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超越道德的价值

超越道德的价值

发布时间: 2022-03-07 10:16:33

Ⅰ 对于人类来说道德观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1、有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
从道德修养的产生来看,道德修养是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道德规范的存在与人们的追求幸福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可以说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冲突为前提,如果人们所追求幸福的活动本身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彼此天然地相安无事,那么,道德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
对于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动的环境的构成部分。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等制约因素之中从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动,他如果要追求不合于道德、不合于法律的幸福,往往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阻挠,这对于他自己来说就已经是一种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道德教育有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的实现。
2、有助于大学生的素养发展
对于接受道德教育的人来说,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基础,成长为有用的人,还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德”和“才”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两者的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进行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道德反映社会发展的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完善和谐,是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淡然”转化。
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所以,道德教育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最后,道德教育对人生的意义重大,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的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Ⅱ 请高人指点道德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与道德有什么不同了?

首先,主体不同。道德的主体是天。道,天道也。也有将道作客观规律介释的,差不多,客观之天。总之是外在的东西,是外在神圣的要求,是对立于个人的,其内容也只要求个人如何约束自我。而价值的主体是生命,是包括个体的自我、个体的他人、由自我及他人及未来人组合的生命整体。生命整体在空间现实中是无法以空间单位表现的,现实中你看见的都是个体单位的个人,但整体的意志、它的价值要求,却是藏于你心中,成为你“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之源泉的。

其次,对利益的态度不同。道德的主体既然是天或外在的客观规律(历史规律化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产生的阶级也是),个体的利益就不再是主体自我的合理要求,而成为必须约朿自我而服从的牺牲。如果这个天或客观规律在世间还有个皇权、领袖之类的代表,那你的利益、你的一切就必须服从它的体制安全需要。而价值不同,价值的主体既然是生命,既然生命包括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那么自己的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一样都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有权追求自我利益;但是,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利益。因为他人也同样是生命。所有人的利益都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互约利益范围,并从而共约利益范围,而这共约岀的就是公正原则,及在它的基础上实现的法律。所以,西方的价值能容纳个人利益,用不着象传统或阶级的道德发展到最后,是虚假的斗私批修。同样,因为价值也限定了个体的利益范围,从而它必须尊重他人利益和共约的公正原则,这样它反而少东方道德化后面的贪腐成风。

再次,对个人权力的态度不同。道德的主体是天,天与人自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下个人的权力是没保障的,它是被天决定的,从而应该服从于天的。所以,道德之下个人是无权的,道德不保障个人的权利,它只要求个人如何。价值不同,价值的主体是生命,生命的权利都应被尊重。所以你必须尊重和捍卫他人的权利,同时你也有权并且应该保护自己的权利。放弃自己的权利,就是放弃公众的权力,就是不公正。保护和争取自己的人权,就是为每个人争取人权,是有价值的行为。权利在价值之下公共化了。民主于是也在权利的公共化前提下可以实现了。民主也就成为生命整体意志实现的现实条件,因为生命整体就是在现实中不断展开的人民。而人民民主的实现,为提炼人民意志、共约所有人的利益提供了条件。所以,民主是生命整体实现自我的前提。价值在这儿统一于了民主。



从上可以看岀,价值与道德的根本不同,在于主体设定的不同。生命作为价值主体,使得价值在许多问题上获得了逻辑的统一。因为生命在空间中是个体的,只有在时间即历史中,才表现它的整体性。它的这一两重性,造成许多悖论。比如唯心与唯物。心是现实中看不见、却被血脉遗传的整体性生命意志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因为看不见,二千年前就被法家理性否认,后来又被阶级的唯物论否认。可见,生命的两重性,生命的整体性在现实中隐而不见,是造成天、皇权、领袖崇拜及依据他们的伪道德,得以长期冒充神圣的原因。

人除了利益目标外,还被一种意志决定着,这种意志造成着神圣的假象和需要。当生命整体这一本质未被认识时,是必被利用的。被利用的历史,会毁了价值的声誉,中国就有太长的、这样的历史,所以价值特难站立起来,但现在必须让它站起来了,因为,社会到处都表现岀因没有价值作为精神文化主流而岀现的危机;也因为,我们为价值找到了它真实的主体:生命。

关于生命两重性的逻辑论证,可参看本人所箸《生命:意志与历史》一文。

Ⅲ 什么是道德价值观

“划一根数轴,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负一百,那女人都出轨了”是伪命题。

参考网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其中的遵从、固化等级制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剔除的。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的固化与应用是存续之则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应法天,要努力奋斗。于是,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中国“重生”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尚书》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弥”的理念及实践观。可见,勤已成为指导中国人的存续法则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新”的缔造与日进是超越之源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Ⅳ 道德的价值

人类怎样才能被提升到其显赫状况和权力的顶峰呢。思考这一问题的人首先须得明白,回他本人一定要置身于道答德之外。因为,从本质看来,道德的目的与此相反,它要阻止或摧毁那种向着显赫方向的发展。因为,实际上这种发展会吸引无数的人为其效力,以致出现一种逆流是自然的。弱者、娇生惯养者、平庸者必然群起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辉,为此,他们必须对自身作出新的估价,借以谴责极度充盈的生命,可能的话,摧毁生命。因此,就道德蓄意制服各类生命而言,它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

Ⅳ 超越道德界限会怎么样

那是自由,做自己的事,做自己认可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德标杆,事实上,你的道德不是全世界的道德,只有做自己,抛开外界,才会感觉舒服(源于:网络)

Ⅵ 什么是超道德价值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提到,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

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

超道德价值是将个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准则合乎社会的规范,特别是当社会规范的存在仅仅是维护社会安稳而规定的时候。

如孔子,孔子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的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个人与社会是道德价值,而天与人的理论属于超道德价值。

超道德价值,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即为超道德价值。

(6)超越道德的价值扩展阅读

道德价值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当人不存在了的时候,道德价值就失去了意义。而追求超道德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生命的超越。

冯友兰先生相信人有超道德价值的追求,是基于他对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理论的摩拜,斯宾诺莎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冯友兰先生所秉持的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也就是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的敬畏。

一方面,哲学家们都是无神论者,包括冯友兰先生。他们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根本不相信这个宇宙中还有超越人智慧和能力的生命,另一方面,他们却把大自然神化,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奉劝人们敬畏它。也就是追求超道德价值。

Ⅶ 为什么现在的人对道德的价值识不足

这个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家庭的教育,从小生活环境,身边的朋友,都有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跟他接触的人,物,受得教育息息相关。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母爱成仇 发布:2024-11-20 15:10:18 浏览:995
沙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58:15 浏览:97
华东政法学报 发布:2024-11-20 14:47:15 浏览:256
石狮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04:16 浏览:586
法网狙击法官 发布:2024-11-20 13:35:47 浏览:726
法官老婆 发布:2024-11-20 13:11:51 浏览:125
保全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20 13:10:29 浏览:676
道德的性指 发布:2024-11-20 12:53:44 浏览:866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