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学中观
① 佛教中观派和吠檀多不二论的区别是什么中观是如何破斥吠檀多不二哲学的
婆罗门教不二论和佛教的中观根本的区别是,中观彻底空,毕竟空。吠檀多不二论类似中国道家的思想,毕竟有个我和道合一,最后修成某种精神或物质的状态。而中观,在般若系统中如《心经》说的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人的思想能产生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包括所谓的“佛”,包括所谓的“梵”。
② 佛教的中观,唯识,如来藏三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楼主、诸位学人 法安吉祥
此问好有一问,师兄善哉此问,可以成就大众对於佛法正义的抉择觉支,后学在此随喜赞叹,接著当以引据经文来解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后学先总结如下,再依依引证经文解说:
般若中观,
乃是直指本心如来藏本来性、自性性、清静性、涅盘性、中道性。亲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真心空寂无我、犹如虚空、却又能生出万法,所以非有为非无为---中道性。如来藏无我性,故称空性;如来藏俱足一切法、能升一切法,故不空,双俱此空不空性,名曰中道性。
唯识观,
亦是以亲证如来藏为本,而如来藏又称为阿赖耶识(依能含藏业种命名)、又名阿伽陀识(依如来藏能持身的大种性自性而名),亲证此根本识时,即能现观如来藏的唯识性---真实性与如如性---体性金刚永不毁坏、又能如如随缘配合一切众生心行。而一切万法都是由此心此圆成实性而变现,故名万法唯识。
如来藏,
即是一切法本,般若体、诸佛之母,亲证此心时,即能现观此心的真如性、唯识性、中道性、也就是如菩萨缨络经所说,发起般若正观,亦即中观现前。
因此,这三者,唯是名称不同,所证皆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如来藏,证时即知如来藏双俱空性与不空性,如来藏虽然真实有,然而体如虚空、无有边际,说他有,然而他又跟三界有不同,说他空,却又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缘起无常的空相,所以称空性;然而他真实不坏,能假藉诸缘出生万法,具有此真实功德,因此不空,一切万法种子皆含藏於此心中,是故不空,如来藏即是双具此中道性,能亲证者,即是亲证般若中观、亲证唯识性、亲证如来藏。
接著,引据经文来佐证: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万法唯识的识即是阿赖耶识,此识又名如来藏,真常不坏,因此离无常、而且也无我性、体性清净。因此单从此经文便知,唯识的万法唯阿赖耶识,此识即是如来藏。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如来藏不同其余七转识会有薰染变异,故称为空,这裏很明显,不是无常缘起的空相,而是指体性清净无有变异的空性;然而又具足无漏法种,所以不空,可是这个不空,却又不是三界有。因此可知,如来藏双俱空与不空,即是中道性,亲证此心时,方是亲证般若中观。
又如 《入楞伽经》佛心品第四 佛云:【真如、空、实际,涅盘及法界,意身、身、心「等」,故我说唯心。】
这就是说,真如、空、实际、涅盘、法界、意生身、色身、心,都是相等的,因为都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局部体性故,都归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心」所摄故,一心唯通八识心王故。而在前面,阿赖耶识其实又称为如来藏,当然也可以说唯识。
接著针对其余学人所说,稍作法义辩证,已让佛法正义,令大众更清楚中观、唯识即是亲证如来藏之中道性与唯识性:
第一: 一楼唯梅子兄云:唯识派的真如.是一种静止状态.是通过缘起而体现出来的空性。
辩证:
然而如前所举经文,空性乃是如来藏心体无我性、体性清净无有变异,而名空性,并不是此兄所说的缘起而体性的空,此乃空相,只是五阴虚妄无常的空相尔。唯识派所说的真如,乃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此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举经为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云:【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如『真如住』,为如实际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心有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见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就是在说明,真如不是心,只是心(如来藏)所显的真如自性尔,离开此真如性也找不到如来藏心,然而离开如来藏心也没有真如可说,这就是说明,真如只是如来藏心的自性,而证真如,必须亲证如来藏,方能证知如来藏之真如性,才能发起般若中观。所以,唯识的真如,并不是缘起空。
第二: 一声青磐兄说中观认为阿赖耶识也是空。
辩证:
但是阿赖耶识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体性空寂无我犹如虚空,且体性清净无有变异,故名为空,唯识也不是单说阿赖耶识的不空(实有),而是将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俱足宣说,当然唯识也包含了中观,因为中观就是指亲证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性,也就是唯识性、真如性。
第三:
北京求知教育兄认为唯识已经将前第八识之外的其它 识 否定掉了。进而过度到中观,把 第八识也空掉。
辩证: 这也是严重误会佛法,唯识乃是佛所宣说,一切万法、其余七识心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并没有否定其他识,而中观所证的般若中道性,也是依於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并不是把阿赖耶识空掉,而是阿赖耶识本体本来就是具足中道性、空不空性。
第四:
dhsoft 兄认为唯识即是瑜伽派,简单的说它是说一切有的,中观是说一切空,但是瑜伽派也认为最终要达到的是中观,但是他们认为要达到空即中观智必须先修行说一切有。
辩证:
中观如果是说一切空,那与断灭见无异,断见外道也是说一切空,然而中观真正的空,是指如来藏之空性,也俱足不空性,这才是中道性,唯识也不是说一切有,而是一切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出生,而阿赖耶识自体无我性、空性,因此唯识包含了中观,而中观也不违背唯识,端看行者是否如实证解。
最后,后学在总结如下:
唯识所亲证的阿赖耶识,俱足了空与不空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断非常)、不生亦不灭、不垢亦不净(如来藏自体清静却含藏无量污染种子)、不增亦不减(体性清净永无变异薰染)等中道性,故唯识包含中观,而中观其实就是亲证阿赖耶识的中道性、真如性,当然不应该将中观与唯识分割,两者所证相同,差别在於名相不同而已。而两者所证的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因此三者所证皆同,唯是名称不同。依茹来藏局部功能、所显的体性而立名。(心、真如、如来藏、涅盘、空、实际、阿赖耶等)
③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鄙人的上师言:
「我到了『中和同修会』,上法座讲解四大行法及三大智慧,我用最简单的阐述:
般若——宇宙的一实相印。
中观——不落「常见」,不落「断见」,内外皆空。
唯识——外空内有。内有是第八识阿赖耶。
瑜伽——相应合一。
我说:
一实相即佛性。
内外皆空,即佛性。
阿赖耶识至无垢,也是佛性。
瑜伽合一化光,即佛性也。
我说:
总相智——佛性也。
别相智——分别至平等无分别,佛性也。
一切种智——修断一切习性,佛性本在。
我说:
古之大德,解释这些佛教名词,论述厚厚一本又一本,倒不如我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它解决了,哈哈哈,……
(……,佛性真如,用最简单的直指,是什麼?)
●
福州,广平院,守威禅师。
僧问:
『大庾岭头提不起,如何今日付於师? 』
守威禅师提起,说:
『有人敢说得吗? 』
(至今无人敢说得)
僧问:
『洪钟韵绝,大众临筵,祖师西来,请师提唱。 』
守威禅师答:
『洪钟韵绝,大众临筵。 』(无为偈)
僧问:
『古人云,任你千圣见,我有天真佛,如何是天真佛? 』
守威禅师答:
『千圣是弟。 』(唯佛独尊)
僧问:
『如何是广平家风? 』
守威禅师答:
『谁不受用? 』
●
我个人欣赏守威禅师的上堂说法,他说:『达摩大师云:吾法三千年后,不移丝发。山僧今日不移达摩丝发。先达之者,共相证明。若未达者,一样不移丝发。 』
我说:『什麼是丝发? 』
我说:『何人移? 』
我说:『若有人移丝发,未达道也! 』
我今天实实在在的告诉大家,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岂有丝发?岂有人可移?亘古
亘今,不生不灭,永不能移。 」
④ 请问什么是佛教的中观学
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并称为佛学的两大基本流派。
中观派的创始人是佛教思想家龙树。
龙树赋予原始佛教中的“空”以“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和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
⑤ 佛教中观共包括哪几种法本
《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
还有观「想」念佛
观「像」念佛
定弘法师:
实在讲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
相对来讲都不太方便,
持名念佛最方便。
我还是建议大家尽量用持名念佛,
就是不用观想,也不必观像,
就是念四个字或者六个字,
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
你就老实念著这个佛号,
老实听著自己这个佛号,
听得清清楚楚,
不夹杂其他的妄念,这就行了。
⑥ 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中观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所
2、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3、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6)佛法学中观扩展阅读:
佛教中观学的背景:
1、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论”。
2、中论是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中心的。后来随着大乘的兴盛,龙树菩萨的影响增加,所以中观学基本上泛指阐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论著了。
3、《佛教哲学概览》中讲 “缘起性空”,即后来的中观学。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指万法处于相互依赖的缘起之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性空)。
4、一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实体主义倾向,回归到原始佛教的缘起本意,另一方面,通过涅槃与世间皆空的观念,为大乘菩萨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⑦ 中观逻辑分析,告诉我们什么佛学道理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识。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在人间有人关心你是缘,无人关心你也是缘。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人间有很多人关心他,那么这个人是有缘,那么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拥有着缘,只是逆缘。所以,不要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难寻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没有同体大悲?师父跟你们讲的每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经常有同体大悲的人,他就不会有很多的抱怨,他就会顺着逆缘找到善 缘。
同体大悲是什么?就是人伤我痛,用现代化说就是换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会开悟,这都是师父讲的。你只有知道 人家苦了,你自己才会开悟啊,看到妈妈生癌症了,就会想到她为什么会生癌症,那是因为她没有学佛,过去吃了很多活海鲜,就没有菩萨保佑啊。因为人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上顺利了,事业上顺利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很顺利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开始迷惑了,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不能被顺利冲昏头脑。
⑧ 佛教中观
中观简介: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
一。一般论述可参见网络的:“中观”词条(最近就算发网络词条链接也常常被网络封禁,所以请你自行查找)。
二。详细论述就参见龙树的《中论》,网上有全本下载的。。
⑨ 哪些佛经是讲中观思想的佛经
《中观论》即《中论颂》。阐述缘起性空深义,揭示生死解脱根本,为三乘共遵之门。《中论颂》为龙树重要的代表作,畅演中道,中观论摧破执空执有的异说,使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观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