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
① 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科学态度,有哪两种错误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另一种是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水久魅力和时代风梁。
② 在传统道德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转型期时,经济关系的深入变革使中国的道德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危机感也相应出现。正如一些有志之士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伦理底线有崩溃之虞。一些人内心深处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使社会中该耻的不耻,该荣的不荣。不知荣辱,使中华民族的道德良心、荣辱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底线正在受到威胁,这种危机的出现并非仅在中国,像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化处于转型时期通常会发生的情况一样,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也会产生道德危机,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变动不大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价值与道德易于维系与保存,因此社会的道德状态是相对稳定的。而在一个开放又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价值的衰落和道德危机的出现则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化新道德这是我们在二十世纪并未真正解决的世纪难题。面对道德危机我们不应把产生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改革开放本身,而应在关注这种危机的同时努力重构新时期的道德。因为“现代化社会改革本身是一场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创造更有效更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运作形式的现代理性化实践运动。它自身不仅需要理性与秩序的支持,也需要适应这一社会转型要求的新型道德资源和社会伦理秩序的配合与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近二十年来的现代化社会改革,根本上是有利于新型的道德观念生长和社会伦理秩序重建的”。当前社会确实需要一种社会伦理的重构和个人道德的调整,而且中国各级政府和民众对公民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国民众也已懂得培育必要的伦理秩序和个人美德,已经成为我们能否真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格。这一道德概念的获得是中国近二十年来以沉重的道德代价所换来的最宝贵的文明成果之一。
当人民因为社会道德的危机而担心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摈弃了丧失现实性与合理性的道德文化要素,引进了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要素,并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形成有机的结构生态,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目前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而且也为新时期重构中华民族荣辱观道德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国之大策,是时代精神的浓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和创新。它使人民看到了现代化道德建设终于有了明确的坚定方向,社会伦理道德的结构性转型终于启动。同时其运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新秩序的建构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公共理性的健全,法律的健全。现代化的实践越来越有赖于除物质和技术资本以外的文化资本的投入,有赖于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神支援和伦理道德秩序的维系。
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另一种是()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给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而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
(3)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正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④ 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科学态度,有哪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虚无论,另一种是复古论。
祝你好运
⑤ 对待传统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复古论”的观点,反对“虚无论”的错误思想。( )
我认为对待传统道德对的,我们认为对的,就应该坚持认为错的理论就可以摒弃。
⑥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确态度和基本方针,应当是批判继承、弃糟取精、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批判继承是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表明我们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态度是,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而是以批判为前提的继承,以继承为目的的批判;弃糟取精,是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要求,表明我们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是有选择的;古为今用是研究和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中国传统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综合创新是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总归宿。这里的综合,既是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教等文化和宗教流派优秀和合理的思想资源的综合,也是指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与全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的综合,尤其是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现时代道德文化的综合。这里的创新,是在综合基础上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⑦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我们应该:
一、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这就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当前,我们应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三、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需要不断推进、持续发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有战略眼光,从民族繁衍发展和复兴强盛的高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实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
(7)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表现为:
一、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
⑧ 在对待传统问题道德上要反对哪些错误思潮
在对待传统问题道德上要反对的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其主要代表。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8)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扩展阅读: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一、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把“重新评价”的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原因,就是为了否定革命。
二、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们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种颠倒历史的做法,是反理性思考。
三、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
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复古主义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