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文精神
A. 什么是自由精神、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法治精神、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创造精神、个人主义、人文主义。
别的我就不回答了,我只讲一点,真正的自由是任何人的合理自由不因为任何别人行使自由权利而受到损害!
B. 人文精神和人权思想的关系
我记得在英文中人权的英文是:HUMAN RIGHTS,而right本身在英文中最主要的含义是"正确",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权的基本含义实际上就是:正确的人才享有权力,这就是人权思想。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我们很快将渡过物质匮乏,靠战争维持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更是重要。 如果说,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1],那么,法治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命运的思考、关注和把握过程中的产物。综观近代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确立了法律至上,并以法制约政党、政府权力而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法治传统,就不难发现,这一传统的形成与西方古代社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和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以自由、平等、人权、博爱和民主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斯·韦伯为我们揭示的那样,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2]。西方法治传统背后深藏着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就是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
C. 结合当前形势,阐述依法治国的途径与意义
1、重构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
2、重构法治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基础
3、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1.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2.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
3.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4.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5.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前进的道路上也必然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D. 法治精神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对人类群体的保护和关怀.没有人超越于法律之上,这样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
E.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今天的立法精神和法制建设有没有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F.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什么意思
1、富强: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又指富足而强盛的国家。
2、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3、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4、和谐:指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四指和解、和好相处,五指作动词,一般用于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了。此处一般取谐音“河蟹”。
5、自由: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6、平等:平等是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
7、公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常规情况下,这一标准便是当时的法律。
8、法制: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9、爱国:爱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热爱自己的国家。
10、敬业: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
11、诚信: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
12、友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
G. 襄阳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什么
襄阳市城市精神人文理念是“精进致远、包容大气、创新创造、法治诚信、勤勉务实。”五种人文理念是把襄阳建成文化名城的提神之需。
五种人文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是有“五来”,就是尊重原来,立足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避免重来。客观地说,除了“法治诚信”中的法治,五种人文精神基本上都能在襄阳历史上找到大量的事例。
比如,历史上,本管辖西安周边地区的雍州治所曾两度侨治襄阳,襄阳人不大度包容,肯定是搞不成的。现在的襄阳中心市区的人,三代前很多可能都不是襄阳人。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状态,提倡法治诚信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是十分有战略眼光的。特别在“避免重来”的问题上,笔者特别钦佩市委的做法。只是提倡人文精神,引导市民去提炼襄阳城市精神,而不是定出一种城市精神让市民去“买账”。
这样,通过引导,形成的城市精神,必然会成为全体市民共有的精神DNA,必然会成为全体市民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五种人文理念的提出,难能可贵是有“三本”:本土、本真、本色。尤其是第一个提倡的人文理念“精进致远”,是我们襄阳历史文化的遗传基因,但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律加快和“快餐文化”的影响。
自己把自己本源的东西淡忘了,似乎有点“数典忘祖”的意思。市委以“精进致远”励精图治的精神,挖掘出“精进致远”的人文理念,实在是难能可贵。弘扬好“精进致远”的人文精神,才对得起襄阳人的祖先,才真正具有襄阳的本色。
五种人文理念为引导形成的襄阳城市精神,对襄阳物质层面的建设和精神层面的建设,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战争可以摧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但决不可能摧毁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内核实质上是精气神。
比如德国,曾两度被战争夷为平地,但其靠着“从不懈怠”的坚韧精神和“把麻袋当作锦绣织”的精工精神,经济总是快速崛起。从这种意义上讲,城市精神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太重要了。襄阳城市精神提炼培育的过程,就是襄阳进步跨越的过程。
(7)法治人文精神扩展阅读
襄阳的文化
1、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2、三国文化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
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东晋高僧释道安在襄阳长达15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中国僧制,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
奠定了印传佛教中国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
3、汉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汉”之说,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襄阳踞汉水中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汉晋以来,代为重镇”,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历史上的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成为汉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区域。主要体现在商业文明历史悠久。汉水是中国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
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商业文明延绵2000多年。汉代襄阳“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唐代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
明清时期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4、诗赋文化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
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
5、书画文化
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
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
6、古城文化
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
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
7、红色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诞生了鄂西北第一个党组织、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中国早期革命家萧楚女两次到襄阳传播革命火种,贺龙带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中原突围鏖战襄阳、“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襄阳大地涌现了程克绳、谢远定、黄火青、吴德峰、胡绳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涌现了张光年、陈荒煤、梁斌、蓝光等一批文学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襄阳成立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李公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爱国文人志士来到襄阳工作,给襄阳的文化艺术带来新的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襄阳文明网-五种人文理念真提神
H. 人文精神对当今我们尊重人权有什么启示
1,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精神”,努力通过追求语言典雅、流畅的风格意识和古典的和谐意识来全面开发和协调人的天性,培养自己的品性。他们或刻意摹仿古罗马雄辩家的风格,或以古典文化精神为其优雅所追求的楷模,或主张返回西欧文化的原初情境即“回到本源 ”。
I. 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诠释了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正义、法治与社会、法治与政党的关系,体现了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价值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1.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建立权威的司法制度,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要使宪法和法律成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信任法律、遵守法律、按法律办事的氛围。 依法治国,就是要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防止国家权力滥用,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公开、公正的程序规则,并以此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 2.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执法为民,就是要求政法机关做到保护人民利益与维护法律权威的高度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和价值取向。 执法为民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表明人民是政法机关的服务对象。执法机关要端正执法态度,改进执法作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能损害人民利益。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表明我国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执法必须为民,也只能为民。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法者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重点在“执法”,核心是“为民”,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政法队伍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寓服务于执法之中,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 3.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公平和正义作为两个法律概念,既相联系,又具有不同的涵义。一般而言,公平注重于对法律形式和诉讼过程的评价,正义侧重于对法律内容及实践结果的评价;公平是正义的外在生命,正义是公平的内在灵魂;公平是前提,正义是结果,二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准则。 公平是正义的构成要素。在法律意义上,公平就是立场客观,不偏不倚。概括来讲,公平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平等性,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也禁止歧视,在同等条件下提供平等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护。二是中立性,即在执法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仲裁者不能对争议双方有好恶偏见。三是客观性,即反对主观臆断,反对感情用事,司法决定要以事实为基础,以理性推理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这为我们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基本遵循。 正义蕴含公平、公正、公道、平等、自由、权利等价值内涵。通俗地讲,正义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主张创制法律时设定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性。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要保持一致性。二是强调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秩序。尊重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是法治的基本正义。责任是法律的生命,违法必究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无论是公民、法人违法,还是执法机关违法,都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否则必然导致有法不依,损害法律的权威。三是救助弱者,重点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法治应当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公民的权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深刻揭示了在我国社会实现正义的根本途径。
4.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对公民权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为国家大局服务,是法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法治的基本使命。 法治要顾及全局、把握大局,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是检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成效的重要准则。当前的大局,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依法履行职责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服务大局是政法战线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将立足本职工作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二是严格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要着眼于大局,准确地适用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用法律手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要坚持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5.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模式,是与该国的国情特别是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有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的法治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失去其社会主义性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经验。 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体现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之中,就是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与党依法执政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