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道德经序
㈠ 《道德经》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经》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经》言简意深,自秦汉以后被历代道家学者奉为根本经典,为之注解者极多。仅现存《道藏》中的《道德经》注本,就有50多种,这些注解因时代不同而不断变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学的变化,可以了解道教义理发展演变的历史踪迹。
现存最早的老学著作,是西汉末年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本书以“自然无为”为宗旨,以修身正法与仁义道德相统一,用以经世治国,养物生民,实人君南面之术。《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相传为西汉文帝时河上公传授,实际上是东汉黄老学者假托之作;本书阐发以道治身治国之旨,而以治身养性为本,是东汉黄老学从经术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转化的象征。《老子想尔注》,相传是东汉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所撰,本书是早期道教思想教义注解经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学改造《道德经》的特点。
魏晋玄学家注解《道德经》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学本体论哲学解经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学从汉代黄老学宇宙论进至魏晋玄学本体论,影响极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学从玄学本体论演变为重玄双遣论,当时出现的《道德经》注本有数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李荣的《道德真经注》。宋元时代,老子学的新发展是以内丹学说注经,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宝章》,以道教内丹学融会佛教禅宗思想,书中杂有不少炼丹药物和火候图像。
㈡ 道德经注序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可道者非常道,五千言皆非常道,不可道者因可道而见,五千言又皆道。不可以五千言为即道。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㈢ 哪个皇帝为道德经写过序
唐玄宗
㈣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原文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版兄弟、夫妇。
4、孝慈:权一本作孝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㈤ 哪位知道《道德经》前那篇朱元璋写的序言
御制道德经序
㈥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道德经》不是被人们刻意篡改,而是人们一直很难理解,这就导致一些人通过篡改(或称专之为重新排序)来解读属。目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道德经,直击管理核心》一书,基于普遍公认的《道德经》原本,发现《道德经》从签到后有着严谨的逻辑顺序,其中《道经》部分论述了体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德经》部分论述了效法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序。这个逻辑结构有助于我们快速读懂《道德经》。
㈦ 《老子》一书何时改称《道德经》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
㈧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诠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㈨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㈩ 请问《道德经》最权威,最能还原老子原本意思的译文版本是哪种啊
没有什么对的版本。道德经本来就是一个疑团。
在今天看来,一共主要有三种版本:1个是通行本回,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答的;另外两个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分别是2、马王堆帛书本(1973年)和3、郭店楚墓竹简本(1993年)。
对于1,即通行本,传世的也有很多版本,最主要的有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除此之外,还有唐朝傅奕的本子。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宋朝范应元的本子,他自称是据古本而定。另外,魏源也有一个版本是他自己分定的,本来传世有81章,他分定为60多章。通行本各自之间都有一些出入,但是不是影响特别大的出入。
对于2,即马王堆帛书。出土的一共有2个版本。一个是老子甲本,一个是老子乙本。两个版本之间有较大出入。但共同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关键的是不分章节。
对于3,楚简本。这个是比较有颠覆性质的,这个版本没有今本老子的原貌,没有固定次序。是一个疑团,至今不决。
对于道德经,如果你要读译文来学习,无异于让别人帮你把饭嚼烂再自己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