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学术法治

学术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21 05:58:38

1. 常桂祥的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1.《社会资本与柔性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3期2.《大力弘扬法治文化》,《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1日3.《法治精神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讨》,《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3期4.《努力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5.《走向和谐社会的宪政建构》,《东岳论丛》2008年第6期6.《宪政: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7.《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成要件》,《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8.《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政治参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10.《依法治国对策探析》,《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11.《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三大基石》,《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12.《论行政协调》,《理论学刊》1998年第3期13.《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探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4.《论社会资本与提升国家软实力》,《济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15.《民主政治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16.《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发展论坛》2001年第5期17.《动态发展的政治稳定: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的特定要求》,《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8.《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19.《政治稳定:静态与动态的分析》,《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2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及未来走向》,《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21.《社会主义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石》,《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22.《人大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3.《权力制约与廉政建设》,《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24.《关于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目标的思考》,《青海学刊》2001年第4期25.《论权力制约与依法治国》,《东岳论丛》2000年第2期26.《构建法治国家之本:依宪治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7.《加强对执政党监督的理论基石》,《东岳论丛》1996年第5期28.《学习邓小平的权力制约思想》,《发展论坛》2000年第2期29.《论行政授权的含义、功能及原则》,《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0.《论毛泽东对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贡献》,《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2. 姚建宗的主要学术观点

1.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利益,传统法学观点认定的法律关系客体实际上不过是客体物,即客体的具体的物化形态与载体。
2. 法的调整对象确切地说乃是社会利益关系,而不是笼统讲的一般的社会关系。
3. 法律行为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为一事实判断。传统法学理论将法律行为的事实性质判断与责任判断混淆了。从理论本身的逻辑来看,有意义的法律行为理论对传统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理论、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理论和刑法中的犯罪及犯罪构成理论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4. 法律效力乃是由法的合法性所生成的法律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压力与规范动力。
5. 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合法的财产权,不仅合法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合法的私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6. 法乃是人所不可避免地选择的一种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
7. 法哲学就是对人的必然的法的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的根据和理由,即其合法性的探求,它以法的理念及其现实化运动为对象。
8. 法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在实践上也具有批判的功能;前者指向法哲学内部,是法哲学的理论批判或自我批判;后者指向法哲学外部,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或对象性批判。
9. 对法的宗教般虔诚的信仰,乃是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
10. 法律制度是以一个中心(核心)法范畴为"晶核",围绕这一"晶核",法律目的,法律政策,法律价值,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标准,法律技术,法律精神等多种法的要素和成份相互联结,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法律实体装置。
11.认识和理解法治应从多重视角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法治进行化简与提纯不利于法治的实践推进,对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应进行必要的复杂化还原。
12.法治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展开,其基本向度乃是朝向真实的个人的。
13. 法治的人性立场体现为在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小人假定"("恶"大于"善"),在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君子假定"("善"大于"恶")。
14. 法治的人生态度体现为保守主义、悲观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色彩。
15. 法治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特别是个体的人的基本人权的确认与保障。
16. 法治的审美旨趣乃是追求情、理与法的和谐统一,而其所达到的美学意境始终只是一种残缺的美。
17. 法治的推行要求社会活动主体形成与法治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基于法律并以对法律的忠诚为核心的法治良知,这是法治之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与道德基础。
18.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不仅应当关注物质的规范、制度与组织的完善,更要特别关注建构相应的社会公共话语,并以此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体健康的法治心态与法治情感、法治精神与法治的思维方式。

3. 王立峰的学术成果

1.唯一作者:《中国传统法政文化的演变:以儒法思想的互动为研究路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唯一作者:《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3期。
3.唯一作者:《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模式:自主、嵌入抑或交叉?——评马罗·赞姆伯尼的<法律与政治:当代法学理论的困局>》,《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理念的溯源及证成》,《齐鲁学刊》,2011年第2期。
5.唯一作者:《行政自制理论视阙下的“行政三分制”:以深圳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例》,《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6.唯一作者:《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行政三分制改革实践:以深圳市综合改革为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年2月。
7.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反思:以责任法治化为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人大期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第6期。
8.唯一作者:《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石》,《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9.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的理念与实现》,《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
10.唯一作者:《行政三分制的行政法治契合》,《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
11.第二作者:《行政法治视域下的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12.唯一作者:《论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构建》,载于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学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唯一作者:《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法治政府》,《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14.唯一作者:《行政强制法的制度博弈和价值定位——基于“平衡论”的视角》,《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
15.唯一作者:《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6.第一作者:《法律合法性的批判与超越——韦伯与哈贝马斯的法政治学思想比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17.专著:《高校法治的理论证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律维度——来自法哲学视域的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第2期。
19.唯一作者:《高校法治建设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院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唯一作者:《解读高校法治,保障高校和谐与稳定》,《行政与法》,2007年第9期。
21.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机制的理论证成——以公共安全的内涵为视角》,《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
22.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治新解读》,《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
23.唯一作者:《高校权力的法治观照》,《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24.唯一作者:《法治型政府论纲》,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2006年10月。
25. 唯一作者:《权力的权利化—建构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一种视角》,载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法学审视》,载《“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年9月。
27.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哲学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年第1期。
28.唯一作者:《排除犯罪之职务行为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9.第二作者:《论“严打”与我国基本刑事政策》,《行政与法》,2002年第2期。
30.第一作者:《“事实婚姻”的重新认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31.参编:《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制建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2.参编:《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参编:《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参编:《公务员必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5.参编:《高校法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张文显的学术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文显始终以科学地阐释法律原理、推动法学学科建设、更新社会法制(法治)观念、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宗旨,开展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在国内学术界和法律界产生较大影响、并在世界法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观点。举其要者有:
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法学的基础理论、法学的方法论和法学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法理学体系应由法学认识论、法学方法论、法学范畴论、法律本体论、法律发展论、法律运行论、法律价值论、法律社会论等基本内容构成。
2、法在本体上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粒子构成的,法的全部运行过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轴心的,法的价值是通过规定和保障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因而,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分析单元,法学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实践化,必须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范畴重构其理论体系。
3、前资本主义法是义务本位法,资本主义法是权利本位法,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权利本位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其道德基础是承担和履行义务必须以享有权利为前提,其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下的产权明晰、契约自由、平等交易和利益均衡机制。
4、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社会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率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
5、由科学精神、市场观念、契约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和公民意识为要素的理性文化是法治的文化基础,现代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商品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开展理性文化的启蒙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6、民法中的人权、物权、自由权和平等权是现代公民权利的原型,民法文化是民主和宪政的文化源泉。
7、政治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对象是各政治主体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运行程序,其价值目标是实现民主与效率、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统一。
8、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政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实现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9、法律责任本质上是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10、法律文化是法律现象的精神部分,即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
1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功能意义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精神可概括为:权利本位与人文精神的统合,契约自由与宏观调控的统合,公平与效率的统合,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统合。
13、法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法、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价值、法律文化、法律发展、法治等,法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权利和义务,基石范畴是权利。
14、作为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一种全新的理解系统,即有关对象的本体论、本质与规律的解释系统、概念系统、基石范畴和核心理论,是一种学术共同体学术活动的崭新平台,是一种方法论和一套新颖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学术传统和学术品格(学术形象)。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权利本位范式、全球化范式是两种最富有学术生机的研究范式。
15、知识经济是以人类知识精华和最新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为主导内容的经济形态,知识资本、知识资源、知识权利、知识产业、知识创新、知识交易是知识经济最基本的概念,是经济运动的表征。知识经济必然引发法律概念、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创新。
16、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概念,表征的是人类活动范围、空间范围和组织形式的扩大,从地方到国家再到世界范围,全球化表征人类社会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全球化至少包括经济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人权全球化、环境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概念的过时或消失,而只是意味着主权概念的进步和丰富,各国之间的法律仍将呈现多样性、多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研究应当确立全球化研究范式。
17、依法执政的科学内涵应当是:执掌国家政权、领导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权,尊重、支持、督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必要时直接参与重大国务活动,是通过法律的执政、法律范围内的执政、依照法律程序的执政、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执政。
18、和谐社会的建构依赖于法律机制,其中包括:构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机制;重建确保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分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伴随着“反封建”、“反极左”、“反西化”的历史任务,这在世界法治建设的历史上是十分独特的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应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建设法治国家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坚持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与借鉴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机统一。
20、法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关于法学、法律、法治三大理论板块构成的。这三个理论板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分别理解为法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问题:认识论问题体现为反思认识法律现象的主观活动;本体论问题体现为反思法律这一客观现象;实践论问题体现为反思法治这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法律实践经验。
21、“法治(法制)现代化”这一概念既指从传统人治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又指法治(法制)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历史性转换;法治(法制)现代化是包括法律制度、法律价值和法律文化在内的意义深远的变革过程。法律发展是法治现代化的另一种理论表述。法律发展在基本内涵上与法治(法制)现代化是等值的。
22、和谐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目标和理想途径,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代表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历史走向。和谐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主旋律和表征,和谐法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法治”概念不仅将引领我们转换法治话语体系,从而提升我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实践,而且必将丰富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模式、历史任务和实践途径。和谐法治的精髓是良法善治。
23、司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是司法民主、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权威的理论以及和谐司法的理论。
24、“诉讼社会”这一概念表征一个社会呈现涉法纠纷急剧增长、诉讼案件层出不穷的态势。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社会每年约有10%的人口涉诉,则该社会即可被认定为“诉讼社会”。据此社会学模型和我国每年进入诉讼及准诉讼的人口比例,可以断言我国已经进入“诉讼社会”。
25、联动司法是相对于独立司法的概念和理念,特指人民法院在行使国家审判权、履行国家审判机关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靠人大的支持排除非法干涉,维护司法权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和谐联动;积极促成法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实现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法院之间、不同地区和行政区域的法院之间、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以上学术观点是张文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深刻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实践,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有的观点在国内外学术论战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广泛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推进宪法实施 建设法治国家小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
一、学术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科学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三、创造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理论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1.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6. 4大中国古代学术

荀况即荀子,儒子学派的集大成者;
庄周即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即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严刑执法;
孟轲即孟子,儒子学派的继承孔子主张的代表人物;
墨翟即墨子,当然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啊!
祝学习进步!
道家是对医学。军事有研究。道家对医学上的研究就不要多说了,应该都知道的吧。历朝历代都要限制道的原因是,基本上都有道士参与政治的。早的有汉朝黄巾起义的张角、离现在较近的有张天师。据说诸葛亮在武当山上学道学了好多年。

儒家是文学。这个就不用说了吧。

法家是法律。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墨家是对机械。墨家人的发明创造,哪一项不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小到刨子、锯子,大到云梯、战车,甚至传说中的木鹞(据说人们从会飞的木鹞中得到了飞天的梦想),张衡好像就是墨家的吧?

7.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协同提升研究学术报告可以做什么研究选题

要想同时具有这样的美德,建议做“爱国强国”的研究选题,因为这样才可能是最符合当代的社会现实的。

8. 专题1979年中国学术界在哪里地点什么场合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进程 自1979年始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 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 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 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 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 有一个特点, 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 有一个三角形于此, 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 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 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 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 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 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 摆脱实用的目的, 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 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 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 我们读一书时, 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 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 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 要虚心忘我, 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 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 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 用来体察人生, 欣赏艺术, 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 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沉潜玩索”, 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 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 设身处地, 用一番心情, 费一番神思, 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 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 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 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 含英咀华, 体会古人真意, 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 则其所建立的学说, 所发出的议论, 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 最简易地讲来, 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 由部分观全体” 之法。只知全体, 不知部分, 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 不知全体, 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 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 各得其所, 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 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 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 而观一事一物之理, 而发现本末精粗, 条理井然, “枝枝相对, 叶叶相当” 。用此方法读书, 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 读一篇文字, 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 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由全篇文字的主旨, 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 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 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 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 有如常山之蛇, 击首则尾应, 击尾则首应。故读书, 了解思想, 把握世界, 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 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 须有严格的方法, 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9. 材料一中"学术繁荣的局面"指什么在这个局面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代表人物是谁

都用镇压pi民

10. 李锦的主要学术成果

1. “就业基因检测之规制和风险防范:一个实用主义的立场”,《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第11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2.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法律方法》第1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CSSCI集刊)。
3. 《法律理论的第三条道路——德沃金的解释转向及其意义》,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4. “三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实效比较——以立法权与司法权之关系为视角”,《岳麓法律评论》第7期,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5. “党委领导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与制度建构”,《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第8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 “行政裁量的类型和限度:一个类型分析”,《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第6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7. “论法律解释的解释学循环”,《法律方法》第1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CSSCI集刊)
8. “基因歧视的概念:一张普洛透斯式脸庞”,《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CSSCI来源刊)
9. “论哈特的内在视角及其理论意义”,《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CSSCI来源刊)
10.“地方立法的法规影响评价:一个初步的分析”,《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第4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11.“地方立法与公民审议会的制度创新”,《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第二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12.“遵守规则视域的法律理解和解释”,《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3.“浅析德沃金的原则论演进”,《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一种纯粹的法律解释理论是否可能——凯尔森法律解释理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5.“语义学之刺及其解决方案”,《北方法学》,2009年第3期
16.“法定解释实践之优先性规则:一个比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年第11期 1. 《别样的法律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 棚濑孝雄,“全球市场与中国、日本的法律发展”,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9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热点内容
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9:01:22 浏览:77
伪造处罚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8:45:10 浏览:534
法院传票委托 发布:2024-11-20 08:27:38 浏览:88
关于娱乐场所的使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8:17:17 浏览:297
农村土地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20 08:03:31 浏览:215
刑事诉讼法219 发布:2024-11-20 07:28:08 浏览:80
广东省16个地级市立法权 发布:2024-11-20 07:25:19 浏览:98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
刑法惩罚说 发布:2024-11-20 05:48:45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