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生死道德经

生死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3-03 22:14:59

A. 道德经说要从容的面对死亡,但是道教本身在寻找永生,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呢

生以不生生为来生义。如何是生以不自生生为生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
死以不死死为死义。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是为死义。
大德当知,本无生死,为什么要执着这个名相?

究竟讲来,根本没有生死。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不摇的,根本没有生死。执着于生死就是我们妄心乱动,取境着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吗?这是大自在!

B. 《道德经》这本书,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这个是道家思想对于有关生死命题的根本,认为生命是重于一切的,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舍身取义”。但是,这并不是贪生怕死!第十三章的“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表明只有爱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没什么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第五十章里写到。生,就是已经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这是自然的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有兴趣,可以多读读庄子,庄子对于生死的论述更加的详细。

5,别作死,顺势而为,干你该干的。道家思想,阴阳调和,曲则全,枉则直……他所倡导的“出世”“入世”是随即应变的切换,而不是被人误解的“避祸”,“怕死”。你依着道而行,审时度势而为,这样可以一切太平,“强梁者不得好死”“勇于敢则杀”,干你该干的,别作,死亡不会去找你,只是你自己不要找死而已。

C. 道德经人活着的意义

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为了名,有的为了利,而有的人说不为名不为利,那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道德经》中曾这样写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也就是说水对于世间万物都有功之臣,但是却不争不斗,向低处流去,所以水性与道相同。那么人如果不争不斗,像水一样是否能够得道呢?

显然并不能,对于人来说,未得道之前,我们砍柴,了悟了之后,我们还是砍柴,只是知道得多了,了解多得多了,看清楚 的事情也多了,最后只剩下一份无欲无求的内心。

而这样的人生显然并不是大多数想要的。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中,我们看到了福贵在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一个个都死之后,他剩下了什么?或许最后的福贵他悟了,但也没悟。悟了说的是他看透了生死,没悟则是指他最后与牛在耕地时,还不停地喊着已经去世的亲人的名字,这是他放不下的。

而我们与福贵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因为不一样的人生才活得精彩。人是具有劣根性的,而也正是人的劣根性造就了世上少有的圣人。如果人人最终都了悟了,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大家一起找个茶馆,品味人生?

在老子不争不斗的世界观中,并不是指真的放下,而要取之有道,要有舍才有得。当我们的眼中只有名利的时候,会失去身边所拥有的,这是道的所在,也是道公平的所在。

正如很多人问你想要健康还是财富或是幸福,可是真正能够三样都得到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人是贪婪的,有一就想有二,但如果适可而止,那么幸福就是健康、健康就是财富。

而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过好每一天,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何不食肉糜。”而是在明知困难的条件,也不要沮丧,而是需要我们以同样美好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试想整日愁眉与整日笑容,在不能快速改变当前条件的前提下,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D. 道德经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两面性,那么人死后为什么不会活过来呢按照道德经的说法,生死转化。

其实这并不矛盾,这里所指的两面性指的就是生与死。有生有死一个循环。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就这么简单,是你复杂化了。这可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必纠结。

E. 关于道教的"道德观","生死观"

道教基本上继承了南华真人的思想,讲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顺应自然,无内为而治。
道教虽反容对儒家的礼乐、仁义的说法,但道德经中言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都是反对仁义不施、礼崩乐坏后再来实行仁政,因此道家还是承认一般的道德观,只是不希望等道德沦丧后再来提倡礼乐教化。
至于善恶论,我建议你可以看看《太上感应篇》,就是宣讲道士应该多行善事。
还有说法叫“行地仙当立三百善,行天仙当立千二百善”,由此可以看出道教还是提倡多行善事。

F. 对于生死问题,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是大道的体现,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很难把握。鄙人只想从能从浅陋的角度谈一下。首先,生死不是人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无论是吃药还是养生,而是有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出生了,就是出生了,死亡了就是死亡了,这是必然的,不要过度的高兴与悲伤。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加入人为因素了,那么人为因素在没有加入的时候就有其加入的必然性,虽然我们不知道。就像在马路上的两辆车,相向而过,一辆可能来自新疆,一辆可能来自山东,也只有这一霎那的见面,然而这见面是必然的,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其它的时间都不在见面,也是必然的;再比如说一棵长在你窗外的树,这棵树可能在你来之前就存在了,你来了,和你相伴,这是必然的,你去其他地方了,别人来了,这棵树和这个人相伴,不再见到你,这也是必然的。看起来好像是人们的一切都是预定的,和个人的努力与否不相干,努力是必然,不努力也是必然,成功是必然,失败也是必然。其实并非如此,万事万物是必然的,然而在这必然当中,人心的修养是一种奇怪的力量,也就是人为的因素是组成必然性的一部分。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一个人去自胜,去强行,那么他是在遵循大道,大道是必然的方向控制。顺应大道,则强,志是必然,逆道而行,则败,弱是必然。所以人心的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这种对必然性有点感觉了,那么生死只是一种必然。大道不是说对某一种问题是怎么解释的,呵呵。

G. 老子庄子对生死的看法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最深刻的是在庄周梦蝶的寓言中: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自杀”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那么“自杀”还有何必要性呢?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徐复观先生从这个梦蝶语言的“物化”思想,“怀疑在庄子或庄学者的心目中,似乎已有了精神不灭的观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H. 道德经为什么能了悟生死之大事

万物终有径可达,然径之一物,或曲折,或飘渺,非历辛苦不能得。

生死之物,径万千,辛苦不止万千,道德经如名目,助尔寻径尔。

I. 老子。庄子。孔子。生死观

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 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 庄子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热点内容
南京森林法院 发布:2025-02-02 01:53:24 浏览:99
上海市司法局的电话 发布:2025-02-02 01:49:57 浏览:727
叙述体育法学 发布:2025-02-02 01:19:23 浏览:899
劳动法出勤奖励 发布:2025-02-02 00:32:06 浏览:575
旅游加法治 发布:2025-02-02 00:18:51 浏览:720
女律师外传 发布:2025-02-02 00:18:43 浏览:789
本裁定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2 00:15:53 浏览:662
劳动法30条6款 发布:2025-02-02 00:09:19 浏览:255
无责任底薪法律 发布:2025-02-01 23:03:36 浏览:232
小利帮忙有没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1 22:32:26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