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立法竞争
⑴ 美国派克公司竞争策略的失误在哪里
通过分析案例,我 们认为派克钢笔全球一体化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这一战略忽视了各地细分市场的消费差异,忽略了地方宣传的灵活性,在全球性销售运动中要求一切都应有“统一模样、统一声响”,所有计划都由总部制定,每一项同销售有关的工作都要标准化,没有根据各地市场的不同在实施一体化战略的时候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造成了他们的失败。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市场营销中,充分研究细分市场的特点,对公司统一战略根据细分市场的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各国的跨文化差异是很大的。
美国营销大师劳特明所创的4C理论指出,企业的产品定位和销售应以消费者为导向,即市场营销活动的初衷应是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求,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最好的沟通;企业产品的定位本身和顾客的认可。派克以不变的策略和定位去对待不同国家的市场显然是有悖于此原理的。
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营销活动的人共同“协奏”,而派克的子公司和分销商这两个最贴近市场的成员都不同意总公司的营销策略,派克全球化试验怎能不失败!
对市场分析的错误,或者说并没有真正理解全球市场。尽管从八十年代开始,全球化浪潮就已展现苗头,但是全球各地的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是表面的使用书写工具方面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派克公司试图用一种形象、一种声音来重塑品牌形象,恰恰忽视了,世界各地因文化的差异,绝对不会对某种形象产生共同的认同。更何况全球各地消费者在使用习惯方面还未得到统一,不象今天的消费者对mp3、 mp4的使用一样具有广泛的共性。所以派克的这种无差异营销的策略注定不能获得成功。
习惯可以慢慢改变,但文化的融合却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一点,任何一家公司都无能为力,只能是适应这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
派克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的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生产出了问题,质量品质下降,彻底破坏了它固有高品质与高端产品的形象,这可能使它在它原有的市场上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从而给公司带来灾难。这对我们产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任何营销战略都必须建立在产品品质可靠的基础上。
⑵ 美国竞争法的发展历史。。链接就可以。。。在线等。。急···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出现了经济史上称为产业革命的过程。产业革命产生的各种技术成果、社会成果,迅速地推进了经济发展,使美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产业革命‘尤其是其中的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迅发展促进了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不仅加剧了竞争,也使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频繁起来。为了追逐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在经济危机中生存,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接连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工业集中化。从最初的普尔形式到托拉斯协定,进而到复杂的联合、合并(如控股公司),各种形式产生的工业集中把美国从自由竞争阶段推向垄断阶段。在广义上泛指各种大企业联合的托拉斯,由于其形成的市场势力和采用的竞争手段,一方面侵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残酷无情地挤垮了大量同业中的中小企业。对此,以美国西部的农民为中心,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托拉斯运动。迫于公众压力,美国国会接受了参议员谢尔曼的提案,l892年制定了《反对不法限制和垄断,保护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所谓的《谢尔曼法》,并于1903年在司法部内设立了独立的反托拉斯司。但由于该法规定的模糊性,政府和法院的消极态度,使《谢尔曼法》在初期的适用成为一纸空文,美国许多大工业托拉斯实际上正是在该法颁布以后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为了弥补《谢尔曼法》的缺陷,1914年又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明确并增加了反托拉斯的规定,《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则规定了不正当竞争为非法,设立联邦贸易委员会来执行反托拉斯法。这两项法律通过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二十年代的繁荣,反托拉斯法在当时并未得到执行,一直到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时,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促进垄断和管理经济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政府才转变态度,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托拉斯运动,1936年国会通过了《鲁滨逊—帕特曼法》,扩大了《克莱顿法》列举的不正当竞争的范围。从此,美国反托拉斯法开始积极地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加紧了反托拉斯法的实施,1950年国会又通过了《赛勒-凯孚维尔法》,规定一家公司握有另一家公司的资产时,只要产生减弱竞争的影响,即视为非法,更加严格了反托拉斯的规定。随着美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反垄断法逐渐被确立为“经济自由宪章”的地位。
简单总结美国竞争法的历史曲线,经历了一种从建立反垄断法-不积极执行-积极执行、确立反垄断法为基本法律的地位的过程。美国竞争法以反垄断论为中心的发展,是领先实现现代比的国家中竞争法的典型。在这里,竞争法的发展,是以美国发达的经济水平和深厚的经济实力为大背景的。
⑶ 为什么美国等国要制定反垄断法,垄断的程度不是越高越好吗
为什么要出台《反垄断法》?很多人对此依然抱有不解情绪,一些学者和媒体甚至也在说,《反垄断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有极端者认为“《反垄断法》扭曲市场竞争,世上就不可能存在‘完全竞争’”。还有一些人认为,反垄断是市场经济充分发育后的任务,而中国企业的规模还普遍偏小,因此应鼓励企业集中,而不是要反垄断。上述的各种认识,都是对反垄断法认识不到位或者存在误解所致。
《反垄断法》素有“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和“经济宪法”之称,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在西方国家,反垄断法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没有《反垄断法》时的美国:一方面是大企业、大财团和大商人等经济组织在社会上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是农民、小市民、小企业主饱受大公司、大企业的价格讹诈和盘剥,惨淡经营。经济组织无限制的膨胀和集中起来的巨大的经济权力使社会民众与政府感到惶恐和焦虑,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甚至威胁到政治民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一部限制企业规模的法律就成为必然选择。可见,《反垄断法》不仅关乎企业竞争,还关乎一国的百姓生计和政治稳定。
当然,各国的《反垄断法》都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来“量身订造”。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垄断企业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外,大量的垄断是行政垄断,即承袭计划经济时代而来的国家垄断行业及企业。由此产生的滥用行政权力以限制竞争,实现垄断利益的现象目前依然严重。当垄断者获得垄断利益时,消费者也就为之付出了牺牲,如今的石油、电力、通讯等行业,虽然经过拆分,但依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质,需要进一步打破,这正是广大国民对于《反垄断法》的期待所在。而随着下一步中央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兼并和并购规模都是空前的,怎么防止新的垄断,设置什么样的兼并标准,是《反垄断法》必须谨慎解决的。
我们对于《反垄断法》的期待,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个人创业的自由将受到保护。垄断企业不得以自己的垄断地位排挤小企业和新生企业。这就保障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权。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所说的:“控制垄断的更有效的办法是鼓励竞争者进入行业,包括国外的竞争者。” 在一个国家的某一阶段内,中小企业的产生数量和活跃度本身就是经济活力的表征。我们培养民族品牌,要从爱护和保护中小企业做起,《反垄断法》将是一个有力武器。(
⑷ 为什么美国的反垄断法可以通过
可以理解为一种保险调节。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反垄断法》主要任务是确保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在没有《反垄断法》时的美国:一方面是大企业、大财团和大商人等经济组织在社会上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是农民、小市民、小企业主饱受大公司、大企业的价格讹诈和盘剥,惨淡经营。经济组织无限制的膨胀和集中起来的巨大的经济权力使社会民众与政府感到惶恐和焦虑,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甚至威胁到政治民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一部限制企业规模的法律就成为必然选择。可见,《反垄断法》不仅关乎企业竞争,还关乎一国的百姓生计和政治稳定。同理举个例子,如巴菲特等120位美国富豪反对取消遗产税,也是出于此目的。
⑸ 各国公司法发展情况
一.美国的公司立法
1.美国各州的公司法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有关公司的立法属于各州的权限范围,所以各州各自分别立法,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公司法,而没有联邦统一的公司法。美国的公司法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又以州法为主。当然,美国各州以及联邦法院在解释成文法的过程中,又分别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形成了各州及联邦法院的"案例法"。
现在美国各州有关公司的立法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差别不是很大。由于特拉华州公司法(Delaware Corporate Law)规定比较灵活,设立程序简单方便,很多州外的公司以及外国的公司往往选用该州的公司法登记注册。据统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1/3以上是在特拉华州注册的,所以该州享有美国的"公司天堂"的美誉,其立法机构和最高法院也就成为了美国现代公司法的主要来源和权威。现在,纽约州的最高法院和州公司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联邦公司成文法
美国联邦没有统一的公司法,而只是由国会通过的有关公司的成文法,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反托拉斯法和反不公平竞争法。托拉斯(trust)原意是指信托,通俗地说,信托就是将财产交给别人代管。19世纪末,信托被一些大财团用来作为实行垄断的工具。例如,1879年,洛克非勒成立的"标准石油"(standard oil)公司,为了挤垮竞争对手,用各种手段把美国90%的炼油实施集中于一个由9个受托人组成的信托,形成了美国石油工业的托拉斯。各种大企业联合的托拉斯,由于其形成的市场势力和采用的竞争手段,一方面侵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残酷无情地挤垮了大量同业中的中小企业。对此,以美国西部的农民为中心,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托拉斯运动。迫于公众压力,美国国会接受了参议员谢尔曼的提案,l890年制定了《反对不法限制和垄断,保护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所谓的《谢尔曼法》,并于1903年在司法部内设立了独立的反托拉斯司。但由于该法规定的模糊性,政府和法院的消极态度,使《谢尔曼法》在初期的适用成为一纸空文,美国许多大工业托拉斯实际上正是在该法颁布以后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为了弥补《谢尔曼法》的缺陷,1914年又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明确并增加了反托拉斯的规定,《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则规定了不正当竞争为非法,设立联邦贸易委员会来执行反托拉斯法。这两项法律通过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二十年代经济一度的繁荣,反托拉斯法在当时并未得到执行,一直到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时,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促进垄断和管理经济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政府才转变态度,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托拉斯运动。
二是证券发行和交易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许多公司和金融机构倒闭,导致美国金融和证券市场陷入混乱。为了整顿股票市场,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
3.示范商业公司法(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为了使各州相同对象的立法能够统一,美国的一些法律机构拟订了相关方面的示范法供各州议会参考。如果有若干州采用,就改为统一法,如统一商法典、统一合伙法等。美国全国律师委员会1950年起草,并于1984年修订了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下称《示范公司法》),它本身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对各州《公司法》的制定影响很大。
二.英国的公司法
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股份公司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是股份公司的典型代表。英国的公司法主要采取了成文法的形式,同时辅之以判例原则。英国最早的公司立法可以追溯到1835年颁布的《贸易公司法)(The Trading companies Act of 1835);1844年英国颁布了《合股公司法}(The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1855年为了刺激私人投资,制定了《有限责任法》(The Limited Liability Act 1855)。1862年英国又制定了新《公司法》(The company Act),1908年制定了统一的《公司法)。英国的公司法经常修改,新公司法通过后,原有的公司法就失效了。英国最有影响的是1948年颁布的《公司法》,1961年、1967年、1970年、1976年和1980年分别通过了对1948年公司法的修正案,1989年又对公司法作了最新的修改。
此外,1963年颁布的《股份转让法》、1958年通过的《防止欺诈(投资)法)、1949年颁布的《公司清理规则》以及其他法律中有关公司的规定。1890年通过的《合伙法》和 1907年通过的《有限合伙法》主要是调整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即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调整的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
英国公司法的特点之一是英国公司法主要调整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调整的范围较广泛包括证券及破产等内容;特点之二是比较灵活、自由。英国的公司法没有规定公司资本的最低限额,没有规定法定公积金制度等;特点之三是具有多边性,公司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不断修改,特别是现在进一步修改而与欧盟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制度相统一。
三.法国的公司法
法国1807年的商法典第一编第三章设有关于公司的规定,其中分为人的公司和物的公司。后者因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作了较多的修改,并颁布了单行法作为补充。最重要的是1866年公司立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法规大幅修改。1966年戴高乐执政时,法国从新制定了一部全面规定各种公司形式的完整的、统一的公司法,即《商事公司法》。
四.德国的公司法
德国是民商分立制的国家,关于商事组织的规范分别集中《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商法典》中。民法中调整的是社团和合伙的标准模式;商法中调整的是民事合伙的变体,即普通商事合伙(无限公司)、有限合伙(两合公司)、隐名合伙(隐名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继1892年德国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单行法后,商法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的内容也从商法中分离出来,颁布了《股份及股份两合公司法》(下称《股份公司法》)。
五.日本的公司法
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日本主要是公司制。公司主要有四种类型:股份有限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日本称股份有限公司为株式会社,把有限责任公司称为有限会社。关于公司的组织和活动的法律规范最重要的《商法》第2编。战后,日本受美国的影响,对商法公司篇及有限公司法作了多次修改。但是日本既没有像法国那样将公司法从商法分离出来,也没有像德国那样将股份法从商法中分离出来,而拘泥于商法的体系与条文,所以商法公司篇的条数和内容都比较凌乱。此外,日本还公布实施了《有限公司法》、《商法特例法》、《商业登记法》、《附担保公司债信托法》、《公司更生法》等。
六.我国的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1993年12月29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94年7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我国企业立法体系打破旧体制下按所有制和行业立法的传统模式,注重市场经济发展中所有制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借鉴国际规范,建立起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形态立法的新体系。
《公司法》共有十一章230条条文,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三章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第五章公司债券,第六章公司财务、会计,第七章公司合并、分立,第八章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第九章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在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公司分别规范,实际上其中较多条款是重复的。本教材中没有分开讨论两种公司的形式。
《公司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产权界定,强调公司经营自主,企业摆脱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国家只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该法还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建立责任、权力分明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即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种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另外还有关于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公司解散和结算等规定。其中也有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制定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公司法》的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1999年12月25日召开的九届人大十三次会议对《公司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仅是局部微调。这次修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增加了国有独资公司设立监事会的规定;增加了支持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近来,《公司法》的进一步修改正在酝酿之中。
⑹ 反垄断法和托拉斯巨头之争,美国政府怎样拆解了垄断企业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最担心触碰到的红线是什么?那毫无疑问绝对是反托拉斯法。在三十多年前,英特尔几乎独占了芯片市场的时候,英特尔的高层反而担心要触发反托拉斯法的调查,最终决定将相关专利授权给了AMD,养活了一个对手才逃过一劫。
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几乎没有任何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可以算得上“垄断”,就算真的快垄断市场了,还得学着英特尔扶持个同领域对手才行。
为什么美国企业那么担心反垄断法的调查呢?因为美国的反垄断法要么不出手,但只要发起调查了,基本上距离企业被拆分的命运就不远了,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企业敢试探反垄断法的红线。
美国政府是如何拥有拆分托拉斯巨头的权力的?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美国政府和托拉斯企业间的斗争。
1,托拉斯巨头的成长
十九世纪的世界属于欧洲,但当进入二十世纪后,这就是属于美国的世纪。在经过南北战争、西进运动后,美国进入了资本的快速发展时期,而后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美国成为赶超了整个欧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和资本的发展,让美国快速的富裕了起来。但吃到了美国经济发展红利最大蛋糕的,不是普通的美国工人或广大的中产阶级,而是占据美国顶层的一小撮人。
美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红利,并没有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反倒是高涨的物价倒是普及到了社会每个阶层。
以世界上第一个,乃至人类史上第一个垄断集团——标准石油公司为例。标准石油掌控了全美国超过80%的石油开发到运输,当时的标准石油集团的掌门人可以骄傲的说一句,美国卖出的八盏油灯中有七盏是来自标准石油。
最终这种非法抢占市场的行为触怒了美国政府,AT&T通讯公司触发了反垄断调查,最终到了1982年这个垄断了接近整个美国通讯市场的巨头,也难逃被拆解的命运。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反托拉斯法的定义同样有着一套“双标”的定义。
当像AT&T通讯公司以及标准石油这类以非法的形式垄断了整个市场,几乎没有给民众半点选择,并且妨碍社会发展的托拉斯公司,对付它们的从来都是反托拉斯的铁拳。但像波音公司这种能和欧洲的空客公司形成良性竞争,能推进相关产业进步的公司甚至会加以鼓励。
像波音和麦道的并购案,如果按照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标准,不仅应该阻止还应该拆解波音公司才对。但你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政府为了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和欧洲空客的竞争力,反而在其中促成了波音和麦道的并购案,奠定了波音公司的垄断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是反托拉斯法美国也有着两套标准,如果能促进行业发展提升美国整体竞争力的,不仅不会阻止反而会暗中促成。但类似标准石油这种,想要躺着赚钱的托拉斯企业,则逃避不了反托拉斯法的制裁。但无论如何,在反托拉斯垄断的道路上,美国应该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一个了。
⑺ 美国公司税将从35%调整到20%,这种做法对世界各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美国公司税将从35%调整到20%,这种做法对世界各国会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的国家的影响自然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美国减税后,相比于其他国家,美国将具有巨大的优势,会吸引全世界的公司进入美国,这会让其他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美国减税对欧洲和日本影响可能相当小一点,因为他们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强,也需要各自的国家提供人才,所以不会为了减税而搬迁,难受的是一些低端制造业国家,这里所说的低端是指单纯从事加工制造而不是创新,减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企业搬迁后,会导致大量的员工失业。
美国减税,自然是考虑美国的利益来的,只会有利于他自己的国家而不利于其他国家的发展。
⑻ 美国<<反托拉斯法>>任何限制大财团的
1914年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为了加强谢尔曼法和澄清“合理的准则”,制定了两个法案,1914年的克莱顿法禁止许多非常特殊的活动。首先,它认为附带条件的合同是非法的,这样一种合同限定消费者必须购买一种产品才能得到另一种产品。其次,它限制“本质上削弱竞争或倾向于产生垄断”的合并。第三,它禁止价格歧视,即由于除了成本变化或同竞争对手的价格对抗之外的各种原因,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为了调查从事州际商业的公司的“组织、企业行为,经营和管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获得广泛的权力。同时,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法案又增加了另外的措辞含糊的禁止条文:“商业上不公正的竞争方式是非法的。”但是,什么构成“不公正”行为只有由委员会来决定。法案还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发现违法行为的地方发布“停止命令”的权力。
然而,1914年立法的重点集中在行为上,因此,在法院上所有反托拉斯行为的中心仍然是“合理的准则”。
⑼ 美国的<反垄断法>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
主要是:禁止垄断协议和独占行为;限制市场集中度、企业兼并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
以下是引用:
“美国的反垄断法由三部法律组成,分别是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颁布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反垄断法的开山鼻祖,主要内容是禁止垄断协议和独占行为,此后制定的另两部法律则是对这一法律的补充和完善。《克莱顿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集中、合并等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则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内容。该法还建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
美国出台反垄断法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主要是源于19世纪末的反托拉斯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市场竞争。根据美国反垄断法,一旦企业被裁定有垄断嫌疑,将可能面临罚款、监禁、赔偿、民事制裁、强制解散、拆分等多种惩罚。而且,由于美国实行惩罚性罚款,一旦企业被认定违犯反垄断法,罚款金额将三倍于损害金额。
在具体司法操作上,美国奉行诉讼“多轨制”。其中,司法部可直接对涉嫌垄断的企业提起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美国许多经典案例都是在司法部诉讼下得以完成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可以直接进行裁决或提起民事诉讼。此外,受损企业或普通消费者也可直接对涉嫌垄断的企业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三倍的损失赔偿。
在100多年的司法实践中,美国在反垄断裁决上产生了一系列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著名案例。比如,曾一统天下的美国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1911年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曾垄断美国电话市场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于1984年被分拆成专营长途电话业务的电报电话公司和7个地区性电话公司。
最新的一个著名案例则是微软垄断案。美国司法部于上世纪90年代对微软公司提出起诉,称其通过视窗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其他软件的行为构成了市场垄断,微软因此一度面临被一分为二的危险。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微软虽然逃脱了被解体的命运,但同时不得不向竞争对手支付7.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⑽ 美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反垄断法由三部法律组成,分别是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颁布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反垄断法的开山鼻祖,主要内容是禁止垄断协议和独占行为,此后制定的另两部法律则是对这一法律的补充和完善。《克莱顿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集中、合并等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则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内容。该法还建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
美国出台反垄断法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主要是源于19世纪末的反托拉斯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市场竞争。根据美国反垄断法,一旦企业被裁定有垄断嫌疑,将可能面临罚款、监禁、赔偿、民事制裁、强制解散、拆分等多种惩罚。而且,由于美国实行惩罚性罚款,一旦企业被认定违犯反垄断法,罚款金额将三倍于损害金额。
在具体司法操作上,美国奉行诉讼“多轨制”。其中,司法部可直接对涉嫌垄断的企业提起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美国许多经典案例都是在司法部诉讼下得以完成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可以直接进行裁决或提起民事诉讼。此外,受损企业或普通消费者也可直接对涉嫌垄断的企业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三倍的损失赔偿。
1890年的《谢尔曼法》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当时,美国在工业革命热潮中出现了托拉斯组织,比如美孚石油公司,已控制了全国90%的炼油业。大把捞钱的托拉斯遭到普遍反对,舆论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由此催生了《谢尔曼法》。1914年通过的《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实际上是《谢尔曼法》的修正案,对有关条款进行了修订与说明;同年还出台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部法律三足鼎立,构成了美国反垄断法律法规的主体。
在反托拉斯法制定之初,美国对垄断的界定,主要根据企业规模和产品的市场份额来判断。企业规模过大,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份额过大(如80%),就可能被判定是妨碍竞争和贸易的垄断企业。在美国早期的几个反托拉斯案例中,如1911年的美孚石油公司案和1983年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案,被告均是因为企业规模过大,妨碍或限制了竞争和贸易,而被判违反美国反托拉斯法并被分解公司的。
随着美国自由竞争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企业兼并风潮和全球化势头的加强,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似乎不能再成为判定垄断的指标。美国反托拉斯焦点也转向滥用已形成的垄断地位,非法进行不正当竞争。近年的美国政府状告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诉讼,是表明这种转变的典型案例。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与20个州分别把微软公司告上了法庭。这桩反托拉斯案的起因之一是“微软将IE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原告认为,“捆绑销售”是微软在浏览器竞争中获胜的原因,微软公司因此被指控不公平地限制了竞争对手的浏览器软件,如网景公司的NN浏览器软件。原告认为,微软公司滥用垄断力量,进行了不正当竞争。
2000年,微软公司被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初审裁定违反《谢尔曼法》,并处罚微软将其一分为二。后微软提出上诉,美国司法部和微软公司于2001年11月达成庭外和解协议,微软得以免遭分解。
有学者指出,微软案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及其客观上形成的垄断已无法遏止,如果企业不滥用这种垄断地位和力量,也可相安无事。这说明美国的反垄断矛头,已转向滥用垄断地位与实力。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今后美国的反垄断实践,可能将聚焦保障公平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最终保障消费者福利,公平竞争则更有可能带来创新。
1914年, 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二部重要的反托拉斯立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作为对《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补充。该法明确规定了17种非法垄断行为,其中包括价格歧视、搭卖合同等。根据《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以下行为均属非法:
1、“可能在实质上削弱竞争或趋向于建立垄断”的商业活动。
2、价格歧视,即同一种商品以不同价格卖给不同买主从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
3、搭卖合同,即厂商在供应一种主要货物时坚持要买方必须同时购买搭卖品的行为。
4、在竞争性厂商之间建立连锁董事会,即几家从事州际商业的公司互任董事的行为。
5、在能够导致削弱竞争后果的情况下购买和控制其他厂商的股票。
《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的主要目的是制止反竞争性的企业兼并以及资本和经济力量的集中。关于非法兼并和合法兼并的确认原则是在该法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此外,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它规定:工会及农民组织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