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希望网道德讲堂
⑴ 百家讲坛《弟子规》观后感
《弟子规》〈入则孝〉云:“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对照一下刘备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弟子规》却要求是除非请示汇报并得到批准,否则什么都不能做。典型的培养奴才。连宠物都要自主权,何况是人。儿童精力过旺,儿童求知欲特强,磕磕碰碰,摔摔打打难免,那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儿童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的,不许儿童犯错误等于不许儿童成长。形不成独立的世界观和独立的人格,这正是满清所需要的,你们都有独立的是非观,都要责任权利相称,满清的奴隶主岂不做到头了?
《弟子规》〈入则孝〉云:“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儒学的孝是父慈子孝——权利责任的统一,而无论爱我或憎我,我都要孝,典型的奴孝。比如舜的父亲瞽叟,就希望舜死,而且要死于类意外,以便自己不承担责任,看到舜不死,就制造类意外,舜应该满足瞽叟的愿望把自己去除掉吗?
《弟子规》〈入则孝〉又云:“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理直气平可以,理直气弱何意?难道父母的过错就不是过错?或者我们提意见是更大的过错?在家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使父母错了,子女也不该发现,发现了也不该指出,万不得已指出,也要先察言观色,因为指出父母过错的行为本身是更大的过错。所以要“挞无怨”。孟子曰:当怨无怨是不孝。只有已经漠不关心,视为路人了,才会不怨。而且,连舜都要怨,不但怨,而且在空旷处呼天抢地。面对知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殴打你的家长,你会无怨吗!在家挞无怨,出外则文字狱无怨,被奴役无怨,背黑锅无怨,甚至冤死无怨了。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难道父母就可以死不认错吗?在家父母永远是对的,在外强权永远是对的,就可以伺候主子了。于是汉文化的人格独立被奴颜婢膝取代了。
儒学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权利责任是统一的,
儒学的孝是敬,不与尊长直接对抗,但可以非暴力不合作,胡酋的孝是顺,而且是绝对的。像舜那样不但不死,而且不告而娶,简直罪该万死了。《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是出于爱心,责任心,道德良心,而不是为了利益或政府的表奖,更不能像缴税一样视为负担,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然。
孝有三重境界,赡养,让家人生活愉快是我的责任,也是你自信心和愉悦感的来源,更是你人生目标之一,对不同的家庭成员,爱的方式不同。对父母的爱是“敬”;抚养,出于报答养育之恩的心态;蓄养,迫于道德法律的压力,也做到了让父母衣食无忧,内心却视之为负担,盼他早点死。
好人孝为本能,不需要《弟子规》,子女不会差,坏人再讲《弟子规》,能得到蓄养就不错了。
翻遍《弟子规》,通篇除了必须就是不许,弟子的权利在哪里?君父的责任又在哪里?儒家礼的要求是君的道德高于士大夫,士大夫高于百姓,满清时期,弱势者无权利,必须遵守《弟子规》,强势者无责任,可以恣意妄为。君无论怎么做都是仁,臣必须忠,父无论怎么做都是慈,子必须孝,兄无论怎么做都是友,弟必须恭。因此字还是汉字,语还是汉语,经满清阉割,却变成奴学。今天,奴性仍然深入许多人的骨髓,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许多人自己堕落了,做高级狗奴才捞了一些骨头,反而污蔑古人的高尚。许多人不明真相,把满清奴学造的孽算到汉文化头上。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⑵ 贵州省道德讲堂读本作文读后感
我们已迈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大部分人也迈入了小康生活并拥有了电脑。我相信有电脑的人都喜欢上网,也相信大家在上网时都遇见过一些不讲道德的网民吧!说实话,可别小看上网,虽然它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成为了坏人的目标!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叫丁宁,她希望每一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因为当她取得了好成绩后,父母会奖励她。就是这样,丁宁上了一次当!那一天,丁宁看见网上有一则消息,说××公司发现了一个“秘诀”,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必须要支付××元。她竟然不假思索地把一年以来的零花钱寄了过去!十几天过去了,“秘诀”还没有寄来,丁宁到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再说一个女生认识了一位网友,那人自称是“喜欢真实的姐姐”,二人交往时间不长就成了“好友”,还独自与其约会。见面时才知道这位“姐姐”是个成年男人,自己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那个人强行施暴,使她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互连网是一把举世闻名的“双刃剑”。剑一出剑壳就光彩四照,人人都喜欢、赞叹;可挥舞起来就“杀人不见血”,人人谈它色变。所以当我们使用它时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好的一面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高警惕,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防止被互连网这把“双刃剑”“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