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信是
A. 大学生怎样树立道德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的理解
1、在感受建设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
要引导学生看到问题的存在与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坚定克服不足的信心与勇气,不因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在理性比较中外制度中坚定制度自信。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五个有利于”如何揭示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从而把自信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展现的关系是坚定制度自信必须面对的问题。
(1)道德自信是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体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但有的学生依然质疑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他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红利的释放,但有的学生却很少看到这种红利背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他们期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但有的学生却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作为比照的样本。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既有过去的经验需要归纳和提炼,也有当下的问题需要分析和解决,关键在于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获得感。
B. 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德自信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好中国道路,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坚持,一是怎样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很好的阐述。
在坚持方面,一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去我们对道路、理论问题讲得多,新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都新写上了中国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二是要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思很明确,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八个坚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在发展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即行动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道路的总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形态即实现途径;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这就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即根本保障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还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确立,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论述等等,都是对中国道路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推动和落实这些新论断,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最好坚持。
C. 自信属于道德品质吗
自信不属于,自大的话就属于不好的道德品质作用于自信所产生的效果
D. 四个自信是哪四个
四个自信哪四个自信
道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旗帜,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路是制度中的制度,根基下的根基,是在政治分岔路口作出的最重要的选择,是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区别,必然决定了它们所遵循的理论、制度和文化上的区别。那么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分岔路口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经济层面的“公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vs包含少量公有制成分的私有制经济”,二是政治层面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vs多党竞争下的选票民主”。如前文所述,从人类的小群体本能和人类社会信息的高度不透明性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需要很多人参与协调合作的大工业生产领域,公有制经济的效率远高于私有制经济;在单位规模很小、参与人数很少的生产领域,私有制经济的效率高于公有制经济。
E. 孔子道德自信思想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礼制、黄帝和尧舜禹等先贤美德。变在因时损益, 援“仁”入“礼”, 扩大道德主体范围, 主张道德优先;行在责任担当, 愈挫愈勇, 为政以德;传在有教无类, 培植后学, 整理典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孔子尊崇周公礼制,因时损益,援“仁”入“礼”,勉己力行,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培植后学,以其强烈的道德自信,创立了儒家学说,时为百家争鸣中的显学,渐成后续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伦理特色。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儒家学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尚需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孔子道德自信精神。因此,研究和分析孔子的道德自信就成为关乎文化自信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孔子的道德自信源自周公礼制、黄帝和尧舜禹等先贤美德。变在因时损益,援“仁”入“礼”,扩大道德主体范围,道德优先;行在勉己力行,愈挫愈勇,为政以德;传在有教无类,培植后学,整理典籍。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不仅要”学而优则仕“,更要”仕而优则学“,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养和教养,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天下民众,这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道德理想。孔子信任自己弟子的学品和人品,对弟子们充满期待。他不断向执政者积极推荐自己的弟子,力图通过弟子们来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当时鲁国正卿季康子,问孔子哪个学生好学,可以从政,孔子对弟子的才华作了准确的判定并积极推荐。”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仲由做事果断,端木赐通达,冉求才艺高,他们都是治国从政的良才。
四、道德自信:以何致远
孔子把讲学授徒视为道德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二十多岁开始讲学活动,四十多岁有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形成儒家学派,影响日盛,并大规模讲学授徒。孔子的讲学授徒基于一种强烈的道德自信,认为人皆具有可受教育性,人人可以接受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人性大致相同,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发生改变,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因此,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论语·述而》)孔子招收弟子不分国别和出身,也不分贵族和贫民,甚至犯过错误的人,只要有学习的愿望都可以列入门籍。”有教无类“的教育活动打破了当时贵族官办教育的限制,将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贫民阶层,由此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孔子也作了许多教育方式的创新,他与弟子平等讨论,氛围和谐,充分发挥弟子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注重审时度势,抒发自身的道德理想,以此感染弟子。
有这样一个教育场景,值得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在这种教育场景中,弟子们各抒己见,老师风趣幽默,充满着和谐氛围,也充满着孔子的道德教育智慧,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礼乐之教理想。
孔子基于对人性的自信,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也就扩大了自己道德理想的传播范围,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也是基于对人性的自信,他创新了教育方法,密切了师生关系,使弟子们更加亲近、认可和接受自己的道德理想,也使自己的学说就更具生命力而传久致远。
孔子在”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指导下,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了大批优秀弟子,使得儒家学说薪火相传。”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这些弟子在孔子之后,分散到诸侯各国,或从政,或从教,或从事其他职业,儒家学派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春秋显学。”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只有善的文化,才可以发生亲和力,不断得到肯定、追随和尊崇,并且化为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道德价值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提供了善恶价值导向,文化自信离不开道德自信。孔子凭其强烈的道德自信,成就了其时代的文化自信。孔子的道德自信,作为其文化自信的灵魂,是一种活的灵魂,我们在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展和创新,借鉴孔子的道德自信精神,成就我们今天的道德自信和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F. 如何获得道德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1]中华道德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中华道德文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肯定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2]。事实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讲仁爱、重道义、守诚信、崇自然、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智慧,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而且经过创造性转换,也可以开掘出极大的现代价值。在这里,我们要反对自卑、自负、自暴自弃。只有不卑不亢,才是道德的自信。
当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道德自信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自主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都积淀着该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因此,我们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狭隘的自大自傲的民族心理。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互有差异,但都各有所长,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尊重和包容。“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3]最自信的道德最勇于、也最最善于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
G. “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德】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人是自然界的个别现象,不是宇宙的高级现象。人是微观世界的中心,贫民无知的追星现象都围绕着他疯狂地旋转,这股旋转的动力,从人们的本性深处腾起,像火山岩浆似的,从文化进程的空渊中喷出。人类的身上隐藏着世界生活之谜,生物行为的问题是精神问题,从文化运动中对好与坏,经过自我的内在分配并自豪的定型之后展现出来,才能得到解释。最具欺骗性的游戏并不是娱乐场,股票的上市是将一些破铜烂铁、有形的、无形的、虚无的,虚拟一个资本的框架,并得到政府和国家货币组织的批准,形成一个博弈战略的大股市潘多拉。一旦上市开盒,一个卖家,无数的买家,形成博弈对局,生物特性的蚁团行为一旦转移并开始了相互博币运动,就不容易停息。其实,几个幸运的股东早已变现逃之夭夭。人的行为结构里没有理性,世界就是用国正相对性这种博弈的形式运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就像承认股市是赌场,但却在经济学里被合法、被默认,托马斯•谢林也是这个观点。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默认定律。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我们把文化进程中被瘾魂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爱是精神文化过程,真、善、美表现出的高尚感,在瘾魂的作用下,它会俘获,也会出现极小极大地自由跟随,暂时的信任就变成了全部意义。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人们提倡的浪漫与自由,是动物的本能特性。一个人和多少异性对局,就有多少个行为印象,男女之间对这种印象行动称为感情。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是精神疫情,发作时使人疯癫成为怪物,这种怪物行为的畸变反而成了鲜活浪漫的感情作品,不然会导致淫乱、婚变、家庭悲剧、自杀、情杀、道德和法制压力。爱的文化进程就是博弈,它的结果是情,爱与情是一个象物又象魂的物势影像,我定义为爱情。所以,谁也说不清人的一生在寻找什么,最终好像在寻找一种废物。
——博弈文化
H. 政治自信 道德自信的含义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
自信它常常驱使着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有自信的人往往给人一种阳光、开朗的感觉。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
自信能促进成功。
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我们在生活中自信地讲了话,自信地做了事,我们的自信就能真正确立起来。面对社会环境, 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养起我们的自信。
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
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折叠误区
有自信就一定能成功:成功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促成的,而很多人认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而不去认真 努力,最终当然一败涂地。所以自信是成功的必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还有恒心.决心.正确的方向等因素,但成功没有最重要的因素。
2.自信是成功的副产品:并非成功才有自信,而成功最多能激发一个人的自信,而自信不是成功的副产品,有许许多多的人成功前都经历了无数失败,难道说他们没有自信吗。
还有许多人以没自信为由而逃避某些事,这只是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理由或受自卑心理影响太大所致
3.越自信越好:过度的自信叫自负,不仅对你没有一点帮助而且会损害你自己。
折叠要诀
●最重要的是“步骤”“材料”“时机”等客观因素。
●而引导人们排除杂念和持续取得这些客观因素的心理是:“决心”和“恒心”!
●但“信念”却是“决心”和“恒心”的“能量”。
●或者说您认为做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并有着这种“信念”,那么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可不可能”、“难不难”这些问题上,而是要有“一定要做到”的“决心”和“恒心”投入到里面去,看清做好这件事情的所有“影响因素”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才能挖出最难得到的旷世宝藏!
●虽然自信对于做事并不重要,但取得他人的信任却对合作相当的重要!所以一些销售人员常常会装作很自信,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但是这样往往是不道德和没必要的,毕竟您正在欺骗别人,并且当您对自己产品有良好的信念,你就自然会表现出坚定和有魄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的了解您产品的各种优良性质,从而坚定您对产品的一种信念,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您的客户(如果您了解到自己推销的产品有太多的缺陷,那么请不要再害人害己了,不做或跳槽吧)。
●这样成功的几率就大大提升,最后正因为您成功了,您却得到了自信!
●换句话来说:没有成功前的“自信”就是“自负”!而当您抛弃了“自信”,“它”却找到了你!
◆重点认知:【信心】只是【成功后】的【良性情绪】(能用客观逻辑推理出事件可以成功,也会出现一定的自信感)
折叠解构
作者:心理医生 李子勋
菲言: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释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语(自信)的解释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很容易在两者之间找到文化差异。“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吗?英语的解释要明确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讨论自信需要知道我们的文化在构建词语的同时也构建了人的内心真实,因为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词既帮助人也限制人对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文化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心境割裂为两个面:自信与不自信,这种割裂逼迫人们采用对立的思维,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观察方法。于是自信不自信从一种原本统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变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两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自信这种内心现实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饰人类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个,并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这个世界的。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面对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对生命现象在恒远的时空中瞬息而过,我们内心知道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万物的有序性只是在无穷的复杂、混沌、多样性和无序中少得可怜的东西,且必须在局限的时空中这种有序才有意义。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会构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
有时想一想大自然被人类糟蹋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自信了。我们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资源的能力是无限的,自信自己的主义,于是便有了众多的子孙,城市,侵略,奢华与赤贫。现在我们要来为我们的自信承担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贫穷、恐怖主义的沉重负担了。自信的文化总是要否定和兼并其他文化,自信的国家总是要干涉别的国家,因为自信本身隐含着一种扩张的欲望。在人际环境里,自信的人比较独立,更少依赖别人,因此更具有进取和攻击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一个团队里,一个自以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人去调和,不然团队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样让人迷思的还有自尊。修辞学说自尊包含独立意志、自由、自信、乐观、成就感与荣誉感。自卑是自我评价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在我看来并没有自尊这种精神现实,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际社会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里的《的新衣》。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天和白昼。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双个面,本身密不可分。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给人的感觉缺少个性,做事也缺少动力。但自尊、自卑力量过强,却又是灾难性的。看看雨果笔下《悲惨世界》中冉阿让(马德兰市长)与小旅馆老板德纳第夫妇,你一定会明白过度谦卑的人,隐藏着深层的敌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边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让,每天却沉浸在对卑贱的恐惧和风暴般的自我忏悔中。所以,保持自卑与自尊的对应与适度是人生活之本。
与自信与不自信一样,自尊与自卑也是文化割裂与建构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地心态,对不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随同由此而生,这些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发的诸多情绪不适并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们的文化长期渲染建构所致。文化让人对自卑、不自信产生许多挫败、糟糕的联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构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没有竞争力,最终是生活的失败者。”文化用线性逻辑思维来定义这样的心境,其实许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能力,是随机的并与环境适配的。另一个文化建构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乐、不可爱。”这些建构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种自我挫败的心态,使每个人不得不去掩饰,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许多内心焦虑来。
在某种意义上,自信与自尊意味着一种浅薄,很像无知者无畏。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励志类书籍泛滥,不停的夸大两者间的鸿沟,以为只要拥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实,没有鸡哪来蛋呢!?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要重新来定义,并反思文化建构的时候了。近代神经生物学家对人类认知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筛子理论:“我们的大脑在信息接收、传输、采集、组织的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文化筛子,文化会故意漏掉许多信息,只让允许的信息被意识感知到。”知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的,触及的真实只是被文化过滤后留下的真实,那么,当你高昂着自信自尊的头时,真的还那么有底气吗?坦诚的认同不自信、自卑,并接纳人在自然万物中有极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够到达心境平和,乐天知命的精神境界。自信的源泉:自信源于不断地努力,刻苦,勤奋;然后自信从心里,眼睛里,言语中自然的,强烈的流露出来!自信是不可能装出来的,装出来的一看就不真实。好比会游泳的人,一定付出过努力;没有过去努力,装做会的人,马上溺水。
折叠建立自信的方法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例如,有些学校注重文化课,成绩好的优点就显露,而体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换成体校,情况可能就恰好相反。因此,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可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立体的我’,这样我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优点与长处。
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同时,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在尝试中,会有些失败和错误。如果我们相信爱迪生所说的“没有失败,只有离成功更近一点儿”,那么,对于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困难乃至失败,就能看的淡一点儿,从容应对,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上,不断增强实力。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1、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教学或教室的各种聚会中,后排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分占据后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直觉地问自己:“你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你: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
3、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当大卫·史华兹还是少年时,到镇中心去是很大的乐趣。在办完所有的差事坐进汽车后,母亲常常会说:“大卫,我们坐一会儿,看看过路行人。”
母亲是位绝妙的观察行家。她会说:“看那个家伙,你认为他正受到什么困扰呢?”或者“你认为那边的女士要去做什么呢?”或者“看看那个人,他似乎有点迷惘。”
观察人们走路实在是一种乐趣。这比看电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
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15分钟内成功。”
使用这种“走快25%”的技术,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4、练习当众发言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涉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要多发言,这是信心的“维他命”。
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后才发言。要做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不会的。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怀疑我是否敢说出来。”用心获得会议主席的注意,好让你有机会发言。
5、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自己很实际的推动力,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实在无法再对你生气。拿破仑·希尔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的车停在十字路口的红灯前,突然‘砰’的一声,原来是后面那辆车的驾驶员的脚滑开刹车器,他的车撞了我车后的保险杠。我从后视镜看到他下来,也跟着下车,准备痛骂他一顿。“但是很幸运,我还来不及发作,他就走过来对我笑,并以最诚挚的语调对我说:‘朋友,我实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诚的说明把我融化了。我只有低声说:‘没关系,这种事经常发生。’转眼间,我的敌意变成了友善。”
咧嘴大笑,你会觉得美好的日子又来了。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没有什么用的,要露齿大笑才能有。我们常听到:“是的,但是当我害怕或愤怒时,就是不想笑。”当然,这时,任何人都笑不出来。窍门就在于你强迫自己说:“我要开始笑了。”然后,笑。要控制、运用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