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天地生

道德经天地生

发布时间: 2022-03-03 16:34:43

『壹』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贰』 老子《道德经》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在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2)道德经天地生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叁』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3什么意思

理解:

1、天长地久。

2、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无私的化育、繁荣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3、圣人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综合全面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审慎的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当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虑事情总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总是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4、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

5、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6、一个人终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绝后的。但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想法成就长生永存;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证明我们对人类是有点价值的。

『肆』 《道德经》中这句什么意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意思是: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

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评析]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伍』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实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世界观——世界万物从何而来,或者说谁创造了世间万物。不同与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给了人类,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源于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顺因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观与孔子大相径庭,但又互为依存,是中华文化或者中国哲学史上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两个。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陆』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命主:你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这是老子用以代表“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二】指阴、阳二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就是
【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就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长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是:宇宙生成的模式。阴、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物】:指“道”。混成:浑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寂兮寥兮】形容“道”没有声音、没有形态。
【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周行】循环运行。不殆:指“道”的作用永不停止之意。
【天地母】:有的版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道的自然性。道是运动的。
苏东坡曰:细看造物为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柒』 古文“天长地久”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解释

解释: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出处:西周李耳《道德经·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白话翻译: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7)道德经天地生扩展阅读

《道德经·天长地久》中的道家思想:

天地之所以能长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意识、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在生,没有生的概念也就无所谓死了。正因为天地没有意识,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正处于生存的状态,当然也就不会有死亡的到来,所以长生不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运行的,他们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老子认为,应当遵循大道的发展规律,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看成自然而然的,不对万物强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与大道共生共存。

『捌』 道德经里有一句,如果换成"天地有仁,生生不息"怎样

‘有仁’、‘不仁’,随你解释,都合理,也都不合理。

但有一点,天地对待万物是‘一视同仁的’。天地无法对待个别的物种或人类特别的优待,否则这世界就不是如此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了。

这可以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规律证明。天地给了这些,物种之所以生生不息,完全是适者生存,这其中,你说天地有仁或无仁都可以,只要那个物种还能生存繁衍下去,即使那个物种灭绝了,也不能怪天地不仁,因为天地已经给了它那么多资源和机会!

天地不传话,谁也不知天地是有仁或不仁,但若说天地有仁,就不够客观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周狗,境界高得多了。

『玖』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拾』 天地之大德曰生出自《道德经》吗

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词》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 发布:2025-02-02 02:37:24 浏览:122
范莉法官 发布:2025-02-02 02:32:16 浏览:432
民法协议内容 发布:2025-02-02 02:31:48 浏览:299
律师赚多少钱 发布:2025-02-02 02:06:27 浏览:674
南京森林法院 发布:2025-02-02 01:53:24 浏览:99
上海市司法局的电话 发布:2025-02-02 01:49:57 浏览:727
叙述体育法学 发布:2025-02-02 01:19:23 浏览:899
劳动法出勤奖励 发布:2025-02-02 00:32:06 浏览:575
旅游加法治 发布:2025-02-02 00:18:51 浏览:720
女律师外传 发布:2025-02-02 00:18:43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