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十六章

道德经十六章

发布时间: 2020-12-21 06:23:10

❶ 《道德经》共有几章

道德经一开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后清朝一学者认为此种分法使内容太过分散,于是分成68章。所以现在市面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81章的,一种是68章的

❷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 观察到无形的气胞 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 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 但是最后 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 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静 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 可说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灵性不灭的人 大都是胡乱想 或是异想天开的人 因此容易轻举妄动 一旦轻举妄动 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无所不包 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 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 就会将挽救苍生 视为己任 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 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❸ 谁知道德经每章的名字

我看过,其中章节没有名字,我记得有个成语来源是描述《孝经》这本书叫做“发昏章第十一”,形容那些书的章节很多。

❹ 道德经 第十六章最后一句道乃久, 没身不殆。 这怎么可能呢没有了身体怎么会没有危险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版道乃久,殁身不殆。

阐释:言权天地之常规和万物之常态,是法界中之大法,人们如果不知道天地之常规、以及万物往复之常态的大法,就不会知法、得法、尊法、用法而守法,简单的说,就不会根据天地自然之法,正确合理的运用来改造自然,而是违背自然之法则,再加上人们往往喜欢异想天开之特性,为了所谓之名利地位、所谓之幸福快乐,不顾其它之一切,就难免要胡作非为而造恶业,毁灭自己;能够知晓天地之常规和万物之常态的人们,由于对任何事物有了正确的理解,就懂得如何正确的应用和包容一切,因为能够包容的是天地之大道和大德,是公而无私之作为,这样才能与大道合其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辉煌,就算出生入死,也生得健康,死得其所,就不会遇到什么灾难而危害自身。

看来楼主的古文是该加强加强了、、

❺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么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有形的物体 又能从有形的物体 观察到无形的气胞 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 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 但是最后 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 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静 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长生 知道什么是长生的人 可说是明白 什么是假我 什么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灵性不灭的人 大都是胡乱想 或是异想天开的人 因此容易轻举妄动 一旦轻举妄动 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无所不包 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 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 就会将挽救苍生 视为己任 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也称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 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❻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要全章节的

http://www.zxtxt.com/wenxuemingzhu/txt26083.html这里来有道德经共81章节自全还有全文译文。
如果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还有http://www.dejing.org/quanwen.html这个是更加详细的全文译文,

❼ 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许

自己看理解吧,你能看懂说明你得道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然而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今天我们把发现的这个规律和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比如你发现地球是中心,并写了本“地心说”的书),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你发现“地心说”错了,应该是“日心说”)。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最后你发现“日心说”其实也是错的,宇宙无穷无尽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中心,也不知道中心到底在哪)。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创造过程。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天地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天地之始叫做“无”,后来 天地孕育了万物,天地就变成了万物的母亲,就成了“有”。
你突然会发现“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地球母亲啊,只不过是地球母亲有两个状态,一个状态是“天地之始”,另一个是“万物之母”。咱们又把“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这两者看似“异名”,其实“有”和“无”是“同出”都是指地球母亲,看起来很玄妙吧。你可千万别搞糊涂啊。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物体的两种状态,把这个物体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就是“有”了,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做“无”。我们在常“无”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对比演进的科学分析。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其实就是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❽ 道德经注音版十六章

致抄(zhì)虚(xū)极(jí),守(shǒu)静(jìng)笃(dǔ),
万(wàn)物(wù)并(bìng)作(zuò),吾(wú)以(yǐ)观(guān)复(fù).
夫(fū)物(wù)芸(yún)芸(yún),各(gè)归(guī)其(qí)根(gēn).
归(guī)根(gēn)曰(yuē)静(jìng),静(jìng)曰(yuē)复(fù)命(mìng).
复(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妄(wàng)作(zuò)凶(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王(wáng),王(wáng)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道(dào)乃(nǎi)久(jiǔ).
没(méi)身(shēn)不(bù)殆(dài)。

❾ 道德经一共有多少章

  • 我们觉得《道德经》很难懂,是因为这种用文言文写的哲学书,真可以算是阅读界的拦路虎,谁看谁懵圈。

    可是杨宗纬说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听过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学会了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洋葱》的歌词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道德经”,你会发现,你会讶异,这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嗯,那我们就来试着剥剥看吧!

    向左转|向右转

❿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内容是啥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热点内容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 发布:2024-11-20 10:58:15 浏览:889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流程图 发布:2024-11-20 10:33:50 浏览: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规定 发布:2024-11-20 10:15:30 浏览:580
交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0 10:04:34 浏览:575
联邦法院的管辖权 发布:2024-11-20 09:19:04 浏览:807
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9:01:22 浏览:77
伪造处罚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8:45:10 浏览:534
法院传票委托 发布:2024-11-20 08:27:38 浏览:88
关于娱乐场所的使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8:17:17 浏览:297
农村土地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20 08:03:31 浏览: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