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严肃性

道德的严肃性

发布时间: 2022-03-08 16:18:05

1.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2.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内容

核心内容有:性道德标准、爱情观、贞操观、生育观。

1、爱情观

爱情是男女之间发自内心的相互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感情。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但爱情和性欲又有质的区别,爱情是人的一种社会感情,单纯的性欲只是动物的本能。

现代的性爱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爱为前提,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爱情则不一定都要征得妇女同意。

第二,情爱常常达到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而彼此分离,对双方都是难于接受的不幸。

爱情的特征表现为:

①对等性。双方以互爱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给予。

②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慕关系,不允许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爱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双方忠贞不渝,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种种磨难的考验。

对待爱情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

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①事业高于爱情。没有事业的爱情是空虚的。事业和爱情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业。因此,必须坚持事业高于爱情,自觉做到爱情服从事业,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会促进爱情。

②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男女双方在从恋爱到结婚组成家庭的过程中,要通过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须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任何强迫、威胁、欺骗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坚贞专一。这是爱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恋爱双方要互相忠诚,互相信守,不可见异思迁。

④负责与自重。恋爱过程中,应该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达互相爱慕的感情,理智地驾驭自己的行为。恋爱期间,双方都应保持贞操,自尊自重,也应互相尊重对方。

2、性道德标准

双方自愿原则。自愿是以不违反社会公德为前提。

无伤原则。不伤自己,不伤对方,不伤后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爱的原则。躯体感受与心理感受有机融合。

婚姻缔约原则。圣经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学计划生育原则。

性禁忌原则。某些遗传病及家庭伦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约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传统美德教育,包括: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贞洁感。

道德约束下的性与爱,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性与爱,才会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迷人的画,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琼浆,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时光。

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用这种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性行为。

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性道德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情感、思想,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和各种活动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性道德规范,三个性道德范畴——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三种性道德关系——婚前性关系、夫妻性关系和婚外性关系,一个外部条件——性环境道德。

3、贞操观

指男女双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节操。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对男女双方共同要求的一种美德。现代贞操观不反对爱人死后再娶或再嫁,不认为这是对以前爱情的不忠,恰恰相反,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贞操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婚姻的缔结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确认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征;确认婚后能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能给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满。婚姻双方自觉维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婚姻便是贞洁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爱情基础,而仅仅是基于金钱、地位、美貌而结合,则是不贞洁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才有肉体接近的权力。

②贞操是双方对等的,并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代贞操观结束了古代对女性的片面约束,成为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两性关系,珍视和保持各自的贞洁,提倡两性关系的严肃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婚后不见异思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互尊互爱,互谅互让,互相体贴,保持婚姻美满的基础。贞操观对维护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净化社会风气、保持社会安定,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生育观

指对于人类生殖和养育问题的总的观念。

生育观,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生育观要求把生育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把生育的意愿同对社会、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

具体包括:

①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树立“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念,要求生育者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作为生育动机,避免把生育单纯当做实现个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为公”的道德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从形式上看,生育活动是在每个家庭内部进行;从内容上说,所生育的子女绝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个人的生育应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要服从国家利益。

“生育为公”的道德观是通过生育目的、生育动机和生育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生育道德的行为规范。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发展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计划生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育的时间和密度,以达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具体内容包括:提倡和鼓励晚婚和节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优生优育是采取人为措施,使出生的儿童具有优良的遗传素质,同时进行科学养育,以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道德规范对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应要求:

首先,要求人们接受避孕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其次,为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间性生活文明、科学与和谐。

③坚持晚婚晚育,是中国当代生育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医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岁之间。如果过早结婚和生育,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同时也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农村早婚早育、“早生儿子早得福”是生育为己的封建道德观念。要从科学道理上认清,早婚早育不仅有害于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于后代的优生优育,而且还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生育道德所不允许的。

(2)道德的严肃性扩展阅读:

特点


多样性

不同社会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评价可能相差甚远。为此,性道德更表现出他的多样性。

人类历史上的性文化分为三大类:反性欲文化、亲性欲文化和中间性文化。反性欲文化将性行为看作是罪恶,亲性欲文化放纵性行为,对风流事加以鼓励,中间性文化是选择地制止不良性行为。


一致性

人类的大多数群体,是把人的性行为限制在婚姻范围之内,这一点在全人类具有共同性。显然,这不但有利于种族延续,而且有利于财产的继承。


继承性

人类在进化的进程中,总是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风格一代代保留下来,性的道德继承就是这一性质的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类自身发展的利益为参照系,决定保留和剔除哪些习俗行为。


双重性

理想期待与现实行为的脱节:理想化的性行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于社会和人群的性行为标准,告诉人们怎么做。而在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不是总是那么进行,人们有自己的参照系,参照点是怎样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评判不一致,不管是在旧时代文化还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

3. 道德的社会性是指什么

事业单位考试中道德一直是一个重要考点,其中道德的特征在近年来考试中多次出现,这就需要大家在识记道德的特征的基础之上,理解道德特征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继承性是指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延续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后相承的历史关系。道德不仅具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过去时代存在的一般内容。如“孝敬父母”这个道德规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美德。当然,对道德的继承,不是对历史道德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除了对立和差别之外,还存在一些不同阶级都承认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仁”“善”“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中国历代都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最后,在社会和谐中,不同的国家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但也会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国家的交往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则,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切勿盗窃”“尊老爱幼”等就是社会里各个阶层、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讲究公共卫生等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

4. 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进行认真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源于对个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会生活规律与法则,为着社会整体利益,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们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行为,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使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个体与社会整体及自然环境趋于和谐的过程。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篇》)孔子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认为,一个要想能够承担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秦汉出现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道德修养,而且为自我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觉悟。它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人类成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人类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能动地培养改造社会所必备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5. 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社会需要协调,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法律,带有强制力的。一内种是道德,带有约束容力的,法律由于其严肃性以及滞后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于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中,并且约定成俗,最后行为社会道德体系,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且损失最小的方式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提升有较大作用

6.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调节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国家强行制订和强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约束、自我节制、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的调节作用虽然不需要强制执行机构,但道德评价却贯穿于道德作用的全过程。

道德评价是通过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良心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的调节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强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硬性规范的强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批评、良心的责备,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力量的压力,要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从而符合整个社会的行动规范。

(二)道德作用的广泛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的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规范。

(三)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道德都有其层次和序列性,不论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都体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

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应根据道德规范多层次性这个特点,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等。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阶级社会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切阶级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现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总之,一切阶级的道德,无不是该阶级的一种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态的继承性: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所以,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当然,这种继承性是在对前人道德遗产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地继承,即吸取道德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别是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思想和规范,用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包括我们公务员的道德体系,同时还要抵御和消除腐朽道德观念对我们公务员的进攻和腐蚀。

7. 斯大林时代道德观的严肃气氛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为了免除令人绝望的孤独感和性的失意,学生中结婚者很普遍,甚至就在宿舍里结婚。而且大家都知道,可能在好几个月之后,夫妇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一起。戈尔巴乔夫的一位捷克同窗姆利纳日,在他远离家乡和亲人的5年学习期间也曾同另一名捷克学生开始了热恋而且短暂的婚姻。两人结了婚又离了婚。然而这次婚姻却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性后果。

8. 道德有什么性

相同性

9. 道德特殊本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道德的特来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自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主要表现有: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其次,道德是一种时间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热点内容
联邦法院的管辖权 发布:2024-11-20 09:19:04 浏览:807
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9:01:22 浏览:77
伪造处罚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8:45:10 浏览:534
法院传票委托 发布:2024-11-20 08:27:38 浏览:88
关于娱乐场所的使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8:17:17 浏览:297
农村土地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20 08:03:31 浏览:215
刑事诉讼法219 发布:2024-11-20 07:28:08 浏览:80
广东省16个地级市立法权 发布:2024-11-20 07:25:19 浏览:98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