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法学
人权入宪的法治意义
[论文关键词]人权;宪法,法治意义
[论文摘要]人权入宪对中国法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人权入宛为权利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促进了法律的独立性发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从而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人权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众的权利观念,从而为最终实现法治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前言
人权入宪至今已3年有余,关于人权入宪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讨论。人权人宪的意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次入宪给我们法治带来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法治的,却缺乏阐述和论证。人权人宪在中国宪法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分别就人权入宪对法律本体的影响,对权利观念的影响以及宪政的影响展开论证。
一、人权入宪对立法的影响
中国人权发展经受过历史性挫折。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人称它为政府领导型的模式,或者有人称之为政党领导型的模式。
这种立法模式容易导致公民的权利不稳定,这极不利于我国公民对权利的真正享有。政策性的立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只对需要修改的并已成熟的问题作出修改,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不作修改”,造成了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规定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人权人宪无疑指明了法律的未来走向,法律的权利本位特点得到了加强,这将会固定并实现法律品性的转变。法律具备独立的品格,不过多地依赖于政治。
政治调控和法律治理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两种调整机制。法律应以人权作为维度进行关于人的权利的规定。立法以人权为度,加强了法律的中立性,法律的技术性凸现出来。法治不单纯是一种“统治立法”,它不仅是法律的至上性,最高权威性,具有连续性,程序性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法律本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随着现代国家向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社会向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国家权力在不断地,逐渐地向社会让出地盘,由国家权力内部的分权,发展到国家向社会分权。政府已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是惟一的权力中心,很多社会事务已由社会组织运用其社会资源与社会权力来治理。法律符合法治目标:要求加强了自身的特征,而人权入宪为法的自身提供了源泉,从而使法律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动力和源泉。
国家权力与法律的权力源自人民,法的实行有赖于全社会,全体民众的支持。法不应只是控制社会的工具,也是社会制约国家权力和社会自卫的武器。因此国家的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的参与,不能脱离社会的法治化。
法治社会包括社会基层群众性组织的自主自治,各事业企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及其社会权力等非政府组织及其社会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的自律和法治范围内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裁。
人权人宪强化了权利在宪法中的地位,形成了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升了宪法的权利特征,从而从逻辑上将国家权力纳入了合法性评判的标准即人权标准。要建立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要将权力纳入规制的渠道,从而理顺并完成了权利和权力的位次和逻辑关系。
有人提出了法律自创生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组织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指系统形成的各种组织结构的直接原因在于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无关”。’。系统科学认为,自组织是系统存在的一种最好形式。’,因为它在一定环境下最容易存在,最稳定。法律再创生理论认为自创生系统是闭合的而非开放的,这是法治前提。要实现法治首先在于法律与政治的相对独立,在民主社会中,法律已不仅简单的就是当权者肆意妄为的工具,法律的产生有自身规律,法律首先代表了不同利益主体不断斗争、说服而产生的最终倾向,这种倾向依赖于法学家的思考和表述而成为法律草案,最终由民选代表来最终决定是否通过一项新的法律和制度。虽然说关于法律是否是自创生系统性,学者有不同的争论,尤其是法社会学派与规范学派对此不同的观点尤为尖锐,需要说明的是法律是否受外界的影响以及对于法律到底是什么的不同回答,虽是两者争论的焦点,但法律自创性系统理论在强调法律自创性的同时并非否定法律会受政治、经济环境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是说法律首先是闭合的,同时对于外界的输入法律并未完全拒绝,在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时,由法学家对其信息进行有关法律价值的判断并进行技术处理,并进而与法律系统内部进行整合。
人权入宪提高了权利的地位,无疑为宪法实现权利本位。宪法高价位特性,促使了法律系统以人权为核心的构造。人权入宪在立法上为法律实现自创性系统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二、人权入宪对司法的影响
由于宪法基本权利向部门法规定的具体转化存在着“内在精神失真“的可能,同时这种转化的具体化的实质使之既有不周延的可能,也有相互冲突的可能。这样就需要运用宪法解释制度化解矛盾,人权在宪法中的统率地位,也就决定了当法律冲突及法律缺漏时的人权解释了,具体体现为当权利与权力的取舍无疑倾向于权利,当权利之间冲突无疑应作有利于弱势群体的解释。
司法活动与直接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其他情绪化的社会因素相脱离,从而将司法作为法律自创性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门。“无救济便无法律”,司法的非政治化非道德化,外观上脱离社会,这会进一步从总体上加强法律的权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人权为指向,从而为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与正当性与否的判断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日本学者谷口安平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他认为,诉讼是实体之母。逻辑上说,决定权利存在与否,并不仅仅在于实体法这一层次,而应该说主要是在诉讼的层次决定的。另外博登海默对法的弊端也进行了分析,他为法律具有保守性的倾向。因为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一旦法律制度决定了一种权利义务的方案,那么为了自由,安全和预测性,就应该尽可能地快,这种“时滞”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障碍。其次是因为法律规范框架中因有的某种僵化性。由于法律规则得以一般的,抽象的术语来表达,所以它们在特殊情形中只能起到约束物的作用,给解决特殊案件带来困难。法律的第三个弊端源于规范控制的约束方面。制定规范是为了反对和防止无序状态的,然而,它始终存在着一种危险,即一些服务于有益目的的制度可能超越了其职责的范围。如果法律制度为了限制和人权利和政府权力而规定的制衡原则变得过分严厉和僵化,那么一些法律和权利的有益形成就会受到窒息。基于以上原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便不可避免,但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权力制约。人权作为一种理论解释和实证发展的载体无疑为自由裁量提供了方向和共通的标准。
三、人权入宪促进权利观念的发展
以四代领导集体为比较,我们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代时期,人权被标列资产阶级的专利,对之态度若明若暗,从而导致缺失制度的保障。第二代时期,把人权分为“你的”,“我的”,注意区分二者是“两码事”,但已开始注意建设“我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承认人权的普遍性,认为它是人类文明共同结晶,敢于与两方交流,合作与对话。第四代领导人实现人权入宪,实现了观念性的权利向实在性的法律权利的转变,从而深入展开的人权全面建设,社会保障法不断制定和落实。
人权强调的是国家对公民应有的态度,而不是一种个人的与某种宗教性信仰相类似的排他性的实体信仰。人权的主要防范对象是公共权力,因此,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为“个人主义”的意义将使我们通过法律制定将人权观念转变为法律权利,使得那种认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判断在法律意义上没有任何说服力。
中国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长期以来的传统生产方式的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将修身作为后三者必经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地位不同。按照孔子的观点,“仁者,人也”,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人际关系都必须以仁德为指导。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在一个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我们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个网络有个“己”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与法律的统一性是背道而弛的,难怪有学者说中国文化传统中缺少一种可以支撑法治的文化和宗教。
即使是解放以来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出于改造社会的雄心大志,国家通过计划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制度进行分配,由此,一个以身份为特征的社会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各自的身份为坐标。在计划体制中,所有社会成员被分别纳入到各种形式的组织之中。这一切都导致个人观念的缺乏,权利观念的缺乏使得缺失普适性的人性关爱。
结语
人权人宪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具有法治进程的里程碑.它实现了对国家的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从而将国家的行为从无需自证的的合法性转变为对国家行为评价的正当性。这无疑拓展了宪法进行合法性评价的范围,从而提高了宪法的权威,使得法律的品性发生了转移。从而使法律从以往的片面依赖政治逐步转化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权人宪改变了以往宪法仅仅作为决定和评判法律合法与否定的政治标准,而且它使宪法和民众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从而必将提高宪法的权威和宪法的应用,法治以人权作为桥梁,构筑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❷ 南京有免费的法律在线咨询服务吗
你可以搜索安平法律
点进官网
会有律师在线为你解答
是免费的
如果案情比较复杂的话,其实还是建议到律所和律师当面谈一下比较好
律师在看到你现有的证据,结合你的案件情况,会告诉你该准备什么证据
该怎么做
❸ 关于学法律的书籍
法律学习者必读的书籍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 ,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❹ 谷口安平是谁
谷口安平是日本著名的民事诉讼法学者。对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学作出很大贡献。
❺ 关于法理学的外文参考文献有谁知道啊我需要一篇。最好是有译文的。
第一编参考文献
7.[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编参考文献
.
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8.[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8.
11.[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12.[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13.[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4.[英]哈特.惩罚与责任.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第三编参考文献
6.[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8.[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第四编参考文献
.
20.[德]拉伦兹.法学方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1996.
21.[德]迈耶.德国行政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2.[日]大木雅夫.比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编参考文献
10.[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英]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2.[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5.
13.[英]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7.[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9.[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0.[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7.
第六编参考文献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3.[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91.
14.[美]庞德.法律史解释.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5.[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这是关于法理学的一些外文参考文献,我不知道你要的是文章还是一些书,这此就是书了
❻ 求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谷口安平的《程序的正义与诉讼》 季卫东的《法律程序的意义》的mobi
这些是法律的经典书目,可以下载当当电子书在线翻看。从个人经验看,纸质书阅读的感觉要好些,可以做笔记,长期保存,比电子书阅读效果好,不过看个人喜欢。
❼ 湖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建宽被查,他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
在2021年的10月12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官网也是正式发布的消息,消息里面明确的表示:湖南省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刘建宽由于涉嫌严重违纪所以也是被相关的部门进行了监察调查。从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其实刘建宽已经被市民举报了好几年,目前刘建宽也已经被湖南省纪委给留置了,并且整个事件也是开始正式立案调查。
而对于这种事情,我觉得是坚决要予以打击的,必须要清除这些败类,必须要严重的肃清党内干部当中的蛀虫,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整个队伍变得越来越纯洁,对百姓才是更好的。
❽ 谁可以在中国知网帮我下载几篇 论在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的论文啊 急用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不仅是各国民法公认的“帝王条款”,而且随着其内涵和适用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现今已成为一项涵盖公、私法域的世界性法律原则,在很多国家被承认。但它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适用却被人们忽视,民事诉讼法中尚未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目前随着我国民事诉讼体制,诉讼观念以及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民事诉讼法中已逐渐成为通说。本文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确立的基础进行探讨后,提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诚实信用;民事诉讼;原则 诚实信用是个外来语,拉丁文是BonnaFide,英文表述为GoodFaith,法文表达为BonneFoi,直译均为善意,德文表达为TreuandGlauben,直译为忠诚和相信。我国学者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1]。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 一、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渊源 诚实信用原则运用到民事诉讼中,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诚实信用原则原本是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最早属于私法上的概念,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道德规则的法律化。作为来源于道德的一项法律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后来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日益扩张,由最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债法原则逐渐扩展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被一些学者称为“帝王条款”,为世界各国民法所接受,20世纪30年代以前,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确立了其作为法之基本原则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诉讼观念及诉讼本身的变化,近现代国家的干预日益加大,个人本位思想向社会本位思想转变,私法与公法相互渗透和交融,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趋势日益明显。自20世纪30年代始,经修改的德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的真实义务,才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诉讼法领域,最终扩及于一切权利的行使和一切义务的履行,诚实信用原则也逐步被各国民事诉讼法确认为一项基本原则。现今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法治国家,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渗入到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之中。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许多条文也包含有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和精神,民事诉讼实践中,诚实信用原则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体现和应用,但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过程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二、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实、善意[2]。作为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在民事诉讼领域确立诚信原则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价值的必然要求。公正和效益是法律的内在价值和立法追求,从民事诉讼价值角度看,公正和效益也是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在民事诉讼进程中,为了实现诉讼公正的法律价值,就要禁止原被告心存恶意,进行诉讼欺诈、诉讼投机以及诉讼突然袭击等行为;为了体现效益这一法律价值,在诉讼过程中就要降低诉讼消耗,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诚实信用原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基本要求,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二)诉讼观的转变是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条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强调的是个人本位思想,重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自由,形成了极端强调当事人权利至上,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诉讼观,民事诉讼成为完全放任双方当事人随意使用各种诉讼手段的竞技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诉讼制度所具有的公共性质被日益强调,个人本位思想逐渐让位于强调社会公平的社会本位思想,强调国家的干预,民事诉讼从 “当事人自己的事”向“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转换。诉讼绝不仅仅是“为权利而斗争”,更需要“为权利而沟通”,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对抗型关系,而是加入了一层“协作”的因素,现代诉讼观成为一种公平的诉讼观,当事人在诉讼中有义务本着诚实信用的态度从事诉讼行为,通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协作,使法官尽早发现案件真实,作出合乎正义的裁判。从深层次讲,在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思想的不断变迁在诉讼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现代诉讼关系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是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纠纷的数量增加、类型日趋复杂化,在所谓“现代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明显存在着力量对比上的差别,这就要在证据的收集及证明责任的分配等领域,以诚实信用原则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确保当事人实质的平等。就像谷口安平先生所说的“在力量对比明显存在差别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诉讼中,作为公正地实施 程序的条件之一,信义原则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3] 。另外由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攻击防御手段的日趋多样化,也需要对这种过度活动进行适当的处置,仅靠明文规定存在局限,依然需要诚实信用原则的调整以实现程序的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