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可以教吗
❶ 道德是否可教
道德观念道德意识是在社会环境中养成的,教育和教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着引领作用,道德是可教 的。
❷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这个问题要用数学的极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来可以说“没有道德”,
到经过后天学习才出现了“道德问题”。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❸ 你认为思想道德是可以“教”出来的吗如果是则应该如何向学生教授商业道德
我们说教化,就是通过教育,使人慢慢的感化。如果我们把人的大脑当作一个容器,你教给他的东西,只要他能接受,自然就成了他思想意识中的东西啦。其实人后天的思想观念,不就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而形成的吗?我们今天头脑中固有的思想观念,不也是长时间灌输的结果吗?可见教育有多重要。你教给他善的东西,那么他头脑中自然装的就是善的意识,你教给他不善的东西,他头脑中能产生出善的意识吗?这不明摆着的吗?这就是环境改变人的道理。
❹ 道德可教是谁的观点
“道德可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他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错误的行为基于错误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按照正确的判断做事,智慧就是道德,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承认人的差异性,但更强调教育的意义。他认为不论天资聪颖的还是天资愚鲁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得到改进。并且他指出,越是天资聪颖的人越应该受到教育,否则好的禀赋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
苏格拉底认为那些不能模拟题结果的事情是由神来掌握的,而学习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的,所以学习是可能也是必要的。
❺ 怎么提升道德的可教性
“提升道德的可教性”就是让人们喜闻乐见、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教育。
1、增强道德规范的科学性;
2、发挥道德楷模的示范性;
3、利用反面典型的警示性;
4、拓展教育形式的丰富性。
❻ 道德是可教的还是不可教的!
喜欢苏格拉底,喜欢他那种淡定的意志;喜欢他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喜欢他牛虻式的精神;当然也喜欢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后社会上漫天飞舞的道德批判的时候,觉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对“德行是不可教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总称。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传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显然是凌驾于知识之上,是个人通过对知识的思索形成的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系。
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知识,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考量,显然每一个人通过思索达到知识升华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显然是不能形成一种集体体系的,因此,没有个人能够站着所谓智慧的高度对个人进行教诲,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对自己的反思。同样道德是来自于社会伦理建构的社会对个人的一种非强制的规范,而这种规范显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识体系演化而来,只是加入了时间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种具有即时性的社会产物。对于个人而言,生命的短暂导致个人是没有办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样也没有个人能够站着道德的高地对个人进行道德批判,同样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批判。
❼ 道德能训练吗
大家都听说过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吧,在道德方面父母就是孩子最初且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生下来时除了一些遗传上不可改变的东西以外其他的都可以从过教育形成。
不过我国现在的“德育”课程开的不够好,或者说过多的强调了政治上因素,忽略了很多人性内心的关怀。
❽ 道德可教吗
——读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有感 在教育理论界,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赞成者认为,道德就是“教”出来的,君不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一个孩子不是背着它、唱着它而逐渐成长的。反对者则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因为道德口号的泛滥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是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儿童所必须从小养成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哪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思想。持这一观点的人甚至还认为,现今学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而说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练的口号式道德观念,亦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也曾深感困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对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也不可谓不重视,但遗憾的就是成效甚微。这里固然有社会的因素,如因追逐功利而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问题,但学校内唯知论的盛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则也是造成学生道德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它应靠的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和影响;但中小学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加之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未定型的成长阶段,因而适当的引导及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道德教育显然还是必须的,所谓“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科教学之中”即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问题是如何使枯燥的道德教育不成为单纯的道德口号,以及又怎样使道德理念能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而使其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体验的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这里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彻底摒弃成人式的说教,转而把看似高深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中小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浅显易懂的生动范例。 正当人们在为上述这些显而易见而又明白无误的道理苦苦寻找实施的途径和改革的突破口时,一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的书籍忽然展现眼前。如其中《开明国语课本》一套,近七十年前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学国语老课本,读之竟篇篇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尤其是丰子恺先生还为每篇课文都精心配画,其起到的亦是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幼童们的思维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最令笔者感到赞赏的是,该书中的每篇课文并无一句口号式的大道理,同时也几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说教。但平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或阐述道德风尚(如“欢迎新朋友”),或训练道德习惯(如“先生早”),或说明道德规范(如“坐下来吃饭”)的课文内容,却又几乎每篇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关,每课都与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联。诚如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编撰这套教科书时所云:“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这还不够。小学生既然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还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深谙儿童的心理,那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儿童的生活。叶先生的上述话语虽然讲的是关于知识的培养,但笔者以为道德的熏陶又何其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道德应该是可“教”的,但关键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如今的一些教科书要么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要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隔千里、隔靴搔痒。这套老课本,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将不仅仅是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问题,而整个的就是一个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童年世界的大问题。(吴遵民)
❾ 道德可以教吗
道德当然是可以教的,主要就是一些身体力行的影响,还有就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培养,并且要长期进行环境的引导,才可以提高整体的道德素养素质。
❿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这个问题要用数学的极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来可以说“没有道德”, 到经过后天学习才出现了“道德问题”。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