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道德父子
㈠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什么意思
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是伦常。是天理,不可违背的。
封建上层为了蛊惑老百姓的酸儒论调。
父尊子卑,君尊臣卑。把听皇帝的话,老百姓应该服从封建君主统治上升到天理伦常的高度,教育老百姓皇上天生就应该比臣子尊贵,臣子服从皇帝就应该像儿子服从父母一样。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1)极道德父子扩展阅读:
程颢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
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流毒颇深。
究其内涵:
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㈡ 儒家伦理道德,序君臣父子之礼,伦理道德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伦理思想
忠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一个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一提到忠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并将其归罪于孔子,其实这并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论语》中共出现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单独出现十一次,与“恕”合作“忠恕”出现一次,与“信”合作“忠信”出现六次。就其内容看,分别回答了关于从政、待友、处世、事君、修养、治民等问题,大都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围。而把这些属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语句进行分类,最为突出的还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类,它们分别属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交友〕朋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孔子对其前忠内容的扩大。在关于忠的谈论中,最多的是关于交友的。孔子直接谈论交友的有七章(内一章重复),涉及到待友的原则、择友的标准、待友的方法,内容是很丰富的。
朋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称为五伦,列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五伦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有血缘的纽带来维系,夫妇关系有爱情的纽带来维系,君臣关系有禄位的纽带来维系,而维系朋友关系既没有血缘的、情感的纽带,也没有政治的纽带可资借助,孔子认为朋友关系只能依靠忠信来维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作待友的基本原则,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关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尽心竭力,真诚专一。“与人忠”被孔子当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对朋友的过失应该批评指正,“忠焉,能无诲乎?”(《宪问》)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对朋友忠心劝告,好好引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听不进去,就应及时停止,不应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唠叨不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伤了和气,被朋友所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内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的。。
〔治民〕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关于忠的论述中,提到官民关系的只有两章。
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这两章的“忠”也属于两种类型,前者讲治民者怎样才能使人民忠,后者讲治民者要忠。实际上,这两章都是对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诚,但要人民忠诚,治民者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孝顺长上,慈爱幼小,当官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被注入政治伦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君是国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务国家。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客体君位于主导地位,主体臣位于从属地位。
在关于忠的论述中,孔子对事君论述的非常少,仅有一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但它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君使臣以礼”,将臣子单方面的忠君义务修正为君臣双方互有条件的义务。“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礼”,国君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国君不依礼使用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用道义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干脆辞职不干。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鲁国国君没有依礼向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膰肉时,孔子毫不恋栈,毅然挂冠而去。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则,要“事君尽礼”(《八佾》),“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以礼事君,君主做坏事,绝不能顺从;对国君的不良行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而要当面劝谏他、触犯他。
经过孔子的发展,忠由利民、利国、利公、利君的单纯政治伦理扩展到利他的社会伦理,由处理人与集体的关系准则扩展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要想真正发挥忠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忠君的问题。
东汉时,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关系被僵化成“君为臣纲”,忠君思想从此强化了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将孔子当作“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封建专制主义的祖师爷而大加挞伐,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孔子论忠主要是指朋友关系,虽然孔子也谈了忠君问题,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事君的论述、评价来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没有后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以身尽忠,反而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像管仲这样一位“贰臣”,不仅没有受到孔子的指责,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被推举许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桀、商纣,孔子不但没有非议这种“弑君”行为,反而称赞他们为君子,在《论语》中称赞商汤举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老子
1、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4、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㈢ 胡质父子的高尚品德
胡质为官正直清廉,不仅不贪污 和收受贿赂,就连朝廷赏赐他的财物,他都是分给 部下或贫穷的百姓,从不独吞独占。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厉操清白)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不拿别人来历不明平白无故送的东西。
㈣ 道德中体现父子情深的词语
父慈子孝。
㈤ 父子这种伦理道德观在现代化社会里面有没有受重视
我想还是受到重视的,虽然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致使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如何提高收益,创造自我价值而产生利益,但是最原始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相信还在没有被消磨的。恰恰在这样的经济效益社会体制下,人的这种伦理道德思想会更加的利于激发!您的提问还是比较的范,不知道有没有点到点子,望求证指正!
㈥ 请问父子天性是什么意思
父子天性:父子的血脉相通,天性相连。
相对于“母子连心”内而说的“父容子天性”,这“天性”二字最好不要简单的理解成血缘性的自然连结就了事,因为这“天”不只是“自然之天”,而且也是“宗法之天”,是“义理之天”,是“道德之天”,而这“性”不只是“自然之生”,而且也是“宗法之生”,是“义理之生”,是“道德创生”。
就是说父子的血缘是相连结的,心性本质也是相连结的。
㈦ 父子能否冲破“道德”底线
老张又来信了,告诉我说,他与儿子的恋情已经被妻子发现,并与妻子商谈过离婚事宜。妻子坚持要将儿子判给自己,而儿子却要跟着父亲。也许是因为被“父子相恋”一事打击太大,也可能是因为在于老张离婚的过程中,得不到儿子支持,一向坚强的妻子用自杀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张、儿子的愤恨。 老张说,他现在已经成了团场的“名人”,因为“父子相恋”,很多人都把他当作是变态分子。更因为很多人都把他作为妻子自杀的元凶。虽然,警察已经认定妻子为自杀,老张并不负任何责任,但团长的人们还是认为妻子的死与老张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老张并没有辩解,他也认为自己对不起妻子,他也想用这种被人责怨的方式来表达对妻子的歉意。关于儿子,老张说已经决心接受他的爱恋,他还表示,他会好好待儿子的。 老张的来信详细叙述了他们父子恋情被发现的经过:自把儿子送进重点中学后,老张就发誓再也不见儿子,可就在此后的一个月,儿子以生病的理由从学校回到了家里。正忙于活计的老张有些始料不及,他以为,儿子回来至少应该在年底寒假期间。 那次见面,老张觉得儿子成熟了许多,从儿子的眼神里,他依旧读出了儿子对他的那份情感。儿子在家的这一个星期里,老张总是以各种借口尽量少的留在家里,甚至有些个晚间都不回家。老张的这一举动令妻子有些纳闷,当她询问老张怎么回事的时候,老张显得语无伦次。 儿子要走的那天晚上,老张没有住在家里,他在外面找了一间破旧的土坯房住着,这里也是他躲避儿子最佳的场所。但就在这一天夜里,儿子却也找来了。无论老张怎么劝儿子回家,儿子就是不肯。当老张提出与儿子一起回家时,儿子也是满心地拒绝。颇有些无奈地老张就这样与儿子呆在了一起。 那个夜晚,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生,儿子只是小鸟依人般依偎在父亲的胸间,慢慢熟睡而去,而老张也尽力克制自己的冲动,他将棉衣仅仅裹在儿子的身上,他需要将温暖带给儿子。次日一早,老张与儿子一同回到了家里,妻子似乎一夜都没有睡。她站在外屋的火炉旁,一脸的铁青,手里拿着一本日记本。“昨晚你们去了哪里?” 老张支支吾吾了半天还是没有开得了口,正当儿子要说话的时候,妻子一掌煽在了儿子的脸上,随口骂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并将手里的那本日记扔在了儿子的脸上。“你们什么也别说了,我什么都知道了!”说着说着,妻子就大哭起来。老张试图安慰一下妻子,可他又不知该怎么做。 妻子回到了里屋,哭声渐强渐弱,她收拾着儿子的行李,她知道今天是儿子返校的日子。她本想等儿子走后再找老张算帐,可当她看见儿子与老张一夜未归时,又火冒三丈,她实在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听着妻子的哭声,看着儿子死灰般的面庞,老张也一片茫然。他捡起被丢在地上的那本日记翻了起来。那是儿子在市里重点中学上学时写下的东西,稚嫩的文字却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无限爱恋,以及儿子对同性恋的认识。看着儿子的日记,老张的双眼有些湿润了。他的确被感动了,被儿子对爱的真诚所感动。 匆匆送走儿子后,老张就没有再回家。此后的一个星期,老张都呆在那件土坯房里,除了干些木工活之外,他就躺在那里,手里紧握着儿子走时留下的那本日记。 老张说,那段时间他是最孤独的,但也就在那些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儿子的“不伦之恋”。儿子的日记,已经被他背了下来,有的时候,他甚至在梦里都会诵读那本日记。 去年年底,团场的农民都已经完成了拾棉花的任务,彻底进入了农闲时期。而老张却开始忙了,他要为那些急着为过年添置新家具的农友们赶制木工。此刻,对儿子的思念似乎也随着忙碌的工作而减少了。 今年一月,儿子放假回到了家里。妻子不允许老张再与儿子见面,并向老张正式提出了离婚申请。这一切,老张心里都早有准备。他说他的确对不起妻子,但感情的事他自己也无法控制,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早早与妻子了结一切。至于家产他也分文不取,而儿子的去向他也没有奢望。 春节前夕,老张与妻子去法院准备办理离婚手续。但儿子的归属问题,又成了妻子的一大难题。老张一直认为,儿子是妻子的亲生孩子,理当归妻子,因此,尽管他爱着儿子,但他还是满足了妻子的要求。但儿子却不愿跟着母亲,他发誓要跟着父亲“老张”。为了能与儿子在一起,妻子请求老张给儿子好好做做工作,但儿子就是不改变主意,还说即使法院把自己判给了母亲,他也会偷偷跟着父亲的,他还申明这一切的选择都是出于自觉自愿,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唆使。 年三十那个晚上,老张一家三口吃了一顿“团圆饭”,由于特殊的原因,家里没有一点喜庆的氛围。饭桌上,三个人都谈了自己将来的去向。妻子说,她会回到老家,努力忘去这段往事。妻子还说她现在已经想通了,如果儿子坚持不跟自己回老家,她也不会勉强。她说自己有两个儿子,老大正在读大学,以后她就跟着老大生活。至于眼前的这个儿子,妻子认为他也快成人了,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了。再说,在与老张相处的几年时间里,妻子觉得老张除了“同性恋”这一个缺点外,几乎再找不出其它短处。因此,儿子跟着老张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这一晚,妻子说了很多很多,她的态度似乎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老张又被感动了,他在倾露心声的时候,表达了对妻子的忏悔。他说他希望妻子和儿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至于自己,他还没有什么打算,他还会留在团场,再多挣些钱,为儿子上大学做准备...... 儿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首次面对母亲承认自己真的爱着父亲。他也请求母亲的原谅,他还说,即使自己今后不在母亲身边,他也始终会把母亲当作自己最亲的人。听了老张、儿子的话,妻子哭了。也许是委屈、也许是伤感......... 元霄节那天,老张与儿子一同去团部观看社火表演,妻子则因身体不适呆在家里。晚十点多,突然有人从连队赶来团部,告诉老张家里出了大事。回到家,老张看见妻子正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连队的医生告诉他妻子已经自杀身亡。儿子即可痛苦起来,并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老张则一声不吭,呆若木鸡般瘫软在凳子上。 大约一个小时候,团部派出所来了两名公安,说是要向老张了解一下妻子最后时刻的相关信息,神智已经有些模糊的老张一五一十地把最近家里发生的事情经过全盘托出,儿子还在个别时候做了补充。 妻子出殡后的第二天,老张把儿子送到了学校。在回连队的途中,老张听到了人们对妻子自杀之事的议论。“那个男人实在太变态了!”“父子怎么能相恋?简直就是乱伦!”“....”“.......”一句句刺痛人心的话犹如粗盐洒在老张本已受伤的心上。听着这些话,老张想起了年三十那晚妻子的言行,他觉得妻子自杀似乎已经有了些先兆。他又开始埋怨自己,他开始抽自己耳光,他希望以此求得妻子在天之灵的谅解。 回到连队时,天色已晚,一个人留在屋里,老张显得那样疲惫、无助。正在他想入睡的时候,老张听见有人在他家门前嘀咕着什么。老张本想看个究竟,可他还是停住了脚步,因为他知道,他们说的话一定与白天他在车上听的那些话一样。这一夜对老张来说是那样的漫长,他又在思考着自己的将来。 老张醒来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当老张推开家门时却发现门前丢满了垃圾,还有一些人用毛笔写的脏话。就是窗户上也被人用黑、红两色毛笔写上了“恶心、丢人、滚回去、杀人犯、害人精”等话语。老张没有退缩,他操起扫帚迅速地将门口打扫干净,并用报纸将窗户糊了起来。 那几日,老张一直紧关着房门,尽管还有一些人不停地往门口扔垃圾、在窗户纸上信手涂鸦,但老张对此已显得平静了许多。即使有人对着门口破口大骂,老张也懒得理会。老张的思绪清晰了许多,他决定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 就在老张给我写信的前一天,他去了儿子所在的学校。儿子明显消瘦了许多,这不禁让老张心疼起来。他告诉儿子,他会搬到一个离儿子的学校很近的团场做工。他知道,自己的心里已经离不开儿子了。 老张的例子在同性恋人群中也许并不多见,但作为同性恋者的老张的遭遇却是很多同志都有过的。虽然我们的社会正在加快文明的脚步,但对同性恋的歧视依旧存在,恐同仍然是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主流思潮,同性的恋情、婚姻依然被当作有损“道德”底线的“元凶”。2007我们已经迎来了“两会”的春天,那么,我们又将何时能迎来同性恋者的春天呢?
㈧ 父亲道德作风败坏,怎样与他脱离父子关系
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人父母也不能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成人子女确实也有责任管束
㈨ 为什么父与子在伦理道德是第一位
额,不知贴主指什么时候的标准?古代有以“天地君亲师”为伦理道德的基准的五天伦、还有五人伦,而这里面父子的伦理道德都在忠的后面,例如天伦里亲才第四,五人伦里排第二。
㈩ 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是怎样一种特殊的道德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