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
① 网络游戏中有哪些道德失范的问题现象表现
黑心店家倒买倒卖
客服端对于开挂打击力度差
玩家素质低下 出现 刷喇叭 对骂 色情广告
土豪游戏日渐增多 RMB能弥补技术
② 什么是网络道德素质
网络来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自时代产物,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伴随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也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互联网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显现,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③ 什么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网络社会的客观原因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凭借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活动,没有把握自由的边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道德问题行为。
(四)对现实的不适应
网络与现实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道德环境”。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接触,其现实的道德行为受外界的接触人员的监督和自身道德意识的约束,他必须按照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行动。而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交际的恐惧而更热衷于网上交友。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带来了网络上的道德冷漠现象,使他们对各种网络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 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举动。
二、客观原因
(一)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 , 缺乏规范性
网络生活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特征越来越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网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目前网络中的规范性缺乏,因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这种极具开放性但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行为的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导性
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它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和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由于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使得人们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就意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无主导型。不同的价值观念有时会出现冲突现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时,很难把握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蚀,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生活中产生道德问题行为。
(三)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
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 黑色信息”与“灰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较大的诱惑 ,而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性缺乏,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从使他们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
(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 , 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因此,网络交往作为网民的一种主要网络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完成的,与现实性契合不够,即他们的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发生了某种偏差。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使交往双方不道出真实身份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放弃现实道德的约束 ,导致他们进行网络交往的道德他律性减弱。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选择某种行为时往往随心所欲,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不顾他人的反应或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网络信息中心.第28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2]张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报,2002(2).
[3]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 第181页.
[4]赵晓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J].求实,2006(2):224-22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3325319.htm
0
您可能也喜欢: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浅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当代大学生双重道德人格问题
谈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与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无觅关联推荐[?]
快速投稿通道
《A&S国际中文版》
《安庆石化》
《民族艺林》
《鱼病简讯》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
《东药科技》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防护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皮革科学与工程》
④ 寻论文一篇关于网络道德的论文、、
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文章从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对于大学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调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失范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网络强势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网络道德也以新的姿态随之而来。网络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道德体之外的一种社会道德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与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阶段性或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种道德形式,但却与传统的道德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凸现出间接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但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仔细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会发现,大多数道德失范现象往往有着深厚的商业化、社会经济合理性的动机,与网络架构日益呈现出的社会合理化及社会自动化控制机制的同步发展有关,对网络弱势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网者的控制和损害的日益严重。从微软霸权到网络色情暴力泛滥、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牛皮癣、隐私权侵犯、网络诽谤、垃圾邮件,在背后往往找出自动化销售、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及整个IT业不断成熟的并行轨迹。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会助长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许就是解决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
(一)转变德育观念
面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它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我们不但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就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与学生进行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二)建设德育制度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应体现制度化,要摒弃那些不合时宜且毫无成效可言的条条框框,尽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实际的校园网络规范守则,明确奖惩措施,对违反上网规范的学生予以严惩,对一些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学生要移交司法部门。同时,要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使恪守规范者受舆论的肯定、宣传,反之则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 (三)拓新德育视野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来分享网络的一杯羹,利用网络把大学生拉回正道。即所谓以彼之道,为我所用,还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德育思想“进网络”,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充分利用本校网站进行教育。通过有目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问题,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答疑、咨询活动。三是制作生动直接的德育教学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的多媒体仿画面,使大学生如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四是以德育为主线在大学生中策划网络技术竞赛。比如个人网页大PK、个人博客“秀”、论坛招募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撷取身心所需的营养。五是疏通师生之间网络沟通的通道。可以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或者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四)拓展德育内容
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将网络道德的培养作为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网络法规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教师还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向学生传达。三是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考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网络环境下,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总之,今天的大学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面对网络道德的失范,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扬霞.论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2]卢勃.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湖北光报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视角.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徐振祥.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云梦学刊,2006,(5).
[5]梁宏伟,王永辉.浅议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2006,(1).
⑤ 诚析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 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规范的制约。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开放自由,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环境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难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辩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和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网络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学校德育只能对多元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学校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趋利避害。
2.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学习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应该具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培养美德的目的。
3.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大学生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 “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 “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现代化 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4.营造环境
营造大学生绿色网络学习生活环境。要采取积极的引导对策,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的信息侵袭。可以精心设计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可以用科学、健康、 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提倡读书、上网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式,使网上学习成为读书学习的延伸和升华;也可以及时组织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过健康有益的网上生活。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我们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 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本质区别和原则界限的,绝不容混淆。第三,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不对的、有害的。在这里,大学 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 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
在电子空间中,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交叉问题和理论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道德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2.加强规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努力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
3.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制定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另外,还应通过舆论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和压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4.加强发展前瞻,增强教育的持续性
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道德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道德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其实,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道德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盖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直接目标。
⑥ 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⑦ 如何看待网络公共空间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需要政府加强互联网监管
需要社会加强道德规范
需要人们提高自身素质
⑧ 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抄,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则是将这种失范现象锁定在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信息流通从信源到信宿,包括信息编码过程的客观性、冗余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解码的水平及技巧等不同流程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的不同层次,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大致可以纳入这样四个范畴: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网络道德控制机制的失范
⑨ 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作为大学生,这个要靠自己完成。
根据一些同学的提问,我归纳了一下。新生入学报到时主要要准备如下东西、要注意如下事项:
1.相关证件。包括: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证明(介绍信)、一寸登记照若干张(可以多带几张,以备它用),等等。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记。另外,把父母、爷爷奶奶即各个近亲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业和职务搞清楚,填下来,到学校要填各种表格,有的表格需要这些信息。
2.钱和卡。上学要交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每年4500-500元与1000元左右),合计要6000左右(个别专业可能要高些,如艺术类专业)。因为新生出门较少,没有什么旅途安全经验,建议少带现金(但千把块钱还是要带的,以备一些不时之需)。可以在家中先办一张信用卡或储值卡用于交学杂费等。有的学校会给你寄一张卡,让学生把钱存在其中,你可以用这张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办一张信用卡,把它关联到父母亲的储值卡(如工资卡),每月刷卡后直接从父母亲的卡中扣款,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让父母亲知道你的消费情况,可以自己在老家办一张储值卡(让父母亲往里冲钱),然后办一张信用卡与之关联。也可以到学校再办储值卡与信用卡,但这样你父母亲异地往你的储值卡打钱时要付手续费。
3.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配发一些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不是无偿给你的,都要你花钱购买。学校发的物品质量都很次而且贵,建议学校发的东西如果可以不要就尽量不要,能自己买的就别买学校发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则可以在离开家时先配好,免得到学校后由于人生地不熟不好买。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带,除非学校距你家乡很近或者父母亲有机会出差来学校给你带东西。内衣和袜子至少要两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两套。如果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学的城市的地理气象与生活环境是否相似,那么准备的东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带些那个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学的城市在南方,那么太厚的保暖内衣裤就可以不带了)。被褥也是这样,夏天去学校,可以带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后再买。席子可以到学校根据床宽购买合适的,床单和枕头(枕套)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再买。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带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发水、梳子、手机(看家庭条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后就能使用。男生要带剃须刀、女生要带各种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于洗脸盆、晒衣架、拖鞋、雨伞、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灯之类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带了,有的学校会发,就算不发自己买也不贵(这些生活用品到了学校买也很方便,而且到时候和舍友一起去买还能快速缩短距离)。条件可以时,可以带个照相机,为自己和同学照照相,也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
6.学习用品。可以带几支水笔、本子、字典、词典(英汉汉英词典等,包括功能强大的电子词典)、书包(背包)。如果学校没有不允许,你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笔记本。但最好不要带,尤其是当你迷恋上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带笔记本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和同学的正常交往。另外,还可以预备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药或创可贴之类,虽然不一定会用到它们,不过等需要的时候随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得钱花不了,不需要买太贵的,毕业后可以买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装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即可。但不要过分大,免得不好携带,到学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长、50-60公分宽为佳。
8. 如果可以的话,带点家乡的特产,不是一定要去给老师,而是给舍友或班上同学吃,毕竟你有四年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车的话,可以凭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享受学生票优惠。
11.一点小建议:大学学习勇攀高峰,加入社团量力而行,大学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尊敬老师有难必问,同学相处宽容大度,大学恋爱不鼓励也不反对。
12.入学测试和体检。有的大学在新生报到后一段时间内,要组织几门文化课的新生入学测试,对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有较大出入者要进行重点核查。如果你考试没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担心。考试范围和难度不会超过高考,考得好坏无所谓。体检也很容易过,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学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体检时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紧的。只要你高考时正常体检、正常考试,这两项都没有问题,现在可以放心玩!
当然还有另一种入学考试,那是为各种分班做做准备的,比如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分到英语快班。
13.新生军训。大学新生要进行军训,军训一般只有两个星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组织学生进行军训,这是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军队培养造就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参加军训可以增进同学友情,应该积极参加。如果身体条件不许可,应该尽早跟辅导员或班主任讲清楚,以免发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这个不用担心。住宿条件有好有坏,不要太拘泥于这个,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学友好相处。不要以为住宿条件差就不能适应,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条件对你以后的成长和工作、生活很有好处,不管你的家庭是多么富有!
15.专业不理想,调换专业。一般学校进校一年后都可以调换专业。调换专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在原专业很难学下去,学校会帮助你换一个好学一点的专业(但一般不是很好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另一种是你想换一个你心仪的其它专业,这种时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转入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有的学校还要交一笔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