻这个原则,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国统一性要求,又能适应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税法。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税法,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税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阶段内就要保持其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变化不定。如果税法经常变动,不仅会破坏税法的权威和严肃性,而且会给国家经济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不断变化的,税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有的税法,已经过时,需要废除;有的税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补充;根据新的情况,需要制定新的税法。此外,还必须注意保持税法的连续性,即税法不能中断,在新的税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税法不应随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税法时,应保持与原有税法的承续关系,应在原有税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修改、补充原有的税法和制定新的税法。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税法。
综上所述,税收立法主要应遵循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公平原则;民主决策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⑸ 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包括哪些
税收实体法主要是指各种实体税法,是规定各种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和以及税款缴纳期限等的实体法律。比如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等等。
税收程序法主要是规定征收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的法律,目前最典型的是《税收征管法》
⑹ 我国税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几个阶段
1、我国税收立法程序按步骤主要包括提议、审议、通过和颁布四个阶段。
2、税收立法程序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税收法律规范的活动中应该履行的步骤和方法。
4、在正当法律程序观念的指导下,正当税收立法程序应当具备参与性、公开性、交涉性与效率性等基本属性。
5、税收立法程序要体现国家机关之间制度上的制衡,要体现专家的作用,要体现公开性。
⑺ 税收的程序法有哪些
税收程序法的定义:是指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为保护税收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实现而制定、认可、修改和废止的,用以规范税收征纳行为的法律规范。
税收程序法包含以下两方面:
税收争讼法
税收实体法
税收程序法的特征:
税收程序是征纳主体实施征纳行为的运行程序。税收征纳行为包括征税机关的征收行为和纳税人的缴纳行为,相应地税收程序也分为征税机关的税收征收程序和纳税人的税款缴纳程序。在税收程序中,基于税收债权的公益性和非直接对待给付性,国家征税权力的运行程序在税收程序中居主导地位,但征税机关与纳税人在税收程序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征税机关在主动启动和推进税收程序的过程中,应认真实行参与原则,为纳税人参加到税收程序中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关系,富有成效地影响征税决定的制作过程和结果。
税收程序是征纳主体为了实现税收实体债务请求权而实施的征纳行为。税收的非直接对待给付性,使得税收债务请求权的实现不同于私法上债务的履行,它必须借助于国家权力始能完成。征税主体依据国家法律赋予的征税职权而进行的征税行为,享有纳税人权利的纳税主体相应实施的纳税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作为税收征纳程序内容的征纳行为,保证了税收这一公法上的金钱给付之债及时全面履行。
税收程序在运行时,其征纳行为的实质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统一的。税收程序上的征纳行为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征纳行为的实质内容,它是指以行使征税职权和履行纳税义务为实质内容的税收征纳权力义务;二是征纳行为的运行形式,是指征纳行为运行的方式、步骤、时限等表现形式。但正如事物的内容都离不开形式一样,任何一个征纳行为都是两方面的统一,没有实质性的征纳行为,就没有其表现形式的征纳程序。
税收程序的构成要素除了主体(征税机关、纳税人等)和结果(征税决定)要素外,还包括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等时空要素。方式指完成某一征纳行为的方法及行为结果的表现形式;步骤指完成某一征纳行为所要经历的阶段,税收程序一般由程序的启动、进行和终结三个阶段组成;时限指完成某一征纳行为的期限;顺序指完成某一征纳行为所必经的步骤间的先后次序。行为的方式、步骤构成了征纳行为的空间表现形式,行为的时限、顺序构成了的征纳行为的时间表现形式,税收程序正是征纳行为空间和时间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
税收程序的运行结果是作出征税决定。在税收程序中,不论是税收征收程序还是税收缴纳程序,其程序结果都是由征税机关代表国家针对具体的课税事项作出征税决定,即征税机关为实现税收法律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应纳税人等税收相对人的申请或依法定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税收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税收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程序是一种法律程序。税收程序主要是征税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时所遵循的程序。
在确立我国税收程序法原则体系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税收程序法原则必须以程序价值和目标模式为“源头”;
不能将税收程序法的原则与税收实体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相割裂;
确立税收程序法原则必须重视纳税主体的参与,应将其立于独立的程序主体地位;四是必须考虑世界范围内税收程序法的发展趋势,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寻求平衡。
⑻ 我国税法的立法机构有哪些我国税法的立法程序是什么
税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法律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法规的立法权在国家政务院,立法程序应遵守国家《立法法》法定的程序规定。
⑼ 税收立法的税收立法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法律程序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仅仅是重视“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而更是要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使权利,在立法领域也是如此。正当法律程序的理论为我们构建正当的税收立法程序奠定了理论的基石。笔者认为,在正当法律程序观念的指导下,正当税收立法程序应当具备参与性、公开性、交涉性与效率性等基本属性。 税收立法程序的参与性取决于税法的民意代表性。“无代表则无纳税”的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收建立在纳税人“同意”的基础之上,纳税人得以表达意见的渠道便是在税收立法过程中的参与。从民主实现的方式来看,代议制民主毕竟是一种“间接民主”,而公众参与是“直接民主”,能够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
特别是税收授权立法在世界各国广为存在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在税收立法中扮演突出角色,为了加强对行政立法的规制,就更要凸显税收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税收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是十分薄弱的。
我国税收立法中行政立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行政立法又多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暗箱操作”,纳税人缺乏表达意见的途径。相比之下美国在税法的制定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机制则比较健全。美国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公开立法、立法听证、专家论证、向社会征求意见等方式,使公众的参与权得以实现,通过更准确地把握民意增强立法的公正性,从而有效地引导纳税遵从。
税收立法程序的参与性还取决于人类主体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有限的个人理性影响立法者对宏观全局的准确判断,人类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相互沟通,使法律成为多数人智慧的结晶,才能避免轻率立法、仓促立法。正如季卫东先生所言:“民主的真正价值显然不是取决于多数人的偏好,而是取决于多数人的理性。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程序可以实现和保障理性”。
税收立法程序的参与性也取决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税收立法作为分配税收负担和资源配置的活动,涉及到各种税收价值的选择和各方利益权衡。这使得参与以及相关利益表达机制必然成为税收立法正当程序的关注焦点。“参与”使纳税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使税收立法中的利益冲突得到协调,实现利益平衡和利益主体的满足。 现代意义上的税收立法活动,应该是一项“阳光下的事业”,所有的立法过程,包括税收立法的提案、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应当以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英国有句古老的箴言:“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税收立法程序的公开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税收立法信息资料的公开,包括立法的背景与根据、立法议案的主题、立法会议的记录等;二是税收立法议事过程的公开,指立法会议要公开举行,允许公众旁听等;三是税收立法活动报道自由,允许大众传媒将立法活动的实际状况向社会报道;四是税收立法结果的公开,税法必须向社会公布,国家不得以未公布的税法作为执法依据。在美国,立法听证是国会审议税收立法的必经程序,税收行政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则要符合《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的公开程序。
立法程序公开是纳税人有效参与税收立法的前提。纳税人通过公布的税收立法信息资料。可权衡各种论据和论点,并通过依据公开原则所建立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馈自己的利益主张。公开可以保证税收立法参与的质量。
公开也是纳税人行使知情权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政府的行为享有知情权,有权利知晓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的行为。可以说使公民了解税收立法中的有关信息,既是公民个人的一项权利,也是立法机关的一项义务。当然,立法程序中的公开也是有限度的,在特定情况下,立法行为是不公开的。如涉及到国防、外交等重大国家利益,或者有关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资料是不宜公开的。 “所谓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是指立法决策参与者运用各自的法定程序权力进行充分辩论、协商和妥协,以最终达成各方都愿意并能够接受的多数结果”。嘲交涉性是税收立法程序的基本属性,是税收民主立法不可缺少的环节。“交涉”是一个讨论、交流、沟通、谈判、讨价还价的过程。“民主社会是个讲话的社会。因此,把最能体现民主特性的机构称之为Parliament(议会)是非常恰当的。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谈话、互相交流的地方。议会的重大功能之一就是把问题谈透,为对立意见提供辩论的场所,互相商谈,直到能采取彼此均感满意的解决方式”。
税收立法的交涉性赋予了税收立法正当性、民意性,增强了公众对法律的认可和尊重。“法律可能是不好的,但我所参与的确定法律的过程使我有义务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并服从他们。那种义务来自这一事实:我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一,社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时我出过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以为荣;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继续有义务为其改善而努力”。
税收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源于税收利益主体之广泛性、财产权于公众之敏感性。中国首次立法听证会选择了个人所得税作为主题就是一个证明。不同的利益追求促使人们纷纷从切身利益出发去关注和参与税法,税收立法过程也正是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
“妥协”是交涉的必然结果。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讲。一切决策都是某种折衷。
最终选定的行动方案,决不会尽善尽美地实现目标,它只能是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最好办法。我们所处的环境,必然限制着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备选方案,从而划定了目标实现程度的上限”。科恩在《论民主》中指出:“权衡冲突各方的争议,从而形成政策、制定法律的过程便是妥协的过程,妥协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没有妥协的交涉,只会出现议而不决的状况,妥协是立法交涉产生结果的重要前提。 尽管民主是税收立法程序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民主并非是不惜一切代价换取的,民主的税收立法程序也要受到效率的制约。只是税收立法程序中的效率是民主意义上的效率,而不是以牺牲民主来满足效率。
效率从经济学上讲是指成本与收益之比。税收立法程序的效率同样表现为成本与收益之比,其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既定的立法任务。税收立法程序中的成本是指在税收立法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立法资源的总和。程序效率所追求的收益,就是通过一定立法成本的投入而完成的立法工作任务,它是固定的、客观的,不像立法成本那样有很大的伸缩性。立法程序的收益与效益不仅直接表现为“所完成的工作数量(经济收益),还包括立法程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即所创制出来的法律规范是否最接近社会公正,能否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而且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立法程序自身的设立及其运行也必然会给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意识带来一定的影响,表现为对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
税收立法中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利益分配的冲突性、税收立法活动的复杂性都对税收立法中的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税收立法程序的效率性要求科学地安排和设计税收立法程序,合理分配程序权利与义务,使整个立法活动有秩序地高效运转,在立法成本最小化的同时达到立法收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