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公民道德建设措施

公民道德建设措施

发布时间: 2022-03-06 23:48:58

1. 如何加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在落实《纲要》中各地区、各部门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典型,形成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实践。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贯彻《纲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把贯彻落实《纲要》摆上日程,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就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
要反映时代要求,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是与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统一的,是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践表明,从内容到形式,适应时代要求,实现群众利益,公民道德建设就能保持旺盛活力。
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公民道德建设要立足本岗位,找准突破口,这样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免一般化号召、一般化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培养的是观念,塑造的是精神,树立的是风尚,更需要做得扎实,务求实效;需要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在工作中必须有要求、有载体、有办法,力戒形式主义。要在办实事中贯穿道德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群众。对群众满意的、认可的事情,要锲而不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 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从法律的角度)

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基础,既能为公民提供明确的行为模式,强化公民的道德实践,又能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促进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同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可见,法制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目的和手段的双重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时代性课题。
一、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时代价值
(一)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来促进道德建设,并取得成功经验。堪称“亚洲花园”的新加坡,在道德建设上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加强道德立法。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为了减少和遏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思想道德滑坡现象,政府将大量的道德规则纳入法治化轨道。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等道德范畴的内容全部立法,要求人人都要遵守。比如,随地吐一口痰罚款200新元,随地丢一个烟头罚款1000新元,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水,罚款1000新元,甚至更多。对不文明或破坏文明的行为,轻则罚款,重则起诉,法庭将依法作出判决,加以执行。新加坡政府在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方面,制定了从公务员穿着、品行到财产申报、品德考核等一系列详尽的法律规定,保证公职人员清正廉洁。严密的道德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后盾。正是因为新加坡非常重视道德的法律化,才使得社会秩序、文明程度和廉政建设取得了不菲成果,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十分注重道德的法律化,甚至把一些我们认为不属于法律调控范围的言行也用立法加以规定。美国的立法机关是国会,其下属机构中就设有道德立法委员会,并有道德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美国法律早已把某些人不救助危难、不报告危难的行为,定为轻罪。法国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更为严格,法国的《刑法典》规定,任何人对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为,或者能够唤起救助行动而故意放弃给与救助的,处五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德国的法律把法定或约定养护义务的人遗弃无自救力的人,定为遗弃罪,通常称无义务遗弃罪。瑞士、波兰、挪威的法律则规定,不为他人伸张正义者,均要被处监禁或罚金。因此,吸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或移植别国的法律,并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是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需要。
(二)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强化法律实施的根本措施
民法通则》规定有关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教师法》、《老年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范反映了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继承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范,无不是道德建设法制化的表现,都为在全社会确认和传播思想道德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法律化的道德已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而具有了明显的法律效力。明确规定道德主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主体事实上做什么也有了明确制约,就是强制性的惩罚,以此使主体做应该做的事,将抽象的道德目标和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和准则。比如,对社会上早已存在的“包二奶”、“第三者”的不良现象,以前只能诉诸于道德的谴责力量,要不就是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在《婚姻法》修改后,“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条文被法律加以规定,对这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就有了法律规定。
(三)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有力支撑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治理国家的两把利剑。道德和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根源与目的方面来说,两者都是由同一经济基础决定的,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从内容上来说,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法律规范大都来源于道德规范。从作用上来说,两者相互促进。道德对法律的促进作用有:道德确立的基本价值为立法指明了方向,道德为执法、守法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有:通过立法可以选择进而推动一定道德的普及,严格执法有助于弘扬一定的道德精神。道德的长处恰恰表现为法律的短处,而法律的长处又是道德的短处,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道德具有自发性,法律具有人为性,道德的强制手段是柔性的,而法律则是刚性的。
德治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道德的教化从而使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法治是公平正义的法律在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中创立的一套活动和生活的制度,其基本属性是强调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建设法治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选择。法治是道德建设的保障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法律是道德规范不能生效后的最后一道强制力防线。如果没有坚强的法律做后盾,道德就会变得单薄无助。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不同的领域其功能和效力也是不一样的。当道德规范涉及经济、政治利益和国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一体性时,在调整力度和有效性上,都无法与法律功能相比。而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综合了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性,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的共同要求。也就是说当道德上升到国家意志时,人们不遵守它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正因为如此,才使人们的整体道德素质和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有助于德治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在道德法律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转型期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道德法律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道德法制化是连结德治和法治的桥梁,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有力支撑。
(四)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提高文明程度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可以推动道德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普及道德规范。法律确认和吸收某些道德标准,使之成为法律标准和法律规范,从而推进法律目标的实现。第二,净化社会风气。法律以国家名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反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价值取向,为人们提供识别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法律还要求人们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凭借国家强制力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从而更好地净化社会风气,维护道德环境。第三,提升公民素质。法律以其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维护正义等现代法治精神去培育教化人们,从而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规范,使人们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融化于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中,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觉自为的人,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
二、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基本依据
(一)1982宪法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各项立法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现行《宪法》第24条规定了思想道德建设:“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宪法把“四有”、“五爱”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国家提倡的形式纳入国家根本大法中,确立了它们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另外,宪法还把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以及赡养父母和抚育子女作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宪法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定全面丰富,在世界各国宪法中独具特色。
(二)我国把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基本的重要的规范上升为法律
首先,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有:《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比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具有法律形式的社会公德规范。民法调整的是社会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社会公德是民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民法通则》第7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诚实信用”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被视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其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法体系中。
其次,在职业道德方面,主要有:《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教师法》、《公务员法》、《会计法》、《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把职业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上升为国家意志。
最后,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有:《刑法》、《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把中国相传几千年的优秀家庭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变成了法律,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家紧密结合起来。
(三)道德与法律二者有许多共同点
其一,二者目标和价值基础相同。道德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与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公民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反对非正义、追求正义的过程。法律的基本特征是正义性,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首要价值和最终理想。法哲学思想的先躯----亚里士多德就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的基础:“法律的实际意义都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善德的制度。”①公民道德与法律的这种内在同质性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使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具有了可能性。
其二,二者基本的逻辑相同。法律与道德对人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的调节规范有两个基本的逻辑:(1)强制性的逻辑,即“必须”如此,道德与法律均具有义务性规范,以此保障其有效性。(2)价值性的逻辑,即“应该”如此,它赋予规则以价值的内涵。“必须”与“应该”是既存在于法律之中,又存在于道德之中的两个共同逻辑。
其三,二者调节范围具有相容性。因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二者调控范围具有一种包容关系,前者包容后者,也就是说,道德调节范围比法律调节范围广泛。道德所作用的范围和调节的对象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法律所调节的只是人们的某些特定行为,两者存在相容性。
其四,二者调节方式具有相通性。在调节方式上,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靠的是个人的自律,依赖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道德与法律共同调节的行为中,当道德的自律性不能发挥作用时就要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在道德和法律调节范围相重迭的领域,道德的非强制手段必须服从于法律的强制手段。
其五,二者都含有义务规范。道德义务是指“你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道德义务是善的一种规定,它是对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法律义务是法律关系主体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也就是说,法律积极地规定或承认人们必须这样行为,或消极的规定或承认人们不这样行为。因此,义务是思想道德法制化的中介和桥梁。
(四)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渊源
从起源上来看,在法律规范出现之前,社会关系主要通过道德规范来调整,后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将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可以说,法律规范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渊源,法律只有获得道德的伦理支持才会产生实际的效力,才是一部良法。美国法学家富勒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统一”。“徒善不足于为政,徒法不足于自行”,不具有伦理精神的法律将导致专制并缺失正义。从社会作用上来看,公民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对社会起规范作用。它们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三、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限度
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只能是一部分道德的法律化。如果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就会否定道德存在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公民自律意识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因此,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要把握合理限度。
(一)处于较低层次的道德规范可以被法律化,而较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则不宜被法律化
道德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于个人心性和人格层面的美德伦理、基于社会实践和交往层面的规范伦理和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或信仰伦理。其中,规范伦理受制于特定社会关系的状况并适应着特定社会关系的要求,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任何公民都应该做到的道德要求,对任何公民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违背了这些道德要求,社会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最基本层次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被法律化。美德伦理是个人对人生和高尚道德人格的追求,与规范伦理相比,是个人对过美好道德生活和成就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它很难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和实践模式,可以为社会所提倡,但不宜被法律化,如谦虚的美德,可以提倡但不能做法律的规约。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或信仰伦理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是对某种道德理想或人生境界的超越追求,多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法律重在规范人们当下的行为,不宜过多涉及超现实的精神的活动。否则,容易超越现实经济社会状况,不仅多数社会成员难以做到,而且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
富勒把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人们最基本的要求,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它是维持一个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道德准则,如勿杀人、勿盗窃、勿诈骗、诚实信用等,这些规定可通过转化为法律而实现。愿望的道德则是指那些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则,如慷慨、仁慈、博爱、无私和富有同情心等,它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不宜上升为法律义务。因此,可以把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而将最高限度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引导,但不强制人们做到。前者就是道德共识,大家愿意共同遵守是因为它们是社会正常秩序得以维持、社会交往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后者是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际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事实上,可能有极少部分人能够有这种高尚的道德或者根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在道德法律化过程中,如果忽视大众的道德水准,过分地将愿望的道德纳人法律的范畴,那么法律主体的义务标准就会提高,不能为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尽管法律会施以普遍和严厉的制裁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与人的行为发生一定联系的道德规范可以被法律化,而不发生联系的道德规范则不宜被法律化
法律与道德在调整人们社会关系方面的一个显著区别是,道德既能调整人的行为层面,又能触及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甚至信仰等精神领域,而法律只能调整人的行为层面,即使某人有着极不道德的观念,只要他不表现出来,法律就不能也不应对其进行制约和调整。“公认的社会道德能否全部上升为法律,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看它同行为的联系程度,且这种程度应达到一定的法律要求。”②也就是说,与行为相联系的且应该上升为法律的那部分道德要求应确定为法律,而与人的行为不发生联系和不应该上升为法律的,还应停留在道德领域,和法律保持相对距离,仍由道德规范进行调整。因此,社会道德规范能否转化为法律,一定要考察这种道德规范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程度。
四、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道德与法律属于不同的范畴,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容易混淆两者的界限。还有人认为,道德靠教育,法律靠强制,两者不能混同。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三种观点:1.法律与道德不分,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这在古代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占主导地位。2.法律与道德截然不同,各有其调整对象与方法,不可混同。这是西方18、19世纪历史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的看法。3.法律与道德互有差异又紧密结合,二者相互渗透,又各有分工。这是20世纪以来西方法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法律不能规范人的道德观念,但可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在当代西方,道德越来越民法化。在当代东方,道德或民法化,或刑法化(如新加坡)。因此,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今天法律与道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法理学观点认为,法律除了强制功能外,还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等功能。不能只看到法的强制能,而看不到法的其他功能。为此,要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性,把法制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吸收借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
我国古代社会将道德中的“忠君”、“孝悌”、“贞节”等道德规范直接引入法律条款并加以推行。《秦律》和《汉律》都将不孝看作违法犯罪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我国历史上最严密的封建法典《唐律》,推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唐律》的主要内容是把儒家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儒家的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即所谓的“纳礼入律”。《唐律》中将十种罪大恶极的违法行为规定为不赦之罪,其中包括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德刑观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较大。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公众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旧事矣夫”,孔子这里讲的“礼”就属社会公德的范畴。虽然古代的道德法律化服务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很难培养出具有平等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但它在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的一些思想,如“以法促德”的做法对现在进行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三)通过完善立法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
立法途径主要有三种方式实现: 1.立法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法规,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法规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这是道德法律化立法确立的直接模式。2.立法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则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3.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立法的有效补充。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曾经指出:“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禁止杀人、强奸、抢劫以及人体伤害,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同契约的缔结与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③因此,如果不制定或制定不出符合我国国情、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切实可行的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要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立法力度,把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推进我国的道德建设。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道德立法的重点和难点。上海倡导并施行的“七不”(不随地吐痰,不乱窜马路,不乱扔垃圾,不讲粗话脏话,不破坏绿化,不损坏公物,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规范,从道德立法方向发展,就是不仅为其寻找法律依据,而且把各种规范提升为具有某种法律约束的规则,并严格执法,逐渐使人们养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笔者认为,要完善维护社会公德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立法体系包括公德“法典”以及相应配套的公德条例、公德立法执法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等。不断完善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立法;奖励公民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条例;惩治某种场合下见危不救行为的条例;维护诸如广场、火(汽)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良好秩序的条例;公益劳动条例,即对于那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人给予一定的劳役处罚。在维护职业道德方面,制定《医护人员法》、《演员法》等为社会关注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法律;还可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道德准则,充实官德规范体系,制定《从政道德法》或《从政道德规范条例》,通过健全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促进官德建设。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一,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实践反复证明,如果没有法律的褒善抑恶机制,就难以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法治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伸张社会正义的最有力的手段。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公民法律知识薄弱环节和公民所关注的法律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今日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普遍性、强制性来保证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通过严格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以提升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通过各级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议,以保障各级政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通过适度扩大执法主体队伍,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人员保障。
(五)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机制
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道德行,历来是党和国家治理社会的方针和措施。
其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这套工作机制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程序: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决策由党来决定。党决定之后,人大则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为法律,并交由政府来实施。实施中,人大应予以严格监督。这套机制可概括为:党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倡导和群众参与。有人设计,有人立法,有人执法,有人监督,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其二,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贯彻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众路线,让群众通过制定行规、公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这就要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同行公约(行规)。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社区公约,乡规民约。还可以在大、中、小学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中,组织一支宣传队伍,利用节假日或每年的法制宣传日上街宣传法律法规和公民行为守则。

3. 为了加强弘扬传统美德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2. 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专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属

  3. 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

  4. 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5. 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6. 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文化,历来有“重德”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就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说明人文道德建设对国家的兴衰有着决定性作用。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将思想道德建设看作关乎个人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可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长久发展的层面,成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当代社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对优秀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是需倡导的基本道德。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体系,又是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现状迫切要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在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在近年来举办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无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考问着人们道德良知,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攫取得之不易的文明成果。所以,面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强化措施、浓厚氛围,促进思想道德建设释放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重要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报告对道德建设作出四项重要部署,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宣传引导、实践养成、示范带动相结合,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内心认知、认同才能自觉践行。道德的主要特点正是以个人的内在自觉性为基础,达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和个人行为的约束。因此,道德建设重在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大众传媒、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对不道德行为和认识的抨击,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什么是应该忠诚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把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公民的道德意识成长,为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注重风气培育,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我们要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引导人们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从身边事开始,不断革除各种社会陋习,自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利用国际性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活动,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同时开展必要的讲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培育先进典型,树立社会新风尚。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要想真正实现“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需要突出营造“四风”。一是突出培育学习模范之风。积极培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不断深化“做文明有礼赣州人”活动,开展好“最美赣州人”评选活动,将群众引领到学习道德模范的行列中,通过效仿道德模范,使典型效应扩大为社会效应。二是突出培育勤谨节约、自觉抵制奢侈浪费之风。重点抓好宾馆酒店、单位食堂的文明餐桌,积极倡导“光盘行动”。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教育活动,努力使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突出培育孝老敬老之风。传播孝道文化,宣扬当代孝子,用经典文化和榜样力量引人长孝心。会同妇联组织,把“孝”作为文明家庭创建的前置条件,探索建立孝道“红黑榜”,让孝敬父母成为人们自觉行为。四是突出培育助人为乐志愿服务之风。不断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打造赣州“乐帮”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主题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助人潮流。
健全机制、部门联动,凝聚思想道德建设强大工作合力
建立党员干部示范机制,让“好样有人带”。作为道德建设的倡导者,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以共产党人的先进觉悟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国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让“好事大家做”。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事关个人、国家,也与每个部门息息相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公安等部门要继续保持“扫黄打非”斗争的高压态势,把查处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和暴力游戏软件等列入“扫黄打非”的重要内容,依法严惩制造传播反动、淫秽、邪教、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切宣传文化媒体、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完善道德奖惩激励机制,让“好人有好报”。积极探索建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评议评价、典型推荐、激励表彰等体制机制,切实抓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困难帮扶工作,探索补助资金的渠道,将困难补助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此外,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尝试在就医、就学、就业、住房、创业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等各方面出台更加优惠、具有可操作性的奖励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让“好事做一生”。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两次活动上,要通过相关制度创新,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使其成果得到巩固。要通过长期的对道德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使道德建设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思想的长期培育过程。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也都存在普遍的道德焦虑。时代变迁,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应矢志不渝,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要一以贯之。只有人人心中怀有一份道德之心,行文明之举,才能建成文明家园、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建设精神家园,寻找心灵动力,吸取道德力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和系统的乐章,需要国家、社会和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并为之努力。

5.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

住建局:全管 建管处:是住建局下一个处室,常规建筑管理。与建管处平行的还有质监处(站)、安监站等。

6. 公民道德有哪些介绍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内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容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公务员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7. 如何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为有力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水平,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活动方案准备工作,活动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活动的目的或者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案(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案(精选3篇)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案1
为了做好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促进“先进精神文明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努力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二、创建目标

我村将以“巩固、提高、延伸”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重点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我村文明创建工作总体水平。力争通过全体村民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创区级乃至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三、具体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创建责任,确保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争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协调工作。要按照我村与镇党委政府签订的《精神文明工作责任状》的内容,积极投身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把创建精神文明示范村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营造优美村容、建设高效队伍、做好一线服务、争创优秀业绩”作为创建主要内容,在创建措施上做到不断创新,力争我村创建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学习雷锋、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月份,以“春、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配合镇党委政府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保护环境等活动,广泛发动、深入开展;7月份,组织党员开展庆祝建党xx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走访老党员、老干部活动;8月份,开展拥军拥属活动,慰问退伍老兵,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贫困优秀学子上大学;10月份,认真做好国庆庆祝活动和开好重阳节爱老敬老座谈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将法律法规知识送入千家万户,切实保障全村的安定稳定;力争实现全

8. 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一、“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

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爱国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通过爱国守法去实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二、“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

在我国,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

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

三、“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

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爱,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现实中,对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团结、友善,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也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兴衰。要做到团结友善,就必须怀着友好的愿望,抱着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对待,就必须对已严、对人宽,就必须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团结友善必须是在正义原则之下的团结友善。

四、“勤俭自强”是公民对待生活、对待自身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个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义务,应当懂得没有勤奋就不会有社会财富的道理,推崇勤劳,反对懒惰和游手好闲。公民还应该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应当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凡事尽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赖他人。

五、“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每一个公民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是公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待职业或事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益的贡献。

(8)公民道德建设措施扩展阅读: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坚持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

公民道德建设是目标,继承传统美德是途径。继承传统美德,根本上是服务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目标的。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都是不科学的。

公民道德建设要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诠释,将传统美德中积极有益的东西转化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使其成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确立科学的方法,尊重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继承的规律。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立足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继往又开来。

“继往”意味着我们必须维护传统美德中的精华要素;“开来”则要求我们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三、探索科学的途径,将弘扬传统美德与法治建设、社会管理相结合。

公民道德建设要注重从传统美德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依靠理论创新,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而且深度依赖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法律政策的支持。

因此,应探索将传统美德、公民道德与法律政策的深度融合,寓公民道德建设于法治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之中,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热点内容
天津法官套改 发布:2024-11-20 17:29:29 浏览:655
大学经济法破产法案例分析题 发布:2024-11-20 16:56:12 浏览:992
公司法法定人数 发布:2024-11-20 16:37:30 浏览:55
苍南龙港法院 发布:2024-11-20 16:35:52 浏览:527
法律硕士报考时分方向吗 发布:2024-11-20 16:32:13 浏览:586
司法系统平台 发布:2024-11-20 15:52:49 浏览:502
在线司法咨询 发布:2024-11-20 15:47:48 浏览:345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母爱成仇 发布:2024-11-20 15:10:18 浏览:995
沙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58:15 浏览:97
华东政法学报 发布:2024-11-20 14:47:15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