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沈家本法学家

沈家本法学家

发布时间: 2022-03-07 12:40:54

⑴ 沈家本的介绍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清末官吏、法学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沈家本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中宝贵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著有《诸史琐言》。沈家本还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同,重视研究法理学,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

⑵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是法学家谁说的

是沈家本说的。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清末官吏、法学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

⑶ 谁能简述沈家本“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思想

清朝修律大臣、法学家沈家本有句名言“夫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矣。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严厉亦能施其仁于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宽平亦能逞其暴于法之外。”其中的“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被框帖在法政学院的走廊里,每次从那里经过,必三思其言。

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学家

1、史尚宽

史尚宽,安徽安庆桐城南乡,民国著名法学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为迄今为止独立完成"民法全书"的第一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余复从事著述",涉猎的领域广泛,几乎包含了法学的大部分领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劳动法等。

2、肖蔚云

肖蔚云,1924年10月生生于湖南省祁阳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获国家法副博士学位。

3、张释之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

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4、商鞅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5、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⑸ 论述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的主张简略一下

沈家本从修订法律的需要出发,比较重视研究法理学。他说:“法之修也不可不审,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审、法之明,不可不穷其理。”他从中外法学的比较中,发现“大抵中说多出于经验,西学多本于学理”,强调经验与学理应该并重,互相结合,并由此而对一系列涉及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①法律的概念、作用以及和政治的关系。他说,法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是在“学校衰微,世道凌夷,巧伪变诈,无所不为之习日渐溃焉”的情况下出现的。法的作用,一者治民,一者治国,所谓“为政之道,首在立法以典民”,“世无无法之国而能长久者”。他认为法律是“政之辅也”,“律学明而刑罚中,于政治关系甚大”。因此他在取法西方、制订新律时,首先“深究其政治之得失”。 ②法须统一。沈家本认为,首先,立法宗旨必须统一,即坚持以法为“国家惩戒之具”,而非“私人报复之端”,如果借刑泄忿,使立法宗旨两歧,将会发生法重刑滥之弊;其次,断罪之律必须统一,如果新旧参差,势必使法律丧失信用;最后,适用法律必须统一,不因犯罪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法之及不及,但分善恶而已,乌得士族匹庶之分”。 ③法乃道德教化之辅。沈家本继承了“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传统法律思想,并结合世界的发展潮流,阐明了法只是“辅教之不足”的一种必要手段;即使在三代盛世,也不能“废刑而不用”。由于犯罪的根源之一是“歉于教化”,因此,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束缚民之手足,提出“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刑罚与教育互为消长”,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犯,要“以教育涵养其德性,而化其恶习,使为善良之民”。 ④用法在人。沈家本认为立法善固然重要,但循法行法尤其值得重视。他反复阐明“法贵得人”、“用法在人”的道理,说:“法之善者,仍在有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大抵用法者得其人,法即严厉亦能施其仁于法之中;用法者失其人,法即宽平亦能逞其暴于法之外”。他建议仿古制设立律博士教习法律,使国家的中枢以至地方官吏皆能知法。同时,积极筹设法律学堂,为执行新律培养人才。由于他强调用法在人,因此主张以严刑惩罚贪利、曲断、骫法、坏法的司法官吏。 修律应“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不仅表现为对法理学的探讨,也贯彻于修律的实践当中。他全面阐明了修订法律的根据,指出: 法律应该伴随今昔形势的不同,而为之损益,不能简单袭用。特别是他把中国置于世界的范围以内,进行考察,借以说明海禁大开以后的中国,万难固守祖宗成法而不变。否则“以一中国而与环球之国抗”,优劣之势,不言自明。为了贯彻“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他“参考古今,博稽中外”,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比中国封建旧律文明、进步,中国必须“取人之长,以补吾之短”,“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之为愚”。 沈家本引进西方法律时,反对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法律,他说:中国“礼教风俗不与欧美同……若遽令法之悉同于彼”,将会增加修律的阻力,“又安能会而能之,以推行于世”。为了实现“会通中外”的修律方针,他积极组织力量,翻译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作为修律的蓝本。同时,奏请设立法律学堂,培养专门司法人才,聘请外国法学家充当法律顾问和派员赴外国考察。 民主主义法律思想 沈家本认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应以制定新刑律为整个修律工作的起点。鉴于中外刑制“中重而西轻者为多”,遂以刑法“当改重为轻”为首要步骤。为此,奏请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死刑一般用绞,只有谋反、大逆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才用斩刑;将戏杀、误杀、擅杀3项虚拟死罪改为流徙,以重名实而讲实际。 沈家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法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旗汉各族人民犯遣军流徙各罪,应一体同科,不应在法律上规定“重轻悬绝”的不平等权利。他说:“法不一,则民志疑……法一,则民志自靖”。只有化除满汉畛域,才能建立起“至公至允之法律”秩序。与此相联系,他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夫为妻纲的封建名教,提出夫妻间侵犯罪的处刑,也应平允。沈家本还在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影响下,奏请“永行禁止”清律所允许的买卖人口和蓄养奴婢。谴责公开买卖人口“殊非重视人命之义”。奴婢“亦人也,岂容任意残害。生命固应重,人格尤宜尊,正未可因仍故习,等人类于畜产也”。他认为如不革除,显然与颁行宪法的宗旨违背。沈家本的这些法律思想,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彩。 沈家本赞赏西晋刘颂根据律法断罪的思想,反对律外苛求。他奏请废除清朝实行已久的比附断案,揭露比附断案使民无所适从,只便于官吏肆意出入人罪。在他主持制定的《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的原则和内容。在司法体制上,沈家本仿效资产阶级三权分立,主张司法独立,视为“宪政之始基”。为了保证司法独立,他考古今之沿革,订中外之异同,制订《法院编制法》,明确规定行政长官及检察官不得干涉法官的审判活动。 与守旧派的论争 沈家本的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法律思想,遭到守旧派的诋毁和非难。他遵循最新之学说,改革中国封建时代诸法合体的立法体系,在制订新刑律的同时着手编纂独立的诉讼法。他说:“大致以刑法为体,以诉讼法为用,体不全,无以标立法之宗旨;用不备,无以收行法之实功。二者相因,不容偏废。”在他主持下,1906年编成《刑事、民事诉讼法》,其中规定“罪刑法定”、“审判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但遭到以张之洞为首的各省督抚的驳议而作废。1907年,张之洞又攻击沈家本所编新刑律草案蔑弃礼教。1909年附有《暂行章程》5条的《修正刑律草案》,又遭到提学使和宪政编查馆参议劳乃宣的反对,责难新刑律违背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礼教基本原则。对此沈家本著文反驳,形成了礼治派与法治派的激烈辩论,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才宣告结束。在辩论中,沈家本虽然赢得了同情,但他经常以制定新律争取帝国主义放弃领事裁判权为理由,企图借此压服守旧派,表现了他思想上的弱点;而且在守旧派的压力面前,步步退让,同意对于加害君主以及内乱、外患罪加重处刑;对于无夫奸处刑;尊亲属有犯不得使用正当防卫等等。这实际是用封建法律中维护伦常的传统规定,否定新刑律中的资产阶级刑法原则。因此,新刑律草案既反映了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与封建法律思想的冲突,又表现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正是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具体表征。在他的思想言论中,经常是进步的倾向和保守的成分同时俱在,互相冲突。他虽然引进资本主义法律思想和原则,为改变固有的封建法系作出了贡献,但是他对封建旧律中礼教纲常的突破是有限的,对于封建法制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

⑹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是法学家谁说的

重视研究法理学

清代法学家沈家本的原话。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中宝贵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著有《诸史琐言》、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

沈家本精于经学和文字学,清末官吏、法学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

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同。沈家本还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建议废止凌迟、枭首

⑺ 简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
清朝末年,为了适应改革法制的时代需要,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视法学研究。他把法理学研究看成是法律工作的先导。要明法必须先要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倡法理学研究。沈家本认识到近代各国法律著作浩如烟海,在庞杂的法律著作面前,法学家只有“会而通之”,才能做到“折衷而归一”,寻找到切中时弊的药方。
沈家本不仅从司法实践和法制改革方面强调法理学研究的重要性,还通过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来说明恢复和发展法理学的必要性。法理学从战国时期最为发达到清朝法学逐渐衰落。尤其是清代,清代名卿纪昀(晓岚)所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仅所收法律书目甚少。持法名公巨卿尚且视法学为无足轻重,其余小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沈家本认为,及时恢复和发展法学,在清朝末年尤为必要。沈家本已经觉察到,法律和法学发达与否,与政治关系极大。法学盛衰与政治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 一、“法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法学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导致政治盛衰,也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二、沈家本意识到,在法律与政治的关系中,主导因素仍然是政治。政治腐败,就会产生“有法而不守,有学而不用”的现象。历史上法学繁盛时期,都是与统治者重视法律、提倡法学分不开的。为了推动法学的发展,沈家本极力主张恢复律博士这一官职。沈家本渴望法理学能够在中国由衰而盛,他把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所谓“宪政”上。
沈家本对于法律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但是他没能说明法的产生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他不仅从表现形式方面探讨了法律的概念,而且极为重视法的内容与作用。认为治理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且实行法治要以仁道为宗旨。他种思想明显是与“恶法优于无法”的论调有别的。他的法权统一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认识到不应以法律泄私愤,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和许多儒家贤哲一样,也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教养为主,惩治为辅。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执法的问题,持平执法,不仅会弥补恶法,而且也会使社会安定。而这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执法者。所以他很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确立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变法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沈家本在主持修订法律期间,始终坚持“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原则。他既反对数典忘祖,一味推崇西法,也反对门户之见,一概摒弃西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学习西方法学理论和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因此,日本法学界也是“名流辈出,著述日富”。沈家本以此说明西方法学确有可学之处。沈家本提出法学研究要结合古今,甄采中西。
为了使修律能够符合清末统治阶级的需要,沈家本明确提出:“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之为愚。”
他反对重型酷刑,而且在他的坚持下,它们也在大清律中被废除了。对于在菜市场上执行死刑,他也极为愤慨,认为它是对于社会没有好处的。罪刑相宜,,罪刑法定,反对比附,这些在今天的法律中也都得到了体现,这说明他的思想在当时之先进与正确。改良监狱,认为应该是感化人,而不是单纯的惩罚,改造人。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在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法律观的影响,继承了中国古代德主刑辅、以仁统法的法律思想,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近代中国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沈家本负责修订的新法,虽然由于“礼教”派反对而大多数没有被颁布实施,但他在法学上的建树是应当肯定的。

⑻ 清朝的著名法学家是谁

沈家本像 沈家本,字子悖,别号寄簪,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生于1840年,卒于1913年,是清末著名的法回学大家,也是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奠答基者。从1 864年起便入清朝刑部任职,历任刑部直隶司、陕西司主稿、奉天司主稿兼秋审处坐办、律例馆管理提调,后又任刑部侍郎、法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主裁等职。沈家本长期莅职刑部,得以浏览历代法典与刑狱档案,熟悉中国法律发展沿革与得失,对中国古代法律史料作了系统的整理和考订。同时又热心研读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参考资本主义国家刑法,研究《大清现行刑律》,在刑法上做了重大贡献。

⑼ 评述近代中国法律家沈家本

■张建智

赴京数日未有半日闲暇,一直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商议,如何为办好“沈家本与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前期的筹备工作。那日下午真是忙中偷闲,沈家本的曾孙沈厚铎教授突然对我们说:“何不趁这趟机会去看看沈家本在京故居?”这主意多好,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遂从政法大学的大门口打了两辆的士前往谒拜。

这天正临近冬至,头九严寒气温骤降,北京的这几天正是大雪纷飞,扫雪车不停地往返于一片白色的马路上。下车后我们从那条“下斜街”一路往南走,步行约五十米,就到了坐落在宣武区金井胡同一号的沈家本故居。这旧居附近一带都在拆迁改造旧屋,灰蒙蒙的、有几座墙正在推倒。这胡同不算太长,当我们走近金井胡同一号那门前时,在门的右边的墙上有绿色字体书写的文物保护告示,上有几个大字:“沈家本故居”,下面两行小字分别是: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一年,北京宣武区人民政府、宣武区文化文物局。这说明这座旧居,早在十多年前已由国家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我想,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那个不寻常的日子里,能想到保护一个清末的法学家的故居,确也是件不简单的事了。

当我们走进这破旧而又深深的院子,最使我惊诧、也最能吸引人的,是那棵两人可合抱的粗壮、挺拔的皂角树了。而令人奇怪的是,这棵树却似乎长在一座小屋子里,它的四周紧邻着三四户居民的住房。从这棵老树,我们似乎又走进了历史的深处,那百年前的历史又显现在我的面前。

沈家本(1840——1913)作为清末著名法学家、立法大家和法学教学家,出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期,而逝世时又正值辛亥革命后两年。他一生经历的七十多年时光,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非常时期。他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同治四年(1865年)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自24岁始入刑部任职,“自此遂专心于法律之学”并历任天津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毕生之精力献身于法律学。他精通旧律、学贯中西,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充任了晚清的修律大臣。他不畏权势、力排众议、锐意改革,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和中国近代法学之兴起,起到了承前启后之作用,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法律的奠基者。

从如今的沈家本故居,依稀还可以认出北面那挑出于高处的一角古墙飞檐,甚或也可找到宅第的老门厅、坐南朝北的照墙、楼群……很显然,我们从这由南到北形成的一条纵轴线的府第布局中,确实看到了当年清末典型的具有江南私家宅第的风格特色。住在这里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宅第为什么具有江南特色?因为这里曾是建于清代的一处“吴兴会馆”,属江南吴兴地方设在北京的一处会馆。到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处的会馆已逐渐衰微,才由沈家本购置成为他的私家宅第。他还告诉我们,“山西会馆”和“四川会馆”也建在这附近一带。当然,这里有的只是大家分割着居住的一间间小屋,已拥挤了六十多户人家,大门前零碎地挂着大大小小的木制信箱,显然早已成了一个大杂院。但在那以砖墙和木板分隔着的七拐八弯的住宅间,我们还可随处看到那些古老的屋柱、窗棂的刻雕、墙砖的装饰等等,从而使我们想见当年这故居是那么安谧与大气。

当我们正往里走时,正巧有一中年妇女在飘飞的大雪下,在露天的自来水龙头下洗涤衣服,当她知道我们中有沈家本的后代时,就主动和我们聊起了天。她还很热心地带我们走上一处转角的楼梯,该楼就是当年沈家本用于读书并著书立说的有名的“枕碧楼”。就在这座小小的楼里,大器晚成的沈家本为我们中华民族在近代法制史上,留下了卷本浩繁的法学著作,这些他生前花了毕生心血撰写的著作多数已整理出版,但至今尚有不少未曾刊出。当我走上“枕碧楼”的楼梯口照相时,心中升起一股历史凝重感,也不禁想起这位“以修律而鸣于时”的法学思想家,在晚年由于受礼教派的激烈反对而辞去重任,尔后,他躲进这枕碧楼成一统,为世人写下了《枕碧楼丛书》与《枕碧楼日记》等大量著作。如今已时隔了近百年,当我在这北京大雪飞漫的日子,当我正站在那枕碧楼的楼道上照相的一刻,我好似还能听到那长着一缕白须的沈家本老人橐橐行走的足音。

从沈家本故居出来,我们沿着金井胡同的小路左拐弯,似乎都不想即刻离去。啊,作为中国历史上近现代法学大家的沈家本早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失了,而那在十多年前就已被列入文物保护的故居终于留了下来。近百年的时日,终于在风风雨雨中过去了,这旧居前再也听不到八国联军那嘶叫的马蹄声了,也没有了沈家本在晚年常怀念的他的同仁、官至刑部尚书的赵舒翘,于庚子之乱被屈辱处死那凄痛的一幕,这里也再没有了辛亥革命后有人请沈家本出任司法总长,而他一再谢绝甚或杜门不出之情景……而在沈家本诞生一百六十三周年暨逝世九十周年之际,全世界所有对沈家本法律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并开展研究的学者、专家们,都将聚集在他的家乡,谒墓,参观故居,并探讨他不朽之思想。

⑽ 列举,著名古代法学家

中国:商鞅、韩非、李悝、张斐、杜预、长孙无忌、沈家本........罗马:盖尤斯、乌尔专比安、帕比尼安属、查士丁尼...........其他:荷兰的H.格劳秀斯、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国的C.L.S.孟德斯鸠和 J.-J.卢梭、法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居亚斯和朴蒂埃、马克思 、 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德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萨维尼、耶林、祁克、布劳汉、美国近代以来著名的法学家有霍姆斯、卡多佐、庞德.............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母爱成仇 发布:2024-11-20 15:10:18 浏览:995
沙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58:15 浏览:97
华东政法学报 发布:2024-11-20 14:47:15 浏览:256
石狮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04:16 浏览:586
法网狙击法官 发布:2024-11-20 13:35:47 浏览:726
法官老婆 发布:2024-11-20 13:11:51 浏览:125
保全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20 13:10:29 浏览:676
道德的性指 发布:2024-11-20 12:53:44 浏览:866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