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力量之源
㈠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
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就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在那里,政府权威源于法律权威,服从法律权威,道德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的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只有当人们认为有某种道义上的义务遵守法律时,人们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会不仅是法治意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往往也是与民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㈡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元素,正所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就我国而言,我认为法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是依法治国深入党心,深入民心,防止了贪污腐败,塑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就落马官员而言,很多的贪污腐败的官员大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党国法纪,心中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使他们没有扛住利益的诱惑,跨出了“红线”,走向了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很多犯罪份子也都是如此,他们犯罪大多也是因为对法律没有遵从,没把它放在心上,从而使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依法治国是防治贪污腐败、降低犯罪率的一剂良药,也是促进我国快速发展发展的根本之源。
二是依法治国纠正了冤假错案,增强社会的公平性,使人们群众获得了安全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行,过去的冤假错案被推翻,如受人关注的聂树斌案、孟存明案以及刘志连案等等,这一系列的冤假错案的纠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是人民群众获得了安全感。随着依法治国层层推进,无论是谁都要受到法律的监管,违法必究,如震惊我国的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事件发生后,我国司法机关立即响应,对长春集团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执法,没有一人逃过法网,此事一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点赞,维护了人民的权利。
三是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动力之源。古云:“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古至今,所有强盛的国家无不法治严明的;我国有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国外有古巴比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刻于石柱,严格要求,最终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就中外历史来看,强国往往通法治而生,所以,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动力之源。
㈢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生命线是什么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生命线是: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这就把司法公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必须把提高审判质量作为确保司法公正的着力点,严肃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关,重视发挥二审、再审和信访的纠错功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预防错案,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审判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要加强审判流程管理,严格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条件,健全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机制,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大力推行庭前调解、繁简分流、小额速裁等制度措施,加强对诉讼和执行中止的监管,减轻当事人诉累,切实解决少数诉讼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久执不结的问题。
(3)法治的力量之源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并按照法律理性化和程序化的内在逻辑,以司法权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西方法治传统中有益要素的积极吸收。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应该具有定纷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
司法机关要紧紧围绕司法公正这一目标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起案件,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维护司法权威。
㈣ 法治这个词是谁提出的
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只是知道在近代我国第一个提出 依法治国(法治)的是李步云。 而我国最早提出 法治的 一定是 诸子百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 关于 李步云 的简介: 李步云,男,1933年生,湖南娄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入朝参战,1952年6月负伤回国,1955年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队团政治处民运干事,县人民政府科员等职。1957年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62年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1967年2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该所研究员,法理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司法部“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讲师,国家行政学院等十余所大学的教授 [1]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貌似 不是 法律人士。
㈤ 坚持什么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七条:
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是指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所谓"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反映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地方性法规,等等。
(5)法治的力量之源扩展阅读:
在我国法治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运用法治手段,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公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正确处理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从而铸牢法治的民心之基、确立法治的力量之源、彰显法治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是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㈥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权力相版对平衡和相权互制约,司法体制、执法制度的健全和其人员的高素质,健全的律师制度;
二是思想方面:树立起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的思想。权利本位指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中,公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意味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㈦ 什么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原因:
1、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就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民既然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当然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当然就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
2、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决定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样,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3、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在着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中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形成,都是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听取人民意见、反映人民愿望、汲取人民智慧的结果。
(7)法治的力量之源扩展阅读
发挥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的关键举措:
1、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发挥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
3、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施芝鸿: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㈧ 有关法治的作文800字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谈到“法”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有法的社会里,然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就要“知法、学法、遵法、用法”。
像我们这些中学生就有《未成年保护法》,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老师有《教师法》,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应遵守的法律才能快乐地生活。马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触犯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正在成长,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我们在面对世界时,有美好有难过有阳光有黑暗有竞争有压力,同时也在面对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守法则的现象莫非是打架、勒索、抢劫等。举一个例子:曾有一篇报道说过,一个16岁的中学生,因为长期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不敢跟家长学校说,终于恼羞成怒,用一把小刀将一个人刺死,这个中学生就这样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这个中学生能在被勒索时会用“法”,也许就不会酿成今天的大错。
邓小平爷爷曾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现在正在处于青少年的我们,正在懵懵懂懂,对于所谓的“法制”还只是略懂一二。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繁华稳定,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路,然后我们就必须懂法,必须知法,这样我们才能迈出人生的第一好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可能会有无数个诱惑在等待着我们,但是我们必须无时无刻都想着“法”,在每一次抉择之时,都要想着“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只有学好法律,我们才能用好法律。当我们遇到一些危险时,我们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也可以维护到他人的利益。祖国未来的事业都由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继承,将要承担依法建设国家、依法管理国家、依法发展国家的神圣使命,这都关于到“法”,可想而知,“法”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必须做到“知法、学法、遵法、用法”当一个真正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