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语道德规范

论语道德规范

发布时间: 2022-03-09 11:17:05

Ⅰ 论语所阐述的道德理念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Ⅱ 论语十则中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

Ⅲ 表现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论语是哪一句

1、求知与躬身自省是成为明智而善良人的基础。
“君子”是一个具有很大魅力的称呼,能够成为君子的人,他必定集才干、文采、美德和微信于一身,并且为当时乃至后世人们所推崇。孔子认为,先成为一个躬身自省的君子,时时完善,而后才能去管理好一个国家。

要成为君子,首先,应该主动去获取学问,并在获取的同时,要去实践,良好的学识与品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同时产生较好的效果。倘若有远方的朋友被你吸引而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别人没有注意到你,不了解你,忽视你,也不必感到不开心,时刻端正恭谨,这样才是良善与聪慧的人。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很好的传承此种美德,他对自己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每天坚持都在反省自己的个人言行,为他人谋划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值得他人托付?对待自己的朋友是不是足够真诚与友善?对待自己的信仰是不是时刻在亲自践行?

不断地获取知识并用最大的诚心去践行,同时对自我严格要求,不可不谓其精神力量之强大!而当整个社会的人们都以此来规范自身时,可知是怎样的和谐与高尚!
2、孝与仁爱决定了人发展的高度。
儒家经典文化中,孝道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框架。君子要先修身,自身足够威严稳重,宽厚公正,家庭才和睦友爱,由此为同心圆不断向外辐射,整个宗族兴旺繁荣,那么君子就有能力管理好一个诸侯国的所有事物,使百姓安居乐业,各个诸侯国太平了,最终,天下得到大治,盛世太平。

正如有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孝顺、守礼的人,他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做正确的事情,很少会与权威高于他的人争吵,他温和、服从,并且用自身的言行去彰显美德,这样就能得到大家的信服与尊重,根本不必去争吵。而不喜欢争吵的人,他宽和、爱人、友善,绝不会去做扰乱国家和平与秩序的事情。
将孝与仁爱不断发扬,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社会风尚如此,人人拥有高贵的精神。

总之,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亿万的中华儿女,即使是在今天,它的哲学性与思想依然能够指导着人们的基本生活,而其中的道德要求、学习方法与处世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
人之为人,在于不断地求索,向外展现自我,向内追问本心,以期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因此,《论语》的适用性依旧很强。

Ⅳ 论语中关于道德比温饱更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说,有温饱导致有道德。温饱决定了道德。《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里所说的教化,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显然,孔子认为物质利益、物质生活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在次序上有先后关系。“先富后教”包含着后者受到前者制约的意思。

Ⅳ 《论语》中讲的“四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里,孔子先后提倡的儒学的道德范畴,有仁、德、智、勇、孝、悌、忠、信、义、礼、和、温、良、恭、俭、让、中庸等。这些品德,孟子都是赞同的;但他从孔子道德思想体系中一再着重提出的是“仁、义、礼、智”这四个并列又相关联的道德范畴。在他所处的战国中期,在继承孔子道德思想的同时,对这四者又做出一些新的解释,发展了孔子的道德学说。在孟子之后,仁、义、礼、智成为儒家确立的传统“四德”。这是孟子对中国道德哲学的一大贡献。

一、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亲亲为仁”,由“亲亲”推及爱护社会上所有的人。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亲亲仁民爱物”,这是一大发展。

“亲亲仁民爱物”,孟子突出了“仁民”和爱护自然万物。“亲亲”自然是“仁之本”,爱护亲人之外的人,孟子则突出了“仁民”——爱护百姓,把施行仁政作为“亲亲”之后的第一要务。“仁者无不爱也”,人对自然也要爱护。亲亲、仁民、爱物三者都是仁爱的对象,又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仁爱。孟子有以下两段表述;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第四十五章)(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草木,爱护却不施仁德。对于百姓,施行仁德并不等同亲爱亲人。君子爱自己的父母,对百姓仁爱,对百姓仁爱,也爱护自然万物。”)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尽心上》第四十六章)(孟子说:“智者没有不想知道的,而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务。仁者没有不想爱护的,而亲近贤人是最主要的。尧、舜并不能普遍知道天下事物,而急于首要任务。尧、舜的仁不普遍爱所有的人,而首先爱护亲人和贤人。”)这就是说,即使是如尧、舜施行仁爱,也不可能把同样的仁爱同样地给予所有的人,而有轻重缓急之别。亲亲是首要的,其次是仁政爱民,再次是爱护自然万物。所谓爱物,孟子说生物也有生灭消长,“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要使物为民所用,就要爱物。如五谷,如家畜,必须爱养,才能为民所用。亲亲仁民在爱物之先,而爱要“急亲贤之为务”。

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没有说明何以如此,孟子则作了进一步发挥:“仁,人心也。”他说,仁就是人心,人生来就具有对人的怜恤、同情、爱护之心,就是良心;人人本着良心去做就可以行仁,所以说“为仁由己”;问题是你做不做,你做了,你就有了仁,即“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孟子经常将仁和义并列连用。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一章)(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走,丢失了良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呀!人的鸡犬丢失了,知道去找;人的良心丢失,不知道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找回良心而已。”)照孟子的解释,“仁”是内心的,表现于行为就是“义”,他把义与人的行为规范、方向、道路联系起来。仁和义是不可分的。

三、礼孟子有时也把义和礼连用,称礼义。在西周时代,礼包括国家各种法规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春秋末年“礼坏乐崩”,孔子说的礼还是西周的各种礼制和礼仪以及观念形态。在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这些繁琐的礼制和礼仪落后于社会发展,大多不再通行。孟子把“礼”简括为“敬”,称为“恭敬之心”,即以恭敬之心对人对事。“恭敬”可以理解为尊重、严肃、认真负责。在政治领域,对君主、上级、同僚和担负的工作是如此;在社会生活领域,对一切人际关系和面临的各种事务,也是如此。礼是仁的外在体现,照仁的理念去做,就合乎礼义,所以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离娄下》),“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

四、智孔子讲“知”(智),着重于智慧、智能,即人的才能素质,指明辨、善察。一个自尊的人必定注重礼义,遇事能够通权达变,这便要求有知识、有智慧。孟子把“智”也和仁联结,引述孔子的“里仁为美”论,又加以发挥说:“不仁,是不智也。”(《公孙丑上》第七章)这是因为“仁则荣,不仁则辱”(同上第四章),不仁是自暴自弃;一个人不能明辨是非,当然是“不智”了。

孟子的“四德”是对所有人的道德要求,从君主到庶人,都无例外。他也谈忠、孝、信、耻,但这些与“四德”是一致的。

Ⅵ 论语中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从《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好像比较符合您的问题.

Ⅶ 论语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仁】为仁之本来:仁是孔子哲自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

Ⅷ 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儒学的许多思想都与道德规范直接有关系。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论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仁人”,认为主要标准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为先”。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一个总的道德规范,称之为“仁”。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干得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干。在孔子看来,这种爱心不限于自己的亲属,而是以此为出发点,“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广泛地和大众有爱相处,并亲近有仁德得人。怎样才是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使老年人得到安乐,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关怀爱护。

1.诚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由《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国古人观察自然、人事变迁,认为天是真实的、长久的,只有具备天一样的德性,人才能最终获得自身长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须追求真实、不欺妄,以“至诚”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即“内诚于心”;“信”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于人”。“诚”与“信”是分而为二、合而为一的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础。

《周易》中孚卦,阐释诚信得原则。诚信,为立身处世的基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象征的是心中的诚信,诚于心而信于外,存诚于心,取信于外。彖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是说,诚信是天道,是天德,这种中孚所以利于正固,是因为应乎天的,应乎天当然也能应乎人。心中诚信,坚守正道有利;这样才能符合天的法则,因为天的德性,就是诚信与坚贞。

诚信是立人之本。在《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2.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持久和稳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Ⅸ 有关<<论语>>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则。在仁学中,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观;在人我关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原则;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读《论语》要着重吸取其有普遍意义的精华,以提高我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论语》的内容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今天继承吸取其精华,也要注意剔除其旧的时代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

Ⅹ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论语关于修养

[1]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

注释:①好、恶:好,去声,音号,喜爱;恶,去声,音误,憎恨;讨厌。②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③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词,大概的意思。对“有之”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联系上句未见力不足者来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是联系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来理解。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自己划定界限,不想前进。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求诸己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患:忧虑。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学,或立于其位的才学。��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好学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①居:坐。古人回答长者的问题要站起来,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荡:好高鹜远而没有基础。④贼:害。��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
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申)。②三省:省,读xǐng醒。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③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⑤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讲解: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它强调了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三省,过去有的解释为三次检查;有的解释为从三个方面检查;有的解释为多次检查。总之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对人、办事尽心竭力。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①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与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释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恶,二人都是我师。这样解释似太拘泥于“三人”的字义,反离开了原意。��

[5]敏于行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①所以:以字有几种解释。一作使用讲,一作作为讲,这两种解释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与讲,所以,所结交的朋友;一作动因讲,所以,所抱有的动机。②所由:由,经由。所
经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乐。所安,是指人对于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过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于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隐藏,藏匿。��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②圬:音wū乌。抹墙用的抹子;粉刷墙壁也叫圬。③于予与何诛:诛,责任。与,语气辞。这句是说:对宰予还怎么责备呢?有对他不可教诲的意思。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6]改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①。”��

注释:①观过,斯知仁矣:旧注说,赞同仁道的有三种,仁者是实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实行仁道有利于自己而赞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强按仁道去做。赞同仁道的表现虽同,思想本质却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的,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所以说观过,斯知仁矣。也有的书上引用这一章时写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迁怒:迁,转移。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的上面。②贰过:贰,重复的意思。贰过,重复犯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说陈司败是人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名稠。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⑦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过则勿惮改③。”�

注释:①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②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这一解释较合孔子原意。③惮:音dàn但,怕,畏惧。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礼兼备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8] 以友辅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释:①里仁为美:里,住处。这里借作动词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②择不处仁:处,音chǔ杵。居住。择,从上文看是指选择住处,但也可解释为选择职业、选择朋友等等。《孟子·公孙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择业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有两种解释:一,于避开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谄媚;二,惯于装饰外表而内心不直。③善柔:善于以和颜悦色骗人。④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调节人的言行使之达到中和的要求。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③佚:同逸。④晏乐:沉溺于饮酒作乐。��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9205145.html

论语关于教育

1·7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夫妇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③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①:‘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修:修,音xiū修,乾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乾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①稼、圃:种五谷叫稼,种蔬菜的地叫圃。为圃,种菜。②用情:情,情实。用情,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3·5 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②专对:独立对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①为人、为己:有不同的解释:一,为己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学问上有所得;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因此为己能身体力行,为人则只能夸夸其谈。二,为己指德行一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等科。孔子并不否定为人之学,只是必须以为己之学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①无类:类,类别。无类即不加分类区别。��

17·4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莞尔③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地名,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这里是说子游用礼乐来教化百姓。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优:有余力。��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论语关于教学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注释:①回:孔子早年学生,姓颜名回,字渊。②不违:不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③退而省
其私:一说是考察他与其他学生私下讨论学问时的言论,一说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应写成自习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发:发明、启发。��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释:一,一般解释是: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二,把温故与知新作两个方面来解释,说“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前一解强调从温故中知新,可以与1·15章“告诸往而知来者”,7·8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联系起来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注释:①罔:有几种解释:一,迷惑;二,诬罔、受骗;三,罔然无知。②殆:有几种解释:一,危险;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①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①子张:孔子晚年学生,姓颛孙,名师。②干禄:干,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官职。③阙:缺。这里作放置一旁讲。④疑、殆:同是怀疑的意思。《论语集注》认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于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过失。��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①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还没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里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①校:音jiào叫,计较。②吾友:旧注一般都认为是指颜渊。��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兴:有两种解释:一,《诗经》中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叫兴,因此这里的兴是引譬连类,联想的意思;二,兴起,激发感动的意思。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及各国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两种解释:一,讽谏上级;二,怨而不怒。⑤迩:近。��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

注释: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部分头两篇的篇名。马融说:《周南》《召南》……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说:“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②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比喻什么也看不见。��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22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219 发布:2024-11-20 07:28:08 浏览:80
广东省16个地级市立法权 发布:2024-11-20 07:25:19 浏览:98
道德不良行为 发布:2024-11-20 07:10:00 浏览: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规 发布:2024-11-20 07:02:52 浏览:683
刑法惩罚说 发布:2024-11-20 05:48:45 浏览:984
对民法典的实施 发布:2024-11-20 05:47:20 浏览:934
民法典对婚姻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4-11-20 05:23:51 浏览:970
段波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4-11-20 04:42:20 浏览:637
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演讲 发布:2024-11-20 04:39:41 浏览:221
侵权责任赔偿法律规定 发布:2024-11-20 04:39:03 浏览:51