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说教

道德说教

发布时间: 2020-12-21 07:38:17

Ⅰ 为什么说教师即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是啊,学无止境吗!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况且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知识“暴炸”专的属时代,教师是道德教育者,如何不与时俱进,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那就会落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说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Ⅱ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对人的道德有什么要求你能找出一两句格言,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说教进行对比吗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先哲们如老子、孔子等对人的道德提出了许多主张回,如大公无私、答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以德报怨、慈善俭朴等等。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两者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中西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上的差异,二者的取向也存在的着差异:苏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实际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政治。而孔子则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逝去的周朝时的统治和生活秩序,这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生成。这种差异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中西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Ⅲ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道德说教 谁说的

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孩子什么都会学,好的,不好的,教学是版不只教孩权子学习知识,更要教孩子怎样做人,为什么老师有师德之说,老师的一切言谈举止,不只受同僚关注,更受到学生的关注,老师怎样做学生就会认为这样是对的,有道理的(在他们还不能明确分辨是非的时候),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很重要。

Ⅳ 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并说明教育的道德标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论德育过程及其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论问题.教育者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便能科学地组织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正确认识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某门学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使德育科学化,探求德育过程的规律,必须首先认识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因此,构成德育过程必须有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构成德育过程的第三个基本因素.德育过程就是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一过程.确切地说,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同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个人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从确切意义上讲,应该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五种因素,就不能认为他已经具备或完全具备某种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道德品质这个范畴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对大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是一个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对共产主义道德确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习惯的复杂过程.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这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论工作并为现代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这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开辟了现代德育思想的实践的道路.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在阶级社会中,历来的统治阶级,都需要通过德育塑造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品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这是影响人们思想的头等大事.因此,历史上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德育)就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涕”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资本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阶级社会中的德育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推翻剥削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清除剥削阶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必须重视德育.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贯重视德育.毛泽东在抗大教育方针中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国后,又多次强调要加强德育,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在l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中加强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Ⅳ 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知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认知模式外

通过设置道德问题情境开展德育工作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模式、体谅模

Ⅵ 为什么不能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标准

不能用道德说教来评判历史的功过是非,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读。回
历史是时间的答过去,创造历史的是人民,传承历史的也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评判者。
对历史的评判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对历史的解读也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历史的功过是非只是历史的片面表现。
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判定,最好评判历史的方式是从天下着眼,从国家入手,从民族出发,以人为本。

Ⅶ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讲道德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如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不能说讲道德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信用体系需要加强道德建设。

Ⅷ 语文是什么(第一部):虚假道德说教引

的,你不知道对方的感受,你要隐藏自己的心情,因为你是个矜持的人。也许你版当初爱的根本就是权你心中的一个影子,你给他披上了一件梦的衣裳,你陶醉在梦的幻觉里不愿醒来,久久地徘徊、辗转着,当你知道了对方的感情时,一切都已经风轻云淡,因为你已经走出了他的影子,他的外衣不再华丽,你所怀抱的爱情也已经失去了光彩,你的生命从此注入了灰色。 当我没有爱别人的经历时,就想:“爱别人真是种享受。”当我被爱时,就想:“被人爱真是种幸福!”但无论爱与被爱,都那么让人伤感,因为人心总是那么难测、欲壑总是那么事物对于她来说,都只能是擦肩而过。没有什么可以深入到她的内

Ⅸ 关于教育的名言,求原话和出处。大概是说没有哪些课程专门教人知识,而另外的课程专门教人道德。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Ⅹ 关于美国历史,新英格兰初级读本道德说教

罗马书五12-14这样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没有律法之先,罪已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从亚当至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上述经文清楚指出几个教训:(1)人类是照神的形像受造的。神既然不死,死亡就不是人类所本有的,却是人犯罪的结果,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所犯不顺服神的罪。(2)神与亚当立约,这约已包括了他所有的后裔,因此亚当偷吃禁果,却令全人类堕入罪与死的境况里。(3)亚当犯罪堕落,他所受的惩罚影响及全人类;远在西乃山律法颁布之前,更先于人得默示写成圣经,人类已承受始祖犯罪恶果。(4)因为始祖犯罪,死亡得以辖制全人类,由亚当以至摩西的时代均如此。纵使亚当的后裔中,有些未懂作道德上的抉择,还未像亚当一样不顺服神,这些人也受死亡辖制。

问题由此而起。在亚当后裔之中,有那些未懂作道德抉择,不像亚当一样背逆神呢?人类之中,那些是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没有重复亚当的罪呢?答案是:凡从母腹而出的,均重复亚当的错误抉择:除却夭折了的婴儿,他们还未懂选择,不曾作道德上的决断究竟这种全然无知的状态维持多久呢?这问题惹人争论。初为人父母的,不用多久已发现婴孩懂背叛,有着亚当的性情。婴孩还小时,父母就说他是「乖宝宝」或「小坏蛋」了;即是说,幼小如婴孩,已有惹人讨厌的表现。无论幼儿初次使性子时,已被认为是罪性的显现;又或等待他蹒跚学步时,罪性已显露无遗。无论如何,父母很快就可以从幼儿处看见他们自己败坏的影子!

虽则如此,婴儿呱呱坠地,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显然是完全无知的,没有爱、恶与善、恶之分。但罗马书五14清楚指出:人类犯罪,死亡就是刑罚;婴儿夭折,还没有机会作道德方面的抉择,但他们也受死亡辖制。亚当犯罪、堕落的后果,甚至影响及未懂事的幼儿。

于是有人问:怎能如此呢?何忍幼儿被神定罪,他们仍未懂选择犯罪?要回答这些问题,颇费思量。我们首先看看亚当的身份,他是人类始祖,代表着全人类;另一方面,我们须考虑夭折的婴孩,他们若能长大,会干什么呢?罗马书第五章陈述亚当与基督分别是人类的两个代表。亚当是人类的始祖,代表全人类;基督蒙神拣选,代表获神赦罪的信徒。亚当犯罪,背叛神,代表全人类。至于基督,他甘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堕落的人类受罪;他是完全无罪的,遵守神的诫命,顺服神。罗马书第五章指出,无论亚当或基督,这两位代表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与他们同立一约的人类。亚当犯罪,归入后裔的身上,甚至包括了夭折的婴孩;而基督全无罪污、顺服神,那些凭信归入基督的信徒,神也算他们无罪。因为亚当犯罪堕落,他的后裔都落入罪里。但因着神的恩典,凡在基督里的,基督的义也归入他们的账里;凡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基督,接受他作个人的救主,神也将基督的义算为他们的义。若不承认亚当乃全人类的代表,就意味着否认基督是信徒的代表;否认自己玷染亚当的罪,也就是否认因信基督称义的原则。罗马书第五章清楚陈明其中道理。

然而,将上述原则应用于婴儿夭折,却引起了与救赎有关的——严重问题。基督在各各他受死代赎,若只对那些悔改及相信的人有效用,那么,未及懂得悔改相信就夭折的幼儿,又有何盼望?这样,我们得想想,若孩子不夭折,他长大了又会如何。任何孩子长大后,都会犯上与亚当所犯相同的罪,凭着他的自由意志,也选择了犯罪的道路,这样,他得为自己的罪承受惩罚了罢!但夭折的婴孩若能长大,有机会听福音,他至少也有些反应,一是接受,一是拒绝!神知道每个人的内心,人尚未出母腹,神已知道他了。神对先知耶利米说:「我末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腹,我已分别你为圣。」(耶一5)神毋须等待耶利米的回应。已预先拣选了他。施洗约翰(路一13-15)及耶和华的仆人(赛四十九1)也是如此。神预先已知道每个小孩子,知道他们长大后会怎样回应神;那么,神当然知道这个小孩子长大后是否接受救赎恩典。

这样看来,虽则圣经没有明言,但已暗示神知道每个人的抉择,知道夭折了的幼儿若能长大会对救恩作何反应。由此可见,神会照上述原则对待夭折了的幼儿。

结束讨论之前,让我们看看一般人均接纳一个意见:所有夭折了的婴孩均得救,因为他们从未犯罪。这个意见诚然出于好意,且显出持此意见的人慈爱为怀,但仍有两种严重弱点。首先,这意见有违罗马书第五章关于原罪的教训,因为这意见预设了人类无罪之身来到世界,忽略了人类的始祖亚当曾经堕落。其次,所有夭折婴儿均得救的这项道理,使所有为人父母者处于两难之间,甚至做出残忍可怕的行为。无论婴儿长大后是否选择信耶稣,回应神的恩典,夭折仍是确保他们得救的最佳方法;那么,父母岂不是被迫弄死初生婴儿?而且,堕胎的人也不就做了善事?弄死婴孩虽然是犯了杀人罪,但父母为确保婴儿得救而结束他的生命,却是用心良苦,这个良善的动机岂不是大大抵消了残忍的杀人罪!果真如此,神创造宇宙万物,设立道德律的时候,也就会赋与人类一种特别的动机,叫父母本着慈善为怀的心意弄死自己的亲生幼儿。若说所有夭折婴儿均得救,上述后果是无可避免的。

对于婴孩夭折以及先天弱智者得救的问题,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第三条更能提供恰当答案:「夭折而蒙神拣选的婴孩,透过圣灵并藉基督得救赎,仍获永生,圣灵随己意决定于何时、何处并如何行事。不能了解神的话,未能因听福音悔改却蒙神的拣选的人,也是如此。」不能了解神话语的,即先天弱智者,他们之中也有蒙神拣选而得救的。

热点内容
法官老婆 发布:2024-11-20 13:11:51 浏览:125
保全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20 13:10:29 浏览:676
道德的性指 发布:2024-11-20 12:53:44 浏览:866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 发布:2024-11-20 10:58:15 浏览:889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流程图 发布:2024-11-20 10:33:50 浏览: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规定 发布:2024-11-20 10:15:30 浏览:580
交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0 10:04:34 浏览:575
联邦法院的管辖权 发布:2024-11-20 09:19:04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