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谈挫折
『壹』 道德经里面有那个句子形容坚持不放弃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要看你站在那个角度。
比如致虚极!坚决不要被事内物事态的容表现所迷惑。
比如圣(声)人无恒心以百姓(省)心为心。坚决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左右他人评价对错。
在道德经的理论当中过强易折。什么都将就个进退有度阴阳互动的说法。
比如金玉满堂不可常保。高举之刃不可久持。
但是要说没有坚持,那是不可能的。虽然老子的坚持超出了常人对坚持的理解。
但是还是有的。
比如那对于追求真理的坚持。
比如那不受自我心幻迷惑而客观朴实的态度。
才道德经的“理论”(理论是强曰,道德经没有理论。)里。一切都是存在另一面的,真正的坚持比如有适当的缓冲。而退缩也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至于胜利?在道德经中根本没有胜利的概念。胜利就是失败他妈。当你认为自己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输的开始。
『贰』 正视挫折的名言
正视挫折的励志名言汇总如下
1、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印度
2、除非你停止尝试,否则就永远不会是失败者。——迈克·迪塔卡
3、失败可以导致胜利,死亡可以导致永生。——泰戈尔
4、谁不经过失败挫折,谁就找不到真理。——拉丁美洲
5、不会在失败中找出经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遥远的。——佚名
6、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谚语
7、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佚名
8、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绪儒斯
9、谁不经过失败挫折,谁就找不到真理。——佚名
10、晋之失败,**己耳,交游己耳。——王夫之
11、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任何行动都会失败。——华·欧文
12、失败是成功之母。高不过脚底板。——谚语
13、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谚语
14、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佚名
15、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佚名
16、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藉口。——佚名
17、一经打击就灰心洩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毛姆
18、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徐特立
19、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20、失败不要垂头丧气,胜利不要得意忘形。——佚名
21、失败是成功之母。——菲利普斯
22、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佚名
23、经历失败愈多的英雄愈有韧力。——佚名
24、爱情一失败,一切毛病都发现。——佚名
25、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惠蒂尔
26、用时不爱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谚语
27、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谚语
28、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西乡隆盛
29、死的伟大的人,永远没有失败。——拜伦
30、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
『叁』 请大家谈谈《道德经》的感悟。谢谢!
看《道德经》 思如何做人
如果观察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典,大家就能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行善事、积善报的好处.比如《周易》中就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点说白了就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好人或者说教育我们把人做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人做好呢?
其实我们在《道德经》一书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说做好人,如何来对待他人肯定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主要是在与他人打交道,那如何对待他人呢?在 “今天”我们常能听到身边的人们发出这样那样的抱怨,抱怨他人的不够善良,抱怨他人的不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始终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究竟有没有哪儿做错了?我们的心态良好么?我们自身有没有为这个社会的更美好而起到正确的导向价值呢?回答或许是否定的.这也说明我们做人做的并不好,并不成功,我们或许连正确的标杆都没有找到,都不清楚.那什么才是标准的答案呢?《道德经》书中第四十九章写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圣人常是没有没有私心的,他们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会对他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对他善良,从而人人都能够善良.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同样信任他,从而人人都会信.老子在几千年前就通过观察发现圣人的处世之道就是标准的答案,是能给社会的更加和谐美好起正确的导向作用的,是值得去推广的.因为在圣人的眼中,并不是只有自己的存在,而是怀揣着天下人.是爱天下人的.他们不是只对善良的人善良,而是对所有的人善良.不只是对讲诚信的人诚信,而是对所有的人诚信.这样的思想是不仅仅的局限于这小小两点上,扩张来说,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去一个善良的心去善良的对待所有人包括的所有过失,去爱所有人,从而感化他们,使他们也更加善良,更加拥有道德.
不言而喻能够做到以善良的心去包容天下人,感化天下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倘若谁能够做到,却不只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潜在的价值而且还能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叙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我们结合这两部书所表现的思想,仔细的思考思考,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没有按上面写的,去为人去处事,所以我们的生活的质量才不高,我们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其中的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我们就拿老子所说的那个例子来讲,当一个不是很善良的人对我们不够友善,而且可能也伤害到了我们的时候,我们如果因此而怀恨在心,因为这件事影响到了我们的心态,让我们产生了邪念,我们就很有可能去报复那个对我们不善的人,这时我们就成了不善的那一类人,而被报复的人,当然和我们一样也会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到他心态,从而他就很有可能去变本加厉的伤害别的人,别的人再去伤害其他的人,这样就造成我们人和人的相处也就越来越淡漠甚至越来越对立了.很多人看到了我们的所做所为,也不愿意与我们接触.必然就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可是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时,拥有圣人那样的心态时,我们遇到了别人的伤害,我们看什么问题就能呈现一种“正思维”.我们会换位思考,或许就会发现别人的伤害可能是无意的,我们就能发现社会中大家都是很善良的,没有谁愿意去伤害他人.在那种心态的良好作用下,退一万步讲,那个人确实是有意的伤害到了我们,我们也能够对不善者做到“吾亦善之,”,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个人同样会因为你的善行而感动,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就会悔悟,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人痛改前非后,常常会有做出人意料的良好表现,会做更多的好事,会感染更多的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被劳教的失足青年,反而出狱成了一个大家学习的榜样.
通过老子的这种“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思想的提示,我们就能看到当有一个正观念导入时必然会对人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我们大家算一下,如果我们一人最少感化一人,被我们感化的那一人,也去感化一人,这样我们的生活怎么可能还有不善者的存在?怎么可能不美好呢?所以我们提议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具备老子所提倡的这种“以德化人”的思想,用我们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影响众人,从心底去众人,关心众人,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样不仅仅是帮助众人,同样也帮助了我们自己!
在《道德经》这本书中第四十六章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圣贤老子看来其实最大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婪的欲望,常常能够知足的人,而会常感到满足.我们仔细想想圣贤老子的这句话,是多么的富有哲理啊!虽然就短短的几句话,但却揭示出了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正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去盘点一下我们从出生到今天所有的痛苦,那些痛苦有多少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呢?恐怕都是吧,我们单纯的认为,只要我们能拥有了那些我们想拥有的物质时,我们就会开心会满足会幸福.可是我们真正满足了这个欲望时,我们就又觉得这个欲望的满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我们起初所希望的快乐了,这时我们又有更高层次的欲望.期待那更高层次的欲望,能给我们送来欢乐.我们又为此去努力,去奋斗,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这个欲望的后面还有更多的欲望潜伏着,我们可能一生都在追逐,却忘了我们到底要追的是什么?究竟是要追求欲望?还是追求快乐?我们忘了追欲望是为了得到快乐,其实不用等到我们即将离开人世的那天,就在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我们过去所争的那些,又有多少在今天我们觉得是有价值的呢?可能大家都会说很多欲望的追求其实是得不偿失啊!我们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就是虽然欲望是不可能永远满足,却不带表我们不可能拥有快乐.因为当知足时,我们就会满足满足了自然就会快乐就会幸福.
有一学者曾经说过恶这个字是由一个亚一心组成,当一个人心态成亚健康时就是恶.是啊,我们心态不好时就时常会出现语恶视恶等等不好的行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整天就是带着亚心态在生活,所以他不快乐,生活的不好.他们忘记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不知道有时得到的不一定就好,没得到也不一定全不好,“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个中学课本就学过的知识,却被他遗忘了.
前一段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是讲一个打工的老师傅名叫张德明眼睛受伤,结果他毅然坚持把自己的眼球取出,拿眼角膜帮助别的人,他对受捐者说“人活着就是帮人”,使我很震撼很感动!结果受捐者受他的影响,其中一位受捐者也愿意把自己的眼角膜在死后捐出,另一个受捐者四岁的小女孩的父亲也愿意死后捐出眼角膜,他们三人的捐助号仅仅的相连从450-451-452,这使我从中看到“以德化人”的爱心传递.是啊一个人拥有了好的品质时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记得老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实当一个人真正的能像老子一样拥有三宝时我们就不光可以改善自己,还能帮助他人.让我一起好好做人,好好的帮助他人,感化他人吧!
『肆』 老子名言关于挫折与弯路
楼上的前面一句应该出自荀子的《劝学》,而不是老子说的吧。不过对挫折和弯路这个主题倒是契合
『伍』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 我研读了好久 可现在被一点困住了求解
我也说下看法或许不恰当(你且当一乐吧):无为者,非有为与否,而在于无版所权谓有为与否。不因做而做,要顺应自然的做,没问题,但却欠缺了些。顺应自然没错,但顺应自然非是完全的按照顺应自然的做。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修习道学的人,在很多时候都能根据事态、事物、生命的发展规律而见到尚未出现的东西(暂且未找到好点的名词形容)。就好比你打算将无为化为作文一个道理。或许在作文的时候能够得到高分,但未必高考时候也能得到高分,要懂得变化。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唯有变化才是恒久不变的。倘若你文笔犀利,思维清晰自然可选择将其化为作文亦可带入高考,但依你目前的思维来说,若带入作文或许能因有所新颖而稍有成就,若带入高考则还稍有不足。莫非还打算以不足去胜有余?治大国若烹小鲜。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无为也同如是。尚未得到、失去又如何放下看破?
呵呵。好了,说的太多思维混乱啦。不好意思。一家之言做不得数。修习道学之人应无为而无以为则无所不为也。
『陆』 老子的《道德经》几千年久经不衰,有何缘故呢
《道德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仅5162字,却字字珠玑,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其思想影响并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道德经》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圣经“。
水,在人们眼中是最平凡的事物,但老子眼中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品行,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着万物却从不图任何名利和回报,它永远处于不起眼,不被人们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水真正做到了虚怀若谷厚德载物,人之所以有各种烦恼,实际上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有着豁达的胸襟和气度,能包容和理解,便会少很多烦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将人世间的万物归结于道,道又归结于自然,就是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柒』 道德经做人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体也,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捌』 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原文形容要坚持不可以放弃
《道德经》中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世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不回经历风雨哪答能见彩虹。你经历过的每一个挫折,你坚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宝贵的财富。不要总羡慕那些少年成名,年青得志,脚踏实地一步步走来,什么时候成功都不晚。
《道德经》: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慎终如始,必能成功。也告诉我们,做事情,如何迈出第一步很重要,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玖』 道德经上那一章可以使人放下一切,心无杂念
译解老子道德前言
一笑所译解的老子道德,纯属自己人生体验及所学获得的感悟,目的在于警示世人,万勿不明道而无知妄为,因一切灾祸痛苦等命运都是自己背道妄为所致,正所谓“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以免重蹈本人一笑过去人生挫折痛苦的覆辙。希望后来人能参悟老子道德一书,悟透生命的真相,不被世间万象所迷惑而损人误己,从而走上守德悟道的正路,进入返朴归真的智慧人生。
世人若不了解生命真相,被功名利益所驱使,就会失去人的真知大爱,极易演变走向纷繁痛苦之路,会陷入无爱心的畸形人世,如此就是地狱,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验到自己和集体所创造的社会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恐惧、紧张、忧愁、压抑、疑虑等一切负面的体验,而且若无有集体的觉醒,这种负面的演化将越来越糟,甚至导致世界毁灭。
而人若觉悟到生命的真相,自然就会拥有对所有生命的真爱,世间人人不丢失真爱,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走向它路,世界将会走向另一极,人间天堂将不再只是梦幻。可惜的是,当人被引入疯狂无知,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那么无论怎么规范和严律,都必然很难从善,更无从谈什么会真正觉醒。有些人觉醒只能发生在头脑思想的边缘,这种表浅的觉醒毫无强度可言,无法穿透厚重的自我,使人最终无法真正明道从德。
老子是最伟大的觉者之一,其著述的道德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表露了生命之道的深邃博大,展示了道的大爱和生命之美,一再提示生命应该如何为之才是正道。但是人们已经演变的没有能力来觉察自己了,于是老子也感叹道虽至简,却知者少,行者更稀。
为了象一清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生命勿再错过宝贵的一生,为了众生不必再体验一笑曾经的苦难人生,不再陷入纷繁杂乱的自我挫折与痛苦之中,不再错过生命能量最强足茁壮的时刻,从而失去了此生觉悟生命真相的最佳机会,一笑必须再译道德,以入众才云集之道,使喜爱老子道德的有缘人多一份选择内容。一笑只有三年级水平,勿管文字水平低劣与否,只取其意便好。为了使读者看明白,在表达道之神时特意用了多种字眼,如道灵等。为了方便阅读,本书中去掉了每章的文字注解,读者若需要了解字意可以自查。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肿瘤医院住院等待肝癌切除手术。一笑那年刚好二十九岁,却因工作生活的紧张压抑已经失眠五年了,吃六片安眠药也睡不着。但当一笑把所有牵挂的事都写在遗嘱上以后,却真正做到了四大皆空,不用任何安眠药物就可以天天一觉睡到天亮。而且在病床上打坐时发生了九岁时发生过的空无境象,真的太美了,房间与里面的东西好似在一种真无状态里,旁边的几个人在说话但却好似与一笑不在一个世界里一样,独处的存在安祥又美妙,无法用语言形容。
空无意识只是安祥无脑地存在着,但却无比深虚,以至于感觉周围的人的存在好似在另一个世界,不特意的觉察甚至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但当想试试身体能否动时,却仍然可以自由行动,一切忧虑烦恼恐惧等完全消失,整个生命化为一个整体地只是存在着。此次美妙状态的发生虽是短暂的,但却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甚至觉悟多多,它只能在全然放下的那个时刻才会发生,真可谓是心死神活,也明白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实意义。
当一笑发现了生命之道的奥妙之门,知道了还有更美妙的生存状态,于是发志实修探索生命真理,十年间从没有间断拜访各地大德高僧及佛道高人名师和气功太极拳等,终于从繁琐杂乱的迷雾中觉悟到生命的意义,明白了老子之道的大爱之意彻。这兴许是一笑自肝癌手术后一直十一年没有再复发的原因。
老子是得道后的灵神写出的道德,一笑是凭受苦受难的感悟译解老子的道德。老子是无为之道,一笑却只是有为之道,两者可谓天地之别啊。为了让读者能够看的懂,特意对前面章节内容多做了些解释,后面章节内容无需多说自然就易看懂了。译写的道德每章前文为译解道德文字之意,在有些章节后面一笑随意填加了自己的认知内容。译解的内容皆出于一笑及笑雨的人生经历及参禅悟道的实证经验,是否正确由大家参考借鉴。
道德之意决非语言能够表达深透的,正所谓一问得解百惑生。译解道德经过程中,感觉每一章节都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精力有限,只能描述大概,所以读者更会有难解之处。由于老子描述的道德超出正常人的思维逻辑,而且在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因此读者必需看完整篇道德经,才会明白老子的道是真正的完美,它并没有任何矛盾,其内容很容易看懂,有缘的人们通过悟参老子道德,很自然的就能悟到生命的真意究竟是什么,不仅能够明白道德经讲述的内容,而且还能觉察到道德经没有讲述到的真相,如此也即是本书存在的意义指向。
生命的关键还是在于舍繁从简才能入道修德,这才是生命最需要的,道德之文不只是看懂了就行了,更不是只为增加自我的知识来彰显道能,道能不是靠知识得来的,靠学习知识来提升道能是不可能的,那样就是在浪费时间。
一笑经验到的,如同气功、太极拳等各领域一样,稍有进步的悟道者也极易生出为人之师的欲望,阻碍进一步静修身心,悟道者不可不察。当悟道有所收获可以帮助别人,但不可产生我执,即使别人否定你或比你强,心也不会为之所动,道不在那些语言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道若昧。
要警惕产生自我虚荣之心,因而患得患失,如此必是自我偏执。真悟道者自会淡泊一切,外在虽然在做各种事情,但心却非常平和,万事不为所动,此乃自我之慧真识所至。修者只有时刻洞察生命身心欲望的变化真相,才能保有安祥静在观照的美妙,才能超越自我之欲,以顺利度越此欲关。一笑一直在讲勿对自己崇拜或称师,只为此矣。
希朋友们自辨真相之道,成为闻道而行的上士之君,早日踏上道德归真之路,不负自己生命在人世一回。 祝所有的兄弟姐妹们安祥自在,幸福快乐,早日进入老聃的道德之门,了悟自己生命真相。
此书也供喜好者参阅,内容正确与否,读者自己明辨。
『拾』 《道德经》里说“物极必反、盛衰交替”意思的句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引语]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论老子》,第69页)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