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社会道德的看法

对社会道德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2-03-08 19:30:27

『壹』 请你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谈谈你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如何看待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里我们不妨通俗点说,就是物质水平决定精神水平。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不贴切,不过主要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道德的滑坡与爬坡是与大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
社会发展了,经济增长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进步了,精神需求也增加了,但是实际的物质发展程度跟不上精神需求的步伐,这就导致了民众不断逐利,在这过程中,道德的滑坡就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们还看到许多人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那么这些人一部分是经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另一部分人是——说实在点就是简单的人。经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其中收入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的人,会表现出一种向上的道德风貌;另一些人就是物质条件不高,精神需求也不高,只是简单地按照社会道德和传统道德去行事,反而在大环境下表现出特别积极的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同时要普及好教育,当然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追求经济而出现道德滑坡,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已经达到满意的经济水平而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当然,例外总是有的,我们不能总拿例外去对待全部的人。

『贰』 对道德观的观点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为重要的是道德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高,而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观的也是不会得到社会欢迎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生观和道德观,属于更根本的东西。人生观(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

『叁』 联系实际谈谈,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看法和认识,你认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

论大学生品德培养方法

如何成才?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热点问题。然而,大学生们在追求成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品德的完善。殊不知品德乃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品德败坏,即使他才华出众,又有哪个单位能录用他呢?所以品德修养实在是大学生成才诸因素之首,而树立优良道德风尚无疑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一、道德教育方法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1.言教。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奖惩。
2.奖惩。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为给以奖励、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分为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奖惩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乐——长远的、恒久的、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学生们便会产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欲望、愿望。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身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道德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学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不过,奖惩只能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他实行道德、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保证大学生实行道德,从而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3.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大学,引导学生实行道德应主要通过身教达到。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仅对学生实行言教、奖惩,而且还进行身教,那么,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实行道德,而且要求我们自己(学校领导、教师、全体职工)也实行道德。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同感,认为学校公正、言行一致:让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于是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实行道德。反之亦然。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身教是引导学生实行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学生确定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锻炼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只有言教、奖惩、身教,虽可以使学生实际成为有道德的人,但这些教育方法却都是片面的,不能给受教育者以完整的影响。完整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品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即“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这种以人教人的方法就叫榜样。
4.榜样。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人的模仿本性。众所周知,每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人为榜样而模仿他们。从此出发,学校便可树立某些品德高尚者为道德榜样,引导广大学生模仿,逐渐使学生的品德与榜样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因为人的模仿本性决定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进言之,榜样与学生相似的方面愈多,这个榜样的作用便会越大。所以,一方面,我们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必须是可遇可求的真实的人,而不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化的人;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树立他们自己的道德榜样。
总观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可以得出结论:言教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奖惩使大学生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是陶冶其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身教使学生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锻炼其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榜样使学生接近榜样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综合方法。
二、道德修养方法
一个学生在他能够进行道德修养之前,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
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对于一个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伦理书籍和课堂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分别说来,学习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树立道德信念。
所以,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与指导,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他便会进而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这就是立志。
2.立志。志是愿望,立是树立,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的道德修养方法。愿望是行为的动力和开端。一个学生只有产生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才会自觉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从而,他的品德才会形成。所以,立志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和动力。立志是学习的结果。一个学生反思社会生活,阅读伦理书籍,接受道德传授,他便会逐渐懂得:人生在世,确实必须遵守道德;于是他便会逐渐爱美德、欲求美德,终于使美德由手段变成目的。而当他把美德做为手段或目的时,他便有了自己遵守道德、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需要、欲望、愿望、理想。这便是立志。所以,立志过程,便是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而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他律)化为自己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理想(自律)的过程。
立志方法也就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也是激发道德需要、唤醒道德欲望、树立道德愿望、确定道德理想的修养方法,说到底,也就是陶冶道德感情的修养方法。一个学生通过立志,有了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便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这就是躬行。
3.躬行。躬行即实习道德、实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学习、立志而不躬行,那么,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具有高尚品德和树立具有高尚品德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具有高尚品德;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和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因为品德属于个体的行为心理,是个体进行伦理行为的心理特征;所以,只有通过躬行、只有在行为中,品德才能形成。躬行是品德形成的唯一途径、过程,而立志不过是品德形成的开端,学习不过是品德形成的指导。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不但自己知道,而且他人也知道的情况下,即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是在他人不知自己独知的情况下,即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后者便叫做慎独;慎独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的修养方法。
不难看出,学生难于做到的,不是在与他人共处有监督的情况下,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个学生如果能做到慎独,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便都能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了。所以,慎独是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
躬行、慎独与学习、立志不同。一个学生在学校,他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同样,一个学生如果坚定地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志向,那么,不到实现之日,他的志向也总要存在下去:学习与志向是恒久存在的。反之,躬行、慎独则可能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可能是偶尔的,也可能是恒久的。
偶尔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的躬行和慎独,所表现的是偶尔的多变的心理;只有恒久的经常的习惯的躬行、慎独,所表现的才是稳固的心理。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品德虽然只有在躬行、慎独中形成,但偶尔的躬行、慎独还不能形成品德,只有经常的、长期的、一系列的从而成为习惯的躬行、慎独,才能形成品德。
只有学习、立志、躬行,一个学生虽可能实际成为合乎道德的人,但却不可能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这样,他的修养便没有依据,便是无的放矢。修养必须依据于自己的品德实际,必须依据于自省。
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所以,自省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原告是自己所理解的社会道德规范;被告是自己的品行,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法官是自己的良心。这样,自省便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之实际情况;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合乎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哪些不道德的恶的品行,有哪些道德的善的品行。这样,修养便有了依据,便可有的放矢地去恶从善、改过迁善,从而自觉地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所以,自省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是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修养方法。不过,一个人的自省与躬行一样,既可能心血来潮偶尔为之,也可能经常进行持之以恒。能够形成品德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合观大学生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得出结论:从逻辑上看,最先有的是学习,因为学习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与指导;尔后有立志,立志是使自己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尔后是躬行,躬行使自己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途径和过程;最后是自省,自省使自己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和终点。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修养新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遂成。

『肆』 我对道德的看法300字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对于学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东亚的教育制度回,很死板,只看重成绩,答从而忽视了道德。
学问高道德就一定好吗?对于学问,我们不能说不学,也不能一味的不讲究方法的死学,所谓不讲究方法,指的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们为什么而读书?现在我们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成绩,为了更好的前途,很少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响起,这种教育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束缚了我们的心灵。一些知识太不切合实际,为了学而去学,只去追求所谓的成绩,而最重要的道德却被淡视。
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到动物园,将一瓶浓硫酸喂一头狗熊喝下去,硫酸将狗熊的胃腐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很平静的说:“我就是想看看它那种痛苦的死去的表情。”他对于死这个词语完全就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又何谈道德二字!同样,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对其父母大打出手,一个个真实的事例,直接反映了现在教育的不足,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我认为,我们应该纠正教育的方法,毕竟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就算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道德,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又何谈什么强大繁荣呢?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争取做到一个学问与道德并存的人!

『伍』 关于道德的看法.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已在全国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这项活动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动员全国城乡未成年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当代未成年人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广大未成年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少年时期是长身体时期,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时期,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德者才之帅”(司马光语),思想道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导,关系到他们将来成为什么人,走什么路,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要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按照简单易行、切实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组织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参加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道德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打牢道德基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愿。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而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养成自制力,防止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抵制色情、暴力、赌博、毒品等丑恶现象的诱惑,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避免危害。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仅仅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学会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市场竞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自立于社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家庭幸福了,社会才安定和谐。
全团带队是共青团的责任,服务青少年是共青团的职能。各级团组织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要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积极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和社会各方面踊跃参与,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影响和号召广大未成年人的响亮主题,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品牌。
当我遇到你

『陆』 如何看待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第四,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道德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当前道德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随,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

总之,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资料来源——

求是理论网(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柒』 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300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因为: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说到底,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道德,其核心也就不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其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只能是为个人谋私利;而社会主义道德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都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此,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不能以为别的什么为核心.

『捌』 关于社会公共道德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呢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观,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这是度娘给的。
说白了社会道德就是人类社会逐步发展出来的限制人类由于过多私欲而引致的社会问题。但是社会道德并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因此社会道德的内容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社会道德是出于变动中的。
并且社会道德在一个社会(朝代)的末期会抑制个人发展,这个你看看历史就知道,最简单的就是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女性解放等等。社会道德的抑制作用越是在封闭的环境越是深刻。比如封建社会,一方面知识被垄断,另一方面没有什么真正的国际交流,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当然会选择不断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又有点暴政的意思了,因为专制最大的敝处是压制了人们思考的能力。在某一时期内社会道德主要起积极作用(这是对大众、整体而言)当然也可能引起个别人的不满和压抑(这些个别的人主要指哲学家、疯子),但总的来说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道德最初的形成也是由于个人的私欲(这是个人观点),因为最原始的人类有保有自己生命的基本欲望,也可以说是生命冲力,他们哪有什么道德而言,只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利于自己的存活,而恰好由于各种原因人类是群居动物,为了保有自己这个生命,为了保有自己这个种群,便逐渐形成了某种“契约”,这个便是最初的公共道德了。

如果你想问为什么个人的道德总和社会道德产生矛盾,上面那一段话大概可以解决。因为人类发展几十万年,就是靠这种私欲存活下来的,能活下来的可以说是最自私的(不要嫌难听),这种特点在基因中也会遗传,试问几万年的“教化”又怎么能和十几万年比。社会道德就是用来抑制过多的个人道德(也可以理解成私欲)。
也不要认为私欲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这是本性,私欲并不会妨碍社会发展,甚至有利于社会发展。科技的发展,探索外太空等等都是因为人的私欲,藏书是私欲,思考人生,阅读也可以说是私欲。“物极必反”,如果你是哲人当然就无所谓了,哲人是个人道德,自我实现是最大的道德,如果是一般人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虽然伤害人是难免的,但是不要太过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玖』 人们对社会公德的看法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今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道德修养已经严重缺失。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公序良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受到严重挑战。必须形成全民抓教育,开展人人共参与的道德文明建设活动,从儿童抓起,培养好下一代。

热点内容
联邦法院的管辖权 发布:2024-11-20 09:19:04 浏览:807
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9:01:22 浏览:77
伪造处罚单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08:45:10 浏览:534
法院传票委托 发布:2024-11-20 08:27:38 浏览:88
关于娱乐场所的使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8:17:17 浏览:297
农村土地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20 08:03:31 浏览:215
刑事诉讼法219 发布:2024-11-20 07:28:08 浏览:80
广东省16个地级市立法权 发布:2024-11-20 07:25:19 浏览:98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