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典木
Ⅰ 关于道德素质的经典句子
个人道德品德修养名言
1、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4、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6、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7、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8、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9、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10、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弗兰西斯·培根
11、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2、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1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15、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7、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申居郧
18、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19、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丘
2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1、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Ⅱ 道德的木质是什么
摘要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Ⅲ 最经典的道德书籍有哪些
大学 \中庸\道德经\蒙学通书
Ⅳ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Ⅳ 道德经带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其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分别对应金木火土.或不盈,就是水.
Ⅵ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Ⅶ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经典有那些
我觉得要学习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可推荐您几本书籍:
1.四书:《大学》、版《中庸》、《论语》、《孟权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别以为这些书很老套,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哟,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忙,我已经读过,确实很有深意,让我在为人处世方面学到很多,也领悟了很多的事,真的对自己的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帮助,嘿嘿!
Ⅷ 品德的经典名句
1、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2、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经
3、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晏子
4、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程颢
5、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6、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莱辛
7、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8、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10、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11、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培根
12、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
13、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波伊斯
14、最爱发牢骚的人就是没有能力反抗,不会或不愿工作的人。——高尔基
15、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16、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孟德斯鸠
17、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8、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19、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休谟
20、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
21、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
22、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23、良好的习惯,如同一束鲜花。——派登花特
24、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25、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马克·吐温
26、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德莱敦
27、“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卡尔·马克思
Ⅸ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治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兵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兵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四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险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险
亡
痛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险
德
归
德
舟内
皆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城
仁义
郭
曰:
道德
胄
仁义
剑
《左传》晋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死
衣帛
妾
食粟
马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先
忧
忧
乐
乐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责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与
同
概念
同
简单
同
则
集合
许
同
素
形
统
音乐
例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专
谁能听
王夫
:
六经责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远
届
《管
》称:
政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民
神
主
圣王先
民
致力于神
君应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命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夫
政者
庇民
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权
失关键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诚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于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德
则
归
政
德
事扰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财
养民
本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民
孟
提倡
民
贵
社稷
君
轻
孟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认
:
桀纣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与
聚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齐
刑
民免
耻;道
德
齐
礼
耻且格
道
即引导
率先;政
谓
制禁令;齐
所
统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令
服
则处
刑罚;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于刑
民
见善
善转变
善
德引导
民
礼节划
民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治
本
德
礼
本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已
德礼
效
则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礼
则民耻于
善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养民
本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自
事
与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门
惟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齐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病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结
祈祷
用
说
虽
善祝
抵挡
住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民
苦病
夫妇皆诅
祝
益
诅
损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诅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变
命
民
转移
惟
求民主
帝关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
民
认识
视
则愚
合
视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代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依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治
认
虐待
百姓
治
恶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治
必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
让
民
仓廪实
、
衣食足
才能发展
产
富强
家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忧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提
仁、义、礼、智、信
核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君
贤
由
修身
达
齐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先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种
理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理
亦言礼
属于
理
克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理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事
巨细
要谨察
念
萌
必谨
察
理耶
欲耶
理
则敬
扩
……
欲
则敬
克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杀
欲
贼
五、义利
辨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家
公
讲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体
言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别
要
别
理
欲
公私、邪
义利
理
欲、公与私
别
仁义
根于
固
属于
理
公
义
理
所宜
义者
宜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Ⅹ 道德悖论的十大经典思想悖论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 “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 “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 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
这个思想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
事实上,没人确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此帮助爱因斯坦完成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他经过了好多年才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解读: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
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24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