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同是以道德

大同是以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3-03 05:17:18

⑴ 《大同》中所宣唱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大同》中所宣唱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之上的。
“大同”社会,是指社会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以及政治形态公正无私,和平安定,人们合敬合爱。然而“大同”社会毕竟是理想中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所以“大同”并未存在过。

“天下为公”简介: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⑵ 《论语里仁》里君子的仁德与“大同”之间的联系

关于儒家与道家的关系问题,学者多有不同见解,或强调二者精神之不同,或强调二者之互补,或争辩儒道二者孰为主流。本文通过孔子之仁的观念和老子之自然的观念试图说明儒道两家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在孔子自己的思想中,仁的观念本身就包含了自然而不勉强的原则。道家的自然原则可以为儒家的道德学说提供实践的条件和润滑剂。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然后较详细地分析孔子仁学中的合乎自然而然之原则的因素,最后讨论儒道关系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 本文对儒道关系的新考察依据笔者对老子哲学的新诠释。《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言,历代注释、解释、翻译、发挥老子思想的著作却可能数万倍之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家都承认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或主要特点,但是很少有人认真而深入地探讨自然与无为这两个概念的意含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笔者的研究就是从分析自然与无为的意含,它们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入手的。 笔者认为,老子哲学有一个可能的体系结构。这就是以自然为中心价值,以无为为实现这一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以“道”为自然和无为提供了超越的和贯通的论证,以辩证法为自然和无为提供了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经验性的论证。这种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有机重构”突出了“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价值地位,对于重新考察道家与儒家的关系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需要附带强调的是,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之义,不是现代汉语中指代自然界的自然。老子所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的和谐,而下是自然界的状况问题。(注:关于笔者对老子思想的研究方法请参看拙作《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自序和导言,关于老子之学的中心价值可看第三章。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 为什么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呢?这当然是根据对《老子》原文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明确提出了人、天、地道四者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了自然的根本性价值或最高价值的意义。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生活在天地之中,而天地又来源于道,道在宇宙万物中是最高最根本的,但道的特点、道所依据或体现的却是自然二字。道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根源和根据,而自然则是最高的根源与根据所体现的最高的价值或原则。这里罗列了五项内容:人——地——天——道——自然,虽然,地、天、道在老子哲学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在这里的论证中,地、天、道都是过渡、铺排和渲染的需要,全段强调的重点其实是两端的人和自然之原则的关系,说穿了就是人,特别是君王应该效法自然。所谓法地,法天,法道都不过是加强论证的需要,人类社会应该自然发展,这才是老子要说的关键性的结论,换言之,自然是贯穿于人、地、天、道之中的,因而是极根本极普遍的原则。 自然作为中心价值,必然会体现在社会管理者与百姓的关系上。《老子》第十七章说:“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认为,圣人式的管理者不会强迫百姓做任何事,也不会向百姓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必理会他的存在。这是道家理想中的虚位君主,和孔子所赞颂的“无为而治”也有相通之处。次一等的执政者会做一些令百姓感恩戴德的事,这是传统的或一般儒家所向往的圣明君王。再次一等的执政者使百姓畏避不及,这是通常所谓的昏君。更糟的统治者令百姓忍无可忍,百姓对他只有侮辱谩骂,这就是所谓的暴君。聪明的统治者悠闲自得,少言寡道。万事成功遂意,百姓都会歌颂他实现了自然之道。(注:关于“百姓皆谓我自然”一句,本文解释与通行解释不同,请参看上述拙作,70页。) 这里有一个深层的问题。历来的注家大多指出,“自然”井非没有君主的作用,只是君主的作用和一般人所想的作用不同,其特点是潜移默化,让百姓感觉不到君主的作用,是百姓自然而然地接受的影响。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自然”的价值到底是否承认外力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解释似乎只要外力的作用不引起人们的直接感觉就可以算作自然。这样说来,自然并不一概排斥外力,不排斥可以从容接受的外在影响,而只是排斥外在的强力。在这一点上,老子哲学留下了与儒家思想和其他社会机制,如法律、礼仪等相通与相容的空间。 十七章强调君主应该实行自然之治,让百姓充分享受不受干扰的生活。这是从社会关系,主要是君民关系的角度讲自然的。五十一章则为自然的原则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据。“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注:“器成之”“道生之,畜之”两句据帛书本校改。)对“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一句成玄英注云:“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老子强调,道的崇高地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东西可以赐予的,是不应该刻意追求的。那么,道的崇高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然是因为道有生养万物的功能,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道之伟大还在于生养之后不以生养者自居,既不居功自傲,更没有主宰或占有的意图,也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下恃,长而不宰”。有这样的态度,无论是否受到尊重都可以处之泰然,既不会沾沾自喜,也不会怨天尤人。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自然”之精神的一个方面。 第六十四章又从圣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角度讲到自然:“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家的圣人的价值观念与儒家圣人或其他人都不相同。道家的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愿意追求的,对一般人所珍重的价值也视若浮云。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因任万物之自然。“万物之自然”是最好的状态,圣人只能帮助和维护这种“自然”状态,不应该试图改进或破坏它。这是从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角度强调自然的意义。对“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一句,河上公注曰“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真道也”。把自然的原则当做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这是圣人的特点。不学习辅助和保护这种状态就会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或权力破坏自然的状态。圣人的这种态度就体现了老子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自然是人、地、天、道所效法的最高法则,是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的最好体现,是圣人与万物之关系的准则,是道和德的尊贵地位的原因,具有最根本、最重要的含义,概括起来,我们就可以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原则或中心价值。

⑶ 大同与小康 译文

译文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社会,称之为大同。” (公众利益的自然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隐而不显,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使君臣端正,使父子纯厚,使兄弟和睦。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在位有权势的人就会被罢免,老百姓认为这种人是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康社会。”(个人利益的康宁社会)

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旨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3)大同是以道德扩展阅读:

在19世纪末叶前的漫长的时期内,大同理想并未为儒学继承者普遍注意,只是到近代才受到特别的重视。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继承和发展中国以往农民革命中的平等,平均思想,吸取《礼记·礼运》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思想。

提出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戊戌维新领导人康有为利用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大同思想,糅合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进化论,写成《大同书》。

提出建立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把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行了“平等地权”、“节制资本”以后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涂上一层 《礼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色彩。

他给民生主义下定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选集》 下卷,第765页)。事实上,民生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着原则的不同。

但大同理想所包含的反对剥削,主张财产公有,要求人人参加劳动,达到天下为公的基本精神,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礼记·礼运》把“大同”视为最高理想,但真正的注意力却不在大同而在小康。

⑷ 什么是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出自《礼记·礼运》。

概述: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特点:

1、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参考:http://ke..com/view/802871.htm

⑸ 道德经 大同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⑹ 大同和小康所指的社会意义有什么不同

小康,是把礼仪、道德制定成法,用来约束人们的社会。人们的劳动都是为了私利。这样的社会,叫做小康。
大同,人们以道德为底线,不必以法律约束自己,世间太平,人人互帮互助,不为自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
大同社会是明显比小康社会要好的。但小康社会总比封建社会要好,你说是吧?
大同与小康这两个说法出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身为中国人,你应该自己去理解文言文。

⑺ 大同与小康的介绍

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旨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⑻ 大同是什么意思

世界大同有多个有名的同法其内容林林总总很繁杂,在此我只讲老子的世界大同的构想。

老子讲“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同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人与人相同的益处方法和重要性,老子看重大同人生,人人同于道同于德就是大同社会。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天下式就是天下同一式,这知白守黑的天下统一式是老子的大同社会一内容。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一个又一个的一都带有同一统一的意思,天下正即美好社会,整断话总意是构建是一不二的大同社会。

《道德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c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前段话总意是人言行只要正确是他你无异的,天下人都得正确道和德就得到普及。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段话大意是人人内心只要正大光明和同其庸常无有突出的个得分别即为大同。

⑼ 孔子认为大同与小康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二者的本质区别只有一点,就在于大道的“行”或是“隐”,“大同”与“小康”都是“大道”的体现,“隐道”绝无“失道”“丧道”之义,只是尧舜之后,“大道之行”隐在了小康之治里,“小康”恰恰是“大同”之寄寓。换言之,“小康”的理论依据和支撑是“大同”,“大同”的现实演绎和开展就是“小康”。

(9)大同是以道德扩展阅读:

“大同”思想在儒家传承中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和历史依据。尧舜禹三代之治,被儒家认为是上接炎黄、下启三朝,行禅让,便是大同之世。《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赞叹尧舜,流露出对尧舜时代的强烈向往。

从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历史上遂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大同之世便退出了历史;但后世大儒的政治理想基本上并不以汉唐为高、而是以追寻“大同”为目标。

“小康”描绘的是在夏禹之后到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尧舜禹之后,中国社会朝向“小康”的现实努力,恰恰是“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落实,这是理解儒家为政之道的核心之一。

⑽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和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社会有何异同

大同社会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而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一个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一个是道家思想的理智社会。一个是讲仁爱礼制,一个是讲朴素无为! 高下立判,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所以道德经的小国寡民更符合人类社会的生息繁衍与自然和谐共生。

热点内容
常芬律师 发布:2025-02-02 03:58:35 浏览:638
代理律师为劳动法费用多少 发布:2025-02-02 03:36:12 浏览:635
法院疫情纪实 发布:2025-02-02 03:34:20 浏览:192
九龙坡区法律援助中心西彭工作站 发布:2025-02-02 03:33:54 浏览:653
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 发布:2025-02-02 02:37:24 浏览:122
范莉法官 发布:2025-02-02 02:32:16 浏览:432
民法协议内容 发布:2025-02-02 02:31:48 浏览:299
律师赚多少钱 发布:2025-02-02 02:06:27 浏览:674
南京森林法院 发布:2025-02-02 01:53:24 浏览:99
上海市司法局的电话 发布:2025-02-02 01:49:5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